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武术套路的特点
武术套路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技击动作为素材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是人们对武艺的总结和提炼,是以程式化传承的一种重要文化形态。中国武术门派拳种繁多,套路运动丰富多彩,各种流派交相辉映,形成了中华武术独特的技法与风格。通过武术套路的演练,对强身健体、提高武艺、娱乐身心、文化传承等具有重要意义。其特点有如下几点。
一、具有攻防技击的本质属性
武术套路运动的一招一式都具有丰富的技击内涵,充分展现了攻防技法与意境,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战斗的“生活图景”。然而,套路技法与格斗技法二者不甚相同,套路动作源于技击,并对技击动作进行加工、提炼和夸张,通过增大幅度、提高难度、完善技术、严谨规格、连接贯串等,将单个和组合动作转化为既定的、程式化的运动体系;而格斗技击是因时因势灵活运用。现代竞技武术套路,对攻防动作进行了改进和发展,将攻防技术与表现艺术合二为一,实现技击性与艺术性的辩证统一,体现出刚健有为的艺术美、惊险动人的难度美,但套路仍然以攻防技击为核心。
如果说套路离开技击这个核心,动作没有技击这个内涵,就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不能称之为武术,只能是一种形体变化的舞或操而已。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属性。武术套路动作是格斗动作的超越,体现出艺术性,通过艺术化的表现手法和程式化的演武形式表现攻防技法的思想内涵和格斗意境。蔡龙云先生指出:“演练武术套路时,应当将自己置身于一种战斗的情景之中”。尤其在对练套路演练时,运动员逼真的对打、巧妙的攻防,使打斗场面快、狠、准,惊险逼真、气势磅礴,使演练看上去既惊心动魄,又酣畅淋漓。不仅能使演练者自己感受置身于战斗场合的意境美,还能使观赏者对中华武术充满了震撼力、感染力,这有利于武术精神的传播。
二、具有内外和谐的运动特色
武术套路运动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节奏鲜明的运动特色和民族风格。就内外上下而言,形成以丹田为核心,一动全动,节节贯串,一气贯通的运动体系。即丹田一动,上下全动,内外一体,节节贯串,一通百通。拳论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要求手到眼到,手眼配合;手脚相随,上下协调;意领身随,以气催力;意识、呼吸与动作配合,内外合一,上下相随,形神兼备;“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动则快速有力,静则稳如磐石,使套路形成韵律和谐,节奏鲜明的运动篇章。此外,还讲究“内外六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就连接协调而言,起承转合,圆顺连贯,“形断意连,势断气连”,气脉不断,承接流畅;运动讲究“动要有韵”、“静要有势”,快慢结合,起伏转折,形成一个和谐、完整的运动篇章。就运动形式而言,攻守进退、起伏转折、动静疾徐、形神兼备、虚实相生、开合有致等,对立中求统一。就人与自然而言,要求人的运动与自然的运动和谐统一。就习武准则而言,讲究“内练精气神,外练筋皮骨”、“内外兼修”、“内外互补”、“内壮外强”,武林志士通过长期的锻炼,具备武术人特有的气质和风度,显示出习武人良好的道德风尚和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
三、注重刚柔相济的劲力特点
所谓柔,就是力点变化的弧形运动,这个运动是缓慢进行的。外表看是肢体放松,内在却是运劲蓄劲。所谓刚,体现在力,就是发劲,瞬间将周身之力百分之百发到一个点上,这个力叫刚劲。刚劲是技击之根本,否则就成花拳绣腿。
所谓刚柔相济,就是劲力变化的过程,是指一个动作的形成是从松柔开始,从不用力到逐渐的用力,一直到用力的顶点,就是刚劲,然后又从用力的顶点逐渐恢复到松柔。如冲拳动作,体现着刚柔变化,出拳时直线加速运动,由松到紧;收拳时利用弹性回收,由紧到松。若肩臂松沉,出拳则快;若肩臂硬僵,出拳则慢;拳谚有“蓄势散手,着人成拳”之说,指蓄劲时拳心要空,发劲冲拳着人的一瞬间成拳。
武术的整劲即爆发力来源于松柔,“极柔软,然后极坚刚”。放松才能使力的传递畅通无阻,而且不断加大,当内气流量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使劲力百分之百到达着力点,才能有强大的力量。体松要做到无过而不及,过紧则滞,过松则懈;柔而不软,刚而不僵,刚柔相济,外柔内刚。运动时柔是手段,刚是目的,松是手段,紧是目的,先有柔有松,才有刚有紧,通过松柔的手段让身体更多的肌肉去参与运动,最后达到内外合一。这就是“整劲”。拳论上讲:“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逼不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