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食品安全及其重要性
一、食品安全定义及含义
对食品安全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广义的食品安全内涵比较丰富,其含义有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 食品数量安全,即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生产满足人们基本生存所需的膳食需要。要求人们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生存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第二层 食品质量安全,指提供的食品在营养、卫生方面满足和保障人群的健康需要。食品质量安全涉及食物的污染、是否有毒、添加剂是否违规超标、标签是否规范等问题,需要在食品受到污染之前采取措施,预防食品的污染和防范主要危害因素侵袭。
第三层 食品可持续安全,这是从发展角度要求食品的获取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
狭义食品安全的定义与广义食品安全第二层次的描述基本一致,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面临的食品安全主要是第二层次的食品安全问题。
二、食品安全重要性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保障食品安全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食品为人体提供必要的营养素,如果出现安全问题,必将给人体健康和生命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食品安全是一个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安全利益,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也大大增加。近年来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和安全的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的数量和危害程度日益呈上升趋势,食品安全事件引发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心理恐慌,对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以及经济的良性发展造成巨大冲击,这充分说明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之一。
食品安全是人命关天的大事,须切实加强监管。2013年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强调,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随着人们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呼声也日益高涨。食品安全问题作为关系人民饮食安全和健康的大问题,已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它像一个试金石一样考验着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执政力和监管能力,考验着食品生产者的良心。创新工作思路,尽快制止并扭转当前食品安全的严峻态势,是各级政府和监管机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切实体现。
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涉及食品安全问题,如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共有七处提到食品安全,从标准化生产、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地方政府法定职责、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等到建立全程可追溯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强化食品安全责任制等都凸显了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综合治理的决心。
高度分工的现代城市生活,意味着绝大多数的人都不可能吃到自己种植或生产的食品;甚至因为工作时间越来越长,外食的概率增加,食用他人所准备的熟食已经是很多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因此,确保日常食品的安全,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保障食品安全,意义重大而深远。
(1)保障食品安全,是维护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关键之举。市场经济下的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商海无涯“信”作舟,没有诚信就没有交换,没有交换就没有市场。当前食品安全事件中凸显的见利忘义、损人利己、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丑恶现象,严重损害了我国市场经济的诚信体系,使市场经济难以健康运行。同时,如毒奶粉、毒豆芽、毒香肠等不符合食用标准的问题食品,不仅没有任何社会价值,还严重浪费了社会资源,在召回、销毁问题食品的过程中还要进一步浪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有悖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是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2)保障食品安全,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提高政府立法质量是切实推行依法行政的前提。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但部分法律不能很好适应当前复杂的食品安全形势,执法部门往往处于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严格行政执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依法行政的关键,正是基于此,2015年经过广泛征求意见,颁布了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基本解决了食品安全的监管多头问题,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食品安全法律和检测标准体系,形成了各部门相互协调、联动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格局,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
(3)保障食品安全,是扩大对外开放、树立国际形象的重大举措。对外出口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强大动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与国际全面接轨是我国的战略任务,然而当前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影响我国国际形象,如国人不相信国产奶粉而疯抢国外奶粉,一些国家设置贸易壁垒、实行贸易歧视政策,甚至出现多个国家禁止进口中国月饼的惨状。这些现象必将督促我国食品参与者和监管者要切实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牢牢把好食品质量关。
(4)保障食品安全,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食品不安全最直接的受害者是人民群众,把加强食品安全作为“民心工程”来抓,是心系群众冷暖安危、真正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光彩事业。同时,人民群众是食品的生产者和加工者,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理应充分发挥人民的协同作用,这是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具体运用。食品安全关系千家万户,是“天大的事”,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使社会担忧情绪增加,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甚至还会激发社会矛盾、引发群体性事件,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心、吃得舒心,是维护社会安定有序的前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一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Z].2015-10-01
[2]GB/T 15091—1994食品工业基本术语[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4.
[3]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Z].2005-09-01.
[4]刘新录.十三五我国无公害农产品及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目标及路径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6(2):710.
[5]谢明勇,陈绍军.食品安全导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EB]. 2015-02-01.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 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EB].2015-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