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江大学旧址历史变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二龙头

旧址设有东、西两个校门,东门为正校门,在二龙头;西门(后校门)开在三龙头。进入正门口,可以看到有一块面积不大的斜坡地和小草坪。斜坡地主要为道路。小草坪主要为绿化地,中间竖立一根旗杆,草坪前安放一块由石刻雕成的之江校园平面示意图。正门南侧还设有保安值班室、收发室。草坪北靠数米高的山墙,左右两边各有一条供进入校园各处的路径。右边(东南)是一条于1936年与钟楼同时修建的有70余级台阶的石阶路。石阶南、收发室东北侧有一座修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防空洞,80年代改作隧洞油库,现该油库已弃用,内堆放杂物,并由铁门封锁。校门左边(北)是一条石砖坡路。

由石阶拾级而上,抬头便可以看见一座红色的校园标志性建筑——钟楼(经济学馆),这也是早年位于校园最南端的一座建筑。这座楼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出版商、金融家、上海《申报》主编、曾任之江大学董事的史量才先生不幸遇害后,其家属根据他的遗愿,捐资4万元,于1936年建造的。钟楼体量不大,造型别致,底宽顶尖,呈宝塔状。登上钟楼的钟塔顶,美轮美奂的四周景色尽收眼底。东瞻六和塔、钱塘江大桥雄伟壮丽;西眺九溪及群山风景如画;南望钱塘江碧波浩渺,之江路车水马龙,而钱江对岸高楼林立;北观中心花坛花团锦簇,主楼雄伟壮观,群山环抱,四季常青,无不令人感叹。

从钟楼往右(东),旁边立有一块石碑: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之江大学旧址,是由杭州市人民政府于2000年7月9日公布后建立的。

在钟楼的东南侧有一条通往山下直至钱塘江边的小路,之江人称之为“S”路,这是当年之江师生进出校园的一条主要通道。初期,校门也开在山脚下,山前还建有一座汽车房,供停放汽车之用。后来,随着道路改建,山下的路不断拓宽,进出校门改道了,也加宽了,此路也就不再使用了(现已由铁门封住)。

早年在“S”路的中段曾经建有一座休闲亭,叫“临江亭”,供学生看书或休闲之用,人们上山时也可以在这里歇歇脚,纳凉聊天。该亭位于二龙头的南端,面临钱塘江边,钱塘江周围风光可以一览无余,故被之江人列为“之江十二景”之一。但该亭命运多舛,日寇侵占之江校园后,将其拆毁。抗战胜利之江大学复员后的1946年,学校借之江大学百年华诞庆典之机,在原址上重建起新的“临江亭”。后来“S”路废弃,该亭也拆除了。

登上台阶后,钟楼南端有一条自西而东的车行路,该路紧沿二龙头东南端山崖,沿途经过最先建造的学生宿舍——东斋和15号楼(1989年建造),以及配电房和电工间(20世纪80年代后建造)等设施。之江大学早期,由于学生人数不多,二龙头规划为教学和学生生活区,所以,学生生活设施都建在东斋、西斋的附近。15号楼原址曾经就是一座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食堂——东膳厅(又名男生膳厅)和一座两层的厨房楼,为学校附属建筑设施;在其北侧原还建有一座称为“小花园”的建筑,又称第三食堂。“文革”初期,该食堂因曾用于接待来杭大串联的全国各地红卫兵,故又称之为“串联食堂”。另外,东斋北面原来还建有一座男生浴室。

转过蓄水大坝,即通往头龙头,一路上与各岔路相连,可通往校园各处。此处原来是山坡,现在的路是由石头砌筑而成,并与大坝齐平。

15号楼东面山涧可以看到一座架设在头龙头与二龙头之间的水泥桥——“情人桥”, “情人桥”被之江人称为“之江十二景”之一。“情人桥”建于1916年前后,是司徒华林主持校政时建造的。头龙头征用后,陆续建造了一批教职员住宅,建造该桥就是为方便师生在两龙头之间的往来。这座桥原为竹木质结构桥,旧址划归浙江大学后,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于1970年前后拆除重建,且改建成水泥桥,位置也向上(北)移了1米左右。后来又在其北上方约四五米的位置建造了一座蓄水坝,坝面有四五米宽,既可行人,也可通车辆,“情人桥”也就因此不再使用了。

早年,这座蓄水库主要供全校师生日常生活和其他用水,后考虑到水质卫生和安全,现改用杭州市统一供应的自来水,蓄水库的水不再作为生活用水。

过蓄水坝往北约50~100米的地方,原来还有一处“之江十二景”之一的“小盘谷”,因其比较幽静而得名。现在一般人都不知道有这么个景点。“情人桥”下游还建有一级蓄水坝。20世纪80年代,蓄水池下游还建造了一座水泵房和一座桥,现也已弃用。

从校门左边(北)的另一条进入校园的路为砖石铺就的斜坡路,车辆可以通行,这也是车辆进入校园的唯一一条通道。上了路口则是一块平地和道路、岔路,迎面(北)看到的是另一幢学生宿舍楼——西斋。它与东斋同时设计建造,大小结构也一模一样,基本对称地分布在主楼东南、西南两侧,是当时之江大学仅有的两幢学生宿舍。与西斋相对的靠二龙头山崖边的地方原为一座简易的平房食堂。西斋与食堂之间的空地原为一篮球场和网球场,可见当年之江大学十分重视师生的体育活动。这座食堂后来因破旧而拆除,并于2000年在原址上建造了现在的曾宪梓教学楼。为保持与原有建筑的风格,这座楼也为三层,外墙为红砖饰面。由于此楼南面与西面构成“L”形,而与西斋围成“U”形,与原来食堂占地面积相比,扩大了很多,使两楼之间的空间缩小,原来的球场现只能作为一块活动空间(小广场)和绿化地。

在曾宪梓楼西面修有一条石阶路,可通往二龙头山谷底的运动场等地。在曾宪梓楼西侧有一棵树龄认定为170年的古香樟树。

在砖石斜坡路口的右边,即曾宪梓楼东面还有两条平行的车行道,一条通往钟楼南门,一条通往钟楼北门及花园大草坪。

两路间的西端建有一花坛,花坛中间立有一块醒目的大理石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江大学旧址,杭州市人民政府2006年立。在石碑东面还建有一个曾供实验室用的冷水池。

之江大学时期,按照总体规划设计,校园的主体建筑和学习生活区大都建在二龙头,可以说是校园的中心区块。而大草坪又是二龙头的中心。一条南北向校园中轴线自钟楼北面入口,穿过大草坪至主楼,泾渭分明,使钟楼与慎思堂遥相呼应,花园大草坪四周还围建有东斋、西斋、科学馆、工程馆等一批建筑,这也是学校的一批主体建筑。

大花园草坪的正北面且与钟楼相对应的是之江大学最具代表性和标志性的建筑——主楼(慎思堂),它与钟楼分处校园中轴线的南北两端。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西方(美国)基督教特征,也是旧址最早建造的建筑之一。最初,该建筑具有教学、办公、图书报刊阅览、会议以及做礼拜等综合性功能,后来主要用于办公。主楼南面各有一棵树龄200多年的古香樟树挺立在其东西两侧,好像两位哨兵在为主楼站岗放哨。

大花园草坪东南侧有之江大学旧址建造最早的学生宿舍之一——东斋,以捐建者姓名命名为甘卜堂,这是当时之江大学的两幢学生宿舍之一。东斋主入口前路南有一块面积不大的三角形台地,台地前是二龙头的东山崖。之江大学时期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利用这块台地建造了一座小亭——望江亭,供师生学习、休闲之用。现亭子已不存,遗址尚在,并有几个石凳石椅存留。2012年,原址改建为一停车场。

花园大草坪东侧还有之江大学时期最后建造的一座建筑——机械楼(也叫工程楼)。它与东斋前后(南北)紧邻,东斋正面朝南,而位于东斋西北面的工程馆正面朝西。在工程馆东面又紧靠着一座建于浙江师范学院时期的15号楼,原作为教室之用,后又为浙大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所用(2013年搬出),现作为光华法学院办公之用。

以上我们所介绍的是二龙头东、南端部分建筑的历史和现状。

现在,我们以主楼为中心看看其周围的建筑、布局等历史和现状。主楼(慎思堂)位于整个二龙头之正中,虽然建筑不高,但气势恢宏,是之江大学最主要的标志性建筑。在主楼的西南侧,且与工程馆正面相对的建筑是科学馆,建于1932年前后。为表彰曾担任学校校长多年的裘德生牧师为之江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该楼又命名为裘德生科学馆。科学馆旁(西南侧)原建有一座上下两层的建筑,叫“工场”(或工房),为学校机械匠、土木工匠、花匠等工人的住所。与工房仅一路之隔的是与东斋相对应且样式结构完全相同的学生宿舍楼——西斋。

在科学馆西面是一座并不起眼的单层保护小建筑——学生服务部,实际上,该建筑当时是作为储藏化学药品等用的小仓库。这也是22幢保护建筑中结构最为简单、体量最小的一座建筑。它左右有两幢独立的房子,结构差不多,都是一层建筑,只是后(北)一间屋顶装有排气管,因面积小、室内未分隔,保护价值也不大。

从主楼东、西两侧往北各有一条小的斜坡路上山,可以看到其西侧有一座二层建筑(地下还有一层)——图书馆,东侧有一座建筑——材料试验所。这两座建筑都是20世纪30年代初建造,但材料试验所在日军占领时被炸毁,现在的建筑是1946年抗战胜利复员后,基本照原样重新修复的,但外立面结构有所简化。

在科学馆南面且与西斋仅一路之隔,有一座标有“学生服务部”字样的平房,它并不是22幢保护建筑中的学生服务部,而是后来浙大三分部时期建造的一间实习工场。从其墙面至今仍保留的遮阳棚和广告可以看出,旧址作浙大基础部时,曾作为商店,为学生供应日用商品,故称为学生服务部,并不属于受保护的建筑。其实,据记载,之江大学时期,这里原建有一座男生寄宿舍,称为西宿舍。

在西斋的西北面有一条石阶下坡路,可通往二龙头谷底,这里建有体育教研室、体操馆、健身房、乒乓球室、游泳池和运动场等体育设施,也就是被称为“之江十二景”之一的“健美谷”地块。这些建筑现在也是校园地势最低的建筑。体育教研室是由校董史量才先生捐建的。健身房、运动场是由美国慈善家甘卜先生及家属捐建的。健身房1996年拆除,现改建成体操馆,室内设有篮球、排球、乒乓球及其他健身运动场地。

在二龙头与三龙头之间的山谷下,还建有一座运动场,原命名为甘卜运动场,顾名思义,也是由甘卜家族捐建的。它是利用山谷形成的一块面积约10亩的平地而修建的,属于一个综合性的运动场。这在当时也算是不错的一个运动场所,也说明之江大学非常重视体育。该运动场也是“健美谷”的一部分。

甘卜家族于1908年捐建的这个田径运动场是当时浙江省最早的一个现代运动场,也是中国最早按照美国大学校园和奥林匹克标准建造起来的现代运动场之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在这里多次举行过省、市以至全国性的大型运动会。现在的田径运动场虽然还存在,但已经过了改造,跟原来很不一样,而且由于周围绿树环绕,所以,现在从山坡上已经难以看清它的全貌,只能透过繁茂的树枝缝隙,勉强可以窥见它的一角。只有走到场地去,才能看清它现在的面貌,或从围栏外也可以看见它的基本面貌。昔日的田径运动场已经铺上了“水门汀”,并且被分割成为两半:南面是篮球场,北面是网球场。

值得一提的是,建造于1927年前后,位于运动场北面山谷的之江大学游泳池,是一座当时比较有名的现代化的游泳池,也是由甘卜家族捐建,专供师生游泳和比赛等用。游泳池建在体育办公室南面的山谷上,长25米,宽20米。虽然今天看起来小一点,但在当时已经算很不错了。特别是其池水是利用山涧的自然溪水,既节约水源,又非常环保,这可能也是绝无仅有的。游泳池西侧山坡上建有一个蓄水池和小沉淀池以补给游泳池水,其北面还有一间简易的盥洗室,供游泳者冲洗和更衣所用。游泳池四周还设有观看比赛的水泥座席。20世纪30年代,杭州举办全国运动会,这座游泳池还被指定为游泳比赛场地。但游泳池后来填毁了,实在可惜。现在为一块荒草地。

在西斋北面与学生服务部间有一条可通车辆的上坡路,由南向北,在主楼西北角拐弯,一直延伸到西校门,形成一条贯通校园的环形路。路两边除有科学馆(东)和学生服务部(西)外,路西还有一排小平房紧靠学生服务部,这是一排后来建造的综合商店,现在已经空置。在二龙头西北山腰、学生服务部的北面还建有一间厕所。

从环形路往前(北),路东北面沿途建有一排宣传栏,拐弯处建有一小花坛,内有一校园假山浮雕。

沿环形路再往西,路北旁可以看到有一座用石砖砌筑的建筑掩映在树荫中,使人有一种恍然间来到了一个欧洲庄园的感觉。这就是之江大学的教堂——都克堂,是以前之大学生做礼拜、祷告和集会的地方,也是作为教会大学的一座标志性建筑。都克堂对面还建有一个小花坛。都克堂南下坡的树荫下修筑有一块台地,台地上还建有简易雅静的读书台。台地旁有一条通往山谷的石阶路。

在都克堂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条上山的路,东侧一条为石阶路;西侧一条为分岔斜坡小径,其西北一侧通佩韦斋,东北一侧是一条上山的石阶路。

佩韦斋建在山坡上,是一座三层建筑,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其前面的山坡上种植有玫瑰和其他山花,显得艳丽悦目。佩韦斋是一幢女生宿舍,故当时之江人把它列为“之江十二景”之一。沿路再往西还可以看到有一幢建在二龙头与三龙头的山窝中的建筑——7号楼,这是1952年后组成的浙江师范学院时期建造的第一座建筑,虽然其建筑风格更具现代特征,但其外观色调和建筑体量等与过去的建筑基本保持匹配。

从佩韦斋沿二龙头山脊的石阶路上山,它的后面(北)山坡上是一幢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两层建筑——后6号楼。据记载,佩韦斋附近原有一座女生膳厅,实际就是今天的后6号楼,后来改作为宿舍楼,现安排有物业人员在使用。该建筑虽然结构比较简陋,看起来也不起眼,与其他西式建筑风格也有差异,但建筑质量还比较好,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但仍然很坚固。

从后6号楼的东北侧砖石和石阶路上去,是一条从三龙头招待所东侧起点,沿山脊而上至山腰的灰房为止的水泥车行路。

沿此路的北面山坡上建造有一批最早的西方教授别墅,这些别墅都是以其外墙色泽而叫名。靠东北侧的一座灰色别墅叫“灰房”;在后6号楼正北山坡上建造有两座红色的别墅,一座叫下红房,在其上方的叫上红房。这都是当时学校领导的住宅楼,所以又叫校长楼。据说,原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早年曾在上红房(也有的说下红房)居住过。沿此路往西,在北山坡上还建造有一座灰白色的别墅,叫“白房”。这些别墅都具有鲜明的西方建筑风格。建筑面积也比较大,还都建有主要供保姆住和厨房所用的裙楼。

在上红房附近的北部山上,曾有两座建造于1911年的西方教授别墅楼,内外结构与上、下红房相似,为典型的西方外廊式建筑,是之江大学时期最早建造的五幢别墅之一。1937年被侵华日军炸毁,后来也未修复,遗址现也难以找到。

上红房院墙东北侧有一个出口,可以通往上山的小路,从图书馆一侧也有一条石阶路可以通往这条小路。这条路是由山水经年冲刷和行人走出来的泥石路,未经人工修筑,路上坑坑洼洼,乱石和树叶覆盖,行走很不方便。过去人迹稀少,现锻炼的人多了,上山的人也多起来了。为防止森林火灾,一路上设有多处用于消防的储水桶和消防房等消防设施。

顺着山路往北上山约1公里,在路西的一个山坡顶可以看到建造于1918年前后的一座建筑遗址——天文台(观象台)。该建筑是当时整个校园地势最高的建筑,海拔约110米。这座天文台当时在浙江是独一无二的,至今也没有再建过。20世纪30年代,浙江曾发行过一种债券,其票面采用的就是这座天文台背景。天文台内置有当时最先进的观象设备。因它像一座碉堡,1937年底,日本宪兵司令部占领之江校园后,据说日军害怕游击队利用它袭击他们,所以把它炸毁了,内置的一些设备也被破坏或被日军窃取。抗战复员后也无力再修复,现仅存遗址,可以看到一些残留的墙基、梁柱和砖石等。

再往北有一段低缓的下坡路,不远处有一块石碑,也就是标明之江大学旧址范围的界碑。再往北上去就可到达秦望山顶,也可以下到九溪,或到月轮山和虎跑后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