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温州科举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研究意义、方法及内容

一、研究意义

通过上述相关学术史回顾可知,迄今为止,以“宋代温州科举”作为专门考察对象的论著还未问世,相关学者只是从某个角度切入,对宋代温州科举的某一层面作一细微分析,没有对宋代温州科举作整体、系统、深入的探讨。这与宋代温州科举在全国的地位并不相称,也与科举对温州地域历史文化的塑造作用不相符。两宋时期,温州文科进士多达1300余人,仅南宋就有1191人,位列全国第二宋代温州进士登科人数参见拙文附录《宋代温州进士名录》,关于在全国的排位,参考了冈元司《南宋期科举试官的地域性——以浙东出身士大夫为中心》一文。,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产生了高质量的进士群体和高官群体。同时,永嘉学派的形成与发展乃至衰落都与科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对宋代温州科举进行系统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有助于加深对温州区域历史文化的研究,也可从区域个案角度折射验证宋代科举的某些特征。

二、研究方法

本书运用的史料,主要有宋史史籍、地方志和宋人文集。基本史籍有《宋史·选举志》、《宋会要辑稿·选举》、《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南宋馆阁录》、《南宋馆阁续录》、《宋元学案》、《宋元学案补遗》、《文献通考·选举考》等。地方志包括明、清、民国时期编修的《浙江通志》、《温州府志》、温州各县县志,以及《淳熙三山志》、《咸淳临安志》等其他地方的方志,方志中的选举志、人物传记、学校教育等都是查勘的重点。宋人文集以温州邑人为主,如叶适《水心先生文集》、陈傅良《止斋先生文集》、王十朋《梅溪王先生文集》、薛季宣《浪语集》、许景衡《横塘集》等,当然也包括楼钥《攻媿集》、刘宰《漫塘集》等其他宋人文集,其中的墓志铭、行状等内容特别值得关注。另外,将《夷坚志》、《容斋随笔》等宋人笔记小说与正史史料结合,以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宋代社会风貌及士大夫阶层状况。

本书运用的资料还有龚延明、祖慧《宋登科记考》,以及与宋代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温州历史文化、地方教育和社会发展相关的专著和论文。

本书注重运用统计分析法,在考订宋代温州进士名录的基础上,对进士的地理、时空、家族等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绘制大量图表,作为文献解读法的重要补充。

三、研究内容

本书在考订宋代温州进士登科情况的基础上,对宋代温州科举状况作了总体性评估,总结了宋代温州科举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分析了宋代温州科举兴盛的原因,并进而探讨了宋代温州科举与永嘉学派的形成及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宋代温州科举与徽州、闽北、抚州等地科举在兴盛特点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异同,并宏观考察了宋代温州科举在全国和两浙东路的地位。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宋代温州科举的基本状况:对宋代温州进士总数和籍贯进行了考订,进而对宋代温州科举成就从历史上和地域上进行了总体评估。(2)宋代温州科举的特点:对宋代温州进士的地理分布、时段分布和家族登科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宋代温州科举具有地域发展不平衡、登科人数持续上升和进士登科者多以家族为单位等特征,并对形成这些特征的原因进行了剖析。(3)宋代温州社会与科举:分析了温州社会经济状况、人口变化、文教发展等因素对宋代温州科举的影响,论述了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给温州士子带来的机遇,并从社会资本积累角度探讨了温州士大夫群体的形成与宋代温州科举之间的关系。(4)科举与永嘉学派的形成及互动关系:探讨了宋代温州科举繁盛和永嘉学派流播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以个案分析方式阐述了永嘉学派代表人物陈傅良和叶适对南宋科场的巨大影响,探讨了永嘉学派到永嘉文派的嬗变和科举之间的关系。(5)宋代温州科举的横向比较:通过与宋代福建莆田科举的比较,探讨了宋代温州科举的影响因素;通过与闽北、徽州的比较,探讨了宋代温州科举的特点;通过与明州、抚州的比较,探讨了宋代温州科举社会的形成;(6)宋代温州科举在全国和两浙东路的地位: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分析了宋代温州科举在全国的地位;通过统计宋代两浙东路进士题名录,以此为基础,我们分析了宋代温州科举在两浙东路的地位以及在不同时间段的阶段性变化情况。(7)宋代温州科举在温州科举史上的地位和意义:通过宋代温州科举与前后代,即唐、元、明和清各代的纵向比较,凸显出宋代温州科举在温州科举史上的地位。并通过其特点,进一步探讨科举制度本身的利弊、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