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八十年代断代史

1980:经济特区为改革提速

对很多人来说,198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北京一位名叫刘桂仙的中年妇女意外地领走了全城的第一张个体餐馆执照。从此,一个新的身份开始在城市里流行:个体户。

1980年是整个八十年代的开篇,刚刚走出“文革”十年浩劫的中国,在摇晃中站稳脚跟之后,面对新的十年,显然需要一些“特别的举措”来回应时代的呼声。

这一年,中国还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第一”。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成立了,第一张外汇兑换券发行了,第一家个体饭店开业了,第一支时装表演队诞生了……这一年,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来说,犹如一辆满载“加速剂”的列车。这其中,“经济特区”的正式建立为这一“加速”贡献了最为深厚的现实基础。

刚从“十年浩劫”喘过气来的广东,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近在咫尺的香港,80%以上的人祖籍是广东,为什么它的经济发展却比自己领先那么多?这个问题困扰着时任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也困扰着1979年提出要在广东、福建两省建立经济特区的邓小平;更给成立不到一年的主管特区工作的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抛去了一个难题——这个委员会在1980年的秋天组织了一个环球经济考察团,担任团长的江泽民必须在考察后的报告当中,回应来自南方的困惑。

这份包含有允许地方政府授权减免税收、转让土地和保留外汇等建言的报告引发了争议:外贸部表示反对、财政部疑虑重重,更有甚者,把“建立经济特区”视为资本主义的公开侵蚀,是对社会主义体制的公开扭曲……江泽民用国外业已成功的经验和证据回应了种种质疑,并把问题的焦点转移到了经济产出上。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注定缔造了历史。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批准了国务院提出的“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这些被划定在一定范围,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较国内其他地区更加开放和灵活的特殊政策的特定地区,为吸引外商投资和促进出口,国家为其不仅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而且在产品/设备进出口、税收减免、外汇结算和汇出、土地使用、出入境手续等方面制定了特殊的优惠办法。

此后的短短数年,这些特区用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一次又一次地回应了人们的质疑,“生活水平的提高比意识形态的分歧更重要”渐渐成为社会共识,并在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中得到了广泛认同。

1984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经济体制改革,1988年增设的海南省经济特区,加上一批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开发区,引发了不同城市之间的人口迁移,“民工潮”成为三十多年来中国变革发展当中独特的社会现象,意识形态的作用逐步淡化,人们开始关注自身,回归本源……凡此种种,都是当年“画了一个圈”的蝴蝶效应。

(文/郭小为)

 

1980年中国十大事件

1.1月2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成立中央政法委员会的通知》。

2.4月1日——中国开始发行外汇兑换券。

3.4月10日——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被批准成立。

4.5月17日——中共中央为已故国家主席刘少奇举行追悼大会。

5.5月18日——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6.6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处理文化大革命中一些干部在报刊和文件上被点名批判问题的通知》,宣布一律平反。

7.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8.9月10日——赵紫阳接替华国锋出任中国国务院总理。

9.9月30日——中国第一家个体饭店悦宾饭店在北京开业。

10.11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开庭公审林彪、江青集团主犯。

 

1981:“若干历史问题决议”及其他

 

1981年的一天,《人民日报》下属的《市场报》刊登了一封简短而特殊的征婚信,信的主人是一位名叫丁乃钧的人,不久前刚刚摘掉了“右派帽子”。很快,应征信从四面八方飞来。面对270位应征者,丁乃钧喜出望外地娶到了漂亮妻子。

丁乃钧的幸运得益于从1978年开始的平反工作,到1981年上半年,在全面复查的基础上,全国共改正错划右派54万多人,占原划右派总数的99%。当时,有人说改正得太多了,主持平反工作的胡耀邦这样回答——当初抓的时候,为什么不嫌多?

真正为冤假错案的平反提供了可靠依据的,是这一年6月发生的一件大事。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

对于执政了31年的中国共产党而言,在经过“两个凡是”与“实践是唯一的真理”之间的较量之后,必须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文革”中所犯的错误做一个交代,这是一个犯了严重错误的政党到了解释其合法性的关键时刻。

《决议》把“文革”定性为“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并且对毛泽东做出了功过评价,虽然承认了其在“文革”期间犯了严重错误,但同时强调这“终究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犯的错误”。

《决议》为往后中国三十多年来的舆论环境标注了底线:即不能违反四项基本原则。“一切偏离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和行动都是错误的,一切否定和破坏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和行动都是不能容许的。”

邓小平曾说:“几十年的‘左’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势力。我们既有‘左’的干扰,也有右的干扰,但最大的危险还是‘左’。习惯了,人们的思想不容易改变。”

(文/郭小为)

 

1981年中国十大事件

1.1月1日——新版婚姻法开始施行,同时1950年版婚姻法即日起废止。

2.1月16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决定从1981年开始发行国库券。

3.5月29日——宋庆龄逝世。

4.6月27日——中共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式否定“文化大革命”。

5.6月29日——胡耀邦接替华国锋出任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完全退出中央领导核心。6.7月31日——沙市被批准为全国第一个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

7.8月26日——邓小平首次提出“一国两制”。

8.8月26日——国家教委颁布《中学生守则》和《小学生守则》。

9.10月1日——叶剑英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问题提出和平九大方针。

10.12月——中国女子排球队第一次夺得世界冠军,国内高等院校打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1982:新宪法,新进步

 

这一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在全国蓬勃开展,它的统计结果也令人吃惊,10.3188亿人,这为正逐步铺开的全国计划生育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持。而对于正在拉开改革开放序幕的中国人而言,还有更重要的问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中国社会的重心由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的转移,社会重心变了,很多东西显然已经过时——包括此时的宪法。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总纲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尽管在此后两年内对“七八宪法”有过两次修正,但单纯的修正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它存留的问题——例如它否定了“四人帮”但却又继续肯定“文革”,序言中仍声称要“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开展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所以邓小平在1980年向全国人大提议修改宪法。

邓小平在1980年8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我们今天再不健全社会主义制度,人们就会说,为什么资本主义制度所能解决的一些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反而不能解决呢?”

他提出要对领导制度进行改革,具体改革措施的第一条即涉及修宪:“要使我们的宪法更加完备、周密、准确,能够切实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各级组织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利,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要使各民族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要改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等。关于不允许权力过分集中的原则,也将在宪法上表现出来。”

一个月后,全国人大成立宪法修改委员会。在起草新宪法的讨论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大胆”的提议,例如:胡乔木提出搞“两院制”,经济学家孙冶方也写信提议取消“七八宪法”中的总纲第二条。

在经过了两年多的起草、咨询、修改和全国性大讨论后,1982年12月4日,宪法修改草案在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表决通过。表决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到会代表3040人,赞成票3037张,弃权票3张。那也是人大会议上首次出现弃权票。当天,这一表决结果即向社会公布。

新宪法明确了“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法则”;删除了“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新增“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条文;在文本结构上作出调整,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提前到“国家机构”之前;恢复设立在“七五宪法”中被废除的国家主席、副主席职务;规定领导任职期限,废除了领导职务终身制……

本次修宪进步显然,但也并非没有改进的余地,例如:它取消了公民的罢工权、没有理会民众关于“自由迁徙权”的呼声等。

当然,宪法关键还在于落实。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表示:宪法的生命和权威在于实施。

(文/李一枪)

 

1982年中国十大事件

1.1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此后一直到1986年,连续五年的一号文件均为农村主题。

2.2月20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

3.5月4日——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成立。

4.7月1日——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中国人口超过10亿。

5.7月1日——《经济合同法》正式实施,这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系统的关于经济合同的法律。

6.7月24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致函蒋经国,寄望国共两党谈判,共谋中国统一。

7.9月23日——国内市场开始恢复销售黄金饰品。

8.9月24日——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阐述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立场。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

9.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0.12月22日——李宁在第6届世界杯体操比赛中获得6项冠军,这在体操史上尚属首次。他也被誉为“体操王子”。

 

1983:“严打”的故事

 

1983年9月的一天,在河北完县(现顺平县)拍电影的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迟志强正和同事在宾馆房间里打牌,有人敲门,进来的是当地协助他们拍电影的派出所警察。警察告诉迟志强,他们接到南京警方的电话,要拘捕他。

一个月后,迟志强获刑四年,罪名是流氓罪。原因则是他在南京被人告发,说他“跳光屁股舞”、“集体搞不正当男女关系”。而实际情况却是:几个月前,他在南京拍摄电影《月到中秋》时,认识了一群干部子弟,“经常在一起玩,听着邓丽君的歌,跳贴面舞,看小电影”,也和女性发生过性关系(双方自愿)。一起跳舞的干部子女以及两名与迟志强发生过性关系的女性均被判刑。

迟志强觉得自己很冤,可他大概也知道当时的社会情势。两个月前——1983年8月25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决定》,称“为了迅速扭转社会治安的不正常状况”,决定在三年内组织三次战役,“按照依法‘从重从快,一网打尽’的精神,对刑事犯罪分子予以坚决打击”。

“文革”结束,大的社会动荡成为过去,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进入稳定期,其时,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根据公安部的统计:1980年全国立案达75万多起,其中大案5万多起;1981年立案89万多起,大案6.7万多起;1982年立案74万多起,大案6.4万起。

进入1983年,各类刑事犯罪案件依然呈猛增的态势,社会上影响较大的恶性案件连续发生:2月,沈阳“二王”案发生,他们逃窜至南方不断制造血案;6月,内蒙古8名犯罪分子犯下特大凶杀案,27人被杀,其中多名女知青遭强奸、轮奸……

有人分析,“文革”时培育的暴力氛围、数量庞大的知青返城造成规模空前的待业群体等多种原因,使得改革开放初期各种刑事犯罪案件居高不下。

7月中旬,公安部长刘复之在北戴河向邓小平汇报当下的社会治安情况,邓小平当即指出:对于当前各种严重的刑事犯罪要严厉打击,要“从重从快”。

8月25日,《关于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决定》发出,随后“严打”席卷全国。根据官方的通报,所获成效显著:“9月份发生的刑事案件比8月份下降47.4%,10月份又下降10%”,到年底全国共收容、劳教、拘留、逮捕超过一百万人,数万人被处决。经过“严打”,社会治安状况短期内迅速好转。但如此密集、大力度、运动式的手法,必然造成许多社会问题。

当时,“流氓罪”达到泛滥的地步:一群男女一起跳舞可判流氓罪,在街上撒尿也可以判流氓罪……而被单位保卫、纠察剪掉头发和裤腿就根本算不上什么了。据《文史参考》(2010年第20期)的资料,“严打”中,一名王姓女子因与10多名男性发生性关系而被以流氓罪判处死刑。

这场“严打”持续三年多,直到1987年1月才进入尾声。

(文/李一枪)

 

1983年中国十大事件

1.2月12日——中央电视台首届春节联欢晚会直播。

2.3月7日——张海迪荣获“优秀共青团员”称号,由此掀起全国学习张海迪的热潮。

3.4月5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成立。

4.5月5日——卓长仁等6人持枪劫持民航296号班机飞往南朝鲜。

5.5月27日——中国大陆第一批博士产生,一共18人。

6.8月25日——政府作出《关于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的决定》,开始了持续三年之久的“严打”。

7.10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指示各地农村建立乡政府。

8.11月16日——《人民日报》刊载评论员文章《建设精神文明,反对精神污染》。

9.11月16日——《人民日报》专题报道浙江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的改革事迹。步鑫生成为改革明星。

10.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絮棉,取消布票。

 

1984:“精神污染”和“港台歌星”

 

1984年2月1日晚(农历除夕)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出现了来自香港的歌手,其中包括张明敏,当晚一首《我的中国心》令他在大陆从此几乎家喻户晓。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港台歌星都能获得张明敏这样的待遇。就在几个月前,在大陆受欢迎的程度让张明敏望尘莫及的台湾歌手邓丽君,还被大陆官方视作批判典型,理由是她唱的歌——尤其是那首《何日君再来》,被认为是萎靡不振、含低级趣味、反映腐朽颓废情调。

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港台音乐在此时普遍被视为“靡靡之音”、“低级趣味”,甚至是“黄色歌曲”。连借鉴了邓丽君唱法而且很受欢迎的本土“主旋律”歌手李谷一也不能幸免,她最受欢迎的一首歌——《乡恋》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靡靡之音”。

发生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因为官方患上了“港台音乐恐惧症”,从1983年开始了一场名为“清除精神污染”的社会运动,而港台流行音乐只是需要被“清除”的“精神污染”物中的一种。在当时,留长发、烫头发、穿牛仔裤、跳迪斯科,都被算作是“精神污染”。

一本刊物被指责为“宣扬青年演员的私生活,鼓吹个人奋斗思想,情调很不健康”,因而引出警示:“一颗子弹只能打中一个人,一本黄色书刊却会打倒一批人。”甚至还发生过这样的事情:《马克思传》内页因有马克思夫人燕妮袒露肩膀和颈胸的传统欧洲装束的照片,而被视作“黄色书籍”,被没收。

好在这种禁锢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太久,1984年1月24日邓小平的南方视察给这一年开了个好头,为中国的进一步开放添加了筹码,也让一些人收到了某种信号,当时还在深圳倒卖玉米的王石后来回忆说:“我好像感到干大事情的时候到了。”

跟王石有着同样感受的人或许还包括柳传志、张瑞敏、李经纬……和万科一样,联想、海尔、健力宝都是在这一年开始起步的。而在10月份,中共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及“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提出,应该又继续增添了这些创业者对未来的信心。

如同邓丽君歌中所唱的:“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又如同恋人间那句俗套的爱情宣言:“爱你一万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中英联合声明》,香港将于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国,至于香港回归后的制度及生活方式,中国政府给出的承诺是:“五十年不变”。

此时再提清除来自港台的“精神污染”已不合时宜,拥抱、融合成为文艺界主流。此后的每届央视春晚上,大陆观众都能看到港台歌手、演员的身影。

(文/李一枪)

 

1984年中国十大事件

1.1月24日——邓小平第一次视察南方,视察了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随后,他提出中国必须进一步开放。

2.3月26日至4月6日——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召开,决定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

3.4月6日——中国开始实行居民身份证制度。

4.4月22日——深圳蛇口工业区对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信任投票,他们中的任何人如果得不到半数以上的信任票,就将下台。

5.4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收复老山。

6.7月28日——第23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开幕。许海峰在射击赛场夺得本届奥运会第一枚金牌,这也是中国人获得的首枚奥运金牌。

7.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1949年以来最大规模的阅兵仪式。

8.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9.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香港回归中国后将保持其基本制度“五十年不变”。

10.12月26日——中国消费者协会正式成立。

 

1985:百万大裁军顺应世界潮流

 

当历史的车轮推进到1985年时,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果初显,上至国家,下至民众,行走的步履更加轻松从容。

这一年,全国工资进行了普调,不少人的工资比往年多出了数倍;这一年,城市改革已经开始,很多城里人做起了老板;这一年,政府在北京举行了颁发首批专利证书大会;这一年,国家主席李先念访问美国,这是中国国家元首对美国的首次访问,中美关系步入蜜月期。

1985年,中央军委作出了“裁军百万”的决定,在军队“消肿”问题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1985年,最终成为中国的“裁军年”。也是在这一年的2月5日,40国裁军会议1985年春季会议在日内瓦开幕。中国的裁军内应民心,外合潮流。

实际上,有关军队“消肿”的战略实施由来已久,早在新中国成立不久便已开始执行。只是在后来“大打、早打、打人民战争”思想的支配下,军队数量开始膨胀起来。更为糟糕的是,在经历“文革”的影响后,军队除了组织编制混乱,比例失调,机构臃肿,还出现了装备严重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部队由于缺乏训练战斗力急剧下降的局面。

邓小平言及“裁军”时曾说:“这是个得罪人的事!我来得罪吧,不把这个矛盾交给新的军委主席。”不难想象,裁军改革面临重重困难。

在以往的减员中,首要的难题是陷入“精简—增编—再精简—再增编”的怪圈,甚至出现增编大于减员的反常现象。在1985年的裁军当中,邓小平确立了“减人要同体制改革结合起来”的原则,即“除了改制,还要建制,使编制成为法律,并切实遵守”。除此之外,“质量建军”也提上了日程。通过招收大批军事院校毕业生提升军队的文化水平,裁减员额节省下来的“人头费”,用于更新装备,加强军队的科技力量,从而达到提高部队战斗力的目的,使军队走向现代化和正规化。

当1986“国际和平年”到来的时候,几十万官兵已经脱掉军装,走上了经济建设的岗位,初步完成了裁减100万员额的战略性行动。百万大裁军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的和平诚意。

(文/郭小为)

 

1985年中国十大事件

1.2月10日——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在南极乔治岛建成。

2.2月15日——中国增加了67个开放市、县。外国人去这些地方,不需办旅行证,不需事先通知即可自由前往。

3.5月19日——中国国家足球队在北京进行的世界杯外围赛中,1比2不敌当时的香港队,引发球迷不满,赛后发生骚乱,酿成了“5·19”事件。

4.5月20日——邓小平在会见应邀到北京讲学的原台湾大学教授陈鼓应时,提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5.5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禁止领导干部的子女、配偶经商的决定》。6.5月27日——《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宣告生效。

7.6月4日——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百万大裁军。

8.7月11日至31日——国家主席李先念对加拿大和美国进行国事访问。

9.9月10日——中国第一个教师节。

10.9月14日——国家科委拟订了“星火计划”。

 

1986:“一无所有”的内在诉求

 

八十年代早期,还没有几个老百姓知道什么是“摇滚”。

直到1986年5月9日,这一天,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的纪念国际和平年的演唱会上,名不见经传的小青年崔健登台吼出一首《一无所有》。后来这被视作中国摇滚乐诞生的标志。

两年后,《读书》杂志刊出一篇针对崔健的分析文章:价值解体和悬置所留下的价值虚空是一部分中国城市青年关怀的中心。“四五”一代发出“世界,我不相信”的呼喊后不久,城市青年们却发现“一无所信”很快失去了它起初对自己的抚慰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歌手不再是一个流行歌星,而成为时代的一个文化现象。而作家王朔的看法是:“他打破了一种错觉,揭露了一些真相,最重要的是他让我听到了一个人的心灵。”

彼时,时代的铁幕已被拉开,社会上各种新思潮纷纷出现,“文化现象”更是此起彼伏。在文学上:“文革”后回顾创痛、力主揭露和评判的伤痕文学刚过,反思文学便出来思考、分析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接着,厂长开始上任了(《乔厂长上任记》)、农民开始进城了(《陈奂生上城》)——改革文学重新审视社会生活,并展望未来,寻根文学、先锋派,各种文学流派更是一浪高过一浪纷至沓来……

萨特、尼采、弗洛伊德风行一时,“走向未来丛书”、“二十世纪文库”等一系列启蒙读物让年轻人如获至宝,诗歌热、美学热、性学热、沙龙热——文化热潮一波接一波。

哪部电影里出现一个接吻镜头都能让观众激动好长一段时间,成为一时社会上争论的焦点;一部外来电视剧的播出,很容易就能赢得“万人空巷”的效果。

至于音乐,刚开始“流行音乐”甚至还是一个禁用词汇。198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歌曲》杂志联合发起的“群众最喜爱的十五首歌”的听众投票评选活动,20天内即收到了25万封来信,最终位列前端的是《妹妹找哥泪花流》《祝酒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青春啊青春》等清一色的“抒情歌曲”,而前些年还在人们生活中无孔不入的,慷慨激越的主旋律歌曲则无一入选。

文艺上的色彩纷呈,是禁锢过后的反扑,也是人们渴望改变后作出的反应。而无论是此前北岛的“我不相信”,还是此时崔健的“一无所有”,显然都蕴含了某种“不满意”,尽管社会环境在1978年之后已大有不同,但如崔健在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你们和我们生活在一个年代里。天安门只要挂着毛主席像,我们就都一样。别以为你比我小20岁、30岁,我们就不是一代人。”

据说美国的鲍勃·迪伦已多年不唱那首《答案在风中飘》,可中国的崔健现在每一次演出却依然总有《一无所有》——即使他不想唱,观众也不会答应。

(文/李一枪)

 

1986年中国十大事件

1.5月4日——夏时制开始实行。

2.5月9日——北京举行纪念国际和平年百名歌星演唱会。

3.7月1日——全国开始推行9年义务教育。

4.8月3日——沈阳市防爆器械厂宣布破产,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正式宣告倒闭的国营企业。

5.9月9日——国务院颁布改革劳动制度的4项规定,中国劳资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6.9月13日——邓小平谈政治体制改革,说政治体制改革首先要解决的是党政分开。

7.9月14日——中国女排实现“五连冠”。

8.11月18日——国家“863”计划启动。

9.12月2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

10.12月30日——邓小平在《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重要谈话中,再度提出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1987:回家!台湾开放探亲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一年最让他们难忘的或许是从台湾来的那些熟悉的陌生人。

1987年,一群愤怒的老兵走上了台湾的街头。回家的愿望是那么急切和难以抑制,为了回大陆探亲,他们不惜挑战在台湾的国民党当局,以及最敏感的大陆政策。

阻碍他们的是“三不政策”,这是在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后,蒋经国对大陆的回应,即“不论在任何情况下绝对不与中共政权交涉,并且绝对不放弃光复大陆、解救同胞的神圣任务,这个立场绝不会变更”。后来被归纳为“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

很少有人注意到的是,当时的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蒋经国早已秘密为开放探亲铺路,其要点就是:坚持“三不”原则不变、采取“人道原则”(可以探亲、通信与通话)、“民间办理”(由两岸双方红十字会安排)、“间接方式”(往返经过香港)等,并在高层中反复讨论,规划,并最终落实。

而在海峡另一边的大陆,从1979年的《告台湾同胞书》开始,便不断向台湾发出友好信号。各省市普遍设有专门工作机构,提倡通信、通邮。对开放探亲,早已“有所准备,边研究,边出台”。

“非法”到大陆探亲的民众越来越多,“老兵返乡运动”发起人之一的姜思章,是其中最早圆梦的。他从1978年开始,陆续和浙江舟山老家通信,并在1982年以探亲名义申请到香港,再由香港进入大陆,从广州、上海辗转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舟山。

1987年7月14日,蒋经国宣告戒严令终止。至此,各式各样的反对运动、社会运动突然有了宣泄的窗口,警察与抗议者,棍棒、布条与盾牌警告成为那个夏天台湾街头的缩影。舆论的压力纷纷而至,终于在10月15日这一天,台湾当局宣布开放探亲。两天后的10月17日,3000多张寻人表格和3000多张通信表格几乎被索取一空。

第二天,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旅游接待办法的通知》。至此,两岸打破了自1949年以来长达38年的冰封期。仅在开放当年,申请回大陆探亲的就超过了10万人。

此后,越来越多的台湾人来到大陆,探亲之外,投资建厂、观光旅游、文化交流等,都异常活跃起来,直至近年的两岸实现“三通”,实现高层互访。从民间到官方,连接大陆与台湾的那一湾海峡,正变得越来越窄。

(文/郭小为)

 

1987年中国十大事件

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正式施行。

2.2月——中苏边界谈判重启,两国关系迈向正常化。

3.3月26日——中葡两国政府在北京草签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确认中国政府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4.5月6日——大兴安岭火灾爆发。

5.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建立海南省及其筹建工作的通知》。国务院提议将海南行政区从广东省划出,成立海南省。

6.10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接待台胞的有关办法。

7.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共十三大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8.11月2日——台湾国民党当局有限度准许台湾民众回大陆探亲。

9.11月12日——中国第一家肯德基餐厅在北京前门开业。

10.12月1日——中国第一宗土地公开拍卖在深圳举行。

 

1988:抢购,抢购

 

1988年8月的一天,北京居民相互打招呼的方式,不再是以前常说的“吃了吗?”,而更有可能是“买了吗?”,抑或更直接——“你今天没去抢点儿啥?”

为了解决1982年后逐渐开始出现的“价格双轨制”,即“同一商品,两种价格”的问题,政府连续几年推动物价改革,目标是把原先由国家规定和控制的物价,放开让市场来决定。而两种价格通常相差很大,要实行并轨,势必导致物价上涨。

事实也是如此,据相关部门的统计,1988年的消费指数比前一年上涨了7.3%,并呈持续上涨的态势,7月份这一数据更是达到19.3%。

但为了解决价格双轨制的弊端,这一年,中国政府还是决定继续推进物价改革,实现“价格闯关”。

5月19日,邓小平在会晤外宾时说:“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中国不是有一个‘过五关斩六将’的关公的故事吗?我们可能比关公还要过更多的‘关’,斩更多的‘将’。过一关很不容易,要担很大风险。”尽管风险很大,“但是物价改革非搞不可,要迎着风险、迎着困难上”。

8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认为价格改革的总方向是:少数重点商品和劳务价格由国家管理,绝大多数商品价格开放,由市场调节,以转换价格形成机制。19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这条消息,尽管还没有讲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但当天各地就出现了抢购,人们认为这是物价将再次上涨的信号。

当时的一则报道这样写道:“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电视机有图像就抱,电风扇能转就买,电冰箱有冷气就要。”

被抢购的对象不仅包括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有香烟、肥皂、洗衣粉、暖水瓶、电视机、电冰箱……甚至钢材、水泥、木材等也被人囤积,人们基本上是有什么就抢购什么。有人买回200公斤食盐,有人扛回10箱洗衣粉……

据统计局数据,在1988年8月,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636.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8.6%,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商品零售总额增加了13%,其中粮食增销30.9%,棉布增销41.2%,电视机增销56%,电冰箱增销82.8%,洗衣机增销130%。

挤兑也同样疯狂。3个月内,全国居民储蓄减少了300亿元。因拿不出钱,湖北某县银行的柜台被人们掀翻在地。

政府在努力“闯关”,民众在疯狂抢购,有人却在这一年选择“下海”。如此时大街上流行的那句“跟着感觉走”,冯仑、王功权、黄宏生、潘石屹等多位日后的商界明星,都是在这段时间内走上“下海”之路。同时,随着海南建省的消息传出,它顿时成为“冒险家”们向往的热土,一时间“十万人才下海南”。

疯抢仍在继续,物价几乎全面失控。9月,政府决定推迟价格改革,把重心转向“治理整顿”。直到1992年,这道“价格关”才最终被闯过。

(文/李一枪)

 

1988年中国十大事件

1.1月1日——天安门城楼正式对中外游客开放。

2.1月13日——蒋经国在台湾病逝。

3.1月23日——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红高粱》获得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4.3月9日——国务院制定实施方案,将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

5.3月14日——中国与越南在南海赤瓜礁发生海战。

6.4月26日——海南正式建省,并成立经济特区。

7.10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清理整顿公司的决定》。

8.8月17日——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决定,放开绝大多数商品价格,闯物价改革关。

9.9月14日——取消了2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制度恢复。

10.1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钱其琛访问苏联,中苏关系解冻。

 

1989:结局或者开始

 

作为八十年代的最后一年,1989年留在人们记忆中的事情,几乎都和某种带有结局性质的感受联系在一起。

年初,《人民日报》又发表了题为《十年改革 十年巨变》的文章,宣告天津大邱庄这一中国第一个亿元村光荣诞生,这意味着自安徽小岗村肇始的改革终于可以画上一个阶段性的句号了。

但与此同时,在头一年突如其来的席卷全国的抢购风潮渐渐平息之后,人们却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强烈地感受到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恐惧,国家公布的零售物价上涨率在这一年竟然超过了30%。

这一年,随着康华公司等一批官倒公司被撤销,雷厉风行的清理整顿公司工作取得成效,致使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愈演愈烈的官倒现象受到遏制,此举深得民心。

但是另一方面,中国社科院与国家统计局联合进行的一次有关中国人政治社会生活态度的大型调查显示:有46.1%的受访者认为“国家工作人员贪污受贿”是当前社会安全中最突出的问题,与此相印证的报道是,仅第一季度,浙江省党政机关就挖出了96名腐败分子。

这一年4月14日,中国人口已经达到11亿之巨,这个数字,与40年前相比翻了两番。但是,不能简单看待中国人口数量的增长,如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所提醒的:人口多,耕地少,人均占有资源少,仍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与此相关联的另一组数据却是男女人口比例的严重失调,全国范围内男比女多了2000余万之众。

这一年是新中国成立40周年的大庆年,但中国并没有追求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的表面喜庆,最重要的是我们有了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新的领导核心,党的队伍经过清理变得更加纯洁和团结;同样值得关注的是,这一年,中国进行了近十年来最大规模的“扫黄”;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思想里的“垃圾”也被扫除干净。因为八十年代以来 “精神污染”清除得不够干净,“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击得不够彻底,以至于人们注意到这一年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出现了近十年来最厉害的滑坡,并且对社会稳定带来了不良影响。也因此,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这一年说出了一句带有总结性的狠话:10年来我们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他指的当然不限于课堂教育,这意味着整个八十年代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纷争甚至混乱,至此也到了非清理整顿不可的拐点。

的确,骄人的成就与严峻的问题摆在一起,把1989年的中国推到了一个社会变革的临界点。

“文革”十年动乱结束不久,诗人北岛曾经在《结局或开始》一诗中用这样的诗句,表达他在前一个时代临界点上所感受到的复杂情绪:“也许有一天/太阳变成了萎缩的光环/垂放在/每一个不朽的战士/森林般生长的墓碑前/乌鸦,这夜的碎片/纷纷扬扬。”

同样,八十年代的结束也不可避免地充满了挽歌般的情绪,但很久以后,人们才深切地感到,这些发生在这一年的事情,不仅是一个终结,其实也是一个开始。只是,再后来的结局没几个人能想到。

(文/比恩)

 

1989年中国十大事件

1.2月5日——枪声在中国美术馆的“中国现代艺术展”上响起:女艺术家肖鲁朝自己的装置作品《对话》连开两枪。

2.4月15日——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逝世。随后,在北京以及全国各地,民众举行了一系列的悼念活动。

3.4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的社论。

4.5月15日——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欢迎仪式改在机场举行。中苏关系恢复正常化。

5.6月23日——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江泽民成为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6.8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整顿清理书报刊和音像市场电话会议,决定在全国再一次“扫黄”。

7.9月7日——中央组织部规定,部分单位的中共党员将重新登记。

8.11月9日——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闭幕,该次会议上邓小平辞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一职,江泽民接任。

9.12月2日——台湾举行解除戒严、开放党禁后的首次公职人员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