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从“诗”到“诗经”的“效果历史”研究
自先秦至两汉,《诗经》在历史流传过程中完成了从普通文本到经典文本、从乐歌民谣到王朝意识形态纲领性文件的转化。无疑,《诗经》的经典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历史事件,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其中既包括《诗经》内在的质素,也包括社会对它的要求;既包括现实的力量也包括历史的作用。可以说,《诗经》的经典化与整个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传统的起源、定型,经学哲学体系的成熟,汉代政治需求等多方面密切相关。而这些文化的、哲学的、政治的因素又常常是通过作用于《诗经》的阐释来历史性地改变《诗经》的意义、性质、地位的。一方面,特定历史时代的文化语境、哲学理念、政治倾向不仅深刻影响到《诗经》阐释者的阐释立场、前理解结构与视域范围,而且也从时代需要出发对《诗经》提出了自己的时代问题,从而决定了《诗经》意义生成的方向;另一方面,《诗经》在阐释过程中生成的某种意义则因为符合了特定历史时代的思想文化建设、哲学理念以及政治的需要而赢得了越来越大的社会共同体的认可与接受,并借助王权体制的干预而拥有了权威乃至神圣的独断地位。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诗经》经典化的历程,必然伴随着一个阐释的过程,一个通过阐释以生成《诗经》的某一意义并使之上升到权威与规范的过程。因之,梳理《诗经》的历史阐释过程,考察《诗经》在历史流传过程中的功能演进与意义层累,当不失为我们廓清《诗经》经典化之谜的一个有益视角。
本编即是从解释学的视角突入到《诗经》在流传过程中功能发展与意义建构的历史。依据解释学的观点,一个历史流传物的意义,从共时的横向层面上看,是在文本与阐释者、历史与当代的对话中生成的,是二者视域融合的结果;从历时的纵向层面上看,因为历史的延续与阐释的不断更新,流传物的意义便永远处在一种历史文化的承传之链中,形成相互间的传承、丰富、充实,其中既有正面的接纳与阐扬,也不排除反面的批判与否弃。本编对先秦两汉时期《诗经》阐释过程的分析即是从共时与历时两个维度入手。在共时的维度上,选取了《诗经》的形成与早期传播、孔子的《诗经》阐释、《毛诗》古文经学派的《诗经》阐释这样三个历史时段,注重考察《诗经》与儒家所处时代的互动关系,力求阐明儒家是怀抱何种阐释立场进入阐释事件,从而使得《诗经》中所蕴藏的道德理念与政治诉求被确立为权威的意义话语。在历时的维度上,注重从上述不同时段儒家《诗经》阐释的纵向历史脉络中来梳理《诗经》经典意义生成的延续性与承传性,力求揭示出《诗经》在流传过程中意义不断被建构、被丰富的历史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