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传播:媒介、公众与社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层出不穷,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引发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生态和谐和社会发展等方面问题的广泛关注。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普及,生态环境的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成为放在所有社会成员面前的现实问题,并有可能对人类健康和安全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威胁。环境问题是自然界中的实际存在,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认知和判断往往是基于一定的社会建构而产生的。一直以来,大众媒体在环境问题的建构和传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随着网络和新媒体平台的兴起,社会大众、政府、环保NGO、商业机构等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加入到有关环境问题的公共讨论中。环境传播成为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本书主要探究了在当前的环境传播中,媒体、公众、政府、NGO等社会机构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和主要功能,论述了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框架下环境问题在各类媒体平台上的呈现以及在此过程中大众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如门户网站、社交网站、移动媒体)与政府、公众、企业、环保NGO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和环境运动作为起点,在理论研究层面,本书主要梳理了目前国内外的环境传播研究,结合中国国情,综合考察环境传播中的媒体功能、公众参与和社会机制。通过系统分析环境污染及环保议题在报刊、广播电视、电影和网络平台上的再现,探究它们各自是如何呈现和建构环境风险的,并从三个方面来思考:(1)国家、市场、社会与文化视域下中国的环境传播如何演变;(2)随着媒介环境不断变化,各类媒体平台在环境风险沟通中的角色与功能;(3)政府、企业及环保NGO如何借助媒体来参与环境话语的建构并推广环保理念,推进环保运动。

在社会实践层面,本书一方面从环境传播的话语建构、社会风险、公共伦理等角度思考环境传播的路径及策略选择;另一方面,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探究在生态环境与消费社会的双重压力下社会中的风险沟通问题,揭示环境运动中各方博弈下的复杂社会机制。本书结合具体传播案例,关注各类不同的环境议题,基于剖析和学术透视,探求适合当今中国社会的环境传播实践策略。

以此为出发点,本书致力于从媒体、公众与社会的角度探讨环境传播中的媒介生产、公众参与、机构运作与这些活动背后的社会意涵,特别强调将环境文本及环境传播案例置于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进行考察。采用由点及面的方式,结合不同环境问题或环境事件的典型传播个案进行分析,运用质化、量化、历史等多种研究方法,并通过经验研究,对各类环境议题在我国的建构和传播进行全景式观察,并试图具体回答以下这些问题:首先,谁,在何种条件下,出于何种考虑运用哪些符号和修辞建构了媒介环境话语?从文本层面分析环境传播中的话语内容,从意义建构的角度分析环境议题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中是如何被架构和表征的,以及媒体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在环境传播中扮演的角色。其次,环境议题如何在社会中扩散?对于公众来说,这些环境信息是否能够被接受并进而影响到社会大众的环保实践?如何理解环境传播中的公众参与?公众如何在此过程中表达个人身份认同,实现社会价值?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环境传播中的公众参与?最后,在社会层面,媒介、公众、政府、商业机构、环保NGO等在环境传播的过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在当前的社会生态和媒介环境下,环境传播如何影响人们对生态、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的认识,及对人类未来的判断?激发出公众什么样的态度、情感与行动?又如何推动政府决策、公众参与和社会进步?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不仅能够系统总结和展望环境传播研究,在理论上揭示环境传播的内涵,展望该类研究在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发展,也能在实践层面引发社会对于环境传播的价值与意义的思考,探讨如何提升环境传播的效果,为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环境实践提供参考。

环境问题在今天的中国是一个热点话题,但是有关该问题的传播学研究却十分有限。本书希望能够填补空白,在学术上通过实证研究引发理论探讨,并提出能够推动我国环境对话的实践性对策和建议。本书的研究方法包括个案研究(case study)、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文本分析(textual analysis)、对比研究(comparative study)等。本书试图分析的内容包括报纸报道、网站新闻、网络舆论、机构话语等。对于不同媒体平台上的内容分别借助不同的方法与工具进行分析。具体来说,针对不同的案例,书中采用了不同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这些研究案例是近几年陆续完成的研究计划,希望一方面可以通过总结个案研究推论出带有普遍性的环境传播规律;另一方面也为开展实证环境传播研究提供参考。

基于以上的研究思路,全书围绕环境传播这一核心概念,主要分成五章。

第一章重点综述了环境传播的内涵,考察了环境传播的概念、特征、发展等。在系统地梳理SSCI数据库中有关环境传播研究的文献后,分析了目前环境传播领域的主流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及研究演变等。

第二章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了大众媒体对环境议题的建构与传播及与其相关的报道框架、话语特点、符号修辞系统、图像政治机制等,总结了报纸、电视、纪录片和广告在建构环境议题中的特点和问题。

第三章着重探究新媒体与环境议题之间的关系,从网络平台上多元化的环境议题建构到环境事件中新媒体的社会动员和社会风险沟通功能,从网络在环境抗争和邻避冲突中的赋权机制到新媒体在促进发展市民社会方面的潜力,希望能够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利益相关方对网络的使用及新媒体在环境传播中的独特作用。

第四章考察了政府机构、商业集团、国际NGO及民间环保组织在环境传播中的角色与功能,探讨了其在环境传播中的角色、话语权与影响力。在环境保护事业和环境传播中,除了媒介和公众之外,涉及的主体还包括政府、企业、环保NGO等行为体(actors)和利益相关方(stakeholders)。考察这些机构的话语及实践有利于厘清机构和媒体在环境传播中的互动机制,并对它们各自的角色和影响进行探讨与研究。

第五章作为全书总结,探讨了环境传播的社会意义与启示。通过总结媒体、公众与社会机构在环境传播中的作用,进一步深入思考了媒体发展、公民参与与生态社会之间的关系。同时,基于前四章的研究发现提出相应的环境传播建议和对策,为环境传播实践及相关行动体的环境传播路径与策略选择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