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这样的语文有意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书名最终确定为《瞧,这样的语文有意思》,言下之意是现在的很多“语文课”真的没意思。

“瞧,这样的语文有意思”,就是说老师要高高兴兴走进课堂,要享受上课的感觉。有一本书叫《教师第一》,在一味高喊“学生第一”、“以生为本”的氛围里,这个书名有点“搏出位”吸引关注的感觉,其实它是说出了一个事实——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教育的主体。如果教师不快乐,这个教育过程就会带上很多阴影,学生怎么可能快乐呢?

现在的语文课为什么没意思?就像一位我尊敬的老师所说的,因为现在的小学已经没有独立地位,小学只是“升学”流水线上的一个环节。“应试”的教育方式不断在下移,以至于很多人开玩笑说:人生的幸福主要在两个阶段——“小学三年级以前”和“退休以后”。而实际上,在有些城市,这种说法都有点乐观了,现在很多一二年级的孩子都在利用双休日读学科类的培训班。

“应试”就“应试”吧,反正全世界都在考试。可惜我们的试卷出题方向、方式几十年来改变微弱。我们的试卷极其迷恋知识,迷恋到畸形的地步,于是出现了“猪八戒的铁耙有几颗钉”这样的让人啼笑皆非的题目。我们的试卷终日在考“看拼音写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按课文内容填空”,就是那些貌似应该考能力的“阅读理解”,最终都可以转化为记忆和背诵。

体系和评价,这两点会直接影响我们语文老师的每一堂课。反教育的行政化的管理方式、家长的焦虑、教师的量化评价……还有很多因素会“推波助澜”,把老师直接绑架了,教师成了转运知识的简单机器。因此:

我们在教室里主要还是在背作者,背作者的字、号、笔名、所在国家、所生活年代……

我们在教室里主要还是在讲近义词、反义词、多音字,ABB、ABAC、把字句、被字句……

我们在教室里主要还是讲中心思想,讲“揭露了、批判了、赞美了、歌颂了……”

我们的教室里主要还是在拼命“控制”,讲“坐端正,静一静、听我讲、背下来……”

不是说不要知识,不要“听话”,而是如果教育主要是灌输知识,不说其他道理了,上课多没意思啊,上课多没劲啊。

或许有人会说,你言过其实了吧?我们在杂志里,在公开课上,经常可以看到理想的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呀。如果你真这样想,我也只能“呵呵”了,我请你看看现在年轻人的“朋友圈”,他们在朋友圈上旅行、流浪、听民谣、学钢琴、学插花,你真相信年轻人都过上了亢奋的文艺生活了吗?实际上他们的常态可能是加班、孤独、苟且,麻木的忙碌,根本不知道诗和远方在哪里。

你也不要简单地认为我在发牢骚。再说,发牢骚也不是散播负能量,牢骚本身也是建设性意见。发牢骚是因为看到了问题。发发牢骚并不妨碍我们往前走,尽管抬头一看前方路漫漫兮,但我们还是会上路,不停下脚步。相反,我经常看到那些习惯唱高调与赞歌的人,原地踏步,裹足不前。


那么怎样教语文才能教出点味道呢?这本小书实际是我在天长小学的行事历,是记录我这几年做的,以及想做的,尽管做得不好,但我努力想教出点味道。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对自己的写作提了三个要求。

尽量不说“概念”。现在的概念太多了,一个热衷于“培训”的老师,所学到的“概念”,300年都用不完。佐藤学似乎早就看清楚了这一点,他说只要是学习指导领域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立刻就会围绕它形成一个庞大的市场。那些不想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深入研究的教师们也乐得依据这些粗浅的议论(概念)去开展工作。其实,对教师而言,很重要的一点,首先是不要被人操纵,不要陷入到概念漩涡中去。我作为一个一线教师,写书更不能热衷于玩概念了,还是多讲想法、案例。

尽量说得“简单”。我发现很多教育类书籍讲得佶屈聱牙,都喜欢发表一些诸如“综合性与学科学习有什么不同”、“与学科学习有什么联系”这样的抽象的议论。好吧,有些书讲得复杂,可能是因为他的议论已经处在教育哲学的高度,用简单直白的词汇说不清楚。而还有一种情况呢?往往是不顾客观困难,不顾一线老师死活说一些类似“心灵鸡汤”的教育谎言,一个人撒谎时害怕使用清晰的语言,当一个人宣称的目的和真实的目的存在差距时,他会本能地倾向于使用冗长的文字和颇费周章的说法,就像乌贼故意放烟雾弹一样,以此干扰人们的视线。在这本书里,我不想说一些不切实际的、自己也做不到的宏愿,所以我选择用清晰直接的语言。

尽量说得“温和”。毫无疑问,在这个需求越来越多元的社会,各种类型的私立学校会越来越多,私塾会越来越多,网上课堂会越来越多,独立教师会越来越多……以满足不同阶层的教育需求。这些体制外的学校、机构已经在尝试“精英”教育、“小众”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或者教学方式上,他们开始尝试“独特”,独特到不可替代,例如“行走教育”,例如“全科教学”,例如“读经”……我喜欢这种“多元共生、众声喧哗”的状态,但是现在一些体制外的老师开始仗着自己能力开始批评体制内的老师保守、僵化,甚至还用到“愚笨”这样的字眼,这是让人不可接受的。我是体制内的公办学校的一个老师,我们提供是“常人”教育、“常态”教育,我们只负责把孩子培养为文明社会精神上健全的具有学习力的人。所以,在这本书里我的尝试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温和的改良,我只做自己能做到的。这也是一个同事提醒我的,否则根本得不到快乐。如果你在这本书里看不到那种轰轰烈烈的革命性教育故事,然后有些失望,那我感到很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