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金融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6章 那些影响历史的金融大师——关于金融名人的财经常识

亚当·斯密研究的是两百多年前,工业革命发生之前,没错。但是,科学并不总是在进步的,我不认为今天的思想一定比上个世纪的一定先进。无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有这个问题。为什么呢?因为人类本身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是免不了犯错误的。比如日心说,其实古希腊人就提出来了,一直到哥白尼才得到认同。经济学更是这样。所以,我不认为凯恩斯的理论就比凯恩斯之前的理论更好。我相信,未来人类的时间越长,我们会越认识到这一点。这也是为什么今天出现了很多伟大的思想家,无论是哲学的、宗教的。所以,我认为不能说亚当·斯密那时候不具有现代的技术,他的理论就比现在的更差。但理论技术方面没有现在这么精致。

——张维迎(原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著名经济学家)

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

早在200多年前,1776年,英国人亚当·斯密(1723~1790)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这本书是公认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著作。而斯密本人也被认为开创了近代政治经济学,被誉为“经济学之父”。

在西方历史上,亚当·斯密是为数不多的得到广泛赞誉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23年出生于苏格兰小城可可卡迪。亚当·斯密的父亲是一名律师,同时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可可卡迪的海关监督。亚当·斯密出生的前几个月,父亲便去世了,亚当·斯密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未娶。

亚当·斯密14岁考入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由于成绩优秀,被送入牛津大学求学。毕业后,亚当·斯密先在爱丁堡大学教修辞学与文学。1751年,亚当·斯密转入格拉斯哥大学担任逻辑学和道德哲学教授,还兼负责学校行政事务,一直到1764年。在这十几年间,亚当·斯密一直从事修辞学和文学研究,获得了极高的成就,发表了获得极高赞誉的《道德情操论》。

但亚当·斯密并非完美,他在陌生环境下发表演说时,刚开始会因害羞频频口吃,一旦熟悉后,便恢复辩才,侃侃而谈。在研究起自己喜爱的学问时,亚当·斯密相当专注,他常因想事情想得出神,发生笑话。

亚当·斯密曾担任过国家的海关专员,他需要在不同的公文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有一次,他专注于一个经济学问题,思考得入了神。当别人将一个公文递给他时,他下意识地将公文上前一个签名者的名字抄了下来。同一个人的签名在一个公文上出现两次,这让亚当·斯密挨了上司一顿批评。

1768年,亚当·斯密受朋友之邀,着手著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他并未预料到自己即将研究的著作对自己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影响。1773年该书基本完成,亚当·斯密又花了3年时间修改此书。1776年此书正式出版,引起世人的广泛讨论,这就是著名的《国富论》。它的影响极为广泛,除英国本土外,连欧洲和美洲也为之疯狂,亚当·斯密也因此获得“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的称号。

1790年7月17日,亚当·斯密在爱丁堡与世长辞,享年67岁。去世前,他烧毁了自己的全部手稿,以免误导后人。他的墓志铭是:《国富论》作者亚当·斯密长眠于此。

亚当·斯密生前享有极大的荣誉:一次,英国首相皮特与几位重臣正在交谈,亚当·斯密被邀参加,当斯密步入室内,每个人都站起来,他说:“诸位先生,请坐。”首相却说:“我们要等您先坐下来才就座,我们都是您的门徒啊。”

《国富论》被誉为经济学的“圣经”。亚当·斯密并不是经济学说的最早开拓者,他的许多著名思想也并非新颖独特,但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经济学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可以说《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体系结构严密、论证有力,他将经济思想学派的优点吸收进自己的体系,同时又系统地披露了它们的缺点。亚当·斯密的接班人,包括托马斯·马尔萨斯和大卫·李嘉图,这些经济学家又对他的体系进行了精心的充实和修正,成为古典经济学体系。

自亚当·斯密后,经济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他是使经济学说成为一门系统科学的主要创立人。他的经济学观点对后世的经济学理论家们影响深远。

“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这是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代表著作《国富论》中的一句话。他认为,经济学中人和人之间是一种交换关系,人们能获得食物和饮料,是因为商家要获得自己最大的利益。这也便是经济学对于人性的假设。

经济学家认为,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最根本的假设,整个经济学大厦都是建立在这一假设基础上的,如果否认这个假设,就等于取消了经济学本身。亚当·斯密还有另一句非常重要的话语,那就是:“自由经济社会的资源,是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支配。”对于这只“看不见的手”,相信很多人都已耳熟能详。

亚当·斯密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系统地探讨了劳动价值论,并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相当完备的价格理论。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亚当·斯密从分工引出交换,再从交换引出价值,第一次明确使用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两个概念。

斯密在经济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把政治经济学发展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提出了分工促进经济增长的原理;批判了重农主义和重商主义,重农主义认为农业是唯一创造财富的产业,重商主义则认为商业流通是财富的唯一源泉,斯密在理论上批判了它们的偏见,认为只要是包含人类劳动的产品都具有价值;提出了政府的职能,即建立国防、建立严正的司法机构、建立并维持必要的公共工程,这被后人称为小政府的标准;提出了赋税的四项原则,即公平、确定、便利、节省,直到今天这仍然是指导各国税收的指导原则。

自亚当·斯密之后,经济学登堂入室,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历久不衰,甚至被称为所有社会科学的“皇后”。

美国金融教父——汉密尔顿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1757~1804年)是美国的开国元勋之一,宪法的起草人之一,财经专家,美国的第一任财政部长,因政党恶斗而丧失生命的知名政治人物。

汉密尔顿出生于英属西印度群岛,由于母亲的不合法婚姻,他成了一个私生子,被剥夺了继承私人遗产的权利。在他13岁的时候母亲去世,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汉密尔顿在圣克罗伊岛做会计助手,很快显露出他的精明能干,也同时练就了商人的机警和野心。他从小就才智出众,阅读了很多不同语言的书籍,积累了商业和经济知识并可以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为以后的新生活奠定了基础。他的才华最终被一个牧师发现,资助其到北美深造,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汉密尔顿敏捷的才智、清晰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在学院得到了充分的施展。

在美国的开国元勋中,没有哪位的生与死比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更富戏剧色彩了。在为美国后来的财富和势力奠定基础方面,也没有哪位开国大员的功劳比得上汉密尔顿。

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汉密尔顿作为乔治·华盛顿的副官,利用他的政治思想和沟通技巧为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战功。革命结束后,他推动了费城制宪会议的召开,并为宪法的批准作出了很大贡献。他与麦迪逊、杰伊三人为争取新宪法批准在纽约报刊上共同以“普布利乌斯”为笔名发表的一系列论文,留下了一部政治学的经典——《联邦党人文集》。联邦政府成立后,汉密尔顿担任了美国政府的第一任财政部长,创建了美联储的前身——合众国第一银行;为推动美国经济的发展,他制定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政策,塑造了美国财政经济体制的框架,将美国引入一条新的经济发展道路,为美国日后成为世界一流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切尔诺夫的结论极具说服力:“如果说杰斐逊提供了美国政治论文的必要华丽诗篇,那么汉密尔顿就撰写了美国的治国散文。没有哪位开国元勋像汉密尔顿那样对美国未来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实力有如此的先见之明,也没有哪个人像他那样制定了如此恰如其分的体制使全国上下团结一心。”

汉密尔顿于1789年9月11日出任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任职至1795年,当时美国在经济上也处于十分艰难的境地,贸易逆差巨大,政府债台高筑,财政极为困难。在其任财政部长期间,汉密尔顿分别向国会呈交了《关于公共信用的报告》《关于国家银行报告》《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他通过向国会提交报告的形式,阐述了他的财政经济纲领。在报告中,他不仅提出了整顿财政的措施,还提出了加快工业化以推动美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措施。因此,他的财政纲领实际上是一个旨在美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纲领。汉密尔顿虽然没有受过财政金融方面的专门训练和实际的经历,但是凭借他之前读过相关的经济学著作,以及研究过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并虚心向专业人士请教,上任财政部长后显示出他过人的胆量和才智。他不负华盛顿的重托,作出了一流的业绩,不但解决了联邦政府的财政困难,奠定了联邦政府的财政基础,也奠定了后来多届美国联邦政府经济发展的模式与基础。

首先,通过国债制度的建立,沉重的战争债务得到解决,濒危的公共信用又重新建立起来。到1794年底,旧国债已经全部还清,同时发行了新的国债。美国在欧洲的信用也很快恢复,1791年2月,财政部驻阿姆斯特丹代办威廉·肖特报告,荷兰银行家表示愿意向美国提供上百万弗罗林的贷款,使美国信用出现了新的转机。

其次,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关税制度和税收制度。合众银行的建立,进一步完善了信用制度。1790年12月,汉密尔顿提交增加消费税的报告,为联邦政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关税和税收制度,结束了过去各州不同的税收制度和以关税为武器的商业竞争局面,为商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更重要的是为联邦政府提供有保障的财政收入。第一银行的建立使政府有了稳定的资金来源,政府财政得到了好转。

再次,汉密尔顿财政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政府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财政制度,而且以发行国债、股票为契机进行美国金融业的变革,揭开了美国金融史的新篇章。随着财政金融状况的改善,流通货币的增加,股份公司大量出现,进一步促进了证券市场的形成,纽约和费城逐渐成为证券交易中心。汉密尔顿吸取英国的经验,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使西欧和英国经过上百年才形成的财政金融制度在美国初步建立起来,不能不说是金融业的创举。这对美国的经济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推动了商业和航海业的发展。

汉密尔顿所推行的政策和采取的手段,是建立在维护金融资产阶级、大商人和国家利益基础上的。他有意扶持商业和金融资产阶级,使他们从政策中获取利益。

汉密尔顿不仅是美国的第一任财政部长,他还是一位战场英雄、国会议员、纽约银行的创立者、制宪会议的成员、演说家、辩论家、律师、坚定的废奴主义者、外交理论家。

对于汉密尔顿在美国历史上的贡献,切诺的评价可谓恰如其分,他说:“如果华盛顿是建国之父,麦迪逊是宪法之父,那么汉密尔顿便毫无疑问是美国政府之父。”

虽然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也身为美国建国之父之一,却始终没能像别的人那样做上美国总统,而且在与其主要政治对手托马斯·杰斐逊的竞争中更似乎是输得惨不忍睹。

可孰能料到历史的戏剧性就在于此,在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过世之后,他的政治遗产,包括“工业建国之路”和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等,却在此后的美国历史中起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甚至一些影响了美国历史进程的总统,如林肯和西奥多·罗斯福,他们所施行的政策就是建立在汉密尔顿的遗产基础上的。

一位学者这样描述汉密尔顿一生的经历: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是美国历史上罗曼蒂克式的人物。在我们诸多的政治人物当中,也许唯有他可以适合充当戏剧、悲情歌剧或者芭蕾舞剧的英雄角色。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从一个来自英属西印度群岛的私生子和无家可归的孤儿一跃成为乔治·华盛顿最信任的左膀右臂,但他后来卷入一桩性丑闻,在与副总统阿伦·伯尔的决斗中命丧黄泉。伴随着屈辱、忏悔和各种自我导致的剧变,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一生富于多种戏剧化的因素。他的死也是其个性张扬的尤为特别的一幕。

历史上最早的融资者——吉拉德

1750年5月20日,吉拉德出生于法国港口城市波尔多。他的早年充满了苦涩和艰辛。父亲皮埃尔·吉拉德是个水手,一大家子人都靠他的微薄收入为生。身为长子,吉拉德从小就承担着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八岁时,因为一次偶然事故,吉拉德的右眼失明了。

1774年7月,吉拉德第一次来到纽约。纽约商人托马斯·兰德尔看上了精力充沛的吉拉德,二人开始了一段收益丰厚的合作——纽约与新奥尔良之间的航运。这使他很快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并获得一艘船的一半所有权。事业刚刚有所起色,他的梦想就被突如其来的战争打破,被迫前往人生地不熟的费城。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这个法国小商贩的成功几率都是微乎其微。他的资金少,经营业务琐碎,几乎不会说英语;他矮胖、表情麻木、眉毛浓密,仅剩的一个左眼目光迟钝。而且他个性冷漠,举止矜持,邻居们都不喜欢他,甚至有点害怕他。没有人想到,多年后,这个陌生的小商贩竟然逐渐成为这片大陆上最富有的人。

从1780年到1800年的20年,是吉拉德海上贸易的黄金期。拿破仑战争损害了欧洲的商业,给吉拉德提供了良机。尽管禁运、阻塞、海盗和扣押商船之类的事件仍时有发生,但是情况已大有改观。因为吉拉德的商船上挂着美利坚的国旗,处于国家的保护之下。

1795年,吉拉德公司的商船“伏尔泰”号满载谷子从宾夕法尼亚出发,前往波尔多补充一些酒和水果,然后前往圣彼得堡换得亚麻和铁,再航行至阿姆斯特丹出售,得到铸币。接着又前往中国和印度,购买整整一船的瓷器、丝绸和茶,最后返回宾夕法尼亚,销售一空。

这是当时吉拉德的全球贸易的一个缩影。“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爱尔维修”等18艘以法国启蒙思想家命名的商船在大洋上航行。在远东、南美、加勒比海、波罗的海、地中海,到处可见它们的身影。

1791年,美利坚第一银行成立,公众被允许购买部分股份。史蒂芬·吉拉德趁机进入金融领域,购买了大量股份。到1811年第一银行的20年营业有效期截止时,吉拉德已经成为该银行的最大股东。国会经过激烈辩论,最终没有与第一银行续约。吉拉德投入120万美元,购买了第一银行的所有股份和资产,成立吉拉德银行。至此,吉拉德毫无争议地已经成为这个国家最富有的人。

作为一个美国公民,他经过艰难的讨价还价,计划和坚持建立起自己的财富。他控制着以法国哲学家命名的拥有18艘船的舰队,运送小麦、鱼、面粉、木材、糖和咖啡。尽管时常会发生禁运、阻塞、海盗和扣押等,但没有对他产生太多伤害,因为吉拉德和码头上最丑恶的人有资金往来。他是一个不能容忍愚蠢的精明商人,他宣称工作“是我在世上唯一的快乐”。吉拉德这个独眼、苦难的法国人从不休息,相信“劳动就是生活、幸福及一切”。

在19世纪早期吉拉德就已经拥有了一个百万资产的航运帝国,用数百万开立了自己的私人银行。随着他的国际声誉的鹊起,吉拉德和伦敦的巴林兄弟投资费城房地产、保险和美国第一银行时,获取了100万美元的利润。

1811年,政治骚动正在酝酿,第一银行的特许权被国会终止,这时吉拉德抽出他的海外资本,用过去投资于美国银行的1/4——120万美元创造了他非常有名的斯蒂芬·吉拉德银行。斯蒂芬·吉拉德没有银行业和金融业前辈的指示可遵照,他是一个开拓者。他具有早期美国的利己主义者的本质,他不仅能同海盗和政治家(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平等地做生意,也能同银行家和商人平等地做生意。

当吉拉德的巨额资本可以不受限制地投资时,他选择组建了一个私人银行来补充海运公司的信用。“我的商业资本使我能够进行赊销,能够用手头的现金无须折扣开展海运生意。”他曾经这样告诉一位巴林兄弟。然而,不像其他通常与大商业机构往来的私人银行,吉拉德——以他的诚信闻名——将他的银行和生意小心翼翼地分开。

除了他独立而保守的银行操作以外,吉拉德被认为是他那个时代独特的象征。他与大口喝酒、偷盗货物的海盗进行斗争,在商业经济中变得富有;然后,在逐渐合作化、文明化的世界中担任着积极进取的商业银行家的角色。随着商业银行新时代的到来,老化的吉拉德不断抵制它的合作化本质,他预示即将产生的事物——全能的私人投资银行家。如果再活75年,富有而又有影响的吉拉德可能就会与强大的J.P.摩根相抗衡!

吉拉德是早期美国的公民品质和资本精神的代表。他征服了财富,也抵抗住了财富的进攻。在征服与抵抗之际,他当之无愧跻身“美国经济领域里的建国之父”行列,因为他不仅影响了美国的经济发展史,而且影响了美国人对财富的观念。

吉拉德只是一个商人,一个公民。他富可敌国,却勤俭节约,过着清苦的生活;他吝啬、苛刻,从不施舍,却在死后把巨额财富捐给慈善事业;他自称“启蒙时代的儿子”,笃信理性,认为“宗教在我心中没有任何位置”。他以工作为灵魂,相信“劳动就是生活、幸福及一切”;他谨慎,自私,却在瘟疫突发,城市混乱之际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救治伤员,维持秩序。吉拉德正是靠这种资本主义精神建立了庞大的财富帝国,也凭着它抵抗住了财富的进攻,以节俭和捐赠诠释出一种真正健康的财富观。

按照《福布斯》杂志在2006年给出的数据,他去世留下的财富大约600万美元。当然,这不像人们认为的那么多。一生中在某个地方,他一定失去了一部分财富,而损失在任何地方都没有记录。

1831年的600万美元,在消费品价格调整后,不可思议地,只相当于现在的8000万美金。因此,在他最富有的时候,也不及现在“福布斯400”中的任何一个人。在某种意义上,他的财富反映了早期的美国金融界贫穷的状况。

吉拉德以一张遗嘱完整地阐释了资本主义精神:它不仅仅是对财富的理性追求,也是对财富的理性应用。让人幸福和快乐的是对财富的追求,而不是无节制地享受财富。这种财富观是“吉拉德留给美国人的最宝贵的遗产,在美国人心中播下了一颗免疫堕落的种子”。

被誉为“华尔街船长”的人——范德比尔特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镀金年代”,范德比尔特无疑是亿万富翁的代表之一。他是著名的航运、铁路、金融巨头,美国史上第三大富豪,身家远超过比尔·盖茨。他还是电脑游戏《铁路大亨》的原型人物。从100美元起家到成为亿万富豪,范德比尔特被誉为“华尔街船长”。

1794年,范德比尔特出生于纽约斯坦顿岛上,他的父亲拥有一块农场,站在那儿可以俯视整个纽约湾。范德比尔特的父亲供养着一大家子人,但不是一个很有雄心的人。相比较而言,母亲对范德比尔特的影响更大。

在他只有16岁的时候,他就渴望开始自己的事业。一次,在里士满港口出售帆驳船的时候,他看到了机会。在蒸汽机出现以前,由荷兰人引进的这种帆驳船是纽约港主要的运输工具,平底双桅杆的帆驳船最长可达18米,宽7米,有足够的空间来装载货物。由于吃水浅,它们几乎可以在纽约水域上自由航行。范德比尔特向他的母亲借了100美元来购买帆驳船,这在1810年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母亲和他进行了一个很苛刻的交易,母亲告诉他,如果能够在他生日以前把那块未经开垦的3.2公顷土地清理干净,并且犁好种上作物,她就会给他钱。当时离他的生日只有4个星期了,但范德比尔特组织起一些邻居小孩及时地完成了这个任务,成功购买了帆驳船。

1812年的战争确保了范德比尔特事业的成功。军队需要他们能够完全信任和依赖的供货商向保卫纽约港的要塞运送物资,虽然范德比尔特的报价与其他报价相比并不是最低的,但他们还是和他签了合同。但在大部分时间里,纽约的运输业务并不是靠合同来获得的,更准确地说,是看谁先抢到生意,然后设法保住它。

到1817年底,范德比尔特已经有了9000美元,同时还拥有数目可观的帆船运输队,但是他还是时刻关注着任何出现的变化和机会。他很快就在轮船中看到了他的未来。他卖了他的帆船,开始为托马斯·吉本斯工作,成为吉本斯一艘名为“斯托廷格”(Stoudinger)蒸汽船的船长。这艘蒸汽船由于船体很小,绰号“老鼠船”,航行于纽约、新不伦瑞克和新泽西三个港口之间。

在快到70岁的时候,范德比尔特已经成为美国当时最富有的6个人之一,就在这时,他决定放弃所钟爱的蒸汽船并开始涉足铁路事业。1863年,当这位船长最初开始购买铁路股票时,他简直是被嘲笑着离开了华尔街。人们看到对铁路一无所知的年老的航运富豪完成了这件事——他正在把萧条的哈莱姆河与哈德孙河航线全部买下来!“让他们笑吧”,范德比尔特吼道——他从来不会斥责公众舆论。

当路面电车特许权被取消的时候,股票下跌了。随着股价的下跌,范德比尔特不停地买进,直到他认购了比实际存在的还多27000股的股份,他再次囤积了哈莱姆的股票。

老船长最终获得胜利的要诀是:“绝不要买任何你不想买的东西,也不要卖你没有的!”这次,股票涨到了285美元,卖空的人心惊胆战,但是船长不满意。他冷酷地喊道:“涨到1000吧,这种智力游戏会经常发生的。”但是,由于整个股票市场的恐慌,以及受船长囤积股票的明显惊吓,这个老傻瓜在285美元的时候出手了。

范德比尔特两次围歼熊市投机商,给他和他的同伴带来了300万美元的巨额财富。这次金融战也被公认为金融操纵史上的杰作。《纽约先驱报》曾宣称:“华尔街市场上从未看到过这么成功的股票坐庄。”

科尼利厄斯·范德比尔特在他那个时代,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白手起家的人,这位美国资本家通过从事船运业和铁路建筑等,去世时积累了1.05亿美元的财富,据测算占当时GDP的比例为1:87。他住在华盛顿区很舒服的繁华市中心里的相对一般的房子里,并将第五街留给他的子孙们。但是,他还是不能完全拒绝使自己名垂千古的诱惑。

1896年时,他为他的纽约和哈得孙河铁路公司在下曼哈顿建了一个新的货仓,他还为自己准备了巨大的纪念碑作为这个建筑物的组成部分。这只是他的一个自传而已,用10万磅铜来镌刻。这个建筑物的山墙,有30英尺高,150英尺长,上面满是对自己的描述,用了高级的浮雕,说明了范德比尔特在船舶公司和铁路公司的工作经历。这些都位于他的船队队长的中央雕像的两侧,雕像整整高12英尺,重4吨。

这在19世纪的富豪中是一个特例。除了为自己树一个塑像之外,有钱人大部分将他们的名字与某个巨大的有用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这些事物为公众服务,也表现了它们的创造者们的虚荣心。单单纽约城就到处充斥着这样的东西:卡内基音乐厅、库珀联合学院、洛克菲勒大学、佩利公园和惠特尼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等等,比比皆是。

他的名字说明一切——查尔斯·道

查尔斯·亨利·道(1851~1902年),出生于康涅狄格州斯特林,是道·琼斯指数的发明者和道氏理论的奠基者,纽约道·琼斯金融新闻服务的创始人,《华尔街日报》的创始人和首位编辑。

由于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查尔斯·道成为华尔街最重要的传奇人物之一——他创造了金融圣经《华尔街日报》,以及第一个市场气压计——道·琼斯指数。他也是技术分析之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他的有生之年,他的成就却是不引人注意的。

1851年11月6日,查尔斯·亨利·道出生在一个农场里。在他6岁时,父亲去世了。此后的很多年里,他一直在自家的农场里帮助母亲从事艰苦的劳动。大概十三四岁时,他离开了农场,后来还从事过20种不同的工作以赡养母亲。长期的艰苦生活磨炼了查尔斯·道的意志,使他变得成熟坚韧、谦虚谨慎,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怀有自己的理想,从未放弃过努力。在接受了不太充足的教育后,他在很有影响的马萨诸塞州报纸——《春田共和报》做了6年学徒。接着,他迁移到了一家罗德岛普罗维登斯报纸,在这里,他找到了金融写作方面的小窍门。

查尔斯·道在31岁时,为自己取了一个合适的名字,然后冒险到了纽约;1882年,和他的伙伴、记者埃迪·琼斯创立了道·琼斯公司。华尔街认识到查尔斯·道这个安静的总是记下看到的所有事情的人,在用毫不夸张的语言发布着极为精确的信息。通过对股票收盘价的研究,查尔斯·道发现可以发明一个反映市场总体走势的晴雨表,即股票平均指数。

1884年7月3日,他在《顾客晚报》上首次刊登了一项包含11种股票的指数,其中包括9家铁路公司和两家汽轮公司股票的平均价格,又被称作“铁路平均指数”。道·琼斯指数一经推出,就迅速被华尔街所接受。它使股票市场改变了以往的面貌,缓解了华尔街股票交易面对的迷茫困境,给人们带来一盏指路的明灯。

查尔斯·道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展示“道氏理论”。1884年,当他最初开始编写股市平均指数时——甚至在《华尔街日报》存在前——除了一个用来度量股市的、包括了一切“指数”的指标之外,他并没有建立很多其他的理论。后来,他加入了自己的直觉判断。事实上,我们现在知道的“道氏理论”是在他去世20年后,由威廉·P.汉弥尔顿这样的市场技术分析师从他的《华尔街日报》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

查尔斯·道在1895年创立了股票市场平均指数——“道·琼斯工业指数”。该指数诞生时只包含11种股票,其中有9家是铁路公司。直到1897年,原始的股票指数才衍生为二:一个是工业股票价格指数,由12种股票组成;另一个是铁路股票价格指数。到1928年工业股指的股票覆盖面扩大到30种,1929年又添加了公用事业股票价格指数。查尔斯·道本人并未利用它们预测股票价格的走势。

1902年过世以前,他虽然仅有5年的资料可供研究,但它的观点在范围与精确性上都有相当的成就。

道氏理论断言,股票会随市场的趋势同向变化以反映市场趋势和状况。股票的变化表现为三种趋势:主要趋势、中期趋势及短期趋势。主要趋势:持续一年或以上,大部分股票将随大市上升或下跌,幅度一般超过20%。中期趋势:与基本趋势完全相反的方向,持续期超过三星期,幅度为基本趋势的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短期趋势:只反映股票价格的短期变化,持续时间不超过6天。牛市的特征表现为,主要趋势由三次主要的上升动力所组成,其中被两次下跌所打断,如:疲软期。在整个活动周期中,可能比预期下跌得低,每次都比上次更低。在整个活动周期中,通常由几次中期趋势的下跌和恢复所构成。

查尔斯·道的全部作品都发表在《华尔街日报》上,只有在华尔街圣经的珍贵档案中仔细查找才能重新建立起他关于股市价格运动的理论。但是已故的S.A.纳尔逊在1902年末完成并出版了一本毫不伪装的书——《股票投机的基础知识》。这本书早已绝版,却可以在旧书商那里偶尔得以一见。他曾试图说服查尔斯·道来写这本书却没有成功,于是他把自己可以在《华尔街日报》中找到的查尔斯·道关于股票投机活动的所有论述都写了进去。

1902年12月查尔斯·道逝世,华尔街日报记者将其见解编成《投机初步》一书,从而使道氏理论正式定名。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理论的创始者——查尔斯·道,声称其理论并不是用于预测股市,甚至不是用于指导投资者,而是一种反映市场总体趋势的晴雨表。大多数人将道氏理论当作一种技术分析手段——这是非常遗憾的一种观点。其实,“道氏理论”的最伟大之处在于其宝贵的哲学思想,这是它全部的精髓。雷亚在所有相关著述中都强调,“道氏理论”在设计上是一种提升投机者或投资者知识的配备或工具,并不是可以脱离经济基本条件与市场现况的一种全方位的严格技术理论。根据定义,“道氏理论”是一种技术理论;换言之,它是根据价格模式的研究,推测未来价格行为的一种方法。

银行业的革命先行者——贾尼尼

今天,我们早已习惯了和银行打交道,却很少有人想过,如果没有贾尼尼在银行业发起的革命,银行服务还只是少数富人享用的“奢侈品”。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洲银行一度是美国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也是美国第一家为普通百姓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它是具有传奇色彩的意大利裔银行家贾尼尼一手创立的。因为对银行业发展的突出贡献,人们称贾尼尼为“现代银行业之父”。

1870年5月16日,阿马迪·贾尼尼出生在美国加州的一个意大利移民家庭。开始的时候,家里经营旅馆,后来因为生意不是很好,便卖掉旅馆,买下40英亩土地,开始做起了小农场主。日子虽然很辛苦,但还过得下去。但是,天有不测风云,1878年的一天,同村的一个葡萄农,因为还不起向贾尼尼父亲借的1美元贷款,竟然开枪打死了他父亲。这件事情给年幼的贾尼尼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心灵创伤,而他在成为银行家后坚决反对放高利贷,与此有着直接联系。

贾尼尼的母亲是个坚强的女子,她一人既要照料3个孩子,又要管理果园。这样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她嫁给好心的马车夫斯卡蒂那。两年后,他们将果园和房子卖掉,搬到圣诺耶镇上居住,直到贾尼尼12岁,他们才在旧金山买了房子,开了一家“斯卡蒂那商行”,经营水果和蔬菜批发,做起了中间商。

贾尼尼很能吃苦,待人热情,又有心计,很快成了商行的得力帮手。一天,他向继父建议:“听说最近市场上柳橙和葡萄柚很好卖,我打听过,圣阿那的塔斯丁公司品质最好,我们买进来看看,怎么样?”斯卡蒂那将信将疑,就先买了一部分。事实正如贾尼尼所预料的那样,这两种商品十分畅销,日后原本在加州极为罕见的柳橙和葡萄柚也成了加州的特产,这不能不说是贾尼尼的功劳。

贾尼尼并没有满足现状,他还要进行改变,做更大的生意。为了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进货价格,他亲自跑到农家去收购果菜。在农作物未采收之前就与农民订立收购契约,这要付一部分定金,但蔬菜和水果的价格却要比码头上便宜得多。他这样做,不仅从贩运商手中夺过了利润,而且,比贩运商们买来的还便宜。农民也很乐意,因为得到了定金,农作物的销路也有了保证,又可以减少乃至避免气候突然变化造成的损失。这种做法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年仅19岁的贾尼尼因此被人们视为经商的奇才、鬼才。

不仅如此,年仅19岁的贾尼尼还提出了“农民银行”的构想。因为,在经营这种契约买卖的过程中,贾尼尼深感农民的贫苦。尤其是那些来自意大利的移民,他们为了买农具和种子,经常不得不将农田作为担保,向高利贷者借钱,因为银行不肯贷款给贫苦的农民。

由此,贾尼尼萌生了向这些农民提供贷款的念头,他的想法是不收利息,用贷款的形式取得下一季收获的买卖契约。实际上,这便是他最初的“农民银行”的构想雏形,而在以后的日子里,贾尼尼实现了这个构想。

经过几年奋斗,贾尼尼的事业已略有所成。1892年,他和银行家科涅尔的女儿结婚了。谁也没有想到这场婚姻,改变了贾尼尼的事业轨迹。1902年大量外国资本涌入旧金山,造成当地美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对峙的局面。但所有这些银行,不是从事投机,就是目光盯着大企业,没有一家想到小本经营的贫苦农民。贾尼尼认为,只有把这些农民作为贷款对象,他未来的银行才能有立足之地。

于是,贾尼尼和朋友一共10个人,商定大家合股开办银行。股东只占1/3股份,其余2/3在普通民众中募股,这些人包括鱼贩、菜商老板和一些乡下农民。总的来说以意大利移民为主要对象,名称就叫意大利银行。他的想法的确有些离经叛道,最初大家都不理解,后来他们明白了,只有这样才能迅速地扩大银行在民众中的影响,开拓一片新的领域。这正是阿马迪·贾尼尼的超人见解。事实证明,正是由于他的这种经营思路,意大利银行得以从很低的起点上飞快地崛起,最终成为美国第一大银行。

1903年至1907年,美国爆发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像瘟疫一样迅速传播开来,造成人心恐慌,储户纷纷提取存款,形成雪崩之势,一发不可收拾。加州的情况虽然没有其他地方严重,但因大气候影响,形势也岌岌可危。侥幸逃过这场危机的贾尼尼惊异地发现,旧金山只有一家银行没有受到影响,这就是加拿大银行。为此,他专门前去考察,发现了其中奥秘:原来加拿大银行在全国设有分行,分行形成一张网,从全国各地吸收存款汇集到总行。这样,银行就具有很大的机动支配能力。这和美国的金融体系大不一样。在美国,地方银行都把黄金集中到华尔街的大银行,华尔街一旦出现危机,各地银行也必然失去了保障。

贾尼尼恍然大悟:一定要有自己的分行网!随后,他开始了一次伟大的行动:逐步收购、兼并一些经营不善的地方银行。1910年,贾尼尼又收购了旧金山银行和旧金山机械银行,此后不久,又成功地收购了圣玛提欧银行。但这些都不是贾尼尼真正的目标,他的目标是洛杉矶。

1918年,贾尼尼在加州的意大利银行分行已经发展到24家,成为全美最大的分行制银行。这就使贾尼尼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力挽狂澜,平安渡过危机。贾尼尼以一种极不正统的经营方式,打破了美国传统的民主,并在法律禁止垄断的空隙间,秘密地建成了遍布欧美的意大利银行分行网。他在晚年的时候,终于被推上了“全美第一银行家”的宝座,成为改写美国金融历史的巨人之一。

1949年6月,奋斗了一生的金融大王贾尼尼,终于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站。此时,他的银行的总资产已达到20亿美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全部遗产只有价值43.9万美元的私人住宅等不动产!因为他对金钱极为看淡,坚信敛聚财富会割断他和他所服务的普通大众的联系,这一点和他开办银行的平民化作风完全相同。在谢世的前一年,贾尼尼把他50万美元的存款全部捐献出来,用于医学研究和银行员工子弟的教育奖学金。他以他的实际行动,实现了他“不为自己,而为大众”的誓言。

金融史上最受关注的银行家——摩根

一个世纪前,摩根像巨人一样支配着整个金融世界。作为创建通用电气公司、美国钢铁公司以及地域广泛的铁路帝国的幕后策划人物,在几十年里,他都是美国民间的核心银行家。1913年他去世的几个月后,联邦储备银行取代了他所创建的私人金融系统。

摩根早期的工作,是帮助父亲在欧洲为铁路建设募集资金。他很擅长自己的工作。铁路在19世纪美国经济中的作用,就相当于信息技术在20世纪晚期在美国经济中的作用一样,它们改变了世界运转的方式。

19世纪后期数十年的美国经济十分粗野狂躁,每隔10~15年就会发生一次市场崩溃。当时很多欧洲投资者出于恐慌、市场崩溃或对市场预期过高等原因而遭到损失,就像高科技泡沫、房地产泡沫那样。如果没有担保保证资金安全,这些受到损失的欧洲人是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3000英里以外的美国市场的,而摩根家族提供了这种担保。欧洲投资者可能对伊利诺伊中央铁路、宾夕法尼亚铁路、纽约中央铁路一无所知,但他们知道摩根的名号就是一种担保,可以保证他们的资金不会损失,可以获得稳定的回报,并最终全额拿到投资资金。

1860年,内战结束后,摩根和其他银行介入,帮助政府重新注册,调低了他们的还贷利息。他与其他银行共同组成了一个银行组织——辛迪加,从政府手中购买证券,然后以微利出售给全世界的投资者。辛迪加囊括了当时美国国内大多数主要银行,以及一些外国银行,例如(法国)洛希尔银行和巴林兄弟银行。由于辛迪加涉及的银行如此之多,所以它们总能够将债券卖给投资人。通常情况下,在短暂的市场低迷之后,他们总能够成功地出售债券而不至于被套牢。

摩根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组建了通用电气、万国收割机公司、美国钢铁公司,并建立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现代雏形。大家以为他拥有这些公司,事实上并非如此,是他组建了这些公司,然后将其股票和公债卖给投资者,摩根自己并没有买过多少这些公司的股票。

他在内战后为政府注资偿还债务,却并不拥有这些债务。他也不拥有他组建的,如一些人所说,进行现代化改造的铁路。摩根只是确保铁路运转正常,为这个国家建设铁路基础设施,后来又建立了电力行业,还将安德鲁·卡耐基创建的钢铁行业组合成一个巨大的钢铁集团。他建设了美国的铁路基础设施,电力产业和钢铁产业——继美国钢铁产业创始人安德鲁·卡内基之后,摩根把众多钢铁公司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统一体。

在摩根的职业轨迹上,他在华尔街建立了无人能及的威信。直至1904年,他是全世界最著名的银行家,一部分是因为那些大型交易,例如美国钢铁和通用,也与他为市场负责,并扮演着“个人中央银行”的角色密不可分。当时的政府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在摩根一生里,美国都没设立联邦储备委员会之类的机构。安德鲁·杰克逊总统在1836年解散了美国第二银行,这正好是摩根出生的前一年。而联邦储备委员会成立于1913年,这时摩根已经逝世9个多月了。在那段时间,美国是没有央行的。摩根试图扮演央行的角色,保证流入央行的资金可以转出、防止经济崩溃、防止公司破产、在资产流动性不足的危机时注入资金。所以,他自己承担了央行的责任。

1907年,经济危机袭来时,没有国家储备,而财政部长只有立法权,个人影响力不够,是摩根与一群银行家周旋了整整两周才遏制住了恐慌。由于金融恐慌是从信托公司开始的,其中一家出现了问题,摩根召集了他的团队,为了拯救这家信托公司,他花费了300万美元。那天证券交易所要在下午3点之前关门,实施一天的官方人为停业。为此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亲自去找摩根,摩根说:“绝对不行,你不能提前关门,否则恐慌会进一步扩大。”他给很多大银行行长打电话,把他们召集到自己的办公室里,要求他们在10分钟内凑齐2000万美元。他的要求得到了回应,2000万美元被送到了证券交易所,这才减轻了恐慌。纽约股市差点破产,无法支付员工的薪水,他们为其筹措资金,并一直救助信托公司。两周后,恐慌基本消除了。

由于在1907年金融恐慌中摩根扮演了重要角色,他成了国民英雄。走在华尔街街头,人们会为他欢呼。全世界各国首脑都发来了贺电,各地的报纸杂志也对他表达了高度的敬意,也为一个人能有如此大的力量而感到惊异。但是很快,美国人为一个民主国家的私人银行家拥有如此大的权力而感到害怕。

1907年的经济危机催生了国家货币委员会,并最终导致了国家储备和相应法律的诞生,规定政府应如何应对经济危机以及如何在危机中调控市场。

1913年,75岁的皮尔庞特·摩根去世。他是当时世界上最具实力的银行家,他组建了庞大的铁路系统和“托拉斯”,掌管着由欧洲输往美国的大批资本,而且,在美国还没有中央银行的时候,他担当着美国资本市场的监管员的角色,总是在最后关头挺身而出。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美国从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社会逐渐转变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家,他参加到有关美国治国理念的斗争中,而这种斗争从杰斐逊和汉密尔顿就已经开始了。

摩根在许多方面塑造着他那个世界,也塑造着我们这个世界。摩根一生的历史,让人们重新审视美国经济崛起中银行家所扮演的角色。在摩根去世以后,他还一直笼罩在神秘的面纱里,有人称赞他是工业化进程中的英雄,也有人诋毁他是贪婪的强盗大亨。

首位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萨缪尔森

萨缪尔森这个名字,很多人是首先通过《经济学》这本教材得以认识的。萨缪尔森在西方经济学领域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被称为经济学界的最后一个通才。有的经济学家在评论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中的影响时指出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人们进入大学一开始学习经济学便遇到了萨缪尔森,读的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科书;而当进入高层次经济理论研究之时,人们还是离不开萨缪尔森,这时萨缪尔森的《经济分析的基础》成了经济理论研究的指导;在几乎所有的经济学领域,诸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数量经济学,人们总是能从萨缪尔森的有关著作中获得启示和教益。

1948年,萨缪尔森发表了他最有影响的巨著《经济学》。这本书一出版即告脱销。许多国家的出版商不惜重金抢购它的出版权,不久即被翻译成日、德、意、匈、葡、俄等多种文字。这部著作在内容、形式的安排上也可谓匠心独具,他在每一章的开头加上历代名人的警句,言简意赅地概括全章的主题,使读者不像是在啃枯燥的理论书,而是在读一部有文学色彩的史书。这一巨著的出版,为普及、推广其理论创立了良好的条件。

萨缪尔森于1915年5月15日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加里城。1932年,萨缪尔森考入芝加哥大学,专修经济学。此时的经济学发展,就如萨缪尔森在1985年2月的一次演讲时所说:“1932年我开始在芝加哥大学攻读经济学时,经济学还只是文字的经济学。”

萨缪尔森毕业后在哈佛大学继续攻读学业,在26岁那年取得博士学位。其博士学位论文《经济理论操作的重要性》获哈佛大学威尔斯奖,以此为基础形成的《经济分析基础》为萨缪尔森赢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当时评奖委员会说:“在提升经济学家理论的科学分析水平上,他(萨缪尔森)的贡献要超过当代其他任何一位经济学家,他事实上以简单语言重写了经济学理论的相当部分。”

1958年,他与R·索洛和R·多夫曼合著了《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一书,为经济学界新诞生的经济计量学作出了贡献。

萨缪尔森的著作颇丰,主要著作有:《经济分析的基础》(1947)、《经济学》(1948)、《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1958),以及独自撰写和与多夫曼、索罗等合著的大量文章,这些文章被选编入《保罗·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集》。

萨缪尔森作为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综合的代表人物,其理论观点体现了西方经济学整整一代的正统的理论观点,并且成了西方国家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陷入“滞胀”困境,使以“新古典综合”作为理论基础的经济政策遭到破坏,萨缪尔森的经济理论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由此,形成了西方经济学界旷日持久的大论战。虽然,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经济理论的正统地位发生了动摇,但是,西方国家经济作为一种“混合经济”,仍然离不开萨缪尔森的经济理论。萨缪尔森也从其他学派的经济理论中吸收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对自己的理论加以修正和完善,使之适合于变化了的经济情况。从这点看来,萨缪尔森不失经济学大家的风范。

萨缪尔森比较著名的成果有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和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是说:生产要素报酬就是生产要素的收益,要素报酬等于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要素的边际产品也就是要素的边际生产率。

在国际贸易中,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也就是本国充裕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会提高,而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也就是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会下降,而且无论这些生产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都是如此。这个结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斯托尔珀和萨缪尔森论证的,因此称为“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从上面的分析中还可以看出,在国际贸易中,由于生产要素报酬(价格)是产品价格与要素边际生产率的乘积,所以生产要素报酬的变动会超过产品价格的变动。这一结果被称为国际贸易的“放大效应”。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是说:只要存在产品价格的差异,两国就会继续开展贸易,但最终的结果将是两国两种产品的价格完全相等,而生产要素的价格也完全相等,此时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贸易也就停止。两国间开展贸易的结果会使两国的生产要素价格最终相等这一趋势被称为“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由于这一定理是由萨缪尔森根据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逻辑论证的,因此该定理又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

2009年12月13日,这位经济学泰斗级的人物,在其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家中逝世,享年94岁。“一如既往,在做那些能够给我带来纯粹乐趣的事情的时候,我的所得远大于付出。”在他69岁的时候,他就已经这样评价自己的一生。

萨缪尔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他的经典著作《经济学》以40多种语言在全球销售超过400万册,是全世界最畅销的教科书,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也正是他的这本著作,将西方经济学理论第一次系统地带进中国,并使这种思考方式和视野在中国落地生根。

著名的金融投资大鳄——索罗斯

1930年8月12日,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城的一个犹太中产阶层家庭里,一个瘦弱的男孩出生了。这只是普通的一天,一个普通的孩子的到来。但是,几十年后,当美国《商业周刊》这样评价他,“任何一位投资家都没能取得如此出色的成就,彼得·林奇没有做到,沃伦·巴菲特也没有做到”,谁也无法忽视这个曾经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了。

这个人就是乔治·索罗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有人称他为“金融怪才”“世纪金融强人”“金钱魔术师”“资本舵手”“最伟大的慈善家”;有人称他为“金融大盗”“股市鳄鱼”“国际金融界的坏孩子”“最疯狂的小偷”“投机魔王”“该死的货币赌徒”。

对索罗斯个人的称呼和评价也褒贬不一,但无论称呼他什么,最重要的是他极其善于利用资金,透过资金的力量创造利润,而且速度极其惊人。从白手起家到纵横世界金融市场的金融巨头,索罗斯腰缠雄厚资金,攻击各国金融体制漏洞,无往不胜,横扫天下。

在华尔街,索罗斯和巴菲特被称为“最伟大的投资经理人”。深刻的哲学头脑、渊博的金融知识、丰富的投机经验,加上敏锐的投机嗅觉,这是索罗斯在金融大潮中成为成功者的重要原因。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管理经理加里·葛雷斯坦言:“索罗斯的天才在于,在其他任何人之前便看出了未来发展的整个趋势,他不必看到现实的变化与发展,在他的头脑中,事情发展的过程和结果早就形成了。”

作为索罗斯基金董事会的主席,他拥有的量子基金曾经是美国规模最大的基金。在近30年的投资历史中,量子基金称得上是全世界所有投资基金中业绩最好的。从最初创立双鹰基金,到后来成为量子基金的总裁;从以25万美元闯华尔街起家,到1993年以11亿美元的年收入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年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人,索罗斯通过他建立和管理的国际投资资金,积累了大量财富。他在1969年注入量子基金的1万美元在1996年底已增值至3亿美元,增长近3万倍。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华尔街有史以来收入最高的超级基金经理人,却生活朴素,没有游艇、高级轿车和私人飞机,外出都搭普通民航飞机、坐出租车甚至搭巴士。他掌管着数十亿甚至上千亿的资金,在一日之内就能赚进20亿美元,却总是心平气和,处变不惊,保持着一贯的沉着冷静。

索罗斯不仅是功勋卓著的金融投资家,更是国际大师级别的金融理论家。索罗斯凭借着非凡的投资才华、智慧和在长期的投资过程中形成的独具一格的投资理论,使他能够叱咤金融市场并取得辉煌战绩。

索罗斯的独具一格的投资理论,即他始终坚信金融市场是没有理性、难以预测的。他设法“在混沌中寻找秩序”,创造出独特的投资理论,并试图以这种对经典经济学的突破和颠覆,为其行动寻找根据。

索罗斯将哲学与投资实践相结合,创造了“反射理论”“枯荣相生理论”等一系列对全球投资界具有深远影响的投资理论。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几十年来,投资市场变化万端,无数投资人在市场无情的折磨下黯然离去,许多投资机构也在不知不觉中烟消云散。索罗斯却在这险象环生的市场里取得了丰硕的投资战绩。他出色的投资才能和高超的投资技巧更使无数投资者深受启发。

他纵横全球金融市场几十年,书写了由平民到具备全球影响力人物的传奇。几乎所有投资家都将索罗斯视为自己的榜样,仔细分析索罗斯的生平,特别是他的投资技巧和那些经典的投资案例,期望从中寻找到投资窍门,探索出投资成功的捷径。

他的投资经历为世界上所有投资者所惊叹,就像他摧毁英格兰银行、狙击墨西哥比索、掀起东南亚金融风暴……所有这一切都表现出了一个卓越的投资家非凡的战略眼光。

21世纪来临后,进入古稀之年的索罗斯在国际投机金融市场上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从2000年投资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失败之后,索罗斯逐渐意识到是该果断退出的时候了,于是他果断地关闭了量子基金,将所有剩余的基金份额全部用于服务慈善事业,正式向世人宣布退出世界金融市场的历史舞台,从而给他长达30余年的金融投资事业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抄底华尔街的股神——巴菲特

巴菲特,被世人尊称为“股神”“投资大师”“最负盛名的投资家”“世界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投资者”。他以微乎其微的100美元起家,发展成为目前拥有巨额资产的世界首富,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单靠投资发家而成为世界顶尖富豪的人。自1993年荣登世界首富后的十多年来,在《福布斯》一年一度的全球富豪榜上,巴菲特一直稳居前三名。

2007年,巴菲特以520亿美元位居《福布斯》全球排行榜上第二位,仅次于首富比尔·盖茨的560亿美元。2008年,根据3月5日《福布斯》财富榜的最新报道,巴菲特的净资产增长了100亿,达到了620亿美元,位居全球首位;而比尔·盖茨的净资产增加了20亿,达58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三。

1930年8月30日,沃伦·巴菲特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沃伦·巴菲特从小就极具投资意识,他钟情于股票和数字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家族中的任何人。他满肚子都是挣钱的道儿,5岁时就在家中摆地摊兜售口香糖。稍大后他带领小伙伴到球场捡大款用过的高尔夫球,然后转手倒卖,生意颇为红火。上中学时,除利用课余时间做报童外,他还与伙伴合伙将弹子球游戏机出租给理发店老板,挣取外块。

巴菲特可以算得上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他依靠股票、外汇市场的投资,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富翁。他倡导的价值投资理论风靡世界。

价值投资并不复杂,巴菲特曾将其归结为三点:把股票看成许多微型的商业单元;把市场波动看作你的朋友而非敌人(利润有时候来自对朋友的愚忠);购买股票的价格应低于你所能承受的价位。“从短期来看,市场是一架投票计算器。但从长期看,它是一架称重器”——事实上,掌握这些理念并不困难,但很少有人能像巴菲特一样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去。巴菲特似乎从不试图通过股票赚钱,他购买股票的基础是:假设次日关闭股市或在5年之内不再重新开放。在价值投资理论看来,一旦看到市场波动而认为有利可图,投资就变成了投机,没有什么比赌博心态更影响投资。

巴菲特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他的老师,格雷厄姆教给他的学生巴菲特两个最重要的投资规则:第一条规则:永远不要亏损;第二条规则: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

格雷厄姆将自己的投资规则解释为:“我大胆地将成功投资的秘密精炼成四个字的座右铭:安全边际。”巴菲特始终遵循导师的教诲,坚持“安全边际”原则。这正是巴菲特永不亏损的投资秘诀。

巴菲特经过多年的投资实践,始终相信“安全边际”是投资中最为重要的概念:“在《聪明的投资人》一书中,本·格雷厄姆多次强调‘安全边际’原则。我读过这本书已经42年了,至今我仍然认为‘安全边际’的概念非常正确。许多投资者忽视了这个非常简单的投资理念,从而导致了他们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遭受的重大损失。”对于优秀企业的股票,巴菲特选择的是长期持有。

价值投资正是利用股市中价值与价格的背离,以低于价值的价格买入,以相当于或高于价值的价格卖出,从而获取超额利润。格雷厄姆认为价值投资的核心是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差距,即“安全边际”。在证券的市场价格明显低于计算所得的内在价值时买进股票,最终必将产生超额回报。

“投资的秘密在于,在适当的时机挑选好的股票,只要他们的状况良好,就一直长期持有下去。如果不愿意持有一只股票10年,那就不要考虑持有它10分钟。”巴菲特之所以强调长期持有,他认为一方面股票价格只有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回归其真实价值;另一方面,长期持有将通过复利的巨大作用使投资收益率的微小差异积累成巨大的财富;同时,长期持有还能大大地降低交易成本,减少资本利得税,使总体收益远远超过短期频繁交易的所得。

正如安迪·基尔帕特里克所说的,如果你在1956年把27美元交给巴菲特,它今天(2002年)就会变成2.7亿美元,而且还是税后收入。巴菲特就是这样一个神话般的传奇人物。巴菲特无愧于股神的称号,他是第一位靠证券投资成为拥有几百亿美元资产的世界顶级富豪。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在1964年的账面面值仅为每股19.46美元。在巴菲特接手之后,一度濒临破产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不仅很快起死回生,而且已成长为资产达1350亿美元的“巨无霸”。如今,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旗下已拥有各类企业约50家,其中最主要的产业系是以财产保险为主的保险业务(包含直接与间接再保)。此外,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还生产从油漆、毛毯到冰激凌等一系列产品,该公司同时持有诸如沃尔玛和宝洁等许多大型企业的股票。而到1999年年底,每股交易价格达到了51000美元,1998年6月,其每股价格更达到创记录的80900美元。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伯克希尔已经是一家资产总额高达1300多亿美元的巨型企业。

商场犹如战场,成王败寇。从普通人成为富翁,是无数人的梦想;从平凡人成为世界富翁,更是无数人想所未想。通过投资实现发家为这个梦想提供了一条捷径。巴菲特因其仅仅通过投资成为世界富翁而受到世人的顶礼膜拜。他的投资方向可以称得上是世界金融市场的“风向标”;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可以繁荣一个市场,亦可以衰退一个市场;他的投资理念和投资哲学被全世界广泛关注和研读,对世界金融领域的投资者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过去的时间里——从艾森豪威尔时代到克林顿执政,一直到奥巴马掌权,无论股市行情牛气冲天还是疲软低迷,无论经济繁荣还是萧条,巴菲特在市场上的表现总是出奇地好。他的投资理念为自己创造了惊人的佳绩。

影响最为深远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

艾伦·格林斯潘,美国犹太人,美国第十三任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在美国是一位传奇人物。许多人认为他是美国国家经济政策的权威和决定性人物,媒体业界把他看作“经济学家中的经济学家”和“大师”。

从外表上看,格林斯潘更像一位老学究。他永远穿着一套深色西服,永远戴着一副黑边眼镜,讲起话来永远慢条斯理,没有一丝感情色彩。但在美国金融界有这么一说:格林斯潘咳嗽一声,全世界都得下雨。因此,华尔街的投资者们花了很大力气研究格林斯潘的每次讲话,试图从他的遣词造句中捕捉到哪怕一点蛛丝马迹。

1966年7月,格林斯潘发表《黄金和经济自由》一文,预言美国将爆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可当时如日中天的美国经济,完全没有听到这个无名之辈的声音。1974年,他的预言灵验了,美国遇到了“二战”后最可怕的通货膨胀,经济陷入了全面困境。于是,尼克松总统连忙请其担任美国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由此,格林斯潘正式步入美国政经界高层。

在美联储的历史上,格林斯潘的出现之所以显得突兀,是因为美联储主席向来从内部产生,而格林斯潘以前从来没有在美联储任过职。美联储主席沃尔克退休后,里根总统便任命格林斯潘为继任者。

格林斯潘刚刚上任便遇到了1987年美国股市的“黑色星期一”,道·琼斯指数在开盘后3个小时内,狂跌508.32点,创下了史无前例的纪录, 5000多亿美元灰飞烟灭。《国际先驱论坛报》刊登了这样一幅漫画:一头公牛倒地而毙,手持利剑的斗牛士百思不得其解:“正炒得起劲,怎么突然就死了呢?”权威金融杂志《福布斯》新近列出的全美400名大富豪,一下子就有38人出局;首富萨姆·华尔损失高达21亿美元;而百万富翁亚瑟·凯恩一夜之间背上了近千万美元的债务,绝望之中对准自己的脑袋扣动了扳机……许多投资者绝望自杀。

经过一整夜的思考,格林斯潘做了也许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决定——命令联储在星期二交易开始前50分钟发表一个一句话的声明:“作为这个国家的中央银行,联储遵从自己的责任,已经决定准备起到清偿力来源的作用,以支持经济和金融体系。”他当时开出的药方是放松银根,阻止股市继续恶性发展,稳稳地拨正美国这艘大船的航向,在全国人民面前交上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令许多人对他刮目相看,从此就与美联储主席一职结下了不解之缘。

格林斯潘总是对美国经济过热保持着一种警觉,只要一出现过热的迹象,他就会采取措施把温度降下来。他指挥着美国的经济巨轮驶过了暗礁丛生的20世纪80年代,使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据统计,在全美400多位资深高级主管中,对格林斯潘的支持率是97%。不少美国人说,格林斯潘是影响力仅次于美国总统的“美国第二大有影响的人物”。这主要是因为他在美国银行系统中担任了重要角色,通过控制货币供应和银行信贷来控制美国经济,并且运用他的权力取得了不可思议的成就。从里根到布什,再到克林顿,一直到小布什,无论华盛顿官场中如何风云迭起,人事震荡,格林斯潘始终“岿然不动”。

“当今世界的经济和金融通过种种方式正在发生着变革,而这些变革我们还并不完全理解。政策制定者并没有能力完全及时地预料到潜在的不利发展方向。因此在我看来,我们的经济应具有足够的适应性和弹性以应对不可预知的打击,这一点与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同样重要。政策制定者需要更多地依靠市场的自主调节机制去替代政府官员对于外来的不准确的预期。”格林斯潘在国际货币大会上曾这样讲道。

格林斯潘是一位很有实战经验、同时又有理论素养的经济学家。格林斯潘在他的专著中所提出的“金融分解技术”是当代金融理论的基石。通俗地说,格林斯潘的金融分解技术包括两个方面,即“衍生金融工具”和现在中国也开始进行的“资产证券化”。格林斯潘认为,金融产品是一个大概念,只有进行分解,投资者才能享用,这需要把“金融创新”和“降低风险”结合起来,以吸引投资者入市。

伟大的经济学家极其少见,这种人必须具备几种人的天赋:数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艾伦·格林斯潘正是这些天赋的化身。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不可知的,只有通过不断的改变,才有可能逐渐接近完善。

1994年开始,格林斯潘一次接一次地提高利率,被人视为“简直疯狂”;199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格林斯潘沉着应战,三次削减利率,从而使美国免受金融危机的波及,并且最终遏制住那次危机蔓延的势头。这一次次的辉煌使他被媒体称为“金融之神”。格林斯潘坚持反通货膨胀主义,勇于突破经济理论的束缚。传统理论认为,失业率高于6%将导致经济萎缩,低于5%将触发通货膨胀。而当时美国的失业率仅为4%,经济仍在稳定增长。传统理论的另一个论点是经济过热必将引发通货膨胀,但他注意到大规模的高科技投资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因此在推动新技术革命方面不遗余力。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伯格斯坦称这是格林斯潘“最了不起的历史性贡献”,他“不仅改变了金融政策,也改变了我们的经济和未来”,使得美国经济得以平安“软着陆”。

美国《幸福》杂志曾对上千名公司负责人进行调查,发现格林斯潘的支持率高达96%。他们认为,过去近30年里,没有一位联储主席像格林斯潘那么称职。金融市场时时刻刻都在猜测他的想法,而他时时刻刻都力图把市场调节到“某个正常的区间”。合理的市场必须由一半人坐轿,一半人抬轿,达到长期的均衡,究竟是抬轿还是坐轿,就取决于他们是否猜准了格林斯潘心中的那个区间。

对于那些1987年以后才接触西方经济学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格林斯潘就是美联储,格林斯潘就是美元基准利率,格林斯潘就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市场的需要造就了这个“格林斯潘时代”。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市场观察”栏目的首席经济学家欧文·凯尔纳也说过:“格林斯潘和投资者之间是一种既爱又恨的关系,格林斯潘就像一个受人信任的医生保管着一些散发着难闻气味的药品,但每个人都知道这些药对他们是有好处的。”

“一直追求的是真理和美女”——保罗·克鲁格曼

保罗·克鲁格曼是自由经济学派的新生代,目前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教授。1991年获克拉克经济学奖,2008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8年底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爱他与恨他的人都表现出极端的情绪。爱他的人说:“假如我拥有保罗十分之一的头脑和二十分之一的勇气,那我将成为这个世界最幸福的人。”而质疑他的人则对其学术水平发出诘难。“我这里可没有什么雍容肃穆的著作,”克鲁格曼说:“我一直追求的是真理和美女。那些总是正襟危坐、没有一丝怪念头的人,几乎从来不会提出新颖的见解。”

1953年,克鲁格曼出生于一个美国中产阶级的家庭。从约翰·F·肯尼迪高中毕业后,他来到了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经济学。大学时代的克鲁格曼似乎更偏好历史,经济学的专业课修得不多,倒是天天去上历史课。大学二年级的时候,著名经济学家诺德豪斯在偶然看到克鲁格曼的一篇关于汽油的价格和消费的文章后,为他对经济问题的深刻理解所打动,立即邀请他做自己的助手。大学毕业后,在诺德豪斯的推荐下,克鲁格曼顺理成章地进入了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在此期间,他的情绪比较低落,草草地完成了博士论文以后,他奔赴耶鲁大学任教去了。

克鲁格曼在耶鲁大学也不得志,由于性格太强,他得罪了不少人,连研究生奖学金也丢掉了。1978年,他去探访著名经济学家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的作者),多恩布什的鼓励使他找回了自信,他发现自己找到了打开成功之门的关键。他开始写一篇关于垄断竞争贸易模型的论文。当年7月,他把这篇论文提交到国民经济研究局的暑期研讨会上,参加这个会议的都是当时国际上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当他开始宣读论文时,人们没有加以注意,都在相互交谈。渐渐地,大厅安静了下来,人们停止交谈,专心地倾听克鲁格曼的演讲。

于是,克鲁格曼一夜成名了!克鲁格曼回忆道:“那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90分钟。”接下来的日子里,荣誉和金钱接踵而未,克鲁格曼开始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发表演说,参加研讨会,会见各式各样的人。

在外人看来,克鲁格曼混得很不错:年纪轻轻就成为终身教授,拿着丰厚的薪酬、常常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参加各种会议,甚至还写出了几篇挺好的论文。不过,克鲁格曼的内心极为失落,他说:“和世界上99%的人相比,我没什么可抱怨的。但我的参照对象是同辈中最成功的经济学家,我还没有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风暴使全世界面临经济全面衰退的危机。这场危机对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来说,却使他的学术名望达到了巅峰。

1994年,在亚洲经济一片看好声中,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克鲁格曼语出惊人,他在权威学术杂志《外交事务》双月刊上发表专文,批评亚洲模式侧重于数量扩张,轻技术创新,所谓的“亚洲奇迹”是“建立在浮沙之上,迟早幻灭”。因为仅靠大投入而不进行技术创新和提高效率的做法,容易形成泡沫经济,在高速发展的繁荣时期,就已潜伏着深刻的危机,迟早要进入大规模调整。在亚洲经济玫瑰满途的日子,克鲁格曼教授的论断犹如乐章中的不和谐音,尖锐刺耳,举世为之哗然。

3年后的金融风暴印证了他的独具慧眼,也奠定了他作为新一代经济大师的地位。克鲁格曼教授以其先知先觉的预见性而赢得了全世界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