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江大学旧址历史变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1号楼(东斋)

1号楼是之江大学勘定和初建期(1906—1911年)最早建造的8幢主体建筑之一,也是之江大学迁入新校址前最早建造的学生宿舍之一;它与西斋同时开工,也是旧址最先开工的两座建筑。该建筑始建于1907年,1909年竣工落成。据《私立之江文理学院一览(1937)》记载:“宣统元年——公历一九〇九年:甘卜堂Gamble Hall与惠德堂Wheeler & Dusenbury Hall两学生宿舍及教员住宅五所均次第落成。”

东斋建成初期(历史照片)

该建筑由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的甘卜(D.B.Gamble)夫妇捐资12000美元而兴建。甘卜先生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社会学教授,1918—1920年曾在北京担任基督教青年会的干事和燕京大学的社会学教授。甘卜先生是宝洁公司创始人之一James Norrie Gamble(老甘卜)之子。他和他的父亲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不仅钟情于传教布道,还热衷于慈善事业,尤其积极资助教会学校办学。他们曾给北京的燕京大学和杭州的之江大学等教会大学分别捐赠了大量的善款,为教会大学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08年,之江学堂正在规划和筹资建造新校舍,而当时甘卜夫妇正在杭州访问,得知此事后,非常感兴趣,遂决定为学校捐资建造一座新建筑,开始捐了7500美元,建成后又追加了4500美元。为表彰甘卜先生的义举,故将此楼命名为“甘卜堂”(Gamble Hall)(“甘卜堂”的大门上方原来刻有“Gamble Hall”字样,后被覆盖)。

东斋外观(历史照片)

此外,甘卜先生夫妇还捐资建设了运动场等,故以“甘卜”命名的还有运动场、体育馆和游泳池等体育建筑设施。又因该建筑位于主楼和大花园东侧,故又称为“东斋”。现名浙江大学之江校区1号楼。

(一)地理位置

该楼地处秦望山二龙头东南侧位置,位于中轴线和主楼、钟楼的东侧,与2号楼基本对称。东北侧紧靠3号楼和15号楼,西北侧紧邻主楼,西面为中心大花园、绿化带,西南面与钟楼相邻。东面有一条通往教职工宿舍和上山的路,路南树木茂盛,路下是头龙头与二龙头之间的山涧峡谷和截流水库大坝。据《杭州之江学堂(1912)》记载:“东西两寄宿舍如鸟舒羽慧……虽今岁所收学生以寄宿舍分列之房位统计之,尚足容学生若干,斯则因程度参差,惧滥收,以妨学生之进步。”又据《私立之江文理学院一览(1931)》记载:“甘卜堂(Gamble Hall)位居赛佛伦堂之东,故亦称东斋。内分三层,为学生寄宿舍及课室,可容学生百数十人。”

该建筑经度120°07′19.32″,纬度30°11′43.73″,海拔高度38米;占地面积526平方米,建筑面积1579平方米;檐口高度10.735米,屋顶高度14.887米;建筑长度46.390米,宽度13.740米。

(二)建筑结构及风格特征

该建筑由美国建筑师设计,为砖木混合结构,分三层,坐北朝南建造。屋顶为四坡木屋架,屋面采用红色法国瓦。外墙由上等红色清水砖砌就,角部勒石。二层窗下有水平连续条石划分,典型的三段式立面。按普通学生宿舍格局建造。建筑平面呈“十”字架形,具有明显的基督教象征意义,中间南北向微有凸出,在门廊南北进深方向各突出1.650米和0.955米,充分体现了基督教教会学校的特征。该建筑平面为东西内廊式,一层有东西向内廊贯通,且东西向各设有一出入口,中部南向为主入口门厅,与其对称的北向有楼梯和出口小门,主入口南北进深两间带中间廊,总进深为13.740米,总长44.370米;正中设有门廊,有柱式,形成构图中心,构图母体与主教学楼一致而手法略简,形成和谐的整体。门廊总高度为5.482米,其中,门框高约为3米,宽为2.983米,配有门檐;北门宽1.523米,高2.076米,配有简朴门檐。一层其余分21室,二层分25室,三层布局与二层相同。

东斋一层平面图

该建筑立面外观风格与主楼等相一致。立面横向分为三段,且中心对称,竖向亦分为三段:台座、楼层三层及屋顶。主入口设门斗门廊,成弧形山花结合多立克柱式,柱身无凹槽。立面门窗皆采用平券,且一、二层门窗除主入口外均嵌有拱心石。二层窗下有水平连续条石划分。三层立面转角皆嵌隅石。屋顶整体为直线四坡,坡度较缓。主要特征呈现为乔治亚复兴风格。

东斋全部由砖做承重结构,外墙外侧用250mm×125mm×45mm的上等红砖砌筑,内侧采用青砖。一层为一顺一丁砖墙,二、三层用一顺一丁一砖半墙,白灰凸缝宽4~5 mm。屋架为木桁架,屋面采用红色法国瓦。东面和西面入口的室外台阶亦为水泥地面。内隔墙为灰板墙条。室内地面一层走廊为彩色瓷砖铺地,房间内均为木地板。天花板为灰板条吊顶。房间门窗为木质。

(三)现存状况

东斋总体保存良好,外观原真性保持完好。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由于1948年阁楼加建老虎窗,后又经抗震加固,立面增建抗震柱和圈梁,对该建筑的原真性有一定的破坏和影响;后为尽量保持建筑的原真性,墙体一直未作大的维修,现四面墙体均有不同程度的风化现象。此外,外墙立面安装电线影响建筑风貌;南面主入口的室外台阶为水泥地面,现有部分缺失;窗框部分已老化,油漆剥落也较多;部分窗扇被改造,增加了通风设备和防盗铁栅栏;室内墙面局部抹灰脱落严重;为防雨水,东、西侧门门梁处后来又加盖了金属雨篷。1992年,作为浙大基础部前进行过一次维修;2007年,此楼列为旧址建筑修缮工程项目,2009年修竣,现修葺一新。

整修前外观

2009年维修一新,图为一层内楼梯、房间和内廊

(四)使用沿革

该楼建成初期主要用于学生宿舍,可容纳200余人住宿。初期,学生人数较少,其中,一楼的一半空间为学生饭厅,另有若干间为教师宿舍。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该楼虽建筑受损较小,但部分玻璃破损,室内硬件和大部分家具被洗劫。1948年,由于阁楼用于学生住宿而加建老虎窗,可增容40多个床位。50年代加建卫生间,拆除了原来建造的室内壁炉和烟囱。1961年,旧址移交浙江大学后,此楼为浙大三分部男生和单身教职工宿舍。70年代,该楼屋顶挑檐木换为灰板条檐口吊顶,用途也有所调整,其中:一楼为后勤办公室,二楼为单身男教工宿舍,三楼为单身女教工宿舍。1987年,一楼走廊地面由木地板改用瓷砖,卫生间地面铺设瓷砖。1996年,旧址改为浙大基础部后,此楼一楼为总务办公室,还有部分仓库,其余为单身教职工宿舍。2003年,该楼的一半由浙大沃森基因组科学研究院所使用(2007年搬出),其余为后勤办公室和单身教职工宿舍。2007年修缮后改为浙大光华法学院教师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