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契阔:陈桥驿先生学行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禹的传说起源于越——访陈桥驿先生

邱志荣 周群

今年4月,在绍兴市举行的“纪念鉴湖建成1850周年暨绍兴平原古代水利研讨会”期间,笔者就大禹治水传说起源问题,专程采访了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杭州大学教授陈桥驿先生。陈先生是位在历史地理等学术园地中,辛勤耕耘近50年,著述颇丰的绍兴籍著名学者。他虽年近古稀,却精神爽朗,谈锋颇健。


问:陈先生,听说您近年来在有关大禹治水起源的研究中有了新的突破,提出了禹的传说是从南方到北方,起源于越,是这样吗?

陈:应该说明的是这一观点不是我首先提出来的。早在20年代,我国著名学者、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顾颉刚先生就指出:“禹是南方民族神话中的人物。”“这个神话的中心点在越(会稽)。”到了30年代,我国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水利史的冀朝鼎先生基本同意顾颉刚先生的观点。而现代科学的发展,新发现的证据,已使顾颉刚先生的观点得到了证实。

问:陈先生,您能否就研究中“新发现的证据”作一介绍?

陈:好的。顾先生所说的“越”是远古起就居住在宁绍平原的一个部族,从晚更新世起就在这里繁衍生息。1973年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的发现,就说明早在距今7000年以前,人类已在宁绍平原创造了灿烂的原始文化。宁绍平原从晚更新世以来,曾经历了第四纪的最后一次海侵,即卷转虫海侵。海侵在6000年达最高峰。当时,宁绍平原西起会稽山北麓,东到四明山北麓,成为一片浅海。越部族被迫流散,有的到浙西和苏南丘陵区(称句吴),有的到沿海岛屿、日本和越南等地(称外越),还有很大一部分到了南部会稽、四明山区(称内越)。

越族居民从坦荡宽广、水土资源丰美的宁绍平原,进入崎岖狭隘的山地,他们在会稽山北麓的冲积扇顶端,俯视这片茫茫大海,通过祖祖辈辈相传,知道眼下的这片浅海,曾是他们祖先肥沃富庶的故土。因此部族居民有这样的幻想和期待,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神明,能够驱除这滔天洪水,让他们回到美好广阔的老家去。这个伟大的神明,正是顾颉刚先生所论证的以越族为中心而传播出来的“禹”。后来“禹”的神话从南方传到北方,就是《尚书·尧典》中所说的“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这完全是从会稽山麓冲积扇顶端看到的情况,一条黄河泛滥,何至于有此情景?怎样的水环境产生怎样的治水思想,黄河长而输沙量大,只能产生“”的治水思想,宁绍平原河流短促,沼泽遍地,才产生了“疏导”的治水办法。“禹”的传说从会稽到了北方,越族人民的治水思想也随之到了北方。以上所说的“新发现”确实不少,其中最重要的有两项:一是第四纪古地理研究成果,说明这一次滔天洪水来自卷转虫海侵;二是考古学研究的成果,在这个地区发现了比仰韶文化还早的河姆渡文化。

问:陈先生,您所说的海侵是全球性出现的自然现象,其影响的范围也应是全球性的,那么在同一时期的其他国度是否也产生了实际意义类似“禹”的神话传说?

陈:我在国外讲学时,有学者问我,你们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的大禹,是否有其人,其真实性如何?我便反问,你们读《旧约·圣经》、《创世纪》,有诺亚造方舟躲避大洪水的传说,“诺亚”是否也真有其人?诺亚造方舟的神话传说,正是海侵造成古代希伯来大洪水的影响创造出来的。诺亚带领全家与洪水搏斗,并取得胜利的英雄行为,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同自然作顽强斗争的精神力量。这种现象在古代希腊神话中也有反映。

问:陈先生,这次您故地重游,有些什么感受?

陈:这次我在会议的学术交流和实地考察中更肯定了顾颉刚先生的说法。“禹”是一种传说,但是禹这种传说对我们讲是有很深远意义的,禹的精神我们应该继承下去,因为禹的精神就是治水的精神,就是搞好水利的精神,我们绍兴今天有这样一块肥沃的平原,是跟禹的精神分不开的。


原载《水利天地》,1990年,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