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江大学旧址历史变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编 之江大学旧址概况

引言

太乙初分何处寻,空留历数变人心。

九天日月移朝暮,万里山川换古今。

风动水光吞远峤,雨添岚气没高林。

秦皇谩作驱山计,沧海茫茫转更深。

 

这是一千多年前,一位名叫马湘(字自然,浙江海宁盐官人)的唐朝著名诗人,曾云游四海,在慕名登游秦望山时,因感其美景而诗兴大发,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题为《登杭州秦望山》的千古绝句。由此,引起了历代文人对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山丘的关注和赞赏,也使这座山平添了几分传奇和神秘的色彩。

马自然在诗中所描绘的这座秦望山,位于杭州市城郊西南部丘陵地带的钱塘江北岸、六和塔西侧。它属于天目山脉余脉的东南段,又是世界闻名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带山头林立,连绵起伏;林木茂密,满目葱茏;沟壑纵横,山涧交错;山泉遍布,溪水淙淙。山间植被茵茵,环境优美。这里主要为森林和经济林,是西湖龙井茶的主要产区之一。

秦望山顶峰海拔257米,在周围众多的山峰中算是比较高的一座。其东边与月轮山、虎跑山等接壤,延至玉皇山等山岭;西边有八觉山、马鞍山、大华山、老虎山、秤砣山、五云山、云栖山等山峦;北面与螺峰山、白鹤峰、象鼻山、虎跑后山等相接。可以说,这一带是群山比肩,重峦叠嶂,自然风光旖旎,景点星罗棋布。正是这些自然风光,形成了以西湖为核心的世界著名风景名胜区域。大自然既赐予了杭州闻名于世的西湖风景名胜区,同时也为杭州城区筑起了一道绿色的天然屏障。马时雍:《杭州的山》,杭州出版社2003年版。

秦望山南面紧傍浙江的母亲河——钱塘江。钱塘江古时称为“之江”,其“之”字形江湾就在秦望山下经过。可见,这座山有着三面环山、一面傍江的优越地理位置和天然景色,难怪古今诗人们会对这里的山山水水感慨万千,赋诗抒怀。

“秦皇谩作驱山计,沧海茫茫转更深。”据说,诗中所描写的这座山色旖旎的秦望山,原来并不叫秦望山,而叫二龙头山。杭州有名称的山陵、山丘有近百座,它只是众多山头中极其普通的一座,而且山上杂草丛生,坟茔遍布,树木稀少,满目荒芜,并未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因为秦始皇曾登临过此山而得该名。据《事类统编》记载:“秦始皇东游登此山瞻望,欲渡会稽,故名。”《史记》载,秦始皇“至钱塘,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大约公元前210年,巡视江南的秦始皇到达钱塘江北岸的一座山上(即现在之江大学旧址所在山头),并准备在此过江。他站在山头,临江极目瞭望会稽山,但见江面宽阔,水流湍急,波涛汹涌而却步(据记载,那时钱塘江远比现在宽阔得多,水流也湍急得多,江水直没到山腰),只得派人溯江而上,另觅渡口,最后西行一百二十里,在钱塘江上游的某处(富阳一带)觅得一渡口而过江。后来,也许人们为了纪念秦始皇登临过这座山,故取名“秦望山”。

其实,冠名秦望山的山不仅杭州有,其他地方也有。据查,上海金山、江苏昆山和浙江绍兴、宁波等地也有叫秦望山的山,且都有一些与秦始皇有关的故事传说或趣闻逸事,或者后来人们为了增添一些神秘色彩,而编织的一些传奇故事。这也可能正是众多地方争相把本地的某座山取名为秦望山之故吧?

但杭州的秦望山是否是本文所说的这座山?至今众说纷纭,说法各异,并没有明确的定论。现学术界对何处是秦望山的争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南宋前,秦望山是指位于杭州江干区的将台山,只是从南宋起,秦望山的位置才开始变得含糊起来。如《杭州名胜大观》(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一书就持此观点。其理由是:《淳祐临安志》说秦望山“在钱塘县旧治之南一十里”,又说“凤凰山在城中钱塘县旧治之南一十里”,二者的方位完全一致,这也可以证明秦望山就是将台山,而不是远在六和塔西的二龙头。《杭州秦望山在何处》的作者江南桓进也持这一种观点。其依据是:据《吴越备史》卷一记载,钱镠于唐昭宗景福二年(893)“新筑罗城,自秦望山由夹城东亘江干”。可见秦望山为罗城起点是因其紧靠夹城,同时很明白的是秦望山之东为江干。再看夹城的历史记载,唐昭宗大顺二年(890)“王命筑新夹城环包家山,洎秦望山而迴”。夹城的南端是凤凰山近东南的包家山,夹城环包家山而筑,至秦望山而折回向北。正因为如此,夹城筑后三年再筑罗城,便从紧靠包家山的秦望山筑起,由夹城东亘江干,直至六和塔西龙山门才折回。六和塔西是罗城的最南端,而不可能是其起始点。作者还称,前不久他曾到包家山进行过实地考察,发现钱王所筑夹城残垣至今依稀可辨,存在于包家山南坡一线,延绵至将台山而止,可见《吴越备史》记载之可靠。因而他认为,该书所谓秦望山,正是今之将台山。因为《吴越备史》成书于北宋初期,由此可知唐五代及北宋,人们一贯是以今将台山为秦望山的。江南恒进:《杭州秦望山在何处》, 《浙江学刊》1988年第1期。

另一种说法认为,秦望山是指位于六和塔西侧的二龙头(也就是之江大学旧址所在的山),并断言这才是真正的秦望山。如钟毓龙先生《说杭州》一书就持此观点,其依据是:据《吴越备史》卷一记载,钱镠于唐昭宗景福二年(893)“筑罗城,自此山始。故其龙山门在六和塔西”。该书因此而断言,“此山(指二龙头)当确为秦望无疑”。另有人认为,夏承焘先生曾在他的《月轮山词论集》的前言中说道:“我两次住在钱塘江边的秦望山上,小楼一角,俯临六和塔的月轮山”,以此为依据来支持这一观点。江南恒进:《杭州秦望山在何处》, 《浙江学刊》1988年第1期。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把位于老和山、将军山西面的秦亭山说是秦望山。据马时雍主编的《杭州的山》一书介绍,民国《杭州市新志稿》卷二载:“相传秦始皇曾驻跸于此,或云秦少游筑亭其上,因名。又,钟毓龙《说杭州》第三章载:相传秦始皇尝登此望海,故一名秦望山。”马时雍:《杭州的山》,杭州出版社2003年版。不过该书在叙述“月轮山”时又说育英书院“1911年迁入杭州现在的秦望山麓的二龙头,改称之江学堂”。可见,同一本书对秦望山都有不同的说法,真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总之,无论哪一种说法都有自己的依据和一定的道理。但毕竟历史久远,时过境迁,难以考证,且各人的考证和理解也有差异,究竟孰是孰非,至今也都没有定论,而且也很难有权威性定论。事实上,无论哪一座山叫秦望山,大都是为了攀附上秦始皇的名头,使这座山增添一点传奇色彩。当然,我们不是去考究历史,更无意参与其争论。这里且采用后一种说法,也是目前比较通行的说法,把二龙头所在的山叫作秦望山。

关于这座山,曾经还流传着一个传奇故事(可能仅是一个传说而已)。说的是唐朝时期,有位叫道林的和尚孤身在这座秦望山上静心修身养性。他心无旁骛,道性很高,且待人和蔼慈善,很受人们的尊敬。但这位道林和尚是一位很怪癖的和尚,他不住寺庙(这里曾经是否有过寺庙,不得而知,也未见有关记载),而宁愿栖息在一棵筑有鸟窝的老松树上,长年累月以鸟窝为伴,因此,被人们戏称为“鸟窠禅师”。据说,当时担任杭州市“市长”的白居易非常敬重这位脾性怪诞的禅师,不仅经常前去拜访他,送一些礼物之类给他,还与他谈经论道、切磋棋艺,其关系由此可见一斑。虽然,这种传说是真是假,今天,我们也无从考证,但它却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正因为这里不仅曾留下过一代帝王的足迹,还曾留下过不少古今文人的诗句和传奇故事,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争论,也才使得这座普普通通的山丘带有几分传奇色彩而闻名遐迩。

而今天,依偎在这座传奇的秦望山怀抱之中的浙江大学之江校区,又因为它曾经是原西方基督教教会传教机构——美国基督教南北长老会总差会于20世纪初在中国杭州开办的一所基督教教会大学——之江大学所在地,使得这座秦望山又披上了一层西方宗教文化的神秘面纱,更吸引了人们关注的目光。

然而,这里不仅是因为其有着神秘传奇的故事而传为佳话,更主要的是因为它有着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而令人赞叹。的确,这是一个“风动水光吞远峤,雨添岚气没高林”的好地方,也是一块读书做学问的风水宝地,而作为一所学校的办学地,不愧为国内乃至世界高校中环境最优美的校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