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用朝代讲述中国历史,有什么问题
我们研究和理解中国历史,是否需要一个叫作“中古史”的断代单位?中国“中古史”的概念如何成立?为中国历史加入“中古”的眼光,我们能多看到、多注意到历史演变中的现象或规律吗?
中国传统史学中最主要的断代原则是“朝代”。每个朝代,在传统史学中就是一个不言而喻、理所当然的历史单位。所以在学校里学中国史,几乎每个孩子都背过朝代表: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五代梁唐晋汉周、宋、元、明、清。
以朝代为单位认识中国历史,会带来一些严重的问题。第一个也是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这些列出来的朝代彼此是不等值的。两汉四百多年,是一个疆域广阔的大帝国,与享国只有三十多年,领土范围甚至无法涵盖整个江南的陈朝放在一起,当作同样的“朝代”来并列处理,怎么看都不对劲吧?商朝和明朝都被当作“朝代”看待,二者从政治到社会到文化,在各方面性质上几乎没有任何相同之处。
第二个问题在于,这样的“朝代”系谱,突显的是朝代前后相续的关系,也就忽略甚至扭曲了同时并存的其他关系。比如,夏、商、周三种文化在不同地区发展,有过长时间的重叠,这样的事实,在朝代系谱中就完全被抹杀了。又比如,以南朝宋齐梁陈为系谱的主轴,就看不到北朝,而北魏和后来的北齐、北周,它们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与后来的隋、唐关系密切。
第三个问题在于,“朝代史观”倾向于将各个朝代的特征看作一样的,于是朝代更替的系谱背后也就必然存在着“循环史观”。这种史观将历史的重点看作描述、解释一个朝代如何兴又如何亡,一个朝代接着一个朝代不断循环,如此就失去了对整体历史较大架构、较长时间变化的掌握和了解。
西方史学传入中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太一样的历史视野,其中一个启发是人们的历史知识建构的顺序。一个人刚开始接触历史时,所需要的是对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有比较大块的印象,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再慢慢地由大块的理解,到中块的、小块的理解,再到各种细节。这是认识历史的基本路径。
这样的理解方式,显然比中国传统的朝代史观更合理。我们以前在学校里学中国史,小学时先从夏商周到宋元明清背一遍,知道每个朝代的两三件事;中学时再从夏商周到宋元明清背一遍,多知道每个朝代三五件事;大学学习中国通史,还是把夏商周到宋元明清背一遍,每个朝代再多知道十件事。这样的方式对老师来说,很难掌握教学的重点;对学生来说,也很难在死记硬背的要求下进一步对历史产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