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建设色彩文化学的价值、基础和挑战
一、建设色彩文化学学科的价值
(一)学术价值
建构和完善色彩文化学是对已有色彩研究的补充和深化,也为未来的色彩文化研究奠定了基础。从宏观方面说,发展和建设色彩文化学学科能够为色彩研究提供新的平台,有利于进一步拓展色彩文化研究和交流的空间,从而推动我国色彩研究及色彩应用的发展。从微观的层面说,通过对不同地区色彩文献及色彩现象的整理和研究,能够采集和整理散落在民间的色彩文化元素,整理和修补一些亚文化状态的色彩符号及表达,这是保护民族色彩文化资源直接有效的手段。
(二)应用价值
我国自古正色、正律与社会风气就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有自己的色彩形象及色彩认知,从行政环境、商业环境到自然环境都离不开色彩文化。同时,色彩又是最受欢迎的文化元素,从白领、灰领、蓝领到其他群体,从高雅文化到民俗文化,色彩文化都是必不可少的。色彩文化学把色彩文化与社会、环境、群体、个人色彩应用紧密结合起来,从理论高度对国民的色彩观念、色彩形象、色彩审美给予引导,社会价值显著。
在色彩文化创意设计与开发方面,研究色彩文化、建构色彩文化学科,能够为经济开发提供文化支撑,使企业或品牌在开发色彩产品时做到有据可依。
二、建设色彩文化学的基础
色彩文化符号虽然整体上归属于艺术学,但在内涵和外延方面与艺术学并不相同。从世界文化发展史看,色彩的文化属性更为突出,如色彩与社会、政治、科技、经济的耦合程度比艺术要紧密得多,从其内在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范围看,色彩具有文化的一切属性,呈现出典型的综合文化性。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分析,色彩文化符号存在于一切文化平台中,并以特定的色彩形象语言影响着文化传播的速度和质量。
(一)学科基础
经过20世纪百年的培育和发展,我国包括色彩学在内的综合学科教育已经由最早的美育为主扩展为包括色彩科技、色彩设计、色彩理论与方法、色彩趋势教育等。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高校的色彩教育体系日趋完备。中国色彩教育层次包含职业教育和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等。我国已经具备了建设色彩文化学学科的前期基础。
(二)学术研究基础
1.国外研究综述
有关色彩文化研究的中译本主要有日本色彩学者西田丰著的《各国色彩禁忌》(1983)、城一夫著的《色彩史话》(1990)、小林重顺著的《色彩心理探析》(2006)等,它们从色彩的历史、文化、心理等方面系统地研究色彩的风俗、偏好和禁忌,重点在于梳理和挖掘色彩符号在历史、社会、文化中的丰富含义,揭示色彩力的影响方式。德国的爱娃·海勒著有《色彩的文化》(2004)和《色彩的性格》(2008),后一本实际上是前一本的修订和深化。这两部专著以每一个色系为视点研究色彩的形象、性格、情感以及应用状态,有很多结果是通过调查得出来的。阿恩海姆著的《色彩论》(2009)是其《艺术与视知觉》一书的一部分。全书共有11个小节,结合心理学实验、色彩学以及造型艺术的实际经验,对色彩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其中关于格式塔心理的色彩问题探索富有见地,有助于拓宽色彩研究视野。何尔曼·普莱著的《邪恶与神圣的色彩:中世纪及之后的色彩意蕴》(2010)从宗教色彩及其象征性探讨和研究色彩的符号性和传播力。美国学者法尔曼著的《色彩物语》(2012)着重从色彩语言在环境、主题、行业中的表现特征、内涵等方面研究色彩与文化、心理、健康以及行业应用中的神秘力量。法国色彩学者卡洛斯·克鲁兹·迭斯著的《色彩的思考》(2013)更像一种色彩的视觉实验或色彩空间实验。从著作数量、研究主题看,目前色彩文化研究的区域较之以往有比较大的改变。一些新的科技手段被应用到色彩文化研究中来,如色彩心理学中的实验、色彩空间、色彩的光效应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都给色彩文化研究带来一些新意。
2.国内研究综述
通过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信息平台笔者查阅到与中国色彩美学相关的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以王文娟、杨建吾、白庚胜、宋建明的系列论文影响较大,成果多数集中于对专业或行业中的色彩文化梳理。相关博士论文有近30篇,成果集中在各类壁画、绘画、服饰和空间色彩研究等方面。在成果的系列性方面以王文娟的“中国画及五色观念考证”、白庚胜的系列论文“民族色彩符号研究”最为突出。
(1)观念色彩学
彭德的《中华五色》(2008)系统地梳理了五色观的形成、发展、完善及其在祭祀、民俗中的应用情况。姜澄清的《中国色彩论》(2008)主要梳理中国传统色彩观念的传承和发展。李广元的《东方色彩研究》(1994)和邓福星、丁宁的《东方色彩研究》(1994)通过梳理中国古代史传文献,论证了中国色彩“以色明礼,以色论道”色彩观的嬗变和佛学对我国色彩观的影响。肖世雄的《先秦色彩研究》(2013),通过对先秦色彩断代史研究,详细考证了中国五色的含义、色彩值及五色关系,尝试论证“语言对视觉形象的还原”的可能性。以上研究成果多采用文本考证研究色彩文化,这为古代色彩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彩色图片残缺或图像色彩失真的问题。
(2)物态色彩学
牛克诚的《色彩的中国绘画:中国绘画样式与风格历史的展开》(2002)、申少君的《中国画色彩的独立语言》(2013)、王文娟的《墨韵色章:中国画色彩的美学探源》(2006)等成果主要针对中国画的色彩展开系统研究,内容包含色彩发展趋势、审美嬗变及不同时期知名画家作品色彩意象之美,突出色彩的哲学意味,指出中国哲学观不是抵制色彩,而是强调透过表象直达生命体验。关于建筑色彩文化及实践的研究以宋建明为代表,在色彩研究、城市色彩采集设计及应用方面有较广泛的影响。民俗色彩以杨建吾的《中国民间色彩民俗》(2010)为代表,主要梳理了我国民间、民俗色彩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应用状态,系列性较强。关于色彩符号研究的专著主要有两本。其一是孔庆茂的《升平春色》(2009)。该书采用图文比较法对20个中国传统色系进行了论证。其二是黄仁达的《中国颜色》(2013)。该书梳理出九色系100个中国颜色,并标注其CM YK数值。整体评价,目前中国色彩文化研究已经初见成效,一批色彩学人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积累了一批较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为色彩文化学科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应用空间
与大学色彩教育相对应的是各类社会团体对色彩文化的推广和普及。21世纪以来,中国流行色协会在色彩推广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自2004年起,协会每年举办“色彩中国”系列活动、“亚洲色彩论坛”、“色彩创意系列活动”等高端论坛,积极开展色彩研发基地建设、推进色彩搭配设计师培训与资格考评等项目。在协会的努力下,趋势引领、色彩创意与设计、色彩咨询、调研与趋势指导、销售色卡等方面的渠道更加畅通。中国流行色协会为了全面把握色彩流行的规律,与世界流行色协会的色彩趋势发布接轨,每年积极组织色彩专家进行国内外色彩考察、学术交流等。在中国流行色协会以及其他色彩教育同仁的共同努力下,色彩经济已经成为我国一项潜力巨大的创新元素。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快速提升和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色彩作为一种时尚符号、形象识别符号、文化符号等,在企业品牌运营和产品开发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强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色彩的形象塑造方面,近几年我国在城市色彩改造和色彩重塑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以宋建明为代表的中国美术学院研究团队在城市色彩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成果卓著。
从以上态势看,当前我国的色彩应用与经济的结合更为深入,色彩或色彩文化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色彩在产业发展中的影响力越来越明显,呈现出极其广阔的应用空间。
(四)研究和建设色彩文化学的挑战
由于社会的浮躁心理和功利性,尽管目前我国色彩文化的市场日益庞大,应用范围遍及社会各行业的每一个角落,但是对于色彩文化的梳理和研究却很薄弱,仅限于对个别民族色彩符号的揭秘或局部色彩符号的一般梳理。而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把色彩符号与文化力、经济力深度结合起来的系统研究论著或论文,目前在国内公开出版物里面还比较少,这种现象是我国文化建设上的一种缺失。
在漫长的发展轨迹中,由于年代久远,色彩文化有沧海桑田式的更替,也有世代劳动人民无数次的实践和创造。这些人类文化的结晶有一些是露在外面的符号,或者是已经得以传续的文化,还有一些是几乎被历史尘埃掩埋的色彩符号,目前可能散落在民间的某一些区域,甚至只是存活在某一些已为数不多的老人的记忆中。这些色彩符号就像古文字一样,如果有人通过研究将其拾起来归档,就会成为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如果没人关注,过一段时间,可能是几年,也可能是几十年,就会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从色彩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看,虽然国内开设色彩教育的学校较多,但是同质化问题突出。和西方发达国家的色彩教育比较,无论是教育理念、开设内容或是教育手段都明显落后,其中一个显著的缺陷是我国色彩文化研究的实验条件非常有限,其次是应用开发重于文化研究。我国从事色彩教育和色彩设计的人员大多把工作重点放在教学或设计开发方面。对色彩的基础理论和文化研究不够重视,研究意识薄弱,研究方法单一。比如,对中国传统色彩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几十年,可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专家能够确认哪一种红是中国红。有一些古代非常受欢迎的、名称色相都很具有东方审美特征的颜色,现在是只知其名,具体到对色相的认知、考证以及数字化保存却严重滞后,有一些甚至严重到快失传的程度,如有一些记载中的中国颜色,目前已经难以求证,这不能不说是我国色彩研究的一种遗憾。
笔者经过数年研究,认为我国色彩研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化。
1.对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符号的系统整理和研究
目前,世界文化遗产的申请工作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认同和重视,我们的近邻韩国在色彩文化的申领方面与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韩国正在研究五色体系,这与我国的五色体系研究是否存在交叉,需要引起重视。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持续五千余年连续发展的文明体,无论是文化体系还是历史遗产都是极为丰富的,虽然经过百年战争以及“文化大革命”,我国很多区域色彩文脉、色彩习俗都有所损毁,但是,这些色彩资源大多数还有迹可循,现在展开研究还能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因此,对我国历史遗存色彩原貌的修补和复原刻不容缓。
2.在世界范围争取我国色彩的话语权
色彩研究的手段、技术、成果影响力、色彩产业的规模和数量等决定着本国在世界流行色协会中的话语权。目前在世界流行色协会中话语权基本归属于法国、英国和德国所有。随着我国色彩经济的不断壮大,我国的色彩研究、色彩趋势预测和发布的影响力正在逐年增长。但是这与中国的经济总量相比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国需要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加大色彩研究的力度,增强我国在世界色彩趋势研究中的话语权。
3.加大色彩科技研究
从色彩研究发展的趋势看,色彩文化、色彩审美、色彩时尚与应用的研究都离不开色彩技术的支持。自2009年开始,中国流行色协会设置了色彩技术委员会,开始加强色彩科技研究的建设。这对于我国色彩研究和应用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新的色彩技术和研究方法能够增强对我国色彩创意与设计研究的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