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实用性文体教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教学微课开发

前面几个板块所呈现的都是针对整体划一的教学——针对整一个班级的,全部的、匀速的学习过程和设计。虽然中间也还有安排一些小组合作和个人交流的板块与环节,毕竟是在服务于整体,是无法实现因人而异的差异化教学的。如何能够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需求,让他们的学习变得更加自由、更加自主呢?

可以用微课。微课,指的是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

微课的奥妙之处在于它虽然“微小”,但却能“见微知著”。它以最简练的语言、最简洁的环节、最简要的手段,呈现教和学之间的互融、此和彼之间的联结。它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孩子需求“量身定制”,更重要的是它将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让孩子觉得“我能把老师带回家”“我可以随时根据我的需要进行学习”。教室不再是一个固定的场所,学习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符合当今时代学习快捷化、高效化、碎片化的特征。有了微课这一助教,教师不用担心因为“没讲完”或者“没讲透”而没有完成既定目标,学生也不用担心因为“听不懂”或者“学不会”而耽误学习进程,学习可以跨越时空随时进行。

有人预言:“这是一个新的时代,它必将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确实,微课的设计与开发完全服务于学生,为了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真实地学习,它是孩子个性化、个体化、个别化学习的助力器。一位斯坦福大学的教授甚至大胆预测:“说不定,下一个爱因斯坦就是一个坐在电视前看教学视频的阿富汗小女孩。”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无限可能,而微课就是其中的一个福利包。利用微课,让“翻转课堂”有了可能;利用微课,让“差异教学”有了载体;利用微课,让“以人为本”有了平台。所以,在当下课堂教学实践中,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进行“学教改革”的尝试层出不穷,而微课以它微小精悍的优势,更加受到欢迎。

那么,语文学科可以如何开发微课?在不同文体教学中,教师又可以如何借助微课的一臂之力呢?接下来,借助实例来讲一讲在记叙文中微课的开发与应用。

一、微课内容的选择

记叙文是小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文体。关于这一类文体样式,它有自己独有的一些呈现方式,包括结构上的特点(总分总的结构、事情发展的结构、事物的几个方面的结构等)、修辞上的特点(排比、比喻、拟人等),还有遣词造句上的特点等,这是“类”的共性特点;而不同的记叙文,因为表达需要的不同,表现出来的特点也是各异的,即便是同一主题,不同作家的写法也是迥然不同,这就是“篇”的个性特点。除此之外,因为学生年龄的差异、心理认知能力的差异,在不同年级接触的记叙文有不同特点,需要学习和领会的知识点也会呈现出千差万别的不同和千丝万缕的关联,就像一张网看上去乱七八糟、错综复杂,但是自有其内在编织的规律和天然的结构。以二年级语文课的知识地图为例(见图4.3)。

图4.3 二年级语文知识地图

微课,难道要把这一张大网都给“吃”了么?不可能,没必要。微课很小很细,它的功能是呈现织网的“线索”,提供织网的“节点”,进而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建构自己的“知识之网”。如图4.3微课呈现的“线索”,或者“节点”,其实就是在微课开发之前所必做的一件事情,那就是整理各年段知识地图,使之清晰可见、一目了然。特别是对于不同年段中“首次出现的语言知识”、不同篇目中“有特色的语言现象”,以微课的形式给学生做出一些解释和解答。微课中的“解答”不同于教师上课的“解说”,它是基于不同个体差异的“解释”,是基于学生自主性学习过后的“导”“引”。假如我们把上课的解说比作推土机式的推地的话,那么这时的微课类似于起重机的搬运——帮助学生把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消灭。它既可作为课前的预习,也可作为课堂的共习,当然也不妨作为课后的补习。此外,在选择和制作微课的过程中,还需要体现以下一些关键要素。哪一些知识项目可以加以解答,开发成微课呢?

要具备典型性。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能变成微课。一方面教师不堪其重,另一方面学生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来看。所以,要点、难点、盲点的选择必须具备典型性。往往是依靠学生的力量搬不动的时候,“起重机”一举拿下,力气用在刀口上。

要体现简明性。在课堂内,是否可以讲?当然。是否可以讲清楚?当然。但是,老师们有可能为某一个孩子的某一难处停下上课的脚步吗?不可能。所以个性的问题还需要通过个别的办法来解决,微课就是这样的一个办法。借助微课,把各个角度可能存在的节点都进行呈现,看到“解决”的路径和办法,学生能够随时定格、随时重放,过程不过三分钟,但是却能讲到位、理解到位。

要达成适用性。解决的目的是会,借助这一个解决的例子去寻找更多可行的办法,这是这一类微课设计和开发的归宿。从“懂”至“通”,微课架起了一座桥梁。如阅读一段话,读懂关键词语,寻找词语之间的连接点这个过程,对于读懂其他的句子就具有迁移性,可以通过微课来实施。

从中我们看到,微课的开发内容多来源于教材,某一册、某一单元或者某一课的一个知识点——这些点类似于知识的链条,一环一环紧紧相扣,才能促进知识链的形成。哪一个地方“掉链”,都有可能导致整一个知识金字塔的倒塌。而学生如果在某一个板块的知识链条松散,可以直接寻找到相关的微课进行稳固,学习变得自由和自主了。

二、微课过程的设计

依据年段特点,定位要准。微课内容的选择需要依靠团队,大家一起贡献智慧,一起整理;微课过程的设计则需要深入研究教材,把握好“度”,一方面让孩子觉得可以理解和接收,另一方面又要符合大纲的精神和年段的特点。如在二年级的知识图谱中,有关于“比喻句”的认识。二年级的孩子,识字量还不大,理解还依赖于形象,在这个年龄段对于比喻到底要理解到什么样的程度呢?这个教学定位,是要仔细斟酌的。众所周知,比喻、拟人、排比这是记叙文体常用的三种基本修辞方法,而比喻是学生接触最早、运用最多的一种形式。综观小学阶段的教材,在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中,学生就已经初步认识了比喻句,还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弯弯的月亮像( ),蓝蓝的天空像( ),闪闪的星星像( )”。所以第一学段对于认识比喻句的定位应该是初步认识、整体感知。到了第二学段,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语文园地中就非常明确地提出了比喻的概念,并要求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写一写,所以到了第二学段对于认识比喻句的定位应该是熟练掌握、学习运用。而到了第三学段,六年级上册的语文园地中进一步要求辨析比喻句对于表现人物心理的作用,并要求学生评析,可见到了第三学段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在营造意境、表达情感、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的作用,要求学生能够活学活用,把握比喻句准确、形象、生动的特点。有了这样一个基本定位,再来构想《黄山奇石》关于比喻句的微课设计,就心中有底了。通读这一篇课文,我们发现这一个文本其实就是围绕一个词来写的,这个词就是“有趣”。作者开篇就赞叹“有趣极了”,在第二至五自然段中都是紧扣着“有趣”来写的——有趣的名字、有趣的样子、有趣的联想,每一块石头仿佛都被赋予了生命。有了这样的一个教材解析,这一个微课的教学目标也明晰了:用三分钟的微视频,集中体会本文用“有趣”的方法——比喻,写出奇石的“有趣”这个特点。这样的好处是符合低幼儿童的年龄特点,“避免纯修辞手段的静态分析”申小龙.语文的阐释[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呈现轻松活泼,环节要精。微课只有短短的三至五分钟,内容应该是精选的,画面应该是精致的,对话应该是精心的。一句话,让孩子爱看,看得懂。这个过程需要适当渗透一点修辞的“元认知知识”,正如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郑桂华博士所说的,“小学期间学习一些简单的修辞知识,对欣赏词句乃至文章的好处,学会得体动人地表达,也会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这个教和学不是枯燥的传授,也不是简单的告知,而是有滋有味的参与和发现。例如以下微课过程设计。

一、猜猜真有趣

1.出示图片,猜猜这是什么石?

教师旁白:你已经知道了黄山奇石很有趣,对不对?好,来看看这几块石头,还记得它们的名字吗?

学生实践:自由选图、自主猜石。

教师小结:(点出这些石头的名字)你有没有选对呢?真不错!

2.提出质疑,感受句子很有趣。

教师旁白: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去读读句子,就知道原因了。

学生实践:自主看图、朗读句子、思考原因。

教师小结:哈哈,没错,作者给每块石头都取了个有趣的名字,怪不得让我们印象深刻呢!

猜一猜,这些石头的名字是什么?

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去读读句子,就知道原因了。

二、说说更有趣

1.比较句子不同,欣赏有趣。

“远远望去,那巨石像仙人,可真有趣。”

“远远望去,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

教师旁白:你看这两个句子,请你自己再来读一读,你发现它们的不同了吗?(留足一分钟,让学生充分朗读)

学生实践:自由朗读。

教师小结:是啊,第二句可以看出来,这块石头名字有趣,样子更有意思。像是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出了手臂,指向前方,那儿会是什么地方呢?引起了咱们无限的联想……

2.自主选择句子,探究有趣。

“就说仙桃石吧,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每当太阳升起,有座山峰上的几块巨石,就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

教师旁白:那么在以上这些句子中,你又发现了哪些有趣的地方呢?请你选择一个句子读一读,把你觉得最有趣的地方画出来。

学生实践:读句子、画句子。

教师小结:这就是黄山奇石,之所以称它为奇石,就是因为这些石头的千姿百态。而作者就是用“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金光闪闪的雄鸡”这样有趣的写法,引领我们去想象、去欣赏。

三、仿仿最有趣

1.照样子玩玩“石头取名”的游戏。

教师旁白:黄山奇石数量众多、形态万千,非常有趣。小朋友,请你来选一幅图,先给它取个有趣的名字吧!

学生实践:自主选图、自由取名。

教师小结:在游览一个地方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各种有趣的景物,根据自己的联想给它们取名字,这就是有趣的开始。

选一幅图先给它取个有趣的名字,再来说说它有趣的样子,赶紧试试吧。

2.照样子说说“有趣无敌”的句子。

教师旁白:这么多的奇石怪石,这么有趣的名字,真好玩。假如你要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可以说说它们的样子。选一块石头一展身手吧,看谁的句子最是有趣无敌!

学生互动:选择一块石头,说说有趣的样子。

教师小结:游黄山奇石,我们收藏了好多奇形怪状的石头,还给自己喜欢的石头取了名字,说了样子,这样的句子就叫作比喻句。我们学着作者的样子,把石头比作了人,多好玩啊!接下来请你再找找课文中还有没有这样的句子,也是这样把一样东西比作另一样东西的呢?快去找一找,把这样有趣的句子积累下来。

学生互动:找句子、摘句子、读句子。

教师总结:别忘了,这些句子都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它们叫作——比喻句。它们是写文章的法宝,有了它们能把文章写得更有趣、更好玩呢!

三、微课开发的注意事项

在设计和使用这个微课的过程中,我们应着重调控好以下几对关系:教和学的关系。微课和课堂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短小精悍,它不解决一篇课文的所有问题,只聚焦于一个知识点。所以本微课采取的是直入重点、对比发现的办法,通过“猜一猜”“说一说”“仿一仿”三个步骤,引导学生发现名字的有趣:有的是可爱的动物——猴子、金鸡,有的是神奇的人物——神仙,还有的是美味的仙桃。四块石头奇形怪状、各不相同,神态更有趣,四个各不相同的动作“落”“观”“指”“叫”,赋予了石头生命,再加上一个具体的描写,更加栩栩如生。这些语言特征,是教师的发现,所以也主要是由教师讲授。到最后照样子起名字、说样子,才是学生“学”的部分,所以这是一个以讲授为基本特征的微课。

同和异的关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流程往往是统一的、定向的,不可能因为某个同学放慢或者加快脚步,所以这一种“匀速”从某一种角度来说也是无视学生个别差异的一种无奈。但是现在借助“微课”,就让“匀速”有了“变速”的可能性,让关注每一个孩子有了可能性。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既有“相同”的说——教师先讲授文本的语言规律,引导学生从课本内容发现各种有趣,也有“不同”的做——学生可以从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四块石头中任选一块石头去深入探究它的“有趣”,这是第一次“自由选择”;第二次“自由选择”更有意思,学生可以选择起名字,也可以选择说样子,当然还可以选择既起名字又说样子。每一个孩子都有一定的空间和自由度,这就是为每一个孩子营造了适合他们“学”的安全空间。

内和外的关系。按照翻转课堂的理念,微课较多设计的是一种前置性学习的情景,往往运用于课前自学。不过我们做一个假设:每一篇课文、每一个学科都变成了“翻转课堂”,那么是否会进一步加重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的负担?所以在语文学科的微课开发中,我们尝试设计各种微课,在课前用、在课中用、在课后用,用的目的很简单——让学习变得更有趣。这一节关于微课的内容,我们希望教师能在课堂中使用,在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之后,再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去说一说、仿一仿。有的孩子一看就懂了,马上就可以去练习拓展;有的孩子一知半解,教师可以进行个别性的指导;还有的孩子看一遍却没有看懂,没有关系,再看第二遍、第三遍。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再来一遍,何尝不可?所以此时的微课就大大地发挥了作用,让“慢慢走,欣赏啊”的美好愿望有了实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