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腰机织布滕梱 纺轮捻杆纺且捻——良渚文化时期的纺织工艺技术
浙江史前时期的纺织技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时期,陶纺轮和石纺轮等纺纱工具已大量使用,腰机早已出现,并且发现了我国最早的纺织品实物。
良渚文化时期的余杭反山和瑶山大型显贵者的专用墓地中,出土了制作精致的国内最早和最为完整的玉质纺车和原始腰机部件,这成为当时纺织技术发展水平高超的实证。
玉质纺车由玉纺轮和玉捻杆组成。纺轮呈扁平的圆饼形,直径4.3厘米,白色;捻杆长16.4厘米,磨圆,上端锥尖且有钻透的小孔,下端稍粗且圆钝,由青玉制成。出土时捻杆还穿插在纺轮孔中,足证它们是配套使用的纺线、捻线的专用技术工具。使用的时候,依靠纺轮转动的惯性,再加上手指、手腕的旋动对纤维纺线并加捻,使纺线长而且牢,待到一定长度后将其绕于捻杆之上。麻类纤维和蚕虫纤维都是它的加工对象。这种纺线还积累了一种势能,这种势能可将细线绞成粗绳或织制出起皱效应的面料。
腰机部件共3对6件,各置两头,相距35厘米,中间应有木杆棒,可惜已朽不存,仅存两端的3对6件玉质部件(见图27.1),这3对部件分别是:
图27.1 余杭反山遗址出土玉纺织工具组件3对6件
其一为后来被称为“椱”的部件,就是卷布轴镶件。青玉质,总体断面呈椭圆形,高2.9厘米,两块可以拼合错缝相加,以夹持织好的织物。它的内侧各有一小圆形卯眼,以供插入卷布轴,这种卷布轴就是后来被称作“椱”的前身。
其二为后来被称为“梱”的部件,就是开口刀的镶件。黄玉质,舌形,圆弧匀而薄,高3.1厘米。开口刀作挑花开口用,刀口挑织,挑好后将刀竖起,致使开口清晰,而后引纬。引纬后此刀又作打纬刀用,它的作用相当于后来被称作“捆”的工具。
其三为后来被称为“榺”的部件,就是经轴的镶件。青玉质,器身基本呈长方形,扁平,一面稍弧,内侧平直并各钻两个小圆形卯眼,以便插入经轴的榫头,高2厘米。经轴正反有别,一般由脚撑住,它在后世被称为“榺”。
椱、梱、榺是构成良渚文化时期的腰机的主体部件,它就是所谓的“三轴”。先民中的能工巧匠们,创造了先进的纺纱捻纱工具和先进的由椱、梱、榺三要件组成的腰机,并且驾驭这些先进工具,练就一身纱织的高超技艺,能够生产出达到35厘米宽的纺纱面料。
良渚文化遗址中反山、瑶山大墓中出土的遗存显示:当时的显贵们的衣服为束腰款式,佩玉琳琅、衣缀珠宝、华贵显赫、气势不凡,这直接反映了良渚文化时期服饰文化的先进发达,也反映了当时纺织技术的先进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