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竞争与发展
——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校使办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并实现高度统一的能力。
一、关于竞争形势
我希望大家对宁波大学目前面临的竞争形势保持清醒的认识:
一是今年的招生。生源激烈竞争的形势扑面而来。今年通过按大类或学院招生,我们第一志愿录取率比往年高,但决不能盲目乐观。在浙江省高校第一批招生录取中,我们不仅远远落后于浙江大学,理工科生源情况也落后于浙工大;在第三批民办学校的招生中,我们已经落后于浙大城市学院,浙工大之江学院也紧紧跟在我们科技学院后面,与我们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生源竞争是高校间竞争的最直接反映,也是即将到来的竞争前奏,这就是竞争的外部形势。
二是假期的校园。暑假期间很多重点大学如浙江大学有很浓厚的科研气氛,但是我们的校园却静悄悄,我们的教师还没有充分利用好本来可以做出一番工作的假期,这样的情况继续下去,我们还能应对竞争吗?我校的一位在浙大攻读在职博士生的教师对导师说:“放假了,我明天回去了。”导师一脸诧异地反问:“放假?放什么假?”说明我们尚未做好竞争的准备,这就是竞争的内部形势。
二、关于竞争对手
谁也不愿意被别人称为对手,而愿意被别人称为朋友,最好是没有竞争对手,在没有竞争压力的环境中自由自在地自然发展。但实际上,竞争对手在不断产生。有竞争对手并不可怕,而且一定程度上说,竞争对手越多,压力越大,学校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动力也越足,否则就会被淘汰出局,特别是在目前这样一种高等教育资源重组、迅速发展的形势下,看不到竞争对手几乎等于失去目标和动力。
我们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竞争对手。目前,学校有几个不同层次上的竞争对手。我们与浙江大学不在同一层次上,也很难竞争。在省内,主要是三所省重点建设大学之间以及在杭的本科院校之间的竞争;在宁波,浙江万里学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目前从整体上虽然还不能算是我们的强力竞争对手,却是潜在的竞争对手,而对我们的科技学院则是直接的竞争对手。各个学院都有自己的竞争对手,全省、全国各高校的外语学院、外语系都是我们外语学院的竞争对手。当然最大的“竞争对手”还是我们自己,是承受压力,敢于竞争,还是贪图安逸,得过且过?我们需要克服惰性,在压力下不断改革创新,实现迅速发展的目标。
我们还要充分研究我们的竞争对手,看别人在教学改革、科研和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是如何做的,我们要密切加以关注,要借鉴别校成功的经验。
三、关于核心竞争力
什么是“核心竞争力”,怎样才能提高“核心竞争力”?竞争就是比赛,就是“不让”,就是敢为人先,核心竞争力就是那些使你名列前茅的关键因素。某些企业管理专家指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有三条:成本最优、与众不同、目标集聚。我认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校使办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并实现高度统一的能力。经济效益是指多种渠道争取尽可能多的办学经费,投向合理的学科专业,努力降低培养成本,提高办学经费的使用效益;学校更注重社会效益,学校的社会效益包括学校贡献给社会的人才、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其实也就是学校的声誉和影响力,大学校长的主要职责就在于不断提高学校的声誉和影响力。
提高“核心竞争力”需要创新机制来保证。如果没有当时的路甬祥校长推行的打破大锅饭的改革举措,浙大就难有今天的地位;干部制度改革正在形成竞聘上岗的用人机制,刘剑虹研究员就是竞聘上岗的,哈佛的选课制、德国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激励机制都值得我们借鉴。我们的人事聘任与分配制度的改革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激发了大家的潜能,但是改革还不够彻底,还有上不了岗的教职工跑到我办公室要我“给”他一个岗位;我们准备着手开展新一轮人事聘任和分配制度的改革,要靠建立竞争激励的机制,把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思想彻底清理出校园,当然还要考虑具体社会背景和诸多矛盾。很多高校都在搞人事制度改革,我们要创造性地学习与实践,这个题目要认真研究,使我们下一轮的改革更能向前推进一步。
又如办学资源的配置,同样需要创新机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些先为有些后为,怎样科学地界定“合理的学科专业”?就要靠优胜劣汰、扶强扶优的机制。在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实验室与设备建设的方面学校已开始要求,学院配套投入经费,就是这种机制;你能拿得出配套费,从一个方面说明你的学科专业有优势,有竞争力,这样做也挖掘了学院的潜力,引导了学院财力的流向。总之,我们要建立学校的有限资源都要通过适当竞争进行配置的机制。
学院也要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各个学院都在创收,利益驱动实在很诱人,但从稍微长远一点看,在追逐经济利益的时候,必须考虑如何提高学院的社会效益,提高学院的声誉和影响力,否则再可观的经济效益也是短暂的。
四、关于竞争优势
我们学校有多方面的优势,但是优势是相对的,处处都需要研究对策,趋利避害。
从外部看,一是地域优势,我们地处宁波市这个沿海经济发达的城市,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强劲的增长为我们办学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比如我们的地域优势虽优于金华、温州、嘉兴,但不如杭州;二是侨资优势,长期以来得到海内外广大“宁波帮”的支持,只要我们努力做好有关工作,这种支持还有持续发展的势头,这也是我们与省内其他高校相比,所突出的优势,但是这一优势也是有限的,并且抵消了政府的投入,我们一直没有稳定的财政基建拨款渠道;三是地方政府支持的优势,学校能够得到宁波市特殊的关心和投入,而且这种重视和支持程度在不断增加,但是“甬投”抵消了“省投”,学校办学经费仍然一直偏低,并且这种支持的热点近年来有所偏移,这需要我们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特别是在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方面。
从内部看,一是实力优势,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科研和学科建设水平、硕士点、师资队伍、校舍设施等在宁波地区都是最具实力的,但是很难在省内稳居前列,更无法拿到全国去比;二是体制优势,我们先后较早地推行了后勤改革、机关机构与干部制度改革、学院制改革、人事聘任与分配制度改革、教学改革等一系列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对教学、科研、师资、后勤等方面都产生深刻的影响,但是这些改革都不够完善、彻底,需要进一步深化;三是综合性的优势,我们是一所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并且有自己的学科特色,如海洋、商学、医学等,但同时存在两个问题:内涵单薄和力量分散,需要我们研究怎样发挥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
可见,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利用和发挥这些外部和内部的优势,并将其转化为竞争优势。
五、关于如何竞争
应对竞争首先要打好基础,例如生源竞争,比拼的是教学质量。
目前高校招生扩大后,社会上普遍存在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担忧,当然也包括我们学校。美国大学的本科教育一度出现“本科生出钱、研究生出力、培养教授、向联邦政府争取项目和经费”的现象,其热点不在本科教学质量上。宁波大学目前是一个以本科教育为主的高校,必须把重点放在本科教学质量上。我们过去在教学管理上主要解决了数量问题,教学质量与投入的精力成正比,但投入的精力并不是指人力,即并非仅指课时数。提高教学质量要采取综合管理的办法:一是坚持教学常规、完善教学规范,解决教学秩序稳定的问题;二是加强过程控制、健全监控体系、完善教学评价体系,解决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问题,这里我特别强调一下过程控制,不控制过程,要想得到好的结果是非常困难的;三是发挥政策导向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解决教学基本建设水平问题。
赢得竞争还要敢于创新。我们启动的教改工程有所体现,比如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教授上基础课”等,还包括教学管理、教风、学风、统考、考研等多方面的要求。我想强调一点:宁波大学的社会效益、我们的声誉和影响力一方面靠师生的传播,更重要的是由社会来评价。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满足社会、家长、考生深层次的要求。比如他们希望能够选择自己喜欢、容易就业、有发展前途和有利于出国的专业,希望点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就应该尽一切可能加大自选专业的自由度;针对考研的学生,我们就应该加强数学、政治、英语等考研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和考研辅导的组织工作。总之我们要认识到生源正在成为我们最重要的办学资源,需要通过竞争来获得。
学校竞争的基础在学科、在学院,各个学院都要明确竞争对手,要清楚省内同类学院的发展态势。
学校要实现快速发展,前提是思想意识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关键是“竞争”意识的确立。我们要通过分析竞争形势、研究竞争对手、制定竞争战略、树立竞争优势,在竞争的环境中增加动力、激发活力,加速发展,确立宁波大学在省内高校中的先进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