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调整经济发展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其中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发展的新引擎,而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创意产业发展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其创意产业的发展阶段及水平,值得我们去关注、研究和学习。
一、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一)美国
美国是最早将文化作为市场项目来运作的国家,其坚持以市场为主导的方针推动着文化产业获得空前成就。近百年以来,其完备的市场经济体制和不断扩张的产业发展策略创造了领军全球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重视文化却不包办文化,把文化当文化办(免税)而非当“产业”办,尤其行之有效的是通过立法为文化事业免税、吸金,直接鼓励个人、动员社会,群策群力“共建”精神文明。美国政府不设文化部,但美国文化却风行天下,奥秘何在?早在1913年美国就开征所得税,而从1917年开始即对所有的“慈善”捐款免税。这部税法有一个著名的“501c3”条款,它定义且规定了非营利公益组织可接受减税捐赠,由此造就了在政府和企业之外庞大的“第三部门”的崛起,奠定了美国文化的长盛不衰。
美国文化创意产业无论是在经济发展程度,还是在产业完善度方面均位居世界发达国家前列。之所以能成为文化创意产业领路人,这主要得益于美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即多元化融资模式。从美国文化创意产业融资层面上来看,政府的财政直接融资较少,通常采取的是一种“杠杆方式”,以多主体融资为主要投资模式,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现有的融资方式当中主要包括民间融资、引入外来投资以及其他资金来源等。民间融资在美国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应用已经较为成熟,其中典型的案例包括迪士尼乐园、好莱坞环球影城以及百老汇等。而其他的资金来源则是美国联邦政府建立的国家艺术基金会,辅以财政补贴,引导银行资金投向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是在世界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一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推崇创新、推崇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撑与推动的新兴产业。美国的文化产业很早就明确了其创意经济的定位,并将创意经济定位为缔造文化产业的核心。从当前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和运行的规律和经验来看,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是人的创意,创意的商业价值是难以穷尽的,创意的驱动力也是非常强大的。因此,许多英美学者认为:“只有创造力是无法模仿的,创造力是最高端的宝贵资源。”近几年来,美国文化产业的经营总额高达几千亿美元,占到了美国GDP的18%~25%;其电影、音像等视听产品出口额仅次于航空航天工业,成为利润最大的行业之一;在全美最富有的400家企业中,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有72家;在全球500强企业中,美国的时代华纳、迪士尼、维亚康姆、新闻集团等都是典型的文化企业,而仅这几家公司的年收入额之和就超过了1000亿美元;从事文化艺术及其相关产业的人员达1700多万人。
(二)英国
英国政府近30年以来始终按照“大文化”的理念,改革政府文化管理机构,合并管理职能,扩大管理范围。1992年,梅杰政府将原先分散隶属于艺术和图书馆部、环境部、贸工部、就业部、内政部、科教部等6个部门的文化职责集于一部,成立了国家文化遗产部。1997年,英国布莱尔政府将国家文化遗产部更名为文化、传媒和体育部,内设“创意产业工作组”,下设创意产业出口、设计合作、文化遗产与旅游和表演艺术国际发展组织等4个机构,由首相亲自担任工作组主席,由文化、传媒和体育部与贸易和投资部的官员担任分设机构的领导职务,文化、传媒和体育部也成了英国创意产业最重要的政府管理部门。至此,英国创意产业形成了由中央政府纵向管理与地方政府和非政府部门横向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1998年,英国文化、传媒和体育部制定了创意产业发展计划,并将13个部门列为重点发展和扶持的对象,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设计、时尚设计、影视、休闲互动软件、音乐、演出艺术、出版、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电视和广播。2011年,卡梅伦联合政府成立了全国性的创意产业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全国创意产业发展,包括制定产业政策,规划产业发展蓝图、预算和划拨产业资金等。各级地方政府相应地成立了本级创意产业组织领导机构。实践证明,对文化集中统一管理,避免了各部门间在发展文化过程中相互牵制甚至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
从英国2015年创意产业评估报告可以看出,英国从2011年起创意产业的增加值明显高于英国经济总增加值,同时服务业出口中英国的创意产业增加值在2010年和2012年均出现了较大的增长。英国创意产业在2013年实现了171万的就业人口,占英国总就业人口的5.6%;实现了76.9亿英镑的总产值,占英国经济的5.0%。根据英国文化、传媒和体育部提供的数据,英国的创意经济GVA(Gross Value Added,增加值总额)占GVA的比重为2.89%,达363亿英镑,远高于其他产业。
(三)德国
一直以来,化工业、制造业都是德国这个老牌工业国家的产业支柱,随着全球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文化创意产业在德国经济中的地位开始日益凸显,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德国创意产业由多部门综合而成,在总增加值上与农业或者能源部门相比有更大的作用,但是这一点直到2005年才被广泛认识到。2007年,在德国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之初,德国联邦政府就将文化和创意产业设置为在柏林举行的欧洲文化部长非正式会谈中的一项议题。
2007年10月,德国联邦政府公布“文化创意产业倡议”,提出增强公众对文化产业重要性的认识、挖掘文化产业增长和就业潜力、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三点倡议,成为德国文化产业支持政策的总纲领。2009年11月,德国政府成立文化创意产业事务中心,除了为文化创意公司、初创公司、自由职业者提供关于设立新公司、公司经营、市场行情等方面的政策咨询服务外,还定期邀请文化企业高管、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参加论坛和研讨会,搭建文化企业经营者之间及文化企业经营者与学界、政府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
在德国,2004年创意产业就实现年营业额1170亿欧元,产生了580亿欧元的总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6%。2006年度文化产业大会公布的数字显示,2004年的增加值比前一年增长4.4%,这是德国全部经济成分增长速度的3倍。德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大约有21万家企业,员工人数将近100万。据德国联邦经济部估计,文化创意产业每年实现足足1250亿欧元的营业额,而且这一数值还在呈上升趋势。根据德国联邦经济技术部发布的《文化与创意产业调查报告》,2006年德国文化与创意经济的增加值为610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2.6%;2008年,德国文化与创意经济的增加值达到630亿欧元,销售收入高达1320亿欧元,仅次于国内大型民族产业机械制造业和汽车产业;2011年,德国文化与创意经济的增加值为630亿欧元,创造的产值超过1430亿欧元,可与汽车产业、机械制造业以及化工产业相媲美,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
(四)日本
在日本,创意产业更倾向于文化产业和服务产业,也被称为感性产业,主要包括制造产业、休闲产业和时尚产业(见表1-1)。其中,深受我国广大青少年喜爱的日本动漫产业在其文化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表1-1 日本创意产业分类
资料来源:胡珊.日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与启示[J].时代经贸,2008(S6):98.
1996年,日本文化厅正式提出《21世纪文化立国方案》,标志着“文化立国”战略的启动。2001年,日本政府全力打造知识产权立国战略,明确提出10年内把日本建成世界第一知识产权国。自日本实施“文化立国”的战略以来,政府一直积极发展创意产业,以动漫、游戏、音乐等为主体的创意产业快速发展,不仅推动了国内经济的迅猛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与行业的发展。2004年,日本又制定《关于促进创造、保护及应用文化产业的法律案》以及《文化产品创造、保护及活用促进基本法》,规定了国家、地方政府、公共团体都有义务积极推动扶持创意产业的发展。2007年5月,日本政府组织下的亚洲前景战略会议委员会通过的《日本文化产业战略》,成为日本文化产业的纲领性文件。
日本是亚洲创意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根据日本《数据内容白皮书2005》统计,2004年前后,全球创意产业的生产总值为125万亿日元,其中美国为55万亿日元,占44%;欧盟、中东地区41万亿日元,占33%;亚洲地区25万亿日元,占20%。亚洲国家中日本贡献最大,约为13万亿日元,占亚洲地区总产值的一半以上。
二、国内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学习借鉴经济发达国家的创意产业成功经验,大力发展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逐步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提高其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是实现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结构性改革和打造新引擎的主要方向。2006年8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文化创意”这个概念首次在中央文件中被正式提及。至今,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历了一个阶段。当前,在中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北京、上海、浙江、广东、云南、重庆、四川、河南、山西等诸多省、市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战略任务和目标。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扶植和推动下,文化创意产业呈现井喷式增长,以文化创意、知识产权和高科技为核心内容的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许多城市发展迅速。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这样的文化创意产业城市第一方阵,同时,广州、天津、南京、苏州、青岛、厦门、宁波等一系列第二方阵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产生了较大规模效应。
(一)北京
北京是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窗口,也是我国文化人才、文化设施、文化企业总部和文化产业资本最集中的地区,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雄厚基础和绝佳条件。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北京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认定和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十一五”期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2006年至2009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9%。2009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489.9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2.3%,从业人员114.9万人。“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并形成了以30个市级集聚区为载体,带动区县集聚区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发展模式。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让北京彰显古都魅力,也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首都经济新的增长极。
在文化和国际交流方面,北京文化软实力日益增强,相继举办了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图书节、北京国际设计周、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展、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论坛、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国际论坛等多项国际活动,成功入选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世界设计之都。北京市自2006年起共认定了30个市级集聚区,涵盖了全市16个区县及文化创意产业9大领域。据统计,2010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5年超出10个百分点,从而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截至2013年年底,30家市级集聚区内的742家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法人单位,共实现收入1407.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的14.0%;从业人员达到14.8万人,占全市比重14.1%。北京的大山子艺术区依托于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798工厂的老厂房,利用现有建筑既创造了创意产业发展的平台,又保护了历史文化,是文化产业与工业历史建筑保护、文化旅游相结合,建筑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相结合的良好典范。画家村宋庄、高碑店民俗文化创意产业园、东方书画研究院、陈式太极武术馆、香堂文化新村等都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特色与典范。
(二)上海
2005年1月8日,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经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社团局批准设立,正式挂牌运行,成为从事推动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专门机构。10余年来,上海创意产业中心充分发挥全社会创意产业资源优势,积极配合政府制定上海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及策略,强化导向、构筑平台、推动集聚、形成体系,发挥中心的综合性平台作用、调动各创意产业企业和机构与创意人才的积极性,整体推进上海创意产业发展。2014年9月,上海市研究制定《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管理办法(试行)》,对原50个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和87个创意产业集聚区进行整合,在原有园区评定基础上提出新标准,规范园区建设和管理,全年分两批次,评定授牌106个“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2015年年初,上海市发布《上海市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015〕1号),紧扣“融合发展”主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融合发展”提升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词。
上海市政府部门还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推动新一轮经济发展和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举措,先后组建了泰康路艺术街、天山路时尚产业园等10余个创意产业园区。目前,上海已初步形成18个各具特色的创意产业基地,这些创意产业基地大多建在上海的老工业建筑内,仅上海第十二毛纺厂的旧厂房注册的广告公司就达122个。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提高了上海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还带动了杭州、南京等周边城市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
据2014年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上海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387.90亿元,同比增长8.1%,增幅高出同期地区生产总值0.4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4%;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500.00亿元,同比增长10.1%,占上海全市GDP比重约为11.5%;文化相关产品生产实现增加值388.06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7.7%,同比增长6.9%。其中,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增加值为130.25亿元,同比增长6.8%;文化用品的生产增加值为195.87亿元,同比增长6.7%;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增加值为61.94亿元,同比增长7.5%。2014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全市GDP比重超出12%,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上海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三)杭州
杭州市作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首批16个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之一,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杭州市在借鉴国内外的经验与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把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以创意与文化为基础、以知识产权的形成与应用为载体、以创造财富与增加就业机会为目标的产业集群。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始于2005年,在《杭州十大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5—2010年)》中提出,“创意产业”要成为“杭州文化的支柱产业”。2007年,杭州市第十次党代会首次提出“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确立将杭州打造成“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战略。2008年以来,杭州市陆续出台了《杭州市委市政府关于杭州市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若干意见》《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导向目录》《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营造了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也为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指导和政策导向。
自2002年LOFT 49创立以来,杭州市已经创建了一批较为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其中国家动画生产基地2个、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3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个,市级文创园区有白马湖生态创意城、之江文化创意园、嘻嘻创意产业园等16个,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开始蓬勃发展。据统计,2008年,杭州创意企业的法人单位数达23581个,创意企业的就业总人数为380286人,平均每个创意企业的就业人数为16.13人;创意企业的资产总额达6788.79亿元,营业收入总额1275.06亿元。截至2011年年底,杭州市16家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聚企业2642家,实现营业收入67.12亿元,就业人数达59782人,完成招商引资额达14.83亿元。
目前,杭州以之江文化创意园、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西湖创意谷、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创意良渚基地、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西溪创意产业园、湘湖文化创意产业园、白马湖生态创意城、下沙大学科技园等十大园区为主平台,不断丰富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布局,逐步建成了“两圈集聚、两带带动”的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新格局。据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2年,杭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1060.70亿元,占全市GDP的13.59%,结构比重首次超过北京、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杭州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2013年,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据测算,实现增加值1359.51亿元,增长18%,高于全市GDP增速10个百分点。2014年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创造了1607.27亿元的产业增加值,GDP占比达到17.4%;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单位资产总额达4347.56亿元;拥有从业人员33.68万名,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达到3183家。可以说,杭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在近年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很多方面都走在了全国前列。
(四)青岛
青岛市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1999年7月,青岛市制定了《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这是青岛市第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青岛市又先后制定了《关于开展文化金融合作,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意见》、文化产业基金及文化创意产业贷款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化金融政策,有力地推动了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2008年,青岛市政府出台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政策《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青岛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青岛市政府部门从2008年开始正式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扶持,每年拨款5000万元,建立了文化创意产业扶持资金,鼓励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目前,青岛市有1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即位于市北区的青岛市文化街;1个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即位于市南区的青岛国际动漫游戏产业园;11个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个山东省文化产业重点园区、9个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2011年,青岛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510亿元,同比增长20%,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7.7%,创意产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进一步奠定了其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全市文化创意企业达1.6万家,从业人员超过60万人,其中民营文化企业超过1万家;建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基地26个,总投资156亿元;建成特色文化街区18条,集聚商家6000余家,年经营额超百亿元。青岛的26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基地,如:创意100、1919、中联U谷·2.5创意产业园区等,为青岛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据2012年青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显示,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2006年为193亿元、2007年为241亿元、2008年为295亿元、2009年为370亿元,分别增长23.4%、15.7%、18.3%、15.7%;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增加,分别为2006年占6.03%、2007年占6.15%、2008年占6.6%、2009年占7.5%。2010年至2013年,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达到了17.8%。2013年,青岛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为715.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6.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13.3%;2014年青岛市的年度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则突破了800亿元。2015年,青岛市成功入选“东亚文化之都”,青岛的文化建设开始逐步上升到国家文化战略层面。随着建设“文化青岛”、打造文化强市等一系列举措的实施,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青岛市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五)厦门
厦门注重保护和传承闽南文化生态,维护和创新歌仔戏、南音、高甲戏等传统民间艺术,发展保生慈济文化、福德神文化、妈祖文化等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古宅村落、土楼建筑、乡土风情文化等,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作11项,省级17项、市级25项。厦门政府部门通过实施“政府引导、多元投入”的发展模式,通过核心园区的示范带动和政策支持,建设专业化定位的龙山文化创意产业园、湖里文创园区作为闽台(厦门)文化产业园、沙坡尾海洋文化创意港等文化创意产业园,重点文化产业园区集聚效应明显。例如,2015年厦门龙山文化创意产业园共投资约3亿元,改造厂房17幢,面积近13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超过260家,产值近百亿元。
厦门市委、市政府把文化创意产业列入厦门市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组织领导、协调机制、文化体制改革、政策扶持、平台建设等方面,探索、实践形成了一套适合厦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特色和经验,先后出台了包括《厦门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关于推动我市动漫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厦门市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集聚区认定暂行办法》《厦门市重点文化企业认定暂行办法》《厦门市动漫产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厦门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鼓励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建设“美丽厦门”文化提升行动中的重要路径方法,也是实现厦门推进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社会转型的重要结合点。“十二五”期间,厦门市文化创意产业逐渐形成自身的特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超过15%,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稳步提升,已经成为厦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2014年,厦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80亿元,增速为13%,占GDP比重超过8%,2015年超过320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厦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对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