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这样的语文有意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越不想应试,越要把“考点”摸清楚

教育的目的不是考试,不是分数,不是名次,不是要你患近视眼、肺病、神经衰弱;也不是要你发迹,会打个人小算盘,谋一枚勋章。教育的理想需要根本的改变。这是日本的教育家小原国芳的名言。说得真好!

可是,一到具体的情境中,要做到不以应试为目的又非常难,因为每一个老师都有“求生”的本能。你带的班考试考不好,你就会面临各个方面的压力。考试考好了,又“一俊遮百丑”。

据我自己观察,一个老师在这个时代,工作五年,就会成为一个“套中人”。这个“套”就是应试的“套”。“套”中的老师都在做这样一些事:

1.老师对作业质量差的、经常逃脱作业的学生盯住不放,该重做就重做,该留下就留下,改罚做就罚做。

2.布置大量作业。我们的纸笔测试大部分只能考出部分能力,而且是记忆方面的能力。纸笔测试的这种明显的弊端,一下子没法改变。因此,语文老师喜欢布置较多的抄写、背诵之类的作业,因为背、抄、默写的次数越多,巩固得就越好。

3.发短信绑架家长。现在很多老师喜欢通过“校讯通”等平台给家长发短信。借助一些渠道和家长沟通教育的理念、想法这完全没有问题,但是现在很多老师发短信的主要目的是“绑架”家长和自己一起面对应试。语文老师经常发这样的短信:“今天看拼音写字写对的是哪些同学,这次单元测试90分以上的是哪些同学。”数学老师经常发这样的短信:“这次练习三班比我们班平均分高2分。两个班同样是我教,为什么差异会这么大呢?”高密度地收到这样的短信,家庭的生态环境会由此发生巨大的改变,在家里吃饭的时候,爸爸妈妈们最想说的一句话:“做作业吧!”吃完饭最想说的话:“你怎么还没做作业?”

4.严厉几近于“毒”。因为严厉就会造成一种畏惧感。所以有的老师把严厉当成了一种习惯,几近于一种“毒”,他不是批评学生,而是人格侮辱与诋毁。导致学生看到老师都胆战心惊。

说实话,我不太喜欢这样做,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大搞题海战术,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会毁了孩子,毁了孩子的创造性、思考力以及童年生活。

但是,矛盾又来了,你轻负担,你的教学灵活创新,你让学生看书,你带领孩子参与各种活动,孩子有创造性了,有思考力了,有童年生活了,但学生考试考不好,这对现实环境中的学生,真的公平吗?我这里要强调的是,思考力、创造力、童年生活、大量阅读对于做以测试记忆为主的答案程式化的试卷是没多大帮助的。

那我们究竟怎么办?我们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那就是适量做题,提升做题的效率。要提升做题的效率,就要为学生挑出训练价值最大的题。要挑出训练价值大的题目,老师自己就要大量做题,老师对“考点”要摸得清清楚楚,老师要研究那些体制内无意改革、无意创新、因循守旧、保守固执的出题者是怎样出题的,老师要研究每一篇文章的“考点”。老师不辛苦,学生就相对轻松不了。老师想轻松,学生就只能受苦,只能重复大量刷题。

那我们究竟该怎么办?我们也应该教学生一些应试的技巧,要教一些俗招。当然,这些东西,你心里清楚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在大庭广众作为“经验”来介绍,否则你会招致很多批评的。当然,你即使很低调了,还是受到一些“专家”的不屑、批评,你也不要太往心里去。《不跪着教书》的作者吴非说过这样一段话:可是到了高三,我不能不教他们一些应试技巧,不得不教他们一些俗招,以帮助他们通过封锁线。我看不起高考,但是我的学生要上大学,我的任务是帮助他们获得大学的门票。是啊,皱眉头摇头谁不会?可是如果我的学生半夜里要通过敌人的封锁线,我能教他们大声咳嗽吗?我能教他们边走边唱吗?高考的规矩那么多,是很难大摇大摆通过的。批评高考作文,谁都能说几句闲话,可是只要他到阅卷现场看一看,就会受到教育,就像上了一回前线的战士,什么都想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