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一 寻找边际的次优解
有关“资”的学问一向是大学问。
稍有年代感的国内财务同仁一定还记得,尽管有马克思的《资本论》珠玉在前,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官产学研领域关于资本金和资本的名词之争还是闹得不亦乐乎。此外,在企业管理领域早已成为常识的波士顿矩阵,虽然其观察和研究的两个维度是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但在这四个象限之间游走的却是企业现金流。
自从2005年年初创立《首席财务官》杂志以来,竞争、资本和运营一直是我们观察和研究CFO角色的三个核心维度。财务圈多年以来自嘲的一个老梗就是,只要学会四则运算就可以做会计。玩笑归玩笑,但有关资金和资本的门道,我一直更愿意用“微积分”来做比喻。按照我这个在本科学高等数学时勉强及格的门外汉的粗浅理解,微积分的作用是在一系列不确定的条件下建立计算结果的函数关系。
然而,严格按照会计准则跳舞的会计,却在骨子里拼命想将企业运营中的所有不确定性一一变成确定性的作业模式。在这个逻辑之下,司库的角色很多时候是完全独立于财务而存在的。所以,“资”的学问似乎更应该归属于经济学的范畴。
以我的观察来看,“资”的门道无外乎时间轴和空间轴。实际上几年前央行对金融服务实体的要求——“又快又好”,基本上把“资”的门道说到位了。比如,我们观察房地产企业的报表时,项目的周转速度(即“快”,实际上就是资金的周转速度)显然是个非常关键的指标,位列十大地产巨头的碧桂园就是极为擅长此道的。但最近一段时间爆出的新闻显示,碧桂园在“好”的维度上的能力要逊于“快”。再比如,目前国内宏观经济遇到的政府管制成本过高、投资效率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本质上也无外乎“快”与“好”之间的协同出了比较大的异步性。
如同经济学里的不可能三角一样,在资金和资本的微积分求解中,寻求“快”与“好”的两个最优解,往往是徒劳的。更为务实的是,寻找更大安全边际和效率边际下的次优解。
当然,我作为观察者嘴上说说是容易的,对于实际操盘者来说,寻找上述次优解的过程必然充满无数的挑战。我很高兴地看到,我的十年老友首创集团冯涛,携手中信集团孙磊、中国卫星李远,将他们从业20多年来对资金和资本方面的运作经验和理论思考,结合大量实务案例,形成了一整套实用的方法论,这对于国内企业财务与司库的从业者来讲,显然是一个宝贵的工具参考书,对于趋近于“又快又好”的理想境界,定会带来不菲的助力。
是为序。
《首席财务官》出品人兼总编辑田茂永
2018年12月16日草就于香港机场候机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