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态度(attitude)与行为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态度对个体社会行为的预测是一个令人着迷又深感困惑的问题。近年来,内隐社会认知理论的提出为揭示态度与行为的关系问题提供了更为深入的视角,尤其是新近兴起的双重态度和矛盾态度理论对于解释人们复杂的社会行为具有较好的说服力。其中,双重态度理论(dual attitudes model)认为,人们对同一态度客体可能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评价:一种是能被人们所意识到、所承认的外显态度;另一种则是无意识的、自动激活的内隐态度。就双重态度对行为的预测关系而言,目前主要有三种理论模型:叠加模型、分离模型和交互模型。而矛盾态度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指个体对同一态度客体可能同时存在积极和消极两种评价和情感。目前,研究者们对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关系,以及双重态度和矛盾态度在个体行为决策中的作用尚存在分歧,尤其是在某些特定社会情境中或对于一些特定的社会行为,这些不同的态度成分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路径尚不清楚,且对于不同类型的社会行为,态度的外显和内隐成分的预测作用可能也存在差异,这些问题尚需深入研究探讨。
人类的社会行为非常复杂,从行为动机的角度可以划分为:社会赞许行为(social desirable behavior),如助人行为、分享行为等;社会不赞许行为(social undesirable behavior),指人们所参与的不被社会认可和赞许的行为,有些甚至是违法和不正常的,如吸烟行为、偷窃行为和吸毒行为,也包括人们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等。令人好奇的是:为什么社会不赞许行为明明被社会所排斥、厌恶,有些行为对行为持有者本身也没有益处,甚至有些行为持有者本身也知道是不好的,却还是会不可控制地实施和进行呢?本书主要从内隐和外显层面对于这些社会不赞许行为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社会认知实验研究,试图就社会不赞许行为的双重态度结构、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以及矛盾态度的不同成分与特性对社会信息加工过程的影响展开探讨,旨在揭示这些社会不赞许行为的发生机制和影响路径,为有效减少和干预这些社会不良行为提供理论借鉴和科学依据。
本书内容主要包含三个部分:以往社会认知与态度研究的理论回顾、社会不赞许行为的实验研究和社会不赞许行为的心理机制与干预对策。其中,主要涉及八个具体的实验研究。
(1)实验一,选取了吸毒和非吸毒人群对吸毒行为的内隐社会认知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非吸毒者而言,吸毒行为持有者对吸毒行为的外显和内隐态度更为消极;吸毒这一社会不赞许行为的内隐态度和吸毒行为频率之间存在较弱的正相关,而外显态度与吸毒行为之间则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双重态度的叠加模型。
(2)实验二,主要探讨了吸烟者与非吸烟者对吸烟这种社会不赞许行为的社会认知特点。结果显示,吸烟行为持有者与非吸烟者对吸烟行为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上均有明显的反对倾向。其中,吸烟者对吸烟行为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这一社会不赞许行为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都与吸烟行为频率之间存在较弱的正相关,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双重态度的分离模型。
(3)实验三,主要探讨了大学生对艾滋病患者的外显态度、内隐态度与社交行为意向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在外显和内隐两个层面上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是不一致的。大学生对艾滋病患者的外显态度能够预测其社交行为意向,对艾滋病患者和癌症患者的内隐态度都是消极的。
(4)实验四,主要探讨了在挫折情境下个体外显攻击行为与内隐攻击性的表现,并考察自尊水平、归因方式与情绪状态对个体攻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大学生存在显著的攻击性评价和攻击性信念的内隐效应,其中在内隐攻击性信念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内隐攻击性和外显攻击行为之间的相关不显著,验证了双重态度的分离模型。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可以预测其外显攻击行为,却不能预测其内隐攻击性,消极情绪状态与外显攻击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归因方式与外显攻击行为相关不显著。
(5)实验五,探讨了金钱启动是否会对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态度产生影响。结果发现,金钱启动后亲社会行为的内隐和外显态度相分离;金钱启动对亲社会行为的外显态度无显著影响,对亲社会行为的内隐态度有显著影响,金钱启动使亲社会行为内隐态度联结减弱。
(6)实验六,运用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对矛盾态度的内隐层面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个体对积极属性的态度客体存在较强的、无意识、自动化的积极评价,对消极属性的态度客体则存在较强的、无意识、自动化的消极评价,而对于矛盾性的态度客体来说,其无意识、自动化的积极评价与消极评价则具有相同的强度。
(7)实验七,主要探讨了内隐矛盾态度和外显矛盾态度之间的关系。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对五类不健康饮食行为习惯的内隐矛盾态度与外显矛盾态度之间存在较弱的正相关。在相关性研究的基础上,本实验证实对于客体内隐矛盾态度和外显矛盾态度两者的关系是相互分离的,为矛盾态度存在内隐和外显两个层面提供了研究证据。
(8)实验八,在实验六和实验七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内隐和外显的矛盾态度对个体社会信息加工过程的影响作用。结果显示,矛盾态度的强度高低和不同的信息加工方式均影响个体对于态度客体有关信息的加工活动,而且内隐矛盾态度与外显矛盾态度对个体的信息加工在具体的影响方式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综上所述,本书提出对于那些后果严重的社会不赞许行为(如吸毒行为),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对行为的影响路径是综合的,其中内隐态度对这类行为的预测能力更强,符合双重态度的叠加模型假设;对于那些后果轻微的社会不赞许行为(如吸烟行为),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对行为的影响路径是独立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对行为发生的预测力相当,更符合双重态度的分离模型假设。另外,无论是内隐矛盾态度还是外显矛盾态度,其矛盾态度的程度均显著影响个体对与态度客体相关信息的加工过程。其中,内隐矛盾态度与外显矛盾态度对信息加工的影响方式存在明显的不同。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社会不赞许行为的不良影响,根据实验研究结果与理论分析,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对社会不赞许行为的干预方法,形成有效的社会不赞许行为干预技术与转化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社会不良行为干预与管理体系。
本书中的内容是集体研究的成果,主要是基于近年来我们社会认知与行为实验室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工作成果,其中包括刁娟、徐强同学硕士学位论文中的部分研究成果和韩尚锋、邓海英、祝阳君等同学的部分研究结果,感谢课题组成员在相关研究中付出的辛劳和汗水。书中有些实验的结果和研究结论也曾经以学术论文形式在心理学期刊中发表。另外,本书的完成和顺利出版还要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杨治良教授,在我到他门下做博士后工作学习期间对我给予了高屋建瓴的指导和关怀。杨教授首开国内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先河,特别是他在内隐攻击性领域的系列研究成果对我的影响较大。当然,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也参考了大量国内外学者们在相关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报告,在此不一一列举,致以衷心的感谢!最后,我们的部分研究结果和结论还存在很多不足和局限,恳请各位读者和相关专家给予批评和指正,以帮助我们在研究的道路上能够继续不断前进。同时,我们实验室也将在未来一段时间继续探讨人们的社会认知与行为模式,深入开展该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张林
2016年8月于宁波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