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控制先驱:张钟俊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嘉兴与南洋

崇文好学

1925年秋,时年十二岁的张钟俊离开母亲和多年相伴的弟弟钟杰,跟随父亲前往嘉兴上学了。因为父亲已经在嘉兴从教多年,有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学及生活并无特别困难,只是时时会想念母亲和弟弟。嘉兴距离魏塘也不过几十里路,若按当今的交通,只需一小时左右的通勤时间。可是当时铁路交通不是很便利,短途出行主要还是靠水路,划船通过弯弯曲曲的河道,来回一趟要大半天。因此,若非重要节假日以及寒暑假,平时不能回家团聚了。幸好有从小一起玩长大的同学朱德煌也到嘉兴上学,俩人还经常相约在周末一起去河边玩耍,或逛逛书店,或到南湖坐船消磨时光。以张钟俊个性开朗豪爽的性格,他很快融入新的环境,又结交不少同学好友。其中,同班同学褚葆一,也是书香世家,聪明好学且志气高远,成绩与张钟俊不相上下,外语尤佳。两人非常合得来,经常一起学习,从初中开始一起自学德语,成为最要好的朋友。褚葆一(1913~2011),浙江嘉兴人,嘉兴二中毕业后考上国立上海商学院,1933年毕业后考入燕京大学研究院。1934年赴欧留学,先后在伦敦经济学院、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等攻读国际经济、国际贸易、金融等。1938年回国,任中央大学教授、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商学院改名上海财经学院,褚任副院长。1950年代起,张钟俊夫人杨媞妹到上海财经学院任教,曾得到褚葆一的帮助,两家关系较密切。1978年改革开放后上海社会科学院成立世界经济研究所,褚任首任所长。省立嘉兴二中良好的学习环境与雄厚的师资,加上有一批家学传统优良,聪明好学的同学相互激励、相互竞争,使钟俊在嘉兴这三年的初中生活,过得既充实又愉快。

嘉兴是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古素有“崇文好学”、“秉礼勤劳”之美誉。唐宋以来,嘉兴已经是文人荟萃,人才辈出,考取的举人、进士不尽其数。到明清时期,嘉兴更是有出产“江南才子”之盛誉。这源于嘉兴人崇儒学、好读书,亦好藏书的传统,史有“好读书,虽三家之村必储经籍”的赞誉。早在南宋绍兴年间(1142),时称“秀州”的嘉兴就开始新建殿堂斋舍,以为孔庙与州学之用。到了宋淳熙四年(1177),建有御书阁,作为州学藏书之地。宋庆元元年(1195),秀州升为嘉兴府,州学改为府学。此时期,除了各县纷纷新建县学,书院也获得大发展。书院开始于盛唐,始为搜集图书,校理经籍,撰写文章之地。唐末以降,书院逐渐演变为学者名流聚徒讲学的重要场所。丁辉、陈心蓉:《嘉兴历代进士研究》,黄山书社2012年版,第31页。县学、书院、藏书楼(藏经阁)、义孰、私塾等等成为明清时期嘉兴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正因为嘉兴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深厚底蕴,浙江省教育管理部门才决定将省立第二中学建在嘉兴,这也是对嘉兴人发展文化教育的极大鼓励和肯定。

张钟俊入读的嘉兴市省立第二中学(现嘉兴一中),创立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这一年,清政府按照管学大臣张百熙上奏的《钦定学堂章程》,下令改革旧学制,将各地原有的书院、义孰等改为新式学堂。嘉兴府于是将原鸳湖书院改为嘉兴府学堂,校址就在天官牌楼鸳湖书院旧址(今嘉兴市府址)。鸳湖书院由嘉兴府知府许瑶光于清道光年间创办。许瑶光,字雪门,号复叟,湖南长沙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拨贡。同治三年(1864)升任嘉兴府知府,任期达17年。任内为政廉明,求实务,大力兴办教育,建孔庙,设学堂、书院,用力甚勤,使嘉兴教育成绩达浙江全省前茅。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名嘉兴府中学堂,实际相当于现今的初中。宣统三年(1911)改名省立第二中学堂。民国元年(1912)改称省立第二中学校。新中国成立后,于1954年改名嘉兴一中,校名沿用至今。后被定为地区重点中学,初中部停办,专办高中部。1962年迁至范蠡湖畔,即现今的校址。嘉兴市志编纂委员会编:《嘉兴市志》(中),1997年版,第849~850页。在嘉兴近现代教育史上,培养出优秀人才最多的中学要数嘉兴一中与秀州中学(教会开办)。这两所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成长为科学家、数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以及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可谓不尽其数。

在嘉兴上学这三年,也是奠定张钟俊学业基础和个人志向的关键时期。在嘉善上小学,虽然有母亲和祖父母的悉心照顾,生活上可谓无忧无虑。但毕竟母亲和祖父文化程度都不高,课余时间在家辅导,只能教些简单的读字认字和算学加减法等内容,其余全靠学校里先生的责任心和教育方法了。进入初中则不然,除了算学难度加大,要开始学习几何等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开始学习外语,这是母亲和祖父所不能胜任的。此时父亲在嘉兴中学教授英语、算学、历史和地理等课程,正逢其时。由于嘉兴中学有比较强的师资实力,加上课余时间有父亲的亲自辅导,钟俊的数学与英文成绩进步很大,实际上他到了初中毕业阶段,所掌握的知识内容已经大大超出同龄人的水平,国文与算学都开始学习高中部分的知识了。由于学有余力,在外语方面,他除了熟练掌握学校开设的英文课程内容,还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自学德文。这对当时的升学考试似乎没什么帮助。但这看似无意的安排,其实是父亲为他做长远的规划,对其后来的学术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因为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仍然是头等的世界科学与技术强国,许多重要的科学及工程技术最新研究进展,需要参考德文的期刊资料。在年龄还比较小的时候开始学第二外语,至少发音和口语比较容易,进步比较快,要是到了成人,在知道外语的重要性才开始自学,那通常都太晚了。

1928年夏,当钟俊在嘉兴二中初中毕业时,父亲已经调离嘉兴,赴省城杭州的省立一中任教。此时中华民国南京政府刚建立不久,新成立的南京民国政府教育部对发展我国基础教育比较重视,仿照英美的教育体制,对大中小学教育的目标、培养模式、学制等均制定了新的规范,颁布了一系列新的规程。相应地,各级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对教育的投入规模也空前增加,各地纷纷开办新式中学,或扩展规模,或新修校舍,中等学校的数量和规模迅速增长,同时向社会广纳人才到学校任教,基础教育处于大发展时期。南京民国政府采取亲英美的政策,不少教材也仿照英美学校的教材改编,英文、数学和科学教育非常受重视,而当时英语师资十分缺乏。张父也是乘此机会得以调到省城杭州。张父原来在嘉兴省立二中任教时,主要教授初中数学、国文等课程,也兼任一些英文入门课的教学。但凭借其在北大政治系打下很好的英文功底,调到杭州省立一中后转教高中英文为主,偶尔也兼任一门历史或数学课程。

家父调往省城杭州工作,这对钟俊兄弟妹几个的入学本来是个好机会,毕竟杭州比起嘉兴和嘉善而言,教学条件要好得多。但是,这对钟俊来说,却面临十分艰难的抉择。这一年弟弟钟杰也开始升初中,妹妹钟娴也已经小学二年级,祖父母都已年迈,没有其它经济资源,一家老小的生活费用,以及兄弟妹三人的教育支出,全靠父亲的工资收入承担,还有租房费用,经济压力一下子很大。因此,初中即将毕业的钟俊,立即面临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到外地上高中以便今后有更多机会上个更好的大学,还是在杭州上高中,今后升入本地的大学。从当时大学招生的情况看,很多大学都办有附属中学,从本校的附属中学升入大学相对比较容易,升学比例较高,而从其它学校考进来的考生非常困难,只有极个别非常优秀者才能胜出。因为适应新式教育的中学尚少,很多地方性的普通中学所教授的科目还是传统的科目为主,国文、算学、历史、政治等科目比较重视,而英文以及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教育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学要求也就不高,从这些普通中学要升入比较有名的大学就很困难。

此时钟俊的理想是能像他的舅父孙文耀一样,学习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工程技术专业,今后有机会尽量争取到国外留学,即早年的实业救国理想。有过硬的技术本领,加上有个洋博士学位,即便没有什么靠山,凭自身的本事也能干出一番事业,在社会上挣得一席之地。为实现这一理想,最好是能考上交通大学的附属中学,即南洋中学上高中,以备今后报考交通大学。此时大舅孙文耀在交通部任要职,能上交通大学的话,可能以后出国留学的机会多一些。可是上海作为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大都市,物价自然很高,到上海上高中和大学,费用实在不堪。一家老小反复商议之下,最后只好妥协,让钟俊先报考浙江大学的附属中学,今后若能上浙大,毕业工作后待经济上有所缓解,再考虑出国留学的事也不迟。从报上的招生广告得知,浙江大学工学院有个附属高工电机科在全省广告招生。全名为“国立浙江大学代办浙江省立杭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学校没有自己的校舍和校牌,教室在浙江大学工学院内,教师多为浙大教师兼任。张父前去打听,相关招生人员介绍说,这个附属高工相当于浙大的附属学校,学制两年,主要学习一些基础科学知识与工程技术,毕业成绩优异者,可优先升入浙江大学工学院继续深造,其余可选择在当地就业。张父觉得这还不错,尤其电机科,能学到实用知识和技能,毕业可有两种选择,看看钟俊今后的成绩和志向再做决定。于是他决定让钟俊先报考这个附属电机科试试。

年方十五的钟俊此时十分迷茫,思来想去也没有什么更好的途径,只能听从父亲的安排,很轻松地考上了这所浙大附属高工。可是入学之后,方知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安排的课程跟广告宣传的有很大差距。所谓的附属高工根本不是浙大的附属中学,实际只是个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后即介绍到本地一些工厂做初级技术员的工作。如此看来,他想从这所学校直接升入浙大读本科基本无望,感觉自己上当了,很是失落。

钟俊不断向父亲吐露自己的不满,要求想办法转到正规的高级中学。张父此时刚调到省城杭州不久,没有什么熟人门路,不得已只好写信把情况告知远在北京的大舅父孙文耀,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决解办法。大舅父的回信非常坚决,让他赶快想办法报考其它高等院校的附属中学。因为当时都是各校单独出题招生,考试时间并不统一,可以同时报考多所学校,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可择优而入。大舅父还介绍交通大学的招生情况,最好让钟俊去报考其附属的南洋中学。虽然已经是秋季入学,正式的招生工作早已经结束,但个别成绩特别优异的还可以报考插班生,他可以先去信打个招呼。费用问题也不用太担心,只要考上了,大舅父会鼎力支持。大舅父的来信无疑使绝望中的钟俊一付强心剂。他重新振作起来,决心去碰碰运气。于是钟俊找来高中一年级的课本自学起来,并在数学、国文、英文等几个主要学科特别用功。由于初中基础好,加上有父亲的辅导,他不仅自学完高一的数学、国文、英文等课程,还把高二第一个学期的数学内容也提前学完,把教材里面所有习题都做了一遍,提前做好转学到南洋中学的准备。勉强在浙大附属高工读完一学期结束,钟俊便到上海参加插班生选拔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