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服务业跨界服务商业模式研究:体系构建与案例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 新兴服务业跨界服务概述

1.1 新兴服务业概述

1.1.1 新兴服务业的界定

21世纪以来,全球产业结构进入由“工业经济主导”向“服务经济主导”转变的新阶段。特别是自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为重塑国际竞争的新优势,不断加大对信息网络技术等科技创新的投入,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基于信息网络的现代服务业,积极抢占全球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制高点。

根据科技部〔2012〕70号文件,现代服务业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它既包括随着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态,也包括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领域包括生产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新兴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而产生的新的服务形态。

根据科技部的定义,本研究认为新兴服务业是指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而新生的服务业,或用现代化的新科学技术、新商业模式和新服务方式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以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服务业。在社会和经济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应予以新兴服务业高度重视。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对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新兴服务业一般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一是高技术含量。新兴服务业均是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支撑下,在传统服务业基础上产生、演变来的,具有较高技术知识含量。二是新兴服务业的高技术性导致人力资本含量高。与传统服务业从业人员普遍素质不高相比较,从事新兴服务业的劳动者大多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素质。三是高风险性。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服务方式或者商业模式的创新极大地提高了新兴服务业的工作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辐射范围或者影响力也要比传统服务业大得多。但高效益和高风险是相伴而生的,新兴服务业在取得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孕育着较大的风险。四是高成长性。新兴服务业代表产业发展方向,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其增长速度一般要快于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成长性较强。五是高增值性。新兴服务业大多由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诱导出新的需求,既是资本追逐的投资对象,也是消费者热捧的消费需求对象,即社会边际收入的主要支出对象。在资本和消费者的双重追逐下,必然有着较大的价值增值空间。

1.1.2 我国新兴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近年来我国新兴服务业呈现较快发展势头。同时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金融支撑经济转型升级,金融业在互联网时代结合新兴技术更是大势所趋。在世界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OECD)国家中,金融和信息等服务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均超过了1/3(吴朝晖,邓水光,2012)。《中国统计年鉴2016》的数据显示,我国新兴服务业的重要构成和推动力量——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金融业的发展速度尤为突出。

我国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近几年取得高速发展。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从2011年的10304.8亿元上升至2014年的15939.6亿元,增长54.7%;从业人数也从2011年的212.8万人上升至2015年的349.9万人,增长64.4%;法人数从2011年的208867个增长至2015年的387842个,涨幅高达85.7%。

在计算机通信领域,固定电话用户数从2012年的27815.3万户下降至2015年的23099.6万户,下降17%;同时固定电话通话时长从2012年的4278.4亿分钟下降为2015年的2723.7亿分钟,降幅高达36.3%。移动电话用户数从2012年的11.1亿户上升至2014年的12.9亿户,2015年回落至12.7亿户,呈现过山车趋势;移动电话通话时长从2012年的55444.9亿分钟上升至2014年的59012.7亿分钟后,又回落至2015年的57648.9亿分钟,亦呈现过山车趋势。互联网上网人数由2012年的5.6亿人上升到2015年的6.9亿人。移动互联网用户由2014年的8.7亿人上升到9.6亿人。移动基站数从2011年的175.2万个上升至2015年的465.6万个,增加2.7倍。这些数据表明,作为新兴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正保持高速增长,而移动互联网业务正在成为信息计算机通信领域的主流。

我国金融业也确实在近几年取得了巨大发展。金融业增加值由2011年的30678.9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46665.2亿元,增长52.1%。金融业从业人员由2011年的505.3万人增长到2015年的606.8万人,增长20.1%。金融业法人单位数也从2011年的5.55万个增长至2015年的10.97万个,增长近一倍。这些数据表明,作为新兴服务业助推器的金融业正保持高速的增长,发展势头迅猛。

1.1.3 我国新兴服务业的发展问题与瓶颈

(1)新兴服务业起步晚,发展相对滞后,占服务业比重较小

在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构成中,传统服务业中的批发和零售业在第三产业中的占比高达20.5%;传统服务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比达9.3%;与“食住”相关的住宿和餐饮业占比达到3.7%。而相比之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及金融业在第三产业中的占比相对较低,分别是5%和15.3%。以上这些数据表明,在目前我国的服务业结构中,传统服务业仍然占据大半江山且服务产品附加值较低,而代表服务业发展方向的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的新兴服务项目所占比重则较小。因此现阶段我国服务业结构仍较传统,发展的层次也处于较低水平。

(2)农村服务业消费比重较低

将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服务消费结构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不同预示着消费服务业发展的不平衡。2015年国家统计数据显示,在人均现金消费支出结构方面,城镇居民在衣着(9.5%)、教育文化娱乐(13.3%)和交通通信(16.2%)方面的支出比重均高于农村居民在衣着(7.4%)、教育文化娱乐(13.1%)和交通通信(15.7%)方面的支出比重。相反,城镇居民在居住(9.3%)和医疗健康(6.5%)方面的支出比重均低于农村居民在居住(10.5%)和医疗健康(9.2%)方面的支出比重。农村服务业相对城镇要落后,消费支出结构偏重底层需求,反映出新兴服务业在农村需尽快发展。

(3)服务贸易内部结构不合理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不但为新兴服务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也使得全球服务业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转型。不仅如此,在国际服务贸易中,以高科技为支撑的服务贸易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我国现阶段在服务贸易上存在诸多明显的不足之处,如没有将服务贸易与高技术相结合,行业仍然是以传统服务为主。2013年全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5396亿美元,其中运输服务的总出口额为376.5亿美元,占比17.9%,相比2012年下降3.2%;与此同时,运输服务的进口额达到943.2亿美元,占比达到28.7%,实现9.9%的较高速增长;2013年我国旅游出口总额为516.6亿美元,占服务出口总额的24.5%,同比增长3.3%;同期旅游进口总额达到1285.8亿美元,占比达到最高的39.1%,增长率达到26.1%。由于技术落后加上制度不完善,行业内有较高科技含量、知识密集型的领域发展相对滞后,例如金融业、咨询业、广告业等,这类行业发展的不足反映出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存在不合理情况。

1.1.4 我国新兴服务业优化升级的战略举措

服务业占一国GDP的比重可以反映出国家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我国服务业在2015年占到GDP的50.5%,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一半,比上一年增加2.3个百分点,服务业增速为8.3%,增速快于工业(规模以上)增加值2.2个百分点。促进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我国服务业目前仍然以传统服务业为主,而新兴服务业是调整服务业结构以及未来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发展新兴服务业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发展新兴服务业可以进一步扩大内需。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需求趋向于零散化和个性化,这是传统服务业无法触及和满足的需求,只有新兴服务业能满足这部分日益增长的高度零散化的需求。

第二,发展新兴服务业是转变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经之路。我国正大力着手从高污染、高耗能型的增长方式转变为生态与环境友好型的新增长模式,其中转型的基础就是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没有新兴服务业,就很难完成新兴产业的转型。

第三,发展新兴服务业是我国跻身世界制造业强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新兴服务业是实现制造业腾飞的重要基石。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多数位于低端,扮演着“代工”的角色。在向“微笑曲线”两端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提高本国创新能力,更需要关注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进行有效的产业融合,将新兴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融合匹配。新兴服务业与我国目前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有着异常紧密的联系。除此之外,新兴服务业的发展还关乎我国居民服务业、社会福利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指出,我国新兴服务业未来发展战略应主要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市场引领战略、科技支撑战略、政策扶持战略以及积极开放战略。

(1)加快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

发展新兴服务业不是一地的抛弃我国已有深厚基础的传统服务业,而是在传统服务业基础之上进行改造升级,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特别是利用互联网及信息通信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经营方式和服务效率进行改善,促进传统服务业优化升级。

(2)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发展新兴服务业虽然主要依赖市场机制进行调节控制,但是政府的引导带动作用也不可或缺。政府可相应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对新兴服务业的投入,针对有关新兴服务业提供有所侧重的财税政策,适度降低行业进入门槛,放宽民间资本进入具体高新技术的新兴服务业的条件并提供相应税收减免政策。提供与新兴服务业发展配套的金融政策支持,引导多层级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鼓励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新兴服务业以满足不同层次的融资需求。

(3)建立健全支撑新兴服务业发展的科技保障体系

通过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提升新兴服务业整体竞争力。积极推进最新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并为相应产品提供销售平台。在重点新兴服务业加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着力在相应行业实施科技进步战略,加快新兴技术在相应领域的应用推广。

(4)优化城乡居民消费性服务业的结构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城乡人民对消费性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并呈现出越发零散化和个性化的特点。为了满足这种零散化和个性化的需求,需不断加强商贸服务业水平,加快利用新兴技术对现有消费性服务业进行改造提升,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大幅度提高服务效率。进一步推进城市现代化发展,特别是加大农村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5)优化服务进出口结构

积极投身于服务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提升自身竞争力,积极适应国际市场,提升对国际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积极加大外资引入力度,逐步对市场及金融市场进行开放,积极引入国外高端服务业及新兴服务业,加快我国服务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转变。

(6)支持大数据相关产业的发展

大力支持与大数据相关的技术创新,加快大数据共性和前瞻技术研发。首先,政府需要有前瞻性并系统性地提供政策支持,以将企业引导至大数据技术创新,特别是与大数据相关的重点领域,例如机器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实时大数据处理、海量数据存储管理、交互式数据可视化和应用相关的分析技术。其次,考虑到大数据时代的创新特点,对相关创新科研项目支持方式也需做出相应调整。无论是在“产学研用”的哪一个环节,都需要把开源和开放标准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把构建开放平台、搭建开放生态系统作为目标。政府可通过直接补贴或者后补助的方式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投身到开源发展中来,以更好地促进大数据技术扩散。

(7)鼓励推动大数据商业应用试点示范

大数据类试点示范项目作为推动高科技应用实施的重要政策手段之一,应该得到大力的鼓励和推动。规划政府领域的大数据试点项目可以有效地带动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大数据技术应用。不仅如此,通过推进实施大数据在商业领域的试点项目可充分鼓励科技应用模式创新,以及对应的商业模式创新,从而可以反馈于整个产业,以推动产业发展。美国联邦政府在大数据试点项目规划方面有着十分明确的战略方向,其主要特点是“聚焦政府领域应用,落实具体部门”。美国发布的《大数据研究与发展计划》详细地给出了联邦部门大数据项目列表。列表中的项目几乎都是涉及国家战略发展、不适合市场化的核心领域大数据项目,交由具体部门和机构来实施。此外,大数据在商业领域的应用在美国也十分广泛,所以政策引导需着力推动政府领域的项目实施。

(8)推进数据隐私保护政策的实施

在大数据时代,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商业模式创新都不断强调开放和平台,这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数据隐私的问题:过度放开数据管制会带来隐私的泄露,过度收紧数据管制又会阻碍大数据领域创新的推进。因此在数据保护上,需要参考国际立法理念的演变趋势,对相关制度的调整进行前期行业研究。政府可以通过行业内部组织,及时、有效地总结业界的最佳实践,逐步形成并推行行业共识。这一过程的开始可以是试点或示范项目。试点成熟后,可以形成若干标准或法律法规,再通过行业自律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的机制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