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布龙文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发展时期

一、舞龙运动在隋朝的发展

舞龙运动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其发展与国家的大环境一定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政治环境清廉,人们生活富裕,文化艺术就能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反之,人们的创造力就会下降,并很可能影响到文化艺术的发展和进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割裂和战乱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地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舞龙运动在这一时期是停滞不前的。在隋朝一统天下之后,安逸享乐的思想蔓延开来,人们开始注重和追求生活的质量以及艺术的享受。

在我国舞龙运动发展史上,隋朝是个很重要的时期。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之后,隋朝的统治者便将舞龙文化看作是精华保留了下来。《隋书·音乐志》中有记载:“大业二年,突厥染干来朝,炀帝欲夸之,总追四方散乐,大集东都。初于芳华苑积翠池侧,帝帷宫女观之。有舍利先来,戏于场内,须臾跳跃,激水满衢,鼋鼍龟鳌、水人、虫鱼遍覆于地,又有大鲸鱼喷雾翳日,倏忽化成黄龙,长七八丈,耸踊而出,名曰‘黄龙变’。又以绳系两柱,相去十丈,遣二倡女对舞绳上,相逢切肩而过。”从演出的内容来看,隋朝的舞龙与汉代的“鱼龙曼延戏”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都是先由“舍利兽”开场,最后由舞龙表演结束,舞龙有七八丈之长,并且在演出时配有音乐。史书资料中对这种由皇家举办的大规模的舞龙演出记载较少。相对的,在民间表演的奉化布龙已经在这一时期形成了自己专业的团队,同时,在造型方面也开始向着艺术化水平发展。在表演上,已由团队的人员通过具体的分工,配合其他的杂技共同演出。隋朝时期,奉化人民在完善和创新舞龙的演出方式和表演形式上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体现了人们对神龙的崇拜和对生活的热爱,推动了舞龙事业向着更高的方向发展。在每一个时代,舞龙文化的发展都会被打上特有的时代印记,而这种时代印记体现的也正是这个时代统治者和人民的性情特点以及生活态度。

二、奉化布龙在唐宋的发展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繁荣昌盛的一个朝代,社会生活、农业生产以及商业活动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在唐代,奉化布龙的表演已经有了很多种变化,并达到了较高的运动水平,具有了较完备的形态并沿用至今,成为一种独立的“舞蹈”,可以不必再依赖于杂技或其他类型的表演。在没有高科技和照相机的古代,所有的表演都是转瞬即逝的,虽然唐朝的舞龙无法再向今人展示它的成就和魅力,幸亏我们能够根据历史书的记载去研究当时的状况。唐朝诗人李约在《观祈雨》中写道:“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诗人使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村民在受到干旱困扰的情况下,来到水庙前舞龙求雨的情景。虽然寥寥数笔,但通过这段描写,不难发现唐朝的舞龙表演与之前的“百戏”“鱼龙”表演存在很大的区别,当时舞龙已经被当作独立表演性质的节目进行展现了,这是舞龙表演发展到唐朝所体现出的最大进步。唐朝时期的“烛龙斋祭”是现有资料中发现的朝廷曾举行过的最大的活动,诗人张九龄在《奉和圣制烛龙斋祭》一诗中记载:“雨我原田,亦既有年。烛龙煌煌,明宗报祀。于以助之,天人帝子。闻诗有训,国风兹始。”首先,诗人在题目中点明了“烛龙”,同时,我们通过诗歌可以遥想当年盛大的场面和状况。综上可知,唐朝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奉化布龙的发展提供了绝对有利的时机和平台,并为舞龙运动与民俗体育的结合创造了契机。

宋朝奉化布龙活动发展对后世影响最深刻的就是,实现了民间体育艺术与舞龙文化活动的结合,奉化布龙在这一时期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套路为依据的规定动作。辛弃疾曾写过一首在中国历史上非常出名的诗词《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虽然这首诗并没有具体说到“鱼龙舞”是怎么进行的,有什么奇特之处,但是,它证实了鱼龙舞在宋代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对人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整个夜晚鱼龙舞都在表演,足以表明表演者和看客对鱼龙舞的兴趣之大。因此,这里的“鱼龙舞”一定不是作为片段出现的,而是以“主角”的身份在进行表演。除此之外,在宋朝也有了关于“龙舟”的表演,虽然说龙舟表演与舞龙表演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以“龙”为主题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存在的,并且在民间也十分繁荣。

三、奉化布龙在清代的发展

清代的奉化布龙不再以祭祀为主了,娱乐的功能逐渐体现出来,这一点在众多的史料文献上都有记载。诗人姚思勤在《龙灯》诗中写道:“灯街人似海,夭矫烛龙蟠。雷千声鼓,琉珠一颗丹。擘天朱鬣怒,照夜火鳞乾。衔耀终飞去,休同曼延看。”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清代的龙灯表演和汉唐以来的表演已经完全不同了,“休同曼延看”将龙舞的观赏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表演时鼓声震天,形式颇为丰富,看客也非常多,最后衔耀而结束,引得众人感叹。清朝的龙舞艺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表演追求形神兼备。李渔在《龙灯赋》里说:“行将飞而上天兮,旦宇宙而不夜。不则潜而入海兮,照水国以夺犀。”这里特别强调了龙舞回旋的状态和腾飞的景象,也从侧面证明了清代舞龙种类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