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舞台机械概述
第一节 舞台机械的发展历程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不断提高,需要更高层次的文化消费。近几年来,全国各地文化设施的建设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戏剧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表演艺术,有赖于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的密切配合,反映出时代的文化特征和文明程度。综观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戏剧艺术,可以看出其表演形式和观演场地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有了戏剧才有剧场,剧场是展现表演艺术、为人们提供精神享受的艺术殿堂,它为观众和演员提供了一种适合于观演的环境。剧场作为一种文化设施,反映出一个国家和地区当代文明发展的进程,一个现代剧场是一个将美学、建筑学、建筑声学、电子及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视技术、舞台机械、舞台灯光、监控、现代装饰、舞台艺术等多学科、多界面紧密结合的宏大科学艺术体系工程。近年来,我国人民对先进文化和生活质量日益追求,作为我国经济文化同步持续发展的反映,我国剧场建设出现了大好势态,不少地方正在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标志性剧场,上海、北京、浙江等比较发达的省市开始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化剧场,这标志着我国的剧场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
舞台机械,顾名思义,它不同于其他的机械,是运用于剧场舞台、能够满足舞台演出习惯、便于使用、能安全可靠地为表演服务的机械。作为剧场舞台技术的一个分支,舞台机械是专门为剧场演出服务的,是伴随着舞台表演艺术对布景不断增长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舞台机械可以实现布景、道具的快速转换,可以组成各种台阶式的舞台,可以参与演出、产生各种效果,可以悬挂和移动灯具,可以实现剧场的多功能转换,等等。它不仅能为布景、照明提供条件,还要合乎演出的习惯、节奏、动作和各种特技,并且还要为观众欣赏演出提供视觉、听觉上的条件,可以说舞台机械是现代化剧场不可缺少的核心设备。另外舞台机械设备种类较多,有的行程大,有的体量大,和剧场建筑互相结合、密切相关,是剧场的有机组成部分。
舞台机械还不断吸收和应用各种新技术,与时俱进,目前舞台机械往往是现代化剧场投资最大的专业设备。例如:上海大剧院和杭州大剧院的一套歌剧院舞台机械价值1600多万美元,国家大剧院歌剧院和戏剧场的舞台机械价值更高,其中歌剧院的舞台机械价值高达3000多万美元,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舞台机械也价值1亿多人民币。是否包含了先进、合理的舞台机械,是评定剧场水准的重要标志。
从剧场建筑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剧场技术的发展源远流长,古希腊建设了人类第一批剧场(见图1-1),接着是古罗马剧场(见图1-2)。舞台机械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的剧场。有资料表明,公元前5世纪,希腊剧场中已有了简易的转台、车台和提升飞行设备,当时戏剧手法中已有使用转台、车台改变场景,人物用转台转到台前,随着剧情的变化,场景也常通过转台或车台展现到观众面前。当时也有所谓的提升或飞行设备,用滑轮将演员从表演场地提升到舞台或屋顶上,或从屋顶上降到地面上等。换景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可旋转的三棱柱式布景,用木框架钉成三角形棱柱体,上下有支点,下面支点插入地下的石洞中,上面伸入梁上的孔中,三棱体三个面上可画上不同的布景,通过旋转来换景,或城市或海港或乡村,快速方便。另一种是用木框架做成景片,可以做好几层,用完一层就换一层。这种换景方法不仅有记载,还有实例。公元前4世纪建的21000人的希腊本土最大的迈加洛波利斯剧场,在其舞台一侧建有窄长的布景库,可以存放装有轮子的整体的大型木结构布景,用时可推上舞台,当时这些舞台设备都是用木头做的。罗马时期的剧场,有的舞台前沿有一排12个小洞,可插入可伸缩的杆件以升降台前帷幕。有的舞台面是木地板,中间设有演员孔,演员可以从孔中钻出来。随着罗马帝国的解体,兴旺了一千年的希腊、罗马戏剧衰落了,戏剧长时间停留在低谷,在此期间,戏剧以在教堂演出的宗教剧及在露天剧场的流动演出的形式顽强生存着(见图1-3)。
图1-1 公元前3世纪希腊伊拉特里亚(Eratria)剧场
图1-2 公元前古罗马马赛勒斯(Marcellus)剧场
图1-3 中世纪欧洲露天剧场
15世纪随着戏剧的逐步复苏,观众对戏剧欣赏的品位提高,已经不满足于静态的舞台布景,更爱看有丰富场景的戏剧。于是舞台设计人员开始尝试在舞台有限的空间内制造剧情中不同地点的幻觉,探索运用一些简单的舞台机械来实现布景快速更换的方法,根据剧情的需要烘托出气氛,制造出特殊的效果,把布景作为表现剧情的一部分,同时通过布景的新奇来吸引观众。当时时髦的是飞行效果。一般固定舞台搭在建筑物的前面,在建筑的屋顶上安装了滑轮和铰车,前面用幕或绘制的云片、景片把这些机械构件挡起来,通过这些飞行设备,演员可以在不同高度的舞台面自由升降,高差大的达12m,有的可以提升周围以云片装饰起来的平台。有些现代效果当时就都已经实现了,如在剧情需要的时候,台下一些土制机械甚至可以喷出喷泉来;在舞台台面上设有不少活动的可掀开的台板小块,便于演员和道具的出入。据记载,有的戏需要8个机械师,每个机械师还都配备有多名助手来操作舞台机械。为操作地狱变化的场景须动用17个人,因此当时机械师的重要性仅次于导演,他们为了实现一些特殊效果,要对设备进行周密的设计。当时观众对舞台演出的要求有两点:一是场面要壮观,二是布景迅速更换、丰富多彩。这两条要求主宰着当时舞台的发展方向,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舞台与观众厅的体积都迅速增大,舞台技术也日趋复杂。
复杂的布景机械源于意大利,以后在各国不断得到改进。从早期人力驱动的舞台机械,发展到由液压、电力驱动的吊杆系统、升降台、车台和转台系统组成的机械化舞台。如今,不论是传统的镜框式舞台,还是中心式、伸出式等开敞式舞台,以及各种实验性剧场,都离不开舞台机械的使用。每个剧场或多或少都有为满足表演而设置的机械装置,只是设置的形式、规模、数量和复杂程度不同。一个剧场中舞台机械配置是否合理,功能是否优化,设备是否先进可靠,是衡量剧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有人将先进的舞台机械比作剧场的心脏。
大规模完善的舞台机械是以德国式的机械化舞台为代表,出现在镜框式台口品字形舞台中,在这种舞台上,主台上装有升降台,两侧的侧舞台内有车台,可以开到主台上换景,后面的后舞台内为转台装在车台上的车转台,可开到主台上作为转台使用,乐池也可以升降,台上配置了相当数量的电动吊杆等台上机械。这种舞台形式成为最主要的舞台形式,其中以纽约林肯中心大都会歌剧院、法国巴黎巴士底歌剧院最具代表性。
始建于1883年,再建于1965年的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见图1-4)宽30m、深24.6m、净高33m的主舞台中央有7个液压升降台,每块长18m、宽2.55m,其中前3块和后3块为双层升降台,前3块的双层间距为8.5m,最高可升到8.8m,后3块的双层间距为3m,最高可升到7.3m,中间单层升降台最高可升到6.1m。在前3块升降台中安装了2道手动景杆和1道手动灯杆。其他垂直运输装置包括:台口的2个升降乐池,右侧舞台角上的1个23.6m×8.2m的硬景电梯,主台后部边缘处的1个软景升降台。左侧舞台上有1块18m×7.3m的大车台和6块2.4m宽、长度分别为4.3m、6.7m、7.3m的小车台;右侧舞台上有1个18m×7.3m的大车台和3块2.4m×18m的小车台;后舞台上有1个车载转台,其中转台直径为17.4m。其中左右侧舞台上的两块大车台还被分成60个小块,每个小块下面有两个螺旋升降装置,最大可上升1.2m,使这些车台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有无数种排列组合的布局方式。舞台上部有109根电动景杆和8道灯光吊杆,台口处有3块大幕——石棉防火幕、瓦格纳式大幕和游幕。可以说,大都会歌剧院将当代舞台技术推到了一个新的顶点,使人类的表演活动达到了新的水平。
图1-4 1904年的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舞台
由于我国的传统表演形式以戏曲为主,表演采用写意的手法,具有高度综合性、虚拟性和程式化的特征。综合性是指唱、念、做、打的综合,即将表演、唱歌、音乐、舞蹈、杂技、武术等诸多表演因素融为一体;虚拟性是指表现戏剧空间和时间的灵活性,布景道具以无代有、点到即是,给戏剧以表现的自由;程式化是指包括了戏剧、音乐、曲牌和动作表演的程式化。由于中国戏曲这些独有的特点以及技术上的原因,传统的舞台多为敞开式舞台,没有机械设备。史料记载中只有在清代末年宫中的三层大戏台上应用了如水唧筒、升降鬼神的简单的卷扬设备等少许简单的舞台机械,除此之外就没有关于舞台机械的记载了。
直到20世纪30年代,在个别城市的少数剧场才安装了一些吊杆等简陋设备。20世纪50年代以后,对外文化交流的增多,促进了舞台艺术的发展和剧场的建设,随后兴建的剧场中开始陆续配置一定数量的吊杆、假台口、大幕机、升降乐池等舞台机械,这些设备大都功能单一、结构简单。20世纪80年代以后,文艺活动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在此期间,我国兴建的剧场在舞台机械设置上有了新的发展,机械设备的种类和性能更加完善,如1984年建成的中国剧院舞台上设置了60道电动吊杆、1道均匀伸缩对开大幕机、1套活动假台口、2道灯光渡桥、8个灯光吊笼、1套卷画幕机,台下则设置了6个大型车台、5块升降台(其中有2块为子母升降台)、1个升降乐池;在中央戏剧学院排演场舞台上还出现了直径为14m的鼓筒式转台和气垫式车台。20世纪90年代开始,舞台机械的发展更是出现了新的飞跃,从初期的深圳大剧院到中期的上海大剧院、杭州大剧院、国家大剧院,舞台机械的配置可以说达到了国际先进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