以独立思考之姿态,走近“心灵疗法”
(一)
近日,有一位专讲“心灵疗法”的专家的演讲视频在朋友圈里被转疯了。年逾50岁的、功成名就的她在台上讲“幸福主要来源于内心的富足和平静,与外界的名利、环境无关”。
这话我同意。很多时候,我们会对外界的人、事、物感到厌烦,是因为我们对自己厌烦,我们失去了与真实的自己的联系。每当碰到不如意的事情的时候,我们总是以受害者的心态去理解和看待那些挫折,觉得自己很无辜、很委屈。这种受害者心态,确实是痛苦的源泉之一。
活在这世上,有太多的事情我们无法掌控,有太多的不平需要我们去承受,每个人都有深陷痛苦、接受命运带给自己的无力感的时候……改变不了那些外在的东西,只能调整自己的心态,说服自己去接纳,然后慢慢将不良情绪消解。
“幸福与外界无关”这样的言论,对于遭遇挫折的我曾起到了不小的疗愈作用。只是,当我有了相对比较独立的思想,内心深处建立了一套专属于自我的价值评判体系后,我开始对这类自我归因式解脱法进行“批判式吸收”。
不可否认,自我归因可以解决一部分心理困惑,驱使我们真正对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但有时候明明是别人的言行导致了我们的痛苦。比如,家附近的化工厂排污,导致我们生活受到影响,那就应该去投诉、举报、反对它。过分强调自己去接纳、接受现状而不是对外归因、自卫反击,也是有问题的,因为“朋友来了有好酒,要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是猎枪”也是处世原则之一啊。
过分强调内因的作用,并不科学。如果“天将降大石砸死人也”,那再怎么调整心态也是枉然。不然,怎么会有“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呢?有一句俗语说的是“无风不起浪”,可是地震也会引发海啸,引发巨浪滔天,我们倒不如说“无风也有浪,有风浪更大”。
寻找内心深处的力量,遇到问题倾向于先自我归因,并非一直是客观准确的。如果一个习惯向内归因的人,面对错误的评论或期待,不能发声去纠正,而认为是自己的原因,应从自己的内心去修正,那么这种错误可能会被强化,成为一种习惯性认知。
比如,我真见过一个遭受家暴的妇女,死心塌地地相信她之所以被丈夫暴打是因果业力干扰所致,因为她前世欠他的,然后她魔怔了一样每晚睡前向他老公忏悔前世的罪过。我们劝她报警、离婚,她反而觉得我们这种俗人看不破红尘,我们才是被蒙蔽了双眼的迷途羔羊……
遭遇外界伤害时,如果过度自省、自我归因,认为一定是因为自己不好,别人才这样对你,那么,这种自我攻击对自己的心灵也是一种戕害,久而久之会让你变得自卑,认为自己只配过得上这样的生活。
至于“幸福与外界的名利无关”这一点,我不同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大多数普通人也是适用的,当你自己或亲人生病没钱医治的那一刻,你才会知道钱的重要性。我们都是有七情六欲的凡人,不能只靠某一套“修心”去混世界,早点抓住“努力赚钱”这个“牛鼻子”,往后的人生也会少点被动。
事实上,很多“鸡汤教主”也是这么在做的,他们在教化你“外在的东西不重要,重要是修心”的时候,可从来没耽误过赚钱,甚至就是以此赚钱。
只是,这种心灵鸡汤,对应的是他们现阶段的感悟,如果你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就盲目相信,起到的只是自我麻痹作用而已。
(二)
这几年,“巨婴”“原生家庭论”“父母皆祸害”等词语也开始流行起来。有专家提出了一个让人震惊的观点: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都是婴儿。
怎样理解“巨婴”这个词呢?所谓“巨婴”,就是成年的婴儿,意为身体已经发育为成年人,而心理发展水平却还停留在婴儿阶段,“巨婴”们突出的心理特点是:共生、全能自恋、偏执分裂。共生,意味着母婴同体,婴儿觉得与妈妈共用一个身体和心灵,不分你我;全能自恋,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觉得世界应该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运转;偏执分裂,即必须按照婴儿的意愿,“分裂”即事情一分为二,且两者不能并存,非黑即白。
总之,一个过度依赖他人或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都可以被评价为“巨婴”。比如,结了婚依然什么都听从父母的丈夫;比如当了领导就连开车门、提公文包都不会自己做了的领导;又比如,那些要求作家应该要写他爱看的文章的读者。
刚看到“巨婴理论”的时候,我觉得很是新鲜,但到后来我认为:“巨婴”只是取了个新鲜名字的筐,人类所有劣根性几乎都可以往里装,甚至连人生要遇到的各种苦恼也可以一并放进去,进行“巨婴式”解读。
13世纪道明会神父圣多玛斯·阿奎纳列举出人类各种恶行,并归纳为“七宗罪”,分别是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贪食及色欲。任何人犯了这其中一种“罪”,你都可以说他是个“巨婴”。
而原生家庭理论说的是:“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力是最关键的。家庭不仅创造了孩子所在的世界,还告诉孩子这个世界应该怎样被诠释。”
承认我们的童年确实发生过不幸,承认原生家庭有它自己的局限性,承认我们对原生家庭的恨、爱、愤怒、羞愧、伤痛、挫败等情感,然后学会接纳和正视过去,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接着得到进一步的成长。这是原生家庭理论的积极意义。
只可惜,很多人把这套理论用歪了。这理论一出来,“父母皆祸害”的吐槽就铺天盖地。每个人一想起自己的童年,都能找出很多个自己没有被父母好好对待的例证,甚至有很多人把现在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怪罪到了父母身上。
还有一些心理咨询师花很多力气去探析母婴关系对孩子性格的影响,这当然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理论在客观上却也造成了女性养育孩子的地位进一步被强化、母亲们的焦虑感加深等后果。如果母婴关系对孩子性格有影响,那父婴关系呢?为什么不同时研究父婴关系对孩子性格的影响呢?
某些理论和主义,对于我们了解、认识和改变自我的确很有帮助,但一个人的心理、性格、成长等真不能用这一套单一的理论去解释、去归因。
(三)
在前述文章里,我并没有贬损提出并宣扬这些理论的前辈和专家的意思,只是觉得我们对任何一种理论和观点都不能盲信。又或者,对他们所说的东西有误读也是正常。意大利作家昂伯托·埃科就认为:“一切阅读都是误读。”没有人能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完整、流畅地表达出来,更何况面对的是认知水平、阅读理解能力参差不齐的众多读者。从“输出”到“接收”这中间存在误解、曲解几乎是必然,所以有人说“一切的理解都包含误解。”
也许,该反思的是某些全盘照搬、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读者,他们看到一套理论,就很容易形成某种思维惯性,然后就放弃了批评性思考的能力,只懂遵从,容不得别人质疑,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去捍卫。
“现代催眠之父”米尔顿·艾瑞克森有这样一句话:“心理治疗就像在山顶上展开滚雪球的游戏。一旦雪球滚下山坡,必将越滚越大,最终变成一场符合山脉形状的雪崩。”同样的,这句话似乎也可以用来形容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心灵疗法。跟星座、面相、色彩性格学、血型、占卜等学说一样,它们对准你的某个心理焦虑,你一对照,发现好像果真是这样,接着产生心理暗示,对这种学说进一步产生信任甚至是迷信、盲从。
人类的认知是有限的,我们根本不可能认识到这个世界的全部真相。心理现象,也只不过是世界万象中非常小的一部分。面对复杂的人性和人心,我们的确需要一种心理安慰,需要一种自我认同,需要一套解释世界的方式,需要一种概念将自我的疑惑安放起来,让它为自己和他人行为做辩护。
很多人都在追求思想独立,这是一个人本质的独立。思想独立的人,懂得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和解释这个世界所有的存在,对他人思想之果的“精华与糟粕”有独立的判断,然后懂得“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如果你能在自己相信的理论中获得力量,变得善良、温暖、宽容、慈悲,而不是暴戾、狭隘、冷酷、自私,如果你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有助于你把人际关系处理得更和谐,把日子过得更美好,也没什么不好。
毕竟,安放好自己的心,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不给别人和社会添麻烦,也算是一种善行了。只是,对我而言,比起全心皈依于某套学说,握有对这个世界的怀疑能力更让我对自己感到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