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上下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多彩的民族,漫长的农耕文化历史,使中国成为闻名于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在我国很多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民俗文化遗产为世界独有,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本书所要研究的浙江省奉化市的奉化布龙在全国民俗文化遗产中的影响力极高,并且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间龙舞之一,无论在艺术界还是在非物质文化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极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一)研究背景
奉化布龙以其逼真的舞动技巧和活灵活现的舞动套路,让观赏者不禁感叹中华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技术的神奇,也因此把奉化布龙当成是来自民俗文化艺术的瑰宝。正因为奉化布龙宛如一条气势磅礴的活龙,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朝气与活力,彰显着中华儿女的不屈与勇敢,所以,为了向更多的人展现风采,奉化布龙参加了很多大型活动,不仅受到观赏者的感叹与赞美,同时也备受中央领导人以及全国人民的青睐,最终成为一种举世闻名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
研究奉化布龙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的过程:事实上,早在清朝末期的时候,奉化当地的居民就已经研究出一套专属于奉化布龙表演的固有模式,并且吸引了大量民间艺人的加入,使得奉化布龙的舞龙队伍和影响力得以迅速扩大。在那个时期,奉化地区一些对奉化布龙稍微有些规范的村落都已形成了专属本村落的舞龙队伍,再加上当地的一些民间风俗文化,推动了奉化布龙在当地以及周边地区的知名度,随着当地居民对奉化布龙的日益热爱,高超的舞龙技巧不断出现,使奉化布龙得以在更多的地区传播和发展。
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全国人民都沉浸在喜悦之中,奉化地区为了庆祝,在1946年元宵晚会上,举行了规模宏大的全县舞龙大赛,吸引了全县的舞龙队伍参加。据不完全统计,参赛队伍多达108支。正是由于这一场规模宏大的舞龙表演,使得奉化布龙脱颖而出,迅速提升了在全县范围内的知名度,受到各地的表演邀请,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
1955年,奉化布龙受邀到中南海为中央领导人以及外国友人进行表演,震撼了在场的所有观众,并得到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的一致赞赏。随后又在“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得铜奖。
奉化布龙在制作工艺和表演套路上不断地创新和完善,最后因其磅礴的气势、令人拍案称奇的表演套路和逼真的舞动技巧,使得奉化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奉化布龙艺术)之乡”。奉化布龙也由奉化当地的民俗传统文化摇身一变,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首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代表,活跃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
但是,奉化布龙的传承者和研究者并没有因为它取得的成就而沾沾自喜,毕竟中华民族是一个创新的民族,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都需要在不断创新中获得更大的生命力。近年来,奉化布龙在传承人陈行国不断地创新和指导下,冲出国门,走向了世界的舞台,并且多次在国际和国内的舞龙大赛中获得各种奖项。“伊兹密尔国际文化节”“第四届国际库布克文化艺术节”“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上海世博会”“全国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开幕式”等各种大型活动上,奉化布龙都展现出了中华民族作为“龙的传人”的一种气势,以及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民族的过人智慧。
随着奉化布龙在一些大型活动上的不断“现身”,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为了一睹它的风采,特邀奉化高级中学舞龙队到当地进行舞龙表演。2011年12月,该舞龙队受到英国莎士比亚基金会和国际中心学院的邀请,于2012年参加伦敦奥运年极具影响力的文化交流活动。出国演出,使得奉化布龙得以在国外的土壤上开花,也使更多的人深刻地认识到,奉化布龙作为一种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性,及其在世界文化多样性组成中的重要作用。这使每一位奉化布龙的研究者看到,对奉化布龙的传承和保护已经迫在眉睫。
(二)研究目的
尽管奉化布龙作为一种民俗文化遗产享誉国内外,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各种娱乐节目和娱乐活动的不断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也逐渐发生了改变,奉化农民为了适应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变化,外出打工的人数不断增多,严重削弱了奉化布龙在当地的传承和发展。奉化布龙在乡村之间的展示和交流平台,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而不断减少,原有能够提供大量人力、物力的各种生态资源也在日益减少,奉化布龙原有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减。原本奉化地区几乎村村都有舞龙队伍,户户都有舞龙表演者。但是现在,只有10个村子有属于自己的舞龙队伍,民间的舞龙队伍也逐渐缩减到12支,会舞龙技术的仅有180人,而掌握舞龙头技术的仅仅只有5人。这一现象表明,奉化布龙传统技艺逐渐面临着失传的局面,对于传承和保护是非常不利的。
更何况,时代在不断地发展,社会也在不断地进步,人们对传统艺术的欣赏角度和钟爱口味也随之不断地改变,对类似于奉化布龙这一类的民间传统舞蹈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对舞蹈所表现出的文化和内涵的需求也发生了不同变化。如果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变化,那么奉化布龙就会失去更多生存空间,从而逐渐走向消亡。
近几年来,随着奉化布龙专业技术人员和传承力量的不断减少,为了培养传承力量,进一步扩大奉化布龙在当地的影响力,奉化布龙人才培养基地——奉化高级中学的王基明以及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毛庆根不断进行研究,在他们的带领下,奉化布龙的技术和研究方面的新生力量获得了不断的壮大和发展。他们根据多年来的观察和对奉化布龙技术拥有者的不断走访,再加上针对舞动技术、表演套路以及新生传承力量的培养等方面进行的深入调查和研究,最终在传承和教育体系创新和重组上取得了不少成果。奉化高级中学在技术、教育体系以及训练方式方法上不断地对奉化布龙进行创新、传承和发扬,最终使得该校舞龙队在国内各类舞龙大赛上取得了优异成绩。通过对新生力量的培养,也使人们看到了奉化布龙散发出来的青春朝气和创新力量。
随着现代文化的不断兴起和发展,散发着浓厚时代文化气息的传统文化正逐渐被时代所掩埋,这不仅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大损失,也阻碍了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对奉化布龙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索和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研究。通过对奉化布龙传承和保护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将研究目标锁定在奉化布龙上,也是一种对奉化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表现。笔者通过对奉化布龙的形成、发展历程以及现状的实地调查和研究,发现奉化布龙的发展现状以及传承趋势令人担忧,国家或是奉化市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该承担起对奉化布龙传承和保护的使命和责任,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保证其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因此,笔者将针对“奉化布龙文化研究”展开研讨。
从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以及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来看,人们对奉化布龙这一传统民俗舞蹈和文化的教育传承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奉化布龙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和现实的指导意义。虽然我国已经有很多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以及传承和保护意义的论著,但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民俗舞蹈和文化方面的传承与保护进行系统的指导和说明的文章是极少的,而对于以像奉化布龙这一类具有浓郁地域性的民俗舞蹈传承和保护的对策与方法为主要研究目的的文章更是微乎其微。再加上,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丰富,奉化布龙这一民俗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逐渐缩小。奉化当地居民对奉化布龙的关注和保护意识也因此逐渐减少,这一系列的变化严重威胁了奉化布龙的传承和保护。
由此可见,我国很多地区的居民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意识不强,有些甚至出现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数量也在日益减少。由于我国没有对非物质文化的文化内涵、社会价值、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性进行详细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在很多人的思想中被逐渐淘汰出局。在当今这种社会格局中,包括奉化布龙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现状都非常不理想,为了引起社会对民俗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提升人们对其传承的意识,笔者对奉化布龙的发展历程、传承现状以及教育传承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尤其是如何进行奉化布龙传承人的培养和教育以及学校教育模式等。
近年来,有些地方积极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实践,对笔者产生了精神上和行动上的冲击,再加上笔者将奉化布龙在发展过程中的辉煌和如今在传承上的萧条进行对比,落差巨大,这激发了笔者对于奉化布龙传承教育重要性的研究动力。同时,越来越多凝聚着先辈们心血和智慧的传统文化因受到时代冲击而逐渐土崩瓦解,这使笔者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为奉化布龙的传承和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并以此保护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保护前人遗留下来的智慧,是每个人责无旁贷的义务,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因此,笔者经过多年来对奉化布龙的研究、走访和分析,最终在教育传承方面找到了相关的对策和方法,并将其撰写出来,希望帮助更多的人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意义,促进相关工作的落实。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对于学者而言,研究和探索,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方法和传承人培养,都需要一定的理论作为现实依托和科学依据。笔者根据这些科学依据进行专业的分析,并结合实地考察,最终得出奉化布龙教育传承的方法。
(一)研究内容
奉化布龙可以借助当地旅游的开发促进其活态的保护,这种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很常见,结合其他地区对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人们提出对民俗文化研究的依据是“以人为本”的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框架。经过研究和分析可知,任何一种民俗文化遗产都具有活态流变性、传承性和发展性以及对环境的依赖性,因此相对于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而言更具有艰巨性与必要性。浙江师范大学文传学院副院长王巨山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应该具备顺应时代发展的‘活态性’,能唤起成员感情上的共识。”笔者认为对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因为奉化布龙的传承和发展承载着不同时代人民的思想和生活价值,只有抓住“人”这一核心才能真正调动奉化布龙的传承动力。
不仅如此,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的时候,还应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原则。研究奉化布龙时,首先应该从实际出发,尊重其发展历史的真实性以及传承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然后根据实际的研究,再系统地对奉化布龙在内容、形式、制作工艺、发展历程中存在的困难以及发展现状、特色等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论述,最后根据分析所得的具体情况,探讨奉化布龙的传承模式、注意事项以及方式建构等问题。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上面我们提到,在进行奉化布龙传承对策研究和制定的时候,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而且还要综合考虑奉化布龙所处的文化环境和背景的实际情况。所以在对奉化布龙进行研究的时候,为了保证研究的精确性和相关定义的准确性,应该首先进行相关概念的界定。
1.文化
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接触到的一种能够丰富我们内在知识面,并对我们有着一定教育意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意识形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凝聚,它同时也是一种历史现象在当今时代的反映,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文化的发展有着历史继承性的特点。但是由于各地区或者民族之间存在着生活方式、语言以及风俗上的差异,因此文化又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本书将对其进行简要的描写和概括,对奉化布龙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需要建立在对这种概念了解的基础上。
2.遗产
关于遗产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它是继承的对象,无论任何国家或地区对于遗产的处理都主要以继承的方式进行。虽然遗产和继承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是从目前学术界对于“遗产”这一概念的界定而言,在立法和理论上的观点不尽相同。对于任何一项遗产而言,只有先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遗产范围的确定问题才可能迎刃而解。从遗产的特性及其产生的条件上可以得出,遗产主要包括三个条件:第一,遗产是公民死亡时留下的财产,公民死亡之前,其所拥有的财产不是遗产,具有时间性;第二,遗产为公民私人拥有,具有所属性;第三,遗产必须是公民合法所得,否则将不被列入遗产的范围,具有合法性。
3.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从文化中延伸而出的新概念。每一种文化的毁灭都是因为人们的保护不力或者肆意开采和破坏造成的,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很多文化都经历了一场浩劫,有些文化从此销声匿迹。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但也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文化遗产是指一种历史遗留下来的能体现传统文化和精神,由古至今不断传承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保证世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在世界各国倡导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并强调:任何一种文化遗产都代表着社会不同时期的居民的艺术成就,这种文化能够对后世产生积极的影响。
4.非物质文化遗产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文化遗产的界定范围,但是根据其所牵涉对象的物质属性,可以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被各社区、群体或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方式、知识、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或者是各种文化场所”,并且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代代相传。从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风俗和仪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能够带给人们更多实用性的知识和实践,还有针对不同地区或是不同民族而由前人生活习惯或是信仰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
5.文化功能
文化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人类在各种行为、活动以及交流中逐渐创造和产生的,其主要的功能就是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的保障和便利,丰富人们的知识面。文化之所以能够得到传承,主要是因为人类能够利用文化处理生存或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基本问题,从而使自己获得一定的收益。但是从文化能够作为一种无形的遗产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承上来分析,文化的功能不仅仅是为个人带去利益,而且还能够维持和保障社会的基本结构。由此可见,无论是文化的产生、发展,还是人们在文化传承方面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归根结底都因为文化是整个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要,对个人和社会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6.文化传承
根据以上几个概念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文化不仅仅会对我们个体的生活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而且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建设也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即使社会在不断地发展,文明在不断地进步,传统文化的发展也不应该中断。在当今大力倡导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步发展的社会体系中,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正在发生着强大的作用力,它们不仅仅是当今文化创造的重要参与者,还承担着继承前人智慧和心血的重任。从另一方面来说,文化是属于某一时期的特定产物,传承性是其内在属性,也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内在需求。因此,从人类发展的意义上来说,文化的传承是对人类再教育的过程。也就是说:文化传承是文化在民族或者社会成员之间以接力的方式进行纵向传递的过程。
7.教育传承
教育是对人类进行的一种知识的授予,给予人类思想以及精神方面的熏陶;传承是对文化、技艺、教仪等,在师徒间的传授和继承的过程。教育传承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体现,能够使文化和某种个体的精神突破生命周期的限制,使文化和技艺永垂不朽,代代相传,在人们对文化不断的传承过程中,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功能。教育传承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界定:“传是传授、传播和教育;承是承接、学习和接续。”所谓的教育传承必定会包括主体和客体,教师是传授的一方,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接续的一方,是教育的客体,主体和客体之间所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是传承的对象和载体。所以教育传承的界定就是针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而言的。
8.学校教育与文化传承
学校教育是指专业人员按照国家或者是学校对于教育的要求,而进行的有特定的目的,经过科学、系统的计划与安排,并且有规律、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文化和行为的引导和影响,从而把他们培养成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一种普遍的社会活动。近几年,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的不断重视,人们开始利用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来提高公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意识,从而使更多人自觉地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列中来。所以,学校教育与文化传承之间的融合,就是借助学校教育这一现代化的教育模式进行非物质文化的传承。
(三)研究方法
奉化布龙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民俗文化遗产,无论是从发展历程还是传承角度来看,都蕴藏了很多的历史信息。因此本书对于奉化布龙的形成、发展历程以及传承对策的研究,也始终坚持以历史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思想,通过积极地对奉化当地居民的走访和了解,以及对奉化布龙的发展历史、艺术特色、传承原则和传承对策等几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地考察和取证,最后借助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科学依据,制定出适合的制度及研究方法,为奉化地区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1.文献资料分析法
文献资料分析法主要是通过搜集和查阅一些与奉化布龙有关的著作、论文以及时代性较强的媒体报道,跟踪目前学术界对奉化布龙的最新研究,搜集相关信息和图片。比如南宋《宝庆四明志》和《隐潭》,以及宋代的《观村中祷雨》中的相关介绍,尽可能真实地还原了奉化布龙存在的背景。利用文献资料中奉化布龙取得成就的系列材料,再结合国内外对于类似于奉化布龙一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的相关资料和文献介绍,探索出将奉化布龙的传承和保护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新模式。
文献资料分析法利用前人对奉化布龙的研究、记载以及文献综述,不仅保证了研究者对奉化布龙纵向的了解,加深了认识,也丰富了研究角度,能够从不同的方面阐述奉化布龙传承的研究方向,还能够启发思维,对奉化布龙的传承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
2.田野调查法
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往往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为了提高研究的真实性和所提出观点的说服力,所以采用田野调查法作为所使用的方法之一。笔者在撰写本书时所用到的田野调查法,包括访谈法、实地调查法和观察法,下面对这三种方法做详细的介绍:
访谈法:在访谈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访谈对象设计不同的访谈方式。本书在研究的过程中,对奉化布龙的传承人、资深表演者,以及对奉化布龙和其他非物质遗产有充分认识和研究的学者、专家、当地文化官员等进行深度访谈,他们对奉化布龙的研究较为专业,所掌握的知识较为丰富。为了保证访谈的进一步落实,根据他们所在的地域或者时间上的分布,通过电话、邮件或是会面等形式进行深度访谈。
实地调查法: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奉化布龙的传承和保护的现状,以及当地居民对奉化布龙传承和保护的意识,笔者深入奉化布龙的故乡进行走访,就学校教育传承的问题按照事先编排好的调查大纲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对调查材料进行整理和记录,同时认真且全面地分析当地开展奉化布龙学校教育传承的现状,最后根据奉化布龙的特点和当地的条件,探讨学校教育在奉化布龙传承和保护中的作用及方法。
观察法:观察法是最直接有效的一种研究方法,但是由于奉化布龙的传承和保护具有地域性,为了观察结果的权威性和科学性,笔者亲身参与到传承活动中,根据所要观察的目的,首先选定被观察的对象,然后跟他们一起生活和学习,在密切的生活接触中,认真观察和分析他们的行为,感受他们的心理,从而研究得出奉化布龙在传承以及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或者需要完善的方面。最后据此制定出奉化布龙学校教育传承的对策。
三、研究意义、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本书试图立足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的视角,围绕奉化布龙的文化内涵、传承和保护等方面进行微观解剖,并对奉化布龙传承的价值和意义进行全方面地论述和诠释,以求能使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奉化布龙这一传统文化,强化他们对奉化布龙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意识,并尝试为奉化布龙的传承和保护制定出一套科学有效的方法。
(一)研究意义与研究价值
1.研究意义
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构成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成分,因此,对于奉化布龙而言,其传承和保护理所当然是一项保护和传承国际文化多样性的任务,具有国际化的意义和价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被不同的社区或是群体在适应其环境和历史的过程中不断地再创造,为他们提供持续的认同感,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历史创造力的尊重。”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一种特定的形式,它包括人类发展史上所形成的各种社会民俗和民俗仪式,各种有着悠久历史的知识文化和在历史进程中摸索出的社会实践活动,各民族或地区所推崇的各种具有象征性和代表性的宗教活动,以及被前人们当作精神寄托的各种信仰。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社会进程中,现存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由于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不断地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也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面临着生存的挑战。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的问题,国际社会提出了“坚持文化多样性,确保民族文化生态平衡”的倡议。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问题理应受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关注。虽然奉化布龙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目前在传承和保护上还是面临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逐渐地威胁着奉化布龙的生存空间。因此,为了顺应国际社会的要求,保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不论是国家还是当地政府和居民,都应该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以保证奉化布龙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但是,从目前奉化当地居民对奉化布龙的传承和保护的现状来分析,结合笔者对奉化当地居民的走访和了解,可以知道,奉化地区的居民对奉化布龙尚未足够的重视,有些居民对奉化布龙了解甚少,传承和保护的意识也比较淡薄。本书着重于“奉化布龙文化研究”,其意义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充实奉化布龙文化研究方面的图书市场。目前市面上存在的关于奉化布龙传承和保护方面的研究文献较少,无法提供全面的理论指导和方法借鉴。对于奉化布龙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其生命的延续是靠不断的传承进行的。但是由于文化的传承具有时代性,在传承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些知识遗漏,再加上受到现代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逐渐减少,这导致了人们对奉化布龙文化的不了解和对奉化布龙传承和保护积极性的下降。本书的出版充实了奉化布龙文化研究的图书市场,奠定了奉化布龙的传承和保护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第二,提供更多传承和保护的方法,促进奉化布龙知识和文化的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会从兴盛走到衰败,主要是因为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在逐渐减少,传承和保护的意识日渐淡薄,再加上缺少科学的传承和保护的方法,导致传承和保护受到阻碍。本书详细地介绍了奉化布龙的制作工艺、特色、文化内涵、价值以及传承和保护的策略,不仅能够使人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奉化布龙的全貌,而且还为其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更多参考,促进了相关工作的开展。
2.研究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民族或者地区文化的传承问题。对一个民族或地区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他们本民族或该地区的明信片,象征着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精神和文化内涵,也是激发该民族或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的动力,更是提高该民族或地区存在感的一种象征性文化。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民族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的消亡之时,也就是这个民族或地区文化的消亡之日。随着西方文化的浪潮在我国不断地传播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不断地深入,我国的许多传统民俗和文化遭受到世界主流文化的冲击,世界上大多数的民族文化似乎都难抵主流文化的影响,逐步朝向同一种文化模式发展和演变,这对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维护和丰富多彩的民族及地区文化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本书以奉化布龙的传承和保护为主要研究对象,其研究价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人们对奉化布龙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奉化布龙是一种传统的民俗文化,其本身蕴藏着很大的文化价值,对后世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但是很多人包括奉化当地的居民对奉化布龙的认识都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对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没有更深入地了解。奉化布龙不仅仅是一项民间祭祀舞蹈,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之后,已经布满了历史的痕迹,蕴含了一代又一代传承人对其所付出的心血,它的制作工艺和流程以及舞动套路,对于当今世界而言,都具有非常大的艺术价值,奉化布龙在舞动的时候所表现出的精神和气势,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结晶。如果缺乏对奉化布龙文化内涵的认识和了解,就无法加强对其传承和保护的意识,无法进一步地促进奉化布龙文化在当地的传承和保护。
本书对奉化布龙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帮助读者了解更多有关奉化布龙的知识,更清楚地了解奉化布龙文化本身所体现的精神和气势,借助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的了解,使更多的人主动地参与到对奉化布龙传承和保护的行列中来。
(2)促进人们对奉化布龙传承和保护意识的形成
改革开放促进了各国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但也会对我国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冲击,逐渐淡化人们的传承和保护意识。奉化布龙之所以会从曾经的辉煌,走到今天的困境,主要是由于当地居民的传承和保护的意识逐渐淡化造成的。一旦人们失去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意识,那么保护公约将成为一纸空文。
本书介绍了奉化布龙在发展过程中所遭受到的冲击,以及目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希望能以此引起读者的重视,主动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去。一方面可以壮大奉化布龙和我国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队伍;另一方面也能扩大宣传,提高人们对奉化布龙传承和保护的意识。
(3)为奉化布龙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更多的方法和对策
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推进下,各国文化之间的流动性得以加速,新兴文化迅速地在国际之间流传开来,这对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再加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其他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具有较大的抽象性。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更需要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进行,才能最终达成预期的目的。奉化布龙是一种传统民俗舞蹈文化遗产,因其历史悠久,本身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尤为丰富,所以要保证奉化布龙在传承时的完整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就必须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传承方式。
本书通过对奉化布龙所蕴含的文化、艺术、生存土壤以及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非物质文化传承原则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制定出奉化布龙传承的基本策略与方法,这对于探讨现代奉化布龙传承和保护的教育模式以及相应的策略与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创新之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和保护研究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不仅能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提供更多的文化知识,而且对传统文化的研究过程实际上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的过程,对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书所讲述的内容主要包括奉化布龙所反映出的历史文化内涵,奉化布龙的传承现状和困境以及传承策略。本书的核心是“讨论如何加强人们对奉化布龙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意识”及“如何对后世进行奉化布龙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教育”,并将探索学校教育模式,这也是本书对奉化布龙传承和保护教育的核心策略。在这个模式中,首先探讨的是寓教于乐的幼儿教育模式,是根据幼儿的成长特征进行的一种有针对性的教育;其次探讨的是在中小学生中进行奉化布龙传承和保护教育的模式,主要从文化课程体系入手,进行奉化布龙文化的宣传和培养;最后探讨的是在高校中开展奉化布龙传承和保护教育的模式,按照高校教育的基本要求,对高校学生开展的一些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促进高校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宣传、保护和传承奉化布龙文化的行列中来。
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来说,教育都是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因此研究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要求,也是最关键的对策。
本书通过对奉化布龙进行全方位的描写,让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奉化布龙的文化底蕴,了解奉化布龙所体现的文化价值以及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为人们提供奉化布龙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方法。因此本书在奉化布龙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上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在历代研究者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不仅仅是一个把长期以来对人们所忽视的文化巨作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对人类古代文明和所传承下来的活态文化进行整合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使得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唤醒过程。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本书所论述的教育传承是奉化布龙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中最重要的形式。本书的创新主要有以下三点:
1.将奉化布龙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与教育联系在一起
目前许多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的研究,都是只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的研究,而忽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与教育之间的研究,即使有些文章提出了此项研究,但也并未提供具体的方法和策略,而是通常更多关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涉及的理论、政策等一些外在形式上的研究。
本书以奉化布龙的传承和保护为主要的研究依据,分析了奉化布龙的教育传承问题,提出要将奉化布龙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与学校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同时对当今奉化布龙传承的困境和状况作出了详细的分析,对学校教育如何传承和保护奉化布龙文化遗产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并且制定出了奉化布龙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的具体方法。此书不仅是奉化布龙在传承和保护方面的力作,也为奉化布龙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依据。
2.指出了奉化布龙传承和保护的基本原则与纳入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
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属于世界的一种文化瑰宝,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因此,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要根据其本身的特性和传承的社会大环境,制定相应的传承和保护的原则,这样才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避免破坏。因此,本书经过大量的理论研究、实地考察和分析,明确指出了在奉化布龙传承和保护过程中所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为人们将奉化布龙的传承内容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提供了参考。
除此之外,本书的另外一个创新点就是明确地提出了奉化布龙文化进入学校教育范畴的基本要求,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都会或多或少地涉及一些不适合在学校传播的内容,因此要让奉化布龙进入校园,成为教育体系构成的一部分,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与文化规律要求”,对奉化布龙中所蕴含的文化内容进行选择,把不适合的部分予以剔除,要坚持调整更新奉化布龙文化以服从现代教育要求的基本理念。
3.提供了创新高校奉化布龙传承人的学校教育模式
奉化布龙这一民俗文化遗产,虽然仅仅是一个从奉化地区的小村庄里走出来的文化,但也是华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促进奉化布龙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为当地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奉化布龙文化传承人,必须坚持对奉化布龙文化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以期探讨出创新的高校教学模式。这不仅促进了奉化当地高校对奉化布龙传承人的培养,创新了教学培训模式,丰富了高校学生对于学校教育的认识,同时也为奉化布龙文化的开枝散叶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本书在以上三个方面的创新,充分地说明了现阶段将学校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重要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指明了方向,对我国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后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
本书所研究的内容,不仅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奉化布龙,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在学校教育中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并且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同时也能为我国其他民族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更多的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