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研究样区选择
选择舟山朱家尖作为海岛旅游地域系统演化研究的案例地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首先,国内旅游地域系统演化研究中,少有以县级以下的行政区域作为研究对象的,朱家尖岛作为舟山普陀区下辖的街道之一,是普陀区最早一批发展海岛旅游的海岛。因此选择朱家尖作为研究案例地有典型性意义。其次,朱家尖的旅游发展历程是浙江省海岛旅游发展的代表性缩影。1988年,朱家尖旅游区开发启动。1998年成立与朱家尖镇政府合署办公的风景旅游管委会,实施一体化管理。朱家尖海岛旅游步入全面发展阶段。同时在1993年、1998年和2000年编制了《舟山市普陀区朱家尖总体规划》《普陀朱家尖国家海岛生态公园旅游发展规划》《2000—2030年朱家尖总体规划》,规划提出未来朱家尖在景区开发的同时,也要特别重视资源利用与保护。自2009年以来至今,朱家尖镇已逐步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以工业为主导,以渔农业为基础的产业格局。就现有资料来看,朱家尖旅游发展的特征是:①朱家尖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个旅游开发高潮。其一是1993年编制了第一个总体规划后,朱家尖各区域特别是南沙区域建起了宾馆群,其二是在1999年举办舟山国际沙雕节活动,同年朱家尖大桥建成,吸引了大量岛外游客;②朱家尖旅游发展存在致命缺陷。朱家尖旅游主要靠普陀山客源的支撑,且旅游淡旺季太分明,旅游收入主要依靠夏季旅游线路(如南沙、乌石塘等景区)。而且游客在朱家尖的逗留时间较短,对游客吸引力弱。在过去的26年间,朱家尖的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旅游发展的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以朱家尖为案例地,研究其演化过程和路径依赖,本研究将重点关注朱家尖旅游地演化的整个过程,包括旅游兴起、发展、发展停滞、再发展等。以便更好地解释为什么朱家尖旅游发展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对策。本研究相关调查及数据采集受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2013年度省哲社规划重点项目(13JDHY01Z)支撑。
舟山朱家尖岛行政区域主要包括朱家尖街道下辖的8个社区,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7个渔农村经济合作社(见表1-4-1)。截至2012年底,朱家尖区域总面积为74km2,陆地面积为61.82km2,总人口25705人,总户数9031户,该区人口密度为369人/km2(数据来自《舟山统计年鉴2013》)。该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一个以旅游为导向,渔农工、交通商贸多业并举的海岛,当前三次产业结构仍是“二三一”,处在工业化进程中,但已由依赖海洋生物资源向依赖海洋综合资源转变。朱家尖海陆空立体交通便捷,329国道贯通全岛,1999年朱家尖大桥建成,迈出了舟山从海岛时代走向大桥时代的第一步。2008年,朱家尖大桥扩建,加快了朱家尖整体功能开发,全面对接大桥时代,促进舟山市海洋经济新一轮大发展。目前朱家尖机场已开通飞往上海、南京、厦门、北京等地的10多条航线;与普陀山仅相隔1.35海里,两地之间乘快艇只需5分钟;与世界四大渔港之一沈家门渔港之间建有跨海大桥,两地间隔只有1km,方便自驾游游客进入朱家尖。就旅游资源而言,该区内具有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山海风光秀丽,有“海上盆景”、“海上雁荡”之誉,区内有2/5的面积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主要有乌石塘景区、白山景区、南沙景区、大青山景区,其中南沙景区拥有华东地区最大的沙滩群,绵延5km,极为壮观。该区最有特色的旅游项目是沙雕节,是我国第一个将沙雕艺术与海岛旅游联系起来的旅游地,填补了我国海岛沙雕旅游的空白。
表1-4-1 研究区域行政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