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浙西上山古遗址 最早人工栽培稻——11400~8600年前的上山文化
2000年,在浙中浦江县黄宅镇渠南村边的一个小山丘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新石器早期遗址被当地的村民发现了,这个遗址后来被一些专家学者称为“上山遗址”。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进行了两次小规模的考古发掘,第一次是2001年,第二次是2004年。共挖掘面积700多平方米。其地层堆积共分7层,其中第3~7层为新石器时代堆积,约厚40~50厘米。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对选送的标本进行年代测试,上山遗址的年代相当古老,大约距今为11400~8600年。这个遗址透露出的信息表明了浙江先民可贵的原始技术和智慧。
上山先民的原始技术和智慧通过石器、陶器、房屋建筑遗址和人工栽培稻遗存显露出来。尤其重要的是,上山遗址夹炭陶片表面或胎中常见有稻谷壳或印痕,经专家取样进行植物硅酸体分析,结果显示,那是早期人工栽培稻遗存。这一最新发现,将浙江先民人工栽培稻的历史提前到距今1万多年前,有力地证实了长江下游是人工栽培稻的发源地之一。
水稻栽培的起源,历来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我国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人工栽培稻的遗存已有数十处。将野生稻培育成栽培稻,这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我国种植水稻的范围很广,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我国也是世界上稻米产量最多的国家之一。稻米又是世界众多人口的基本口粮。
《亚洲史》的作者,美国著名学者罗兹·墨菲认为:“水稻几乎肯定原产于东南亚,它原本是孟加拉湾海滨或中南半岛几条大河流域的一种湿地植物。”“目前对定居水稻农业的起始……年代在公元前4500年前到公元前2000年之间。”这一在西方学术界广为流传的论断已被中国的考古学成就所打破。栽培稻是由野生稻经长期人工培育而产生的,云南、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具备野生水稻生长的自然环境,但在云南和珠江流域发现的最早人工栽培稻遗存距今仅有5000~4000年,都晚于长江流域。
越来越多的考古学成果表明,长江中游和下游才是人工栽培稻的发源地。而长江下游的浙江境内,则不断出现考古学上连续、大量的,更具说服力的人工栽培稻发源地信息。让我们按时间先后顺序列出浙江先民人工栽培稻遗存:
浙江浦江县上山人工栽培稻遗存:距今11400~8600年;
浙江嵊州市甘霖镇上杜村小黄山人工栽培稻遗存:距今10000~8000年;
浙江杭州市萧山跨湖桥人工栽培稻遗存:距今8000~7000年;
浙江余姚市河姆渡人工栽培稻遗存:距今7000~6500年;
浙江桐乡市石门镇罗家角人工栽培稻遗存:距今7000年左右;
长江南岸环太湖流域崧泽文化中的人工栽培稻遗存:距今5900~5200年;
以浙江杭州市余杭良渚镇为中心的环太湖流域良渚文化人工栽培稻遗存:距今5300~4200年。
考古学的发现与古代先民生产、生活的实际相比,只是冰山一角,或如露出海面之小岛。但仅此也足以证实,浙江先民是人工栽培稻技术的原创者和发展者、继承者和享用者。一言以蔽之,人工栽培水稻已成为浙江先民的一种原创性的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