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经营企业发展模式创新与路径拓展:宁波跨国经营企业典型案例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理论框架

本部分在综合国内外跨国经营文献基础上,以企业技术寻求和技术能力成长为主线,提出一个新的跨国经营模式分析框架,并对该跨国经营模式涉及的市场扩张、市场进入、市场竞争等问题展开分析。

一、技术寻求型跨国经营的内涵

从狭义上讲,跨国经营仅仅指跨国公司的生产运营;从广义上来说,凡是跨越国界的经营活动都被称为跨国经营,包括进出口贸易、对外技术转让、直接投资以及间接投资。技术寻求型跨国经营是指企业以跨国经营为渠道,借助于技术扩散实现获得技术优势或强化技术优势的目的。暗含前提是企业因为缺乏技术优势或者为了保持技术优势而进行跨国经营,目的是接近技术集中地或者技术领先的企业,获得先进的技术。通常采取的措施为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即并购或合资、独资新建海外的研发机构,走“外部购买—合作研发—内部研发”(Cho, Yu,2000)的技术获取道路,实现“仿制技术能力—系统整合能力—自主创新能力”(魏江,2002;彭新敏,吴晓波,卫冬苇,2008)的技术能力演化升级。

二、发展中(或后起)国家技术寻求型跨国经营的基本理论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为获取先进的技术或技术信息,大量后起国家的企业掀起了技术寻求型跨国经营的热潮(以FDI形式为主),如日本企业在美国建立研发机构和合资企业,以获取美国研发密集型的汽车、电子等行业的先进技术(Kogut, Chang,1991);而美国在英国的研发机构正在向英国具有显性技术优势的行业(即化学和制药行业)转变,其目的在于利用英国特有的技术诀窍和技能以增强母公司的技术(Cantwell,1999);韩国技术寻求型OFDI具有始发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着眼于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面向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国内大企业为主导和得力于政府全方位积极推动的特征(申俊喜,鞠颖,2015);我国企业也开展了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寻求型FDI,主要集中在机械、汽车、电器、电子、信息技术等行业,但是2012年之前20年间,中国的海外收购则有67%不成功,经济损失数额巨大(陈强,刘海峰,李建昌等,2013)。

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原始性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为己所用”的技术和资源,形成“自主品牌”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行销和服务于全球市场(白洁,2009)。Cantwell和Tolentino(1990)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指出,在学习发达国家高端技术的基础上,发展中国家引进、创新、升级高端技术,并促进管理水平和营销水平的提高。Kumar(1998)提出创造性资产寻求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建立品牌,获得新的生产技术和更大的销售网络,从而增强它们的非价格竞争力。Mathews(2006)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成长路径的3L模式——互联、杠杆化和学习(linkage、leverage and learning),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全球化,需要利用国际市场和合作伙伴的资源、利用杠杆化,扩大自身效益,并不断学习以提高实力。在此基础上,范黎波和王肃(2011)构建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成长的3L—3E3E是指:嵌入性(embeddedness)、平衡性(equipoise)和内生性(endogenous)。路径,即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嵌入国际市场后,积极寻找战略资产和伙伴,实现互联和杠杆化,将技术知识化为己有,最终形成企业的内生性优势,提升企业价值。

三、技术寻求型跨国经营模式研究框架

技术寻求型跨国经营模式可以总结为以技术寻求为先导,在提升技术能力的同时,建立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基地,从而切入产业链前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向国际市场扩张(如图3-1所示)。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技术寻求过程的管理,即如何成功实现获取技术、转移技术、重构技术,提升企业的技术能力;二是选择恰当的跨国经营模式,根据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规模和资金实力、控制和管理能力等情况进行灵活选择。

图3-1 技术寻求型跨国经营模式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一)技术寻求型对外投资的过程管理

按照实施流程,技术寻求型对外投资包括前期准备阶段、中期实施阶段和后期整合阶段。前期准备阶段包括技术的甄选、尽职调查、风险与价值评估;中期实施阶段包括审批、谈判、资金安排与合同签订等程序;后期整合阶段实现技术的转移和技术重构,发挥技术的反向溢出效应,包括企业文化整合、人力资源整合、技术资源整合、公司治理整合、品牌资源整合、财务管理整合、生产制造整合、生产营销整合等诸多方面。

因此,技术寻求型对外投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对全过程进行系统化的管理(柳卸林,徐晨,2011)。首先,需要明确跨国并购中的技术目标,整个过程紧盯技术,包括并购前的技术识别和确认、并购过程中对技术的获取、并购后的对技术的转移,如图3-2所示。其次,做好并购后的有效整合,包括人力资源和文化整合、经营整合等。最后,建立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互动型的技术学习和知识分享机制。

图3-2 技术寻求型对外投资的过程

资料来源:柳卸林,徐晨.通过跨国并购提高企业技术能力——基于大连机床集团三次跨国并购的案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7):110-118.

(二)跨国经营模式

总的来说,跨国经营模式指开展跨国经营行为方法的集合,包括目标市场、进入方式、竞争策略选择等,彼此之间存在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可以简单划分为市场进入模式、市场扩张模式和市场竞争模式。

1.市场进入模式

为突破东道国设置的贸易壁垒、技术壁垒、关税壁垒等贸易限制,顺利进入国际市场,企业可以采用创建独资企业、合资经营、组建跨国联盟等形式,三种方式在企业控制权、沉没成本、扩散风险和回报率方面存在差异(邱筵婷,2015),如表3-2所示。其中独资企业可以由母公司新建,也可以参股或收购东道国的公司,控股权一般在90%以上,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与管理权;合资经营是由双方共同出资、共同管理,投资企业出资比例一般在30%以上;跨国联盟是基于某些特定的目的而签订合作协议,如产品研发、技术相互授权、共同采购或产品代销等,以实现资源或优势互补。

表3-2 三种主要市场进入方式的内在特性比较

由表3-2可以看出,三种市场进入方式各有特色,企业跨国经营时主要根据市场进入的目的和自身在资金、技术、资源等方面的能力,并与市场扩张模式合理搭配,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模式,如渐进式扩张路径与合资进入模式进行组合,跨越式扩张模式搭配并购模式。

2.市场扩张模式

通常认为,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路径主要有两种——渐进式和跨越式(或激进式)。渐进式跨国经营是指企业从国内经营到国外经营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量变到质变的长期演变过程(周正平,2007),其渐进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市场扩张的地理顺序,通常是“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相邻市场—全球市场”。二是企业跨国经营方式的演变,一般采取“纯国内经营—通过中间商间接出口—直接出口—设立海外销售分部—海外生产”的道路(文轩,2007)。跨越式跨国经营是企业在开展跨国经营的过程中,不是完全按照跨国经营的几个阶段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而是依据自身条件的许可,直接采用企业跨国经营高级阶段的步骤,即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国际市场,实现跨国经营的成长,采取独资(通过自行创建、参股或收购实现)、合资经营或跨国联盟的方式。

3.市场竞争模式

市场竞争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价格竞争。通过获得较低的成本或压缩利润的方式维持较低的价格,以占领市场的行为。如果企业能够获得较低的资源(如劳动力、原材料、资金等要素)使用成本,或者企业具有较先进的技术、设备,劳动者素质较高,能够实现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均可以使用价格竞争模式。

(2)技术竞争。技术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两类:一类是先进技术,可以帮助企业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同时企业需要持续不断的研发和技术投入,以维持竞争优势;另一类是适用性技术,包括小规模技术和地方化技术,企业利用发达国家成熟的技术或处于衰退期的技术,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改造,以符合当地市场需求(小批量、低成本),具有实用性。

(3)品牌竞争。企业经过技术竞争,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树立了品牌形象,从而处在产业链的顶端,只负责研发、设计,而由其他企业代工或贴牌生产加工。

可以看出,技术竞争是价格竞争和品牌竞争的基础。因此,技术是企业跨国经营参与竞争的核心。

(三)技术寻求型跨国经营模式的确定

跨国经营模式的选择是为技术获取服务的,其中市场进入模式和市场扩张模式的选择受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规模和资金实力、控制和管理能力的影响(如表3-3所示),表现为:三方面的能力较强时,企业可通过独资(新建或并购)研发机构获取核心技术,掌握控制权,实现跨越式增长;而三方面能力较弱时,企业可以通过合资或跨国联盟的形式用其他资源如市场来交换技术,走渐进式发展道路。

表3-3 技术寻求型跨国经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而市场竞争模式的确定主要依据产品所具有的市场竞争优势(包括成本优势、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三种)来定,可选择单一竞争模式,也可以进行两两组合,包括价格技术竞争模式、价格品牌竞争模式和技术品牌竞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