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庄子 杂篇 庚桑楚(五)
第六章
论述道是无限的存在。
1.道通,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所恶乎分者,其分也以备。
道通达万物,事物的分离也是生成新事物的起点,新事物的形成也会走向消毁。所厌恶分离,是由于分离就会求取完备,
2.所以恶乎备者,其有以备。故出而不反,见其鬼;
所厌恶完备,是由于虽已完备,还想更加完备。故心神出而不能回归自身的人,则如鬼;
3.出而得,是谓得死。灭而有实,鬼之一也。以有形者象无形者而定矣!
心神出追逐物欲,可以说步入死地。灭绝本性而徒有外形,与鬼一类。将有形的事物看作无形(不着相),如此内心则安定。
4.出无本,入无窍。有所出而无窍者有实,有实而无乎处,有长而无乎本剽。
道的产生没有本源,往来没有通道。道产生万物而找不到产生万物的通道,却实际存在,道实际存在且无边界,持续增长而无始终。(道的无边无际)
5.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
实际存在而无边界,称为无限空间的宇;持续增长而无始终,称为无始无终的宙。(道的无限)
6.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无见其形,是谓天门。天门者,无有也。
有生,有死,有出,有入。出入无具体形迹,称为天门(造物之门)。天门,是无形的存在。
7.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圣人藏乎是。
万物从无有的状态中产生,有不能直接由有而来,必出自无有的状态,而无有即是一切没有的空灵,圣人藏身如此境域。
第七章
谈论在大道中,有、无、死、生为一体。
1.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弗可以加矣!
古代人,认知达到某种境界。达到怎样的境界?有认为宇宙一开始不存在事物,此为至明的观点,已尽完美,无以复加!
2.其次以为有物矣,将以生为丧也,以死为反也,是以分已。
其次认为宇宙存在事物,将事物生的过程看作丧失,将死看作回归,此观点已对事物有所区分。
3.其次曰始无有,既而有生,生俄而死。以无有为首,以生为体,以死为尻。
再其次认为宇宙初始为无有(虚空)的状态,不久产生生命,生命又很快消失。以无有为头,以生命为躯体,以死亡为尾脊。
4.孰知有无死生之一守者,吾与之为友。
谁能知晓有无、死、生是一体,我与之为友。
第八章
阐述是与非的转移不定,凡事辩证看待。
️1.是三者虽异,公族也。昭景也,著戴也,甲氏也,著封也,非一也。
此三者姓氏虽异,却同为楚国公族。昭景氏,著戴氏,甲氏,世代封赏也不一。
2.有生黬也,披然曰“移是”。尝言“移是”,非所言也。
有生命者就有瑕疵,伴随是与非不断转换,尝试谈论是与非的转换,非言语能说清楚。
️ 3.虽然,不可知者也。腊者之有膍胲,可散而不可散也;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焉!
虽谈论这一道理,也不易懂。如同祭祀时用牛的四肢五脏,在祭祀后可分散,而在祭祀中不可分散;再譬如,游观者周游寝殿庙宇,同时又适宜休息。(静心的地方)
4.为是举“移是”。请尝言“移是”。是以生为本,以知为师,因以乘是非。
以上举例说明是与非的转换。请让我再尝试谈论是非的转换。此以生存为根本,以智巧为师,因此造成许多是非。
5.果有名实,因以己为质,使人以为己节,因以死偿节。
如果有名与实的分别,便以自己为主体,使他人以自己的是非观为名节,因此不惜以生命来证明自己的名节。
6.若然者,以用为知,以不用为愚;以彻为名,以穷为辱。“移是”,今之人也,是蜩与学鸠同于同也。
像这样的人,以有用视为巧智,以没用视为愚昧;以通达视为名誉,以困厄视为耻辱。是非的转换,现今人正如此,如同蜩与学鸠讥笑大鹏鸟,同样无知。
备注:此篇整理于二0二四年一月读书笔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