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余杭发展都市圈经济面临的三大问题
(一)城市有建设,但城建战略定位不清,导致资源不能集聚
从空间发展格局看,近年来余杭区结合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把打造产业平台与推进城市化有机统一起来,对余杭区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方面做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将未来科技城(海创园)、杭州北部新城、高新企业城(杭州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乔司国际商贸城、临平新城、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这“五城一基地”列为余杭未来发展的六大引擎,以重点区域的集聚开发建设统筹带动其他区域的发展,实现余杭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互荣共辉的并进格局。
但是,对具体发展哪一种城市经济,是独立发展、依附发展还是行政性融入、经济性融入、功能性融入、文化性融入等融合发展,缺乏战略、全局的思维。在与主城区的关系处理上存在顶层设计缺失、战略高度不够的问题,未能将余杭的发展提升到关系杭州整体品质和发展动力的高度,未能从国际化大都市的长远目标以及杭州整体发展的全局来考虑余杭的战略定位,缺乏战略自信和战略警醒。
(二)发展有融入,但缺乏扬长避短,导致系统优势不够突出
余杭区现有的体制优势、文化优势、区位优势、产业基础优势等有助于融入主城区发展。但优势与劣势其实也是相对的。如“扩权强县”体制优势用好了,可加速发展,用不好则会导致市、区争利;文化优势用好了,便于融入杭州甚至反哺杭州,用不好则产生地方文化隔阂;区位优势用好了,便于融入主城,用不好则造成碎片化发展;产业基础优势用好了,可以引领发展,用不好则造成发展无重点、无层次。
1.经济结构更趋优化,但产业层级不够高
从产业结构看,如图1所示,2008—2013年6年间,余杭区农业占GDP的比重一直较小,而且呈稳定下降趋势。第二产业从2008年的56.7%下降到2013年的46.6%,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呈上升态势,且增速有加快趋势,并在2013年首次实现了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的比重。
图1 2008—2013年余杭区三次产业占比变化
但是目前余杭区的低效传统产业仍挤占大量环境空间。虽然最近几年余杭区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但传统产业占比仍然偏高。余杭区2013年产值前十大行业分别为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等行业,其中有3大行业劳动生产率低于全区平均水平,5个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低于3%。
先进制造业缺乏,带动效应有限。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经验表明:在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的时候,三次产业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就已经超过第二产业(如表1所示)。
表1 发达国家三次产业比例和GDP的关系
余杭区人居GDP在1995年就已经超过了1000美元,2000年超过2000美元,2013年已远超1万美元。从产业结构来看,虽然余杭区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了第二产业,但是从劳动力结构来看,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如表2所示)。经济结构仍然不合理,需要调整。
表2 余杭区三次产业比例和GDP的关系
2.区位优势明显,但发展缺乏统筹考虑
余杭三面拱卫杭州主城区,有着天然的区位优势,但存在布局无序化和碎片化的问题。如一副三组团各建各城,杭州市、余杭区以及余杭区下属各街道乡镇都有一个、甚至多个产业园区或产业基地,每个产业园区或产业基地都有自身的产业发展规划,缺乏整体上的规划,造成了产业发展雷同、资源浪费的现象。区域中心临平与主城区不仅越建越远,严重脱节,而且心理距离也越来越远,缺乏认同感。
3.文化源远流长,但认同感不高
余杭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人文底蕴丰富,有良渚文化、径山禅茶文化、运河文化,这本与杭州主城区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但对外宣传时更多的时候偏向撇开大杭州,宣称专为余杭所有,这样一方面对外宣传时浪费了大家熟知的杭州城市品牌资源,误认为余杭是独立于杭州之外的一个新城市,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主城区、余杭区居民隔阂较深、认同感不强。此外,在本区域内部也存在文化认同感不强的现象,尤其是老余杭片对临平片的认同感。
(三)投资有优化,但转型升级过慢,导致经济结构不尽合理
过去依赖房地产经济问题有所改善、工业技改投资有所加强、经济结构有所优化,但先进制造业落后、人才可持续发展问题依然突出。
1.经济增长动力较单一,过多依赖投资驱动
长期以来,余杭区形成了以政府主导、投资驱动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投资占GDP的比重在逐年上升,2008年占49.30%,2011年占55.98%,2013年上升到67.55%(见图2)。从全球范围来看,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投资占GDP的比重分别平均在20%~30%、15%~20%。余杭区投资占GDP的比重显然已经是非常高了。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证明,一个国家或地区持续多年将投资占GDP比重保持在40%的水平,必然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利润水平下降、银行坏账增加,并可能引发经济和金融危机。
图2 2008—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GDP及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例
2.工业投资比例偏低,影响未来综合实力提升
2011—2013年,余杭区工业投资分别增长17.0%、14.0%和8.5%,增速逐年下滑,工业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总额的比重也呈下滑态势,2008年工业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总额的比重是32%,到2013年两者的比重下降到只有20.7%(见图3)。
图3 2008—2013年工业投资与固定资产投资之比
3.人才支撑相对不足,城市转型欠缺智力支撑
城市的发展靠企业,企业的发展靠人才。从图4中可以看到,在余杭区企业就业人员的学历构成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只占14.5%,大专学历的占14.4%,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比高达46.4%,将近一半。同时,虽然余杭区在高端人才引进上,尤其是在“国千”、“省千”的引进上不管是数量还是速度在省内都是居前的,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并不足以为傲,比如江苏省自主申报的“国千”人才超过400人,其中创业类“国千”203人,占全国的30%左右,仅苏州一市创业类“国千”就达到95人。同时,当前全国各地对“国千”人才的引进力度都非常大,目前余杭区在争取的几位人才都分别接到过上海、南京、常州及杭州市的滨江区、江干区等地的邀请,各地争抢“国千”人才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图4 企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分布
4.高端资源不足,城市品质有待提升
一是目前余杭区还没有真正叫得响的商业综合体。目前在建的有理想银泰城、华元欢乐城、海港城、永旺梦乐城、宜家家居等重点商贸项目。仅余杭区未来综合体趋于白热化竞争的场面已隐约可见,但其品质如何还有待考究。二是与主城资源共享不彻底。在撤市设区的10多年来,余杭与主城区还是貌合神离,许多公共服务政策始终没有统一,尤其是事关民生的户籍、社保、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造成了余杭区与主城区空间上的距离、心理上的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