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网络营销的漏斗和沙漏效应
假如网上有1000个人(潜在客户量)对你的企业产品感兴趣,可能有500个人会通过百度搜索引擎去寻找供应商(搜索量),其中有200个人看到你的广告(广告展现量),其中有50个人点击了你的广告进入你的网站(网站访问量),然后有8个人对你网站上的介绍感兴趣并与你联系(咨询量),其中有1个人买了你的产品(成交量)。我们把这些量形成饼状图叠起来,就形成了一个漏斗状的结构(以百度搜索为例),如图1-13所示。
图1-13 网络营销的漏斗图
1000个潜在的客户最终只能收获1个客户的效果,就是网络营销界里的漏斗效应。尽可能地增大这个漏斗的某一段的量,是网络营销的中心工作。
网上潜在客户总量:自从有了网络,这个量一直是在不断地增长,因为人们习惯了通过网络来寻找卖家并筛选卖家,特别是有了移动网络,这种增长速度还在加快。作为一个中小企业,很难左右网上潜在客户总量,但可以根据增加的规律来逐步增加广告预算。
网络搜索量:网上潜在客户有多种选择去寻找卖家,本章第四节谈到网络营销的各种方法,其实也是客户找卖家的方法,由于本书重点是研究搜索引擎营销,所以在此我们是用搜索量来代替客户的需求量。某个行业的关键词在各搜索引擎(如百度、360等独立搜索引擎,阿里巴巴、淘宝、赶集网等内部搜索引擎等)被搜索的量,就能反映出整个行业的市场需求。企业很难左右市场需求,但可以利用一年中搜索量的变化,最大化地获取潜在客户,比如在需求旺季加大广告投放,还可以通过增加多个搜索引擎广告的投放来提高企业网站的搜索量。如图1-14所示,企业管理软件(ERP)行业近几年搜索“ERP”一词的搜索量。
这三张图有点像股票的走势图,第一张图是百度的全部(PC端+移动端)搜索量,第二张是PC端搜索量,第三张是移动端搜索量。这三张图除了能反映出每年都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外,还反映出PC端搜索量从2012年起呈下降趋势,移动端从诞生起一直在上升通道。是不是我们现在要加大移动端搜索引擎广告的投放量呢?没有这么简单,第三章第三节专门就移动端营销展开讨论。
广告展现量:潜在客户在寻找卖家的时候,企业的广告要恰到好处地展现在客户面前,才有机会得到客户。展现量跟广告出价、竞争对手量、关键词等因素有关,提高展现量就要从细分关键词、避开更多的竞争对手、提高广告出价等方面改善。
网站访问量:一般网站都会装有访问统计程序,所以网站访问量是企业可以统计的数据,而上面的三个数量都由大型网站平台统计,再将数据提供给各企业。在广告展现量不变的情况下,网站访问量的高低是由广告在搜索页面上的位置、创意设计的好坏,以及竞争对手的量和他们的广告创意好坏决定的。访问量这个层面是网络营销工作人员研究的重点,可以细分为网站浏览量(PV)、独立访客数(UV)、访问时长等。
咨询量:在淘宝上,客户用旺旺联系客服,在企业网站上,客户用在线聊天工具交流,我们收到了电话咨询或者是邮件……这些都是咨询量。在网站访问量假设不变的情况下,要想扩大咨询量,就要在网站的版面设计、内容的好坏、广告创意设计上下足功夫,同时还要尽可能多地提供各种沟通工具(400电话、手机、固话、传真、邮件、QQ、微信等),方便客户咨询。
成交量:在交易平台上,成交量很好统计,就是客户的订单量和金额。传统企业的业务成交量,有时表现为签单量和签单金额,有时表现为每笔销售额,有时表现为新客户数量。在咨询量不变的情况下,成交量已经不完全是网络营销部门独自完成的数据,还跟企业的供货能力有关,应当是销售部门、售后部门、技术部门等通力合作完成的,想提高成交量就要做好企业内部的管理,尽可能促成每笔交易。
图1-14 关键词“ERP”的百度指数图
这个漏斗结构我们还可以倒过来看:假如一个企业的供货能力是一个不变量,要想提高成交量,就必须提高网络的咨询量;要想提高咨询量,就要加大网站的访问量;要想加大访问量,就要提高网络广告的展现量;要想提高展现量,就要加大网络上的广告投入。不同于传统广告媒体,这种投入不单是广告费用的投入,还应当是人员、技术、设计、创意等方面的投入。
近几年,随着自媒体、口碑营销、微营销的兴起,网络营销的漏斗结构图有了新的演化,成为沙漏状,如图1-15所示。
图1-15 网络营销的沙漏图
一旦潜在客户与我们做了第一单生意,就成为我们的新客户,再经过多次合作成为忠实的客户,与之前的老客户一起组成了老客户总量。近年来,随着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在企业里得到普及,以及个人QQ、微博、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的普遍使用,企业好的产品、服务和价值理念也通过口碑传播到同行和客户圈里,如果企业再承诺一定的佣金或者是利用网络上的佣金体系(如淘宝客、人脉社群等)去开展工作,就会加大这种口碑传播的力度,产生更多的新客户,最终提高企业自有的客户总量。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沙漏不可能是一种对称图,总归是头大、底小的结构,因为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吃进所有网络上潜在的客户,这是企业市场占有率的话题,不在本书中讨论。
本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