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聿贤
1922年出生于北京,194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49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土木工程系硕士学位,1952年获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胡聿贤致力于地震学与工程学的结合,在中国开创了工程地震学。20世纪60年代初率先领导研究了场地条件对地震和震害的影响,主要结论已应用于中国抗震规范。80年代提出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综合概率法将国际通用概率法与中国先进的地震预报法相结合,已为中国最新地震区划图所采用。从烈度、距离或震级换算缺少地震记录地区设计地震动的方法已在中国重大工程的抗震设计中广泛采用。在中国首先将随机振动理论应用于地震工程。90年代又开展了城市震害预测与防灾减灾的研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1年,胡聿贤获得上海交通大学“杰出校友卓越成就奖”。
1.20世纪60年代,胡聿贤(右二)与同事讨论研究生培养计划。
2.1985年,胡聿贤与美国友人合影。
3.1986年,胡聿贤出席中欧地震工程会议。
4.1995年,胡聿贤参加在第二届两岸地震学术研讨会。
屠善澄
1923年出生,浙江嘉兴人。1941年考入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1945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电机工程系,1953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屠善澄早期从事空空导弹和地空导弹的研究与试验,随后从事卫星控制系统和载人航天的理论研究与方案论证。1968-1970年负责曙光号载人飞船控制系统的研制。1970-1984年从事实验通信卫星研制工作,主持实验通信卫星控制系统研制和飞行试验全过程。1986年起从事国家863高技术计划航天领域论证工作。1987-1993年任首席科学家,领导并分析中国发展载人航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中国发展载人航天分三步走的战略设想。他诲人不倦,长期担任多个大学的兼职教授,是国内首批博士生导师,培养了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1年航空航天部授予其“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称号。
2011年,屠善澄获得上海交通大学“杰出校友卓越成就奖”。
1.屠善澄在实验室。
2.屠善澄在工作中。
3.屠善澄的专著《卫星姿态动力学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