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叙述性
记,记载、记录,《广雅》中讲到:“记,书也。”所以“记”也是一种书写与抒发。叙,叙述、叙说,《国语·晋语》中介绍:“纪言以叙之。”所以“叙”也是一种描述与表达。不论是介绍人、记录事还是描写景,都是依据一定的表达顺序进行一一表述,正如竹节一般,一节一节,逐级而上,或以事件发展而推进,或以时间变化为线索,总之能够循序而进、一目了然。所以记叙文最核心的要素是叙述性,所采取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讲事情、讲人物、讲景致、讲事物,它以一种娓娓道来的表达方式,让读者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人物的喜怒哀乐,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一、叙事
记叙文不论是“记”还是“叙”,通常都会有一个来龙去脉,有一个内在联系的因果,这就是“事”。叙事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最多的一类记叙文。夏丏尊先生在1919年的《文章作法》中就提出了“叙事文”的概念,并介绍说“记叙人和物的动作、变化,或者事实的推移现象的文字,称之为叙事文”。所谓“事实的推移现象”,用通俗的说法就是起因、经过、结果三个基本要素,经过部分又可能存在发展、转折、高潮这些一波三折的变化,所以说以叙事为主要特征的记叙文,往往会有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根据表达的需要,有的是一事一叙,比如《世界地图引起的发现》《狼牙山五壮士》《窃读记》《慈母情深》这几篇,大到历史事件、科学探究,小到生活琐事、家长里短,无事不可入文,条理脉络清晰。它们通俗易懂,都有较为鲜明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学生能够一目了然。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多事叙述,或者用几件事情介绍一个人物,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就用“谈水浒、论碰壁、关心车夫、照顾女佣”四件事情来比较全面地介绍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品质;或者用几件事情来表达一个主题,如《用心灵去倾听》,按照作者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记录了打电话求助、打电话聊天、打电话慰问等生活片段,以此表达自己和问询处服务人员苏珊建立的深厚感情。
二、写人
记叙文不论是“记”还是“叙”,一般都离不开人。有时候站在旁观的角度写他人,有时候站在主观的角度看自己,借由人的动作、语言、神态,表达情感、态度、立场,这就是写人文。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专门以人物形象为主题建立的单元板块。如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伟人毛泽东”、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作家笔下的人”、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初识鲁迅”,分别从人文线索和文学线索两大角度凸显了小学阶段这一类题材的重要性。有的是一篇文章介绍一个人,如《青山处处埋忠骨》,抓住毛主席彻夜未眠这一件事,展现出主席痛失爱子的普通人之情感和胸怀大局的伟人之情怀;有的是一篇文章介绍一组人,如《草船借箭》,以诸葛亮为中心,勾勒了周瑜、黄盖、鲁肃、曹操等一系列形象,诸多人物形成各种冲突和关联,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有的是一篇文章介绍冲突的人物形象,如《将相和》,记叙了廉颇和蔺相如两人从和到不和再到归和的故事,出人意料但是又在情理之中,两个人物形象均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写人类文章,少不了通过事情的介绍来塑造人物,通过一个事例或者多个事例来反映人物特点、勾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具有“事不离人、人不离事”的特点。
三、状物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写景状物类文章也不少。以真实具体的景或者物作为描述对象,是它们的外显特征;借景抒情、借景咏志,是它们的内涵特征;在叙述的过程中,表现出作者观察角度的独具匠心、布局谋篇的不拘一格、语言修辞的精巧独特是它的语言特征。第二学段侧重于对景或者物进行准确而形象的介绍。四年级开始成组选择了一系列名家之作来让学生对此类文章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如《猫》《母鸡》《白公鹅》等,不论是恰如其分的白描手段,还是先抑后扬的幽默效果,都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第三学段侧重于景与物的深刻意蕴,选择的典型篇目多采用象征的手法,比如《梅花魂》《白杨》等,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美的享受,更多的是情的熏陶、理的启示。清代学者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一语道破了此类叙述的玄机所在:立意不在一件事,不为一个人,而是一种情、一种思,如细雨绵绵无声无息却无所不至,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