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国青少年文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青少年文学的意义

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多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独特性认识越深,对其书写也越到位,可以说每个阶段都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学性。19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济慈曾经用一幢有许多房间的宅邸来比喻人生的阶段性特征:


我们首先迈步进去的那间屋子叫作“幼年之室”或者“无思之室”,只要我们不会思维,我们就在那里呆下去。——我们会在那里呆很久,纵然第二间屋子的门是敞开的,显示出一片光亮,我们可不急于进去。但我们不知不觉地受到内在思维能力觉醒的驱使而前进。——我们一走进第二间屋子“初觉之室”,就为那里的光芒和空气所陶醉,到处都是使人愉悦的新奇事物。但是呼吸了这种空气的后果之一,就是使我们对人类的心灵和本性敏感起来,使我们觉得世界上充满悲惨、伤心、痛苦、疾病和压迫。这一来,“初觉之室”的光明就会逐渐消失。同时,它四周许多门敞开了——都是黑阒的,都导向黑暗的过道。我们看不到善恶的平衡,我们生活在迷雾之中。刘若端:《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论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81—183页。


济慈所说的第一间屋子“幼年之室”发生的故事,属于儿童文学的主要内容;而第二间屋子“初觉之室”发生的故事,就是青少年文学的主要范畴。在“初觉之室”人们变得敏感起来,因为其认知能力在这个阶段快速发展,学会了对耳闻目睹的人物和事件进行体悟与思考。济慈相信,人生的“第三室”将是幸福和慈祥的,那里“储藏着爱情的美酒和友谊的面包”,但是要得到那“美酒和面包”却不是那么容易。只有成功穿过“黑暗的过道”的人,才能享受那“爱情的美酒和友谊的面包”。而青少年文学产生和存在的意义就是帮助青少年读者成功穿越“黑暗的过道”,避免迷失在生活的迷雾之中、毁灭在生活的黑阒之中。

无论从社会学还是生理学上看,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思想、道德、心理成长的关键阶段。如何从纯洁而浪漫的童话世界走向复杂而充满矛盾的现实社会,对每一个青少年都是严峻的人生挑战。怎样用艺术的净化力和感召力去引导他们直面社会、直面生活中的烦恼和挫折,排遣心中的焦虑和恐惧,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学会与人相处、与人合作,在社会化过程中顺利完成个人价值的定位和实现,这是青少年文学必须面对的问题。

青少年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一面镜子,又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一方面,青少年的生存状况和精神面貌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社会环境,他们的精神追求、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都是时代精神的折射。通过他们,我们可以反省自己和我们的社会。另一方面,作为未来文化的创新者,他们应该具有坚实的根基和良好的人文素质。文学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应该为此做出重要贡献。这也是青少年文学的意义所在。

与“性”和“暴力”泛滥的电视节目相比,反映青少年成长的小说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也有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而那些挑逗起青少年对“性”和“暴力”产生兴趣的电视节目和作品,则可能引发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在绝大多数社会里,青少年过早地涉入性行为、用暴力解决问题,都是违背主流价值观的反社会行为。另外,根据国外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电视思维具有零散性和片段化的特点,长期看电视还会形成惰性心态,不利于青少年的性格和学业发展,也不利于青少年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祁林:《电视文化的观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0—131页。阅读小说则可以训练人的推断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辨力等综合思维能力。文字语言与影视语言的一个重大区别在于,文字语言给读者提供了联想、想象、反思和重复阅读的条件,影视语言则是瞬间即逝的,不断的图像输入留给观众的反思和想象时间十分有限,观众必须不断接受新图像。图像本身的可视性可以让内容无聊的影视作品变得吸引人的眼球。相比之下,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水平和文本质量要求更高,因为平淡的思想和无聊的文字难以吸引读者长时间阅读。

文学就像万花筒,年轻的读者从中看到的是各种各样的人物和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他们往往会自觉认同那些受人喜爱、尊敬、成功的人物,并通过模仿主人公的某些行为举动,塑造自我。文学作为一种交流手段,具有示范或教会人们进行人际交往的社会功能。对于尚缺乏生活历练,而又渴望提升自我、丰富社会认知的青少年读者来说,青少年文学给他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青少年形象和成长故事,可以弥补他们生活经验的缺乏,是青少年认知社会、认知人类行为和内心活动的重要途径。这种认知在幼年时期往往表现为直接认同和模仿,而在青少年时期则增加了反思和选择。因此,青少年读物尤其需要积极的人物形象和积极的人生观,以培养友善、同情、合作等亲社会行为取向。相反,格调低下、态度消极的文学作品往往滋生自我中心、唯利是图、游戏人生等反社会行为。

一部文学作品一旦进入市场,就会被购买和阅读,从而产生社会影响。其实,读者的阅读行为和阅读心理犹如消费者购买商品与消费商品的心理,回报和补偿是对付出的自然期待。一件商品给我们的满足感越多越持久,我们越会认可购买这件商品所付出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速的今天,阅读所付出的金钱、时间和精力也越来越昂贵,读者对回报的期望也越来越高。阅读其实遵循了一种“补偿原则”,即阅读带给读者的满足感越多,读者对所读作品的接受程度就越高。平庸的作品给读者的补偿是比较单一的,或是语言表达有一定特色,读者能够玩味其语言;或是一个比较精彩的故事,可以让人消磨时间;或是一个想象出来的荒野遇险,教会读者一些生存技巧;或是一个虚构人物所经历的貌似可能的故事,演绎出某种观念;等等。但优秀的作品常常能够赋予不同年龄段的读者方方面面的补偿:独特的语言风格、丰富的想象、知识和智慧、奇妙的构思、难忘的人物、奇特的经历、异域风情、人性洞见和丰富的启迪等等。一些传统的经典作品,之所以能够引发多重视角的研究,激发一代又一代读者言说不尽的分析,就在于它们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补偿。

如果从阅读中得不到补偿,是没有人愿意坚持读下去的。无论是专门研究小说的评论家,还是普通的青少年读者,他们愿意废寝忘食地投入进某些作品,一定是因为他们从中获得了阅读的补偿。而评论家和普通读者获得的阅读补偿可能是不一样的。一部作品若能吸引各个年龄层次的读者,说明它具有多种补偿功能,它就像一个大型超市,人们可以在里面各取所需。一部作品若只能迎合某些人的胃口,那么它就像一个专卖店,只有特定的一部分顾客光顾。了解文学作品的补偿原则,有助于我们研究具体的青少年文学作品。

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韦勒克和沃伦在讨论阅读问题时说,当我们每一次重新阅读一部作品时,每次都在其中发现了新东西,“我们通常所指的新东西,并不是发现了更多的另一种东西,而是指在新的层次上发现了新的意义,新的联想形式,即我们发现诗或小说是一种多层面的复合组织”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78页。。也有学者把文学作品的这种特点称为“多义性”。艾略特在评论莎士比亚的一部戏剧时说:“头脑最简单的人可以看到情节,较有思想的人可以看到性格和性格冲突,文学知识较丰富的人可以看到词语的表达方法,对音乐较敏感的人可以看到节奏,那些具有更高的理解力和敏感性的观众与听众则可以发现某种逐渐揭示出来的内涵意义。”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第279页。这就是我们所称的“补偿原则”。读者花时间阅读一部作品,总是希望得到更多的补偿——在知识方面获得信息、教育和启发,在心理上获得愉悦和宣泄,在德育和美育方面获得熏陶和修养,在语言方面学到新的表达和措辞,在思想方面开拓思维、深化对世界的认识,在生活技能方面扩大视野、丰富生命体验、为健康生活积累经验。

然而,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文学作品适合身心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阅读?二战之前,美国青少年文学的基调是浪漫主义,具体表现是在写作题材和主题上有很多禁忌,比如父母离异、性行为、种族冲突、早孕、吸毒、强奸、同性恋、自杀等问题,统统被看作青少年文学应该回避的内容。人们认为,青少年在性格、智力、判断和控制能力等方面都是不成熟的,很容易受小说人物和事件的影响,甚至会刻意模仿主人公的穿着打扮和行为举止。因此,青少年文学要尽量避免那些“少儿不宜”的东西。然而,随着青少年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大众媒体的发展,那种希望把青少年隔绝在社会问题之外的想法,只是成年人的一厢情愿而已。就像诺玛·克莱因说的那样:


如果我们承认无论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在某种意义上步入青少年阶段都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那么我们的书就应当对此事实予以承认,就应当触及其中某些可怕的问题,在处理这些问题时要做到既没有任何粉饰美化,也没有任何谎言欺骗和躲躲闪闪。年轻人对这样的书会深表感激的。他们需要这样的书。隋红升:《再访“问题小说”》,第141页。


在青少年文学如何帮助青少年认知社会、直面问题、应对生活挑战这一方面,我国的美国青少年文学研究专家、东北师范大学的张颖教授也有相同的看法。张颖指出:


人的经历在人的成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有的经历是非常惨痛的,我们不希望青少年读者去亲身经历它们。那么他们从何处了解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呢?有调查表明,近半数的孩子会从书本中寻找答案。新现实主义青少年小说给青少年读者提供了间接处理各种问题的机会,这样一旦他们遇到类似的问题,他们就可能做出适宜的、负责任的选择。张颖:《20世纪美国少年文学回顾》,第15页。


现实主义态度为战后美国青少年文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基础,即“年轻人如果对自己和社会的期待值能够切合实际,并且对他们所在的社会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都有所了解,那么他们就更有可能过得幸福快乐”。Donelson and Nilsen, Literature for Today's Young Adults,2005, p.117.

人们观念上的转变带来了美国青少年文学在题材和主题上的转变。总的趋势是从温情呵护到帮助青少年面对现实,从回避社会问题到帮助青少年直面它们,让青少年在文学阅读中间接体验生活、体验磨难,从而变得更加成熟、坚强和富有智慧。因此,当代美国青少年文学的题材和主题是非常广泛的,不仅有中产阶级温馨的家庭生活和奋斗故事,也有底层社会的艰辛和挣扎;不仅表达白人中产阶级的价值观,也表达少数族裔和新移民的文化价值取向。人生百态无一不进入当代青少年文学的表现范围:生存压力、身份意识、种族歧视、家庭变故与离散、艾滋病传染、宗教体验、拓荒冒险、生态环保、团伙暴力、战争与死亡、友情、爱情、青春期叛逆、谎言与背叛、欺诈等等。从丰富青少年读者的生活认知、指导他们人格成长的角度看,首都师范大学王小萍教授认为当代美国青少年文学的题材和主题以强化生存意识、破解性成熟期烦恼、倡导诚实做人三个方面最为突出。王小萍:《论美国青少年小说题材的积极意义》,芮渝萍、范谊主编:《青少年成长的文学探索——青少年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版,第114—124页。

青少年文学对于青少年成长来说,具有一种“镜像”作用。越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越是能够透过虚构世界中独特的“自我”,反映现实社会中群体的“自我”。这个群体的“自我”相当于青少年的“集体意识”和“共性”。青少年读者通过这面“镜子”,获得对自我的进一步认识,从而改变自我,把握机会,开拓自己更好的发展空间。如同《孤女流浪记》中的小金龟,当她听到杂货铺老板称赞她的容貌后,才知道原来自己很漂亮,并不是一只受人嘲笑的“粪金龟”。在遇到挫折、失去信心时,朋友威尔告诉她,在他眼里,她不仅勇气十足,还很睿智。从威尔的评价中小金龟获得了新的自我认识。从此,孤女金龟有了自己的名字——艾莉丝,也从此塑造了新的自我形象。艾莉丝的人格成长故事,说明了他人的评价和反馈是青少年获得客观自我评价的重要参照。青少年文学除了给青少年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外,对青少年的心灵创伤和心理健康也有着不可替代的慰藉和抚平作用。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无论是欢乐还是忧伤,是成功还是挫折,都极大地丰富了青少年读者的生活体验和内心世界,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唯其如此,他们才可以理解自己的幸福不是无缘无故的,自己的不幸也不是唯一的。他们可能无法改变这个世界,却可以改变自己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调整自己适应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策略。就像道诺森和尼尔森说的那样:


对于正常和健康的青少年而言,阅读和谈论小说中人物所遭遇的问题对他们的心理是有好处的。所有的青少年都有这种或那种问题,认识到别人也有着同样的问题会给他们带来一丝慰藉,得知别人同样也会体验到他们的恐惧和疑虑会使他们的信心和勇气得到恢复……阅读和讨论小说虽然无法治疗心理疾病,但对各种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法的广泛阅读会帮助青少年思考道德上的问题。Donelson and Nilsen, Literature for Today's Young Adults,2005, pp.324-326.


综上所述,从整体看,美国青少年小说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无论是强化生命意义的题材、化解成长烦恼的题材、应对家庭难题的题材、处理同伴关系的题材、判断是非曲直的题材,还是深化自我认识的题材,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作家希望能够影响青少年读者,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勇敢面对生活挑战,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