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团队的建立
如果真的在西藏拍一年,按照常规剧组的模式,投资得非常大,但我们是艺术片,必须得是低成本,否则投资人肯定不会让我按自己的想法去弄,这就意味着我必须想办法把成本压到尽量低。
《皮绳上的魂》需要按照常规剧组那样组建,拍摄要两个半月,至少得是一百三十人的工作团队,这是没法更改的。而《冈仁波齐》拍摄期要长达八九个月,所以必须机动灵活,拍摄团队一定要精减到三十人左右。但不管哪种模式,如果在西藏拍一年,我都必须首先找到愿意和我一起“磕”的摄影师和负责具体事务的执行制片人。把最重要的主创成员的酬金压下来,才能把整个成本压低。否则像常规剧组按月计钱的方式,十二个月下来,光他们的酬金就高了去了。
其他部分的开销,像设备、租车、工作人员酬劳等等,都是硬性的,一分钱也不能少给。人家都是来挣钱养家的,没义务陪着你一起玩艺术。
我那两年闲来无事,在云南拍过几部短片:《生活在别处》《春天来了》,等等。拍短片的时候,其实就在有意识地考察、遴选主创团队。在双廊拍完《春天来了》后,和摄影师郭达明在一个小店喝酒聊天。达明之前是广告摄影师,每天都有活儿,挣的钱要比拍电影多多了。我问他如果我要去西藏待一年,去拍两部电影,你愿意去吗?没想到他特别爽快地答应了。他很多同学现在都是不错的电影摄影师,但他还没有过电影作品,这可能也是他心里的遗憾吧。
再后来跟执行制片人成功聊起这事,他也很有激情,非常愿意参与。当时有一个商业电影正在找我,他还生怕我会接那部电影,力挺我要干西藏的这个事,我心里当然很高兴,也踏实了一大块。
剧组工作人员的构建方面,我拍短片的时候也在做试验,就是看这三十人左右的工作团队,能否胜任《冈仁波齐》大电影的拍摄,能否完成大电影的技术要求。几部短片拍下来,我发现没有什么问题,他们是有能力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