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料丛书·文学评奖史料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关心民瘼 记录时代——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评奖手记

李朝全

报告文学是一种不断行进中的文学样式,它的发展与时代变迁、社会生活及民族进步,与文学审美新变、受众阅读情趣品味变化等都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报告文学因其文体的独特性和追求高度真实性而具有其他文体所难以企及的力量。长期以来,它都是深受普通读者欢迎和喜爱、深受社会各方面高度重视的文学样式。这可以从2007年发生的这样几件事上得到验证。在2007年度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文学创作项目中,报告文学继续占据重要地位和分量,共有30部作品获得扶持,占扶持作品总数的1/4。其中,关注2008北京奥运会、新农村建设、香港回归10周年、建军80周年等重大题材的创作大受作家青睐;而为了迎接改革开放30周年,一些贴近现实生活、反映改革开放带来社会巨大变迁的作品也受到了重点关注。在9月公布的第十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获奖文学作品名单中,只有纪实文学(报告文学)和长篇小说平分秋色,《长征》《护士长日记:写在抗非典的日子里》《山高水长:回忆父亲聂荣臻》《中国新教育风暴》《丛飞震撼》《三十七孔窑洞与红色中国》《记者调查:非洲踏寻郑和路》等一大批报告文学作品入选。在2007年中国作家协会举办的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评选中,报告文学同样占有重要分量,备受各界瞩目。

鲁迅文学奖下设诗歌、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杂文、理论评论和文学翻译7个奖项。1995—2005年10年间,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曾先后评选颁发过3届。第一届评选1995—1996年度发表的作品,《锦州之恋》(邢军纪、曹岩)、《灵魂何归》(亦名《没有家园的灵魂》(杨黎光)、《黄河大移民》(冷梦)、《黑脸》(一合)、《恸问苍冥》(金辉)、《没有掌声的征途》(江宛柳)、《东方大审判》(郭晓晔)、《温故戊戌年》(张建伟)、《淮河的警告》(陈桂棣)、《大国长剑》(徐剑)、《敦煌之恋》(王家达)、《共和国告急》(何建明)、《走出地球村》(李鸣生)、《开埠》(程童一等)、《毛泽东和蒙哥马利》(董保存)等15部作品获奖。第二届评选1997—2000年间发表的作品,《落泪是金》(何建明)、《远东朝鲜战争》(王树增)、《西部的倾诉》(梅洁)、《中国863》(李鸣生)、《生死一线》(杨黎光)等5部作品获奖。第三届评选2001—2003年间作品,《中国有座鲁西监狱》(王光明、姜良纲)、《宝山》(李春雷)、《瘟疫,人类的影子—“非典”溯源》(杨黎光)、《西藏最后的驮队》(加央西热)、《革命百里洲》(赵瑜、胡世全)等5部作品获奖。其中,杨黎光蝉联3届鲁奖,(作家们习惯上将茅盾文学奖简称为“茅奖”,将鲁迅文学奖简称为“鲁奖”)何建明、李鸣生则两度折桂。

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评选2004—2006年间发表的作品,要求每个奖项最终获奖作品不多于5部。

一、启动评奖程序

前3届鲁奖7个奖项都是分配到中国作协所属各个报刊社等去具体承办,《文艺报》《人民文学》《小说选刊》《中国作家》《诗刊》,外联部分别承担理论评论、报告文学、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杂文、诗歌、文学翻译的评奖。据说,文学界有人对这样的承办方式提出了质疑,认为可能会影响评奖结果的公正与公平。2007年初,在总结往届鲁奖评选经验的基础上,中国作协书记处确定创作研究部作为第四届鲁奖唯一承办部门——评奖办公室设在创研部,从本届起鲁奖全部7个奖项的评选将统一由创研部具体组织评选。8月21日,《文艺报》、中国作家网刊发消息,面向全国征集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参评作品。创研部开始向中国作协43个团体会员单位、全国各文艺报刊、出版社发函,征集2004—2006年间发表的各种体裁文学作品,征稿期限1个月。8月23日,创研部召开部门全体人员会议,强调评奖纪律:除了以评奖办公室名义见报的消息之外,全体参加评奖工作的同志不得接受记者采访,不得对文学界同仁透露评奖信息。8月23日—28日,中国作协团体会员单位负责人培训班在北戴河举行,会上向各单位负责人分发了征集作品通知函。中国作协与绍兴市方面协商,初步确定10月28日在绍兴颁奖。评奖进入倒计时。

9月18日,鲁迅文学奖评奖条例(修订本)在中国作家网等媒体上发布。对终评评委提议增加候选篇目增加了1项要求:除了原先规定的须有3名以上评委联名提议,还须经过全体评委表决,只有半数以上评委同意方可在初选入围作品之外增补作品。

9月21日—28日,作为报告文学评奖组联络员,我对各地应征上来的报告文学作品进行登记造册,本届共收到中国作协24个团体会员和全国32家文艺报刊社推荐的符合评奖条例的报告文学作品125篇(部),有些作品同时被2家以上的单位推荐。另有6篇(部)不在评奖年限内或缺乏推荐单位等不符合评奖条例、评奖通知要求的作品。其间,联络员分别与不符合要求的作品的推荐单位或作者去电,要求补充相关资料。因为有的联络员留下了自己的姓名,有位作者便将补充材料直接寄给联络员,并在信封中附寄了3000元钱。这事当即被报告给了评奖主管领导。遵照主管领导的意见,联络员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批评了他的这种做法,同时将钱全数退还作者本人。这件事,还有评奖期间发生的其他一些事使我们全体参加评奖工作的同志都引以为戒,更加注重评奖纪律,严格要求自己,严肃对待评奖。

9月23日,我们每位联络员分别拿到了各自负责联络的评奖委员会审读组成员和评委名单。每个奖项初选组分别有7位成员,其中3位是京外专家;每个奖项分别有11位评委,其中4位是京外专家。也是在这时,我才真正得知自己将担任报告文学奖评委,同时还将和李炳银老师一起,作为评委参加初选组的审读工作——每个奖项都有2位评委要参与第一阶段的审读工作。联络员开始分头与名单上列出的那些专家联系以确认其能否参加评奖工作;同时明确告知全体专家:在获奖名单正式公布之前务请注意保密,不要对外透露自己的评委或审读组成员身份,不要透露有关评奖的任何信息,不要接受媒体采访。个别专家因故无法出席而及时调换了他人,个别专家自称对所参加奖项作品不熟悉而被调整到其熟悉的文体门类。到了25日左右,全部参评专家一一落实、确定,26—28日京外审读组成员陆续来京报到。

二、初选审读

9月28日—10月4日,报告文学初选组7名成员在北京杏林山庄封闭集中,对全部征集上来的作品进行认真审读。这次,报告文学组同散文杂文、短篇小说组审读专家都住在一个宾馆,但彼此不在一处讨论。专家们首先对不符合评奖条例的6篇报告文学作品交换了意见并表决,认为其不具备进入终评的实力,不再进入第二轮讨论。9月29日下午,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建功,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高洪波,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胜友代表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处与全体初选组专家一起学习了鲁迅文学奖评奖条例,强调了评奖纪律和要求。建功以文学同行和朋友的语气同大家谈心式的讲话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大意是:诸位都是各方面的专家,是有学识的方正之士,相信大家一定能秉持公正、公道、公平的原则,选出真正贴近现实、反映时代、讴歌人民、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作品。他特别强调,希望各位专家遵循“游戏规则”,会上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会后不要传话,不要把其他专家在会上发表不同意见的情况透露出去。会后,报告文学评奖委员会主任张锲,副主任张胜友、李炳银同初选组专家座谈,希望大家按照作协党组书记处要求,圆满完成审读任务。从当天开始,初选组即分成3个小组对作品进行审读,每组承担35—50篇的初选任务,通过3天左右的审读,各组分别提出1/3左右的篇目提交全体会议讨论。各组审读完后,召集了一次全体会议,3个小组分别提交了10—16部推荐备选作品。会上有关专家又增补了数篇作品进入第二轮。会后,有专家又提出增补那些未入选第二轮的、但已获得第十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作品或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6部。其间,接到有关方面通知,《东方哈达》(本已进入初选第二轮审读讨论)一书因为存在一些知识性的差错,已动员作者徐剑自愿退出本届鲁迅文学奖评选,建议他对原作进行修订,允许其以修订本参加下届鲁迅文学奖的评选。这样,共有42篇(部)作品进入初选第二轮。其中,李林樱和何建明分别有2部作品入选。7位初选组专家每人都认真审读了这42部备选作品,并充分交换了意见和看法。通过投票,选出得票前20名的作品进入终评。对每部入选的作品,审读专家都撰写了简短的审读意见,一并提交给终评评委参考。

从初选入围的作品来看,既有刻画时代英雄、伟人的纪实作品,如蒋巍、徐华的《丛飞震撼》,丰收的《镇边将军张仲瀚》,满妹的《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也有表现普通人惊天动地、感人泪下的生命和心路历程,具有较高文学性的作品,如徐风讲述紫砂工艺大师蒋蓉曲折动人一生的《花非花》,秦春(彭学明)叙述飞机失事幸存少年王嘉鹏和他母亲的《两地书·母子情》。既有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如邓贤重审报告1938年国民党炸毁花园口事件的《黄河殇》,康纲联讲述川藏线风雨50年修路护路官兵无数感人事迹的《百战奇路》,李新烽的《记者调查:非洲踏寻郑和路》,姜安追寻记录当年毛泽东撤出延安辗转陕北先后住过的三十七孔窑洞及其主人今昔故事的《三十七孔窑洞与红色中国》;也有贴近现实、贴近社会,聚焦热点难点问题,关注国计民生,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如李林樱注目黄河沿线万里生态灾难与环境危机的《啊,黄河》,杨晓升调查、讲述、反思独生子女意外死亡后留给家庭和社会巨大不幸的《只有一个孩子》, “反贫困作家”黄传会聚焦2000万农民工子女严峻的教育难题的《我的课桌在哪里?》,蒋泽先关注农民医疗困难的《中国农民生死报告》,魏荣汉、董江爱考察反省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民主化进程的《昂贵的选票》,王立新描绘科学发展、可持续循环经济示范区发展历程的《曹妃甸》。入围的20部作品,或因题材内容、主题思想具有创新性,或因审美特质富于个性风格而受到审读专家的推崇与好评。其题材几乎涵盖了工业、农业、军事、教育、医疗、环保、历史等方方面面,大部分作品具备较强的文学性和可读性,许多作品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因此能够代表最近3年来报告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状况。

三、终评票决

10月8日,广东作协副主席吕雷、《小说选刊》主编杜卫东因为回避,被调整到报告文学终评组当评委。初选入选作品、也是唯一进入终评的短篇报告文学《两地书·母子情》作者秦春(彭学明)因担负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副主任一职,自愿退出终评。原任鲁奖评奖办公室主任蒋巍因有作品《丛飞震撼》初选入选自愿辞去评奖办主任。这样,进入终评的作品共有19部。

10月8—13日,报告文学奖终评会在北京中央民族干部学院举行。11位评委开始全体对入选的19部作品进行认真审读,此次征集的125部报告文学作品名册也同时被提供给各位评委以便他们参阅并提出增补篇目。这次,报告文学还是同散文杂文、短篇小说组评委住在一个宾馆,但彼此亦不在一处讨论。9日上午,陈建功、高洪波等与全体评委一起认真学习评奖条例,重申评奖纪律、要求等。建功基本上将在初选组会上讲的话又讲了一遍——同样的学习、相同的话他还要在另一个宾馆另外3个组(中篇小说、理论评论、诗歌)的评奖大会上再重复一遍。随后,报告文学终评组召开全体会议,听取了参加过初选工作的评委李炳银和我介绍初选情况及初选入选的作品,初步交流了意见和看法。

张锲、周明、傅溪鹏和吕雷等评委,分别提议《挥戈落日》(彭荆风著)和《突破北纬十七度》(伊始等著)增补进入终评。全体评委对此进行投票表决,这2部作品均获过半数选票进入终评。

经过3天多的审读,12日下午,全体评委对入选的21部作品充分交换意见,通过预投选出10部作品进入正式投票。随后,评委们对这10部作品进行投票表决,选出了5部超过2/3选票、通过终评的作品,并分别撰写了100字以内获奖作品评语,提交中国作协书记处批准。10月22日,中国作协书记处审批了获奖篇目。5部优秀报告文学作品获奖。其中,何建明成为继杨黎光之后第三次获奖的作家,王树增则是第二次获奖。次日开始联系获奖作者,请他们提供照片、200字以内个人小传、100字以内获奖感言等。

本届鲁迅文学奖获奖的5部报告文学基本上可以归入主旋律范畴。我对主旋律作品的定义是:表现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踏准时代前进的鼓点,关心国计民生和人间冷暖,反映人民心声,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这5位获奖作家或讲述红色经典故事,或摹写共和国峥嵘岁月,或表现反腐败主题,或抒写英雄赞歌,或展望教育变革前景;5部作品全都深深印刻着作家感时忧世、爱国爱民、人文关怀的情结,书写历史,记录时代,关心民瘼,惩恶扬善,体现和贯彻着报告文学作为“文学轻骑兵”积极呼应时代、参与生活、反映现实的伟大禀性;作品情节细节丰富,生动好读,感人至深,具有小说等虚构文本所难以企及的震撼人心的力量。获奖作品中,朱晓军《天使在作战》讲述的是一位女医生陈晓兰对医疗腐败的顽强抗争。9年来,她一次次陷入极度被动的境地,两次被迫离开挚爱的医疗岗位,柔弱的身体遭受到一次次的戕害,但她始终没有放弃自己一个人的战争……何建明《部长与国家》则是一部追踪独臂将军、原共和国石油部长余秋里历史足迹和大庆油田发现始末的报告,再现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峥嵘岁月和不朽精神。党益民《用胸膛行走西藏》讲述了发生在川藏线上、发生在西藏的、发生在武警交通部队官兵身上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跟随作者虔诚的脚步行走在天路上,感受到的是诗性浪漫和铁血豪情,是久违的理想信念和灵魂天堂。王宏甲《中国新教育风暴》则全方位真实记录当今中国教育正在发生的重大转型,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可以引领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风暴。《长征》是一个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一个世代传诵的传奇,作者王树增以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和生动丰富的细节、恢宏壮阔的气势再现了长征这一历史史诗与人类壮举,突出了不灭的精神追求、理想信念的珍贵。

评奖是权威性与表彰性的统一。权威性一是来自主办单位和冠名者的权威性,二是来自评委的权威性。鲁奖每部获奖作品奖金都是1万元,物质奖励不算高,低于国内现有的许多文学奖项。因此,鲁奖更重要的可能还是一种表彰。应该说,本届获奖作品反映并能够代表最近3年报告文学创作的成就。当然,任何评奖都有遗珠之憾。一是受到获奖总篇目的限制,只能有五部作品得奖。二是评选过程中的遗憾。有的是由于作者或出版单位等根本就没有申报而大多数评委也没有关注到好的作品。譬如,我个人认为范稳的纪实作品《雪山下的朝圣》描写藏族信仰的圣洁,颇具震撼人心滋润心灵的力量,但这部作品根本就没有申报。有的则已通过初选,但终评时因为考虑到可能带来的来自各方面的质疑等原因而未能当选,譬如中篇报告文学《昂贵的选票》反映农村基层民主政权建设问题,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不可谓不好看,题材涉及亿万农民生存不可谓不重要,《只有一个孩子》也具备这样的优点,但这些作品的主题实在比较敏感,难以把握。有的则因为同一杂志已有更精彩的作品入选而未能通过初选。如张雅文《4万∶400万的牵挂》以自己的生死经历刻画一位优秀医学家刘晓程,一是与《天使在作战》同为《北京文学》首发,二是主人公同《天使在作战》一样是一位医生。

10月25日,中国作协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全部获奖篇目、作者、责任编辑、发表出版单位,同时发布获奖作品评委会评语、获奖作家感言等。陈建功、张锲等出席。

10月28日晚,在绍兴鲁迅故里举行隆重颁奖仪式,得奖作家坐着乌篷船上岸领奖。

四、评奖后的思考

此次报告文学评奖提出了一个尖锐的话题,也就是报告文学的评价标准问题。各位评委可谓各持己见,标准难一。我个人认为,对报告文学作品优劣、高下的评价明显区别于其他文体。首先,它是把新闻性包括真实性和信息性放在首位的。尤其真实性更是报告文学的生命线,也是报告文学创作的底线。一篇带有虚构成分的作品从根本上就失去了作为报告文学的资格,因此它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划入报告文学范畴。而如果作品不具有新鲜的信息性,亦即不能带给读者新的信息、新的资讯、新的思想,这样的作品也很难被归入报告文学范畴。作品能够提供信息的多寡、厚薄有时也被用作衡量标准。譬如,有评委认为,《我的课桌在哪里?》《丛飞震撼》都很感人,很有现实意义,但作品内容比较轻,不够“厚重”。第二个标准是独创性或首创性。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有些类似新闻报道,追求独家消息独家新闻、独特发现和独有题材、独到见解及独立看法,总之是要追求一个“新”字。而要寻找新颖题材,作家往往需要机遇并付出较大努力;要表达独到见解,则更可能带来一定风险。比如在本届鲁迅文学奖评选过程中,初选曾以全票入选的邓贤《黄河殇》,是一部重新审视1938年国民党炸毁黄河花园口事件,文学性、可读性很强的作品。但作品的主题思想显然与传统教科书上的结论不尽相同,有新意和独到见解,书写抗战题材也很重要。但在终评评委们讨论时对作品的新见解提出疑虑,加上作品个别地方有虚构痕迹,最终没能通过终评。第三个标准是艺术性。报告文学是文学,衡量文学的标准自然适用于它。报告文学同样应该追求丰富而绚丽的想象,追求诗情画意、文化意蕴和历史底蕴,追求优雅汉语表达、美和文采,要能产生震撼人、振奋人、感动人、催人泪下、启人省思的作用。第四个标准是社会价值标准。在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的权衡(或称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权衡)上,社会价值经常被放在第一位。即举“大叙事”与“小叙事”相比较为证。大叙事主要是描写国家重点工程、重大举措、重要突破,包括一切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事件。小叙事则更多地关注个人、个体、小人物的传奇命运、人生经历等。报告文学既然被要求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看重其“参与生活”的禀性,那些直面现实特别是就现实尖锐问题发言、能够产生较大社会反响的大叙事作品,便常常被研究者等认为具有更高的社会价值,也就更易受到推崇。相对而言,小叙事作品尽管可能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会被认为其社会价值较低而屈居次席。在本届鲁迅文学奖评选中,徐风描写紫砂艺人蒋蓉人生经历的《花非花》,被普遍认为具备很好的艺术性、生动感人,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优秀人物传记之一,在初选时也曾获得满票通过。但在终评时就因其主要是描写“小我”的小叙事,社会价值、现实意义略为逊色而被取下。最终得奖的5部作品几无例外都是描写重大工程、重点题材,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的重要事件的“大叙事”作品,都是能够也应该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作品。第五个标准是可读性和受读者欢迎程度。作品的观赏性、印数发行量及社会反响大小也被用来权衡报告文学作品的高下。报告文学是直面现实、关注人生的文学,如果一部作品发表后,阅读者寥寥,社会反应平平,这样的报告文学恐怕很难被归入优秀之列。

我参与此次评奖的第二个感受是,报告文学作为一种特别能直面社会现实的独特文体,近年来也面临着生存发展的危机。一方面是创作者队伍萎缩,青黄不接,特别是青年作者匮乏——本届获奖者中4位已年过半百,最年轻的一位也已44岁;一方面是树碑立传式的广告文学、宣传文学、媚俗媚世文学的冲击,报告文学作品的战斗性、参与现实的热情及能力大大降低;另一方面是发表园地消减,许多文学报刊不设报告文学栏目,基本不发报告文学作品。与此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报告文学》《北京文学》《中国作家·纪实》等杂志坚守着报告文学的阵地,每期都有精彩、好读的报告文学作品推出,且不断有作品被广泛转载,或作为单行本出版,或改编成影视,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2007年10月下旬在江苏常熟召开的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第五届年会上,与会报告文学作家和评论家普遍反映,报告文学作家和刊发报告文学作品的文学报刊几乎都遇到了生存的困境,有时创作或发表一些带有广告性的作品实属无奈;当下在报告文学研究领域,专业的理论建设和创新明显匮缺,深入的报告文学作家个案研究明显不足。

我参加评奖的第三个感受是,本届评奖确实遵循和体现了“四公”原则,即公平、公正、公道和公开。评奖乃天下公器,何况是一次以鲁迅之名进行的评奖。鲁迅是中国文学的一面旗帜,这样的评奖活动必须要与鲁迅精神相契合,获奖作品必须符合或体现鲁迅精神。对鲁迅精神,毛泽东、周恩来、瞿秋白等都有过很好的概括。在我看来,鲁迅精神最重要的是人间情怀和现实关怀,是情系芸芸众生的大爱大悲悯,是中国文学和中国士子/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亦即:爱国忧民、感时忧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气节,仁义礼智诚信的人格美德,勇于担当、勇于做时代的良知和民族的良心……

第四届鲁奖已结束。当然,此次评奖由于颁奖日期预先确定导致时间仓促,因此也存在一些不足或缺憾。我个人认为,今后鲁奖可以在这些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可以借鉴茅盾文学奖和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的经验,将初选入选作品篇目向社会公布,公示一个月,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二是在征集作品、初选审读阶段可以吸收读者参与,允许作者个人自荐作品,借助网络征求读者意见等,克服鲁奖作为单一专家奖的局限;三是可以在颁奖前后召开一次近年文学创作态势的综合研讨或分文体研讨,分析获奖作品得失,对今后创作进行引导。此外,应加大宣传力度,在评奖启动时也可以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等。

(原载《报告文学》200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