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这样的语文有意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有些文章,可以找出“原版”来上

我曾参与过两三套语文教材的编写。编教材真是一件痛苦的事。

经常,为了避免出现更多的生字,为了控制篇幅,为了平衡难度,要对文学作品进行删、修、简、省、替、换。最典型的就是《丑小鸭》了,目前教材里的都是改写作品,放在二三年级的,只剩下了四五百个字。

如果客观条件具备,例如你能承担原版文章的印刷费用,我觉得完全可以找出原版的文章来上。

《生命生命》,我愿意用原版

台湾作家杏林子《生命生命》被选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下面的片段选自原文,黑体字的三句话是原文中非常重要的三句话。在这篇散文中,杏林子记叙了三件事情。其实在我们常人看来,这三件事再平常不过,无非是看飞蛾逃生,看瓜苗生长,听心脏跳动。许多人都见闻过、经历过。但是就是这三件平常小事,却让作者“震撼”,甚至“擎天撼地”,形成强烈的认知冲突,这种冲突吸引有经验的读者追问深究,这种冲突在课堂里可以转化成非常有张力的问题:为什么这三件小事让作者如此震撼?

可惜,进入到教材之后,后两句被编者删去了。

夜晚,我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方飞来旋去,骚扰着我。趁它停在眼前小憩时,我一伸手捉住了它,我原想弄死它,但它鼓动双翅,极力挣扎,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这样一只小小的飞蛾,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再动了,可是那双翅膀在我手中挣扎,那种生之欲望令我震惊,使我忍不住放了它!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怎样的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它仅仅活了几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许多年前,有一次,我借来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巨人的花园》,我愿意用原版

《巨人的花园》原文5200多字,教材里是800多字。编写者是怎么删改的呢?

1.课文只取全文前半部分。

2.课文的第一句是:从前有一个自私的巨人,他拥有一座大花园……第一句话已经论定故事主角的个性,这是一个自私的巨人。

3.课文《巨人的花园》基本上只有一个主角,配角是模糊的“孩子们”。没有“吃人鬼朋友”,没有向巨人预告春天就要来的“小梅花雀”,将雪、霜、北风、冰雹统称为“冬天”。

4.课文中没有真实对话,只有独白。

5.课文仅有一处魔法或幻想,《自私的巨人》全篇最少有十二处魔法,可以说处处是魔法。

6.为免儿童触及伤害、死亡等负面情绪,刪去巨人死亡结局与小男孩的伤痕。

以《巨人的花园》课文为例,字数减少也使得角色变少、情节简化、细节疏漏、氛围无法弥漫。最重要的是,篇章內蕴汇聚的感人主旨简化成为单向的教训,量变直接影响品质。

有人会质疑,原文中有关身体的伤害、有关生命的结束等情节,四年级的小孩能读、能面对、会喜欢、能懂吗?这就要看我们这些大人——作家、老师、家长、教科书编辑研发群心目中设定的是怎样的十岁读者了。我们所设定的读者是思考简化、想法简单、阅读承载力低、生命承受力弱的小孩?还是认为十岁读者群中已有不少能思考,会想很多,勇于挑战阅读,能够容受生命复杂度的读者?

其中,我个人最难以接受的是,大量的动感的画面感很强的文字被“程式化”、“概念化”的词语替代。举例如下。

巨人的花园(人教版四下)

从前,一个小村子里有座漂亮的花园。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村里的孩子都喜欢到那里玩。

自私的巨人(原文)


每天下午,孩子们放学以后,总喜欢到巨人的花园里去玩。

这是一个可爱的大花园,园里长满了柔嫩的青草。草丛中盛开着美丽的花朵;还有十二棵桃树,在春天开出淡红色和珍珠色的鲜花,在秋天结着丰硕的果子。小鸟们坐在树枝唱出悦耳的歌声,它们唱得那么动听,孩子们有时会停止游戏,来倾听鸟儿唱歌。他们快乐地叫着:“我们在这儿多快乐!”


我们一直强调我们的教学不要扼杀作家,但其实从教材开始,我们就在扼杀作家。学生读这样的《巨人的花园》,就会误认为好的文章就是用上“鲜花盛开”、“绿树成荫”、“鲜果飘香”、“白雪一片”这样的四字词语。我们的学生就永远不会认为下面的习作是好的写作。

树叶开始变色。身上有点点。有叶脉。枯掉了。有味道。还有洞,有些树有白色在上面。树叶混合。有树枝。差别是有些是平的,有些有坑洞。有些黏黏的。树叶有锯齿状和平滑的。有些的叶脉凸出来,有些的叶脉在树叶里边。有些平滑而有些粗糙的叶子破掉了。卷起来了。有些有树干。叶脉有的大有的小。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形状。比较多是黄色的。有刺。木头的茎。

《渔夫的故事》,我愿意用原版

这个故事说简单很简单,只有两个人物。

只有两个人物的故事,或许会单调平淡,单调平淡了就不好听了,但是《渔夫的故事》却很好听,大家很喜欢,流传至今,因为情节跌宕起伏。

教材中的《渔夫的故事》只截取了《一千零一夜》里那个《渔夫的故事》的三分之一。还是那句话,限于篇幅,从原著中节选是教材编写者不愿意做但不得不做的一件事。但如何节选就需要选编者反复斟酌,征求各方意见。

教材中的《渔夫的故事》结尾是渔夫把魔鬼骗进胆瓶,扔进海里,让魔鬼永世不得翻身,大快人心。这样的结局,故事意图就非常明显,就是想告诉孩子坏蛋永远是坏蛋,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对邪恶我们绝对不应该心慈手软,整篇文章充满了斗争意味。我们大部分老师在教学这个故事时,都是这样提炼中心思想的。

但是,原著中的《渔夫的故事》,渔夫在魔鬼的苦苦哀求下,再一次选择放了魔鬼,魔鬼也遵守约定,给渔夫四色鱼以作报答,让人颇感意外。是的,跟大部分童话、民间故事一样,《渔夫的故事》里的人物最终也是选择原谅,坏人最终选择改变。这才是《渔夫的故事》,才是民间故事最终想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