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军人衔级
衔级含义:军人等级的区别工具
军衔是指军队中对不同职务的军人授予的等级称号,军衔将军人的荣誉称号、待遇等级和职务因素融为一体,使其兼有调整部队指挥关系和调整个人利益关系的两种功能。军衔分为临时军衔和永久军衔两类。一般军衔是指永久军衔。军衔一般分为帅、将、校、尉、士官、士兵6等。每级再细分数级。
军衔最早出现于15世纪末叶,是伴随着常备军的产生和发展逐渐完善的。军衔的主要作用是鲜明地表示军人的军阶高低,通过把官兵的等级在服装上表示出来的方法,以便于准确识别和指挥作战,确定相互之间的隶属关系。
俄国是世界上实行军衔较早的国家之一。16世纪中叶,俄国军队首先在射击兵中实行了军衔。到17世纪末18世纪初,彼得一世才在他建立的正规军中实行统一的军衔体制。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专门颁布法令,废除了旧的官衔军衔。到1935年,苏军才颁布了新的军衔制。
美国军队军衔制的第一个倡导者是乔治·华盛顿。1775年,华盛顿第一个在美国军队中推广和实行军衔制。经过200多年的逐步发展,美军已形成了比较适合其特点的军衔体制。美军不设元帅,分为将、校、尉、准尉、军士、兵6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55年,第一次颁布了自己的军衔。当时的军衔分为帅、将、校、尉、军士、兵等6种,其级别也多达20多个。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取消了军衔。从1988年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又恢复了军衔。但比起50年代的军衔,目前的军衔更加简明,等级级别进一步减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军衔体制。
军衔制度:军人的“身份证”制度
军衔制度的意义,主要是有利于提高军人的荣誉感和责任心,方便部队的指挥与管理,加强军队的组织纪律性,促进正规化建设,对国际联盟作战和军队间交往也具有重要作用。
军衔是区分军人等级,表明军人身份的称号、标志,是国家给予军人的荣誉。
通常由将官、校官、尉官、准尉、士官、士兵构成其等级体系,有的国家还设有元帅。以置于肩、领或袖、帽等处的专门徽章符号,标志军人的军衔等级和所属军种、兵种及专业勤务。军衔的种类,按其性质,可分为正式军衔、临时军衔和荣誉军衔;按兵役,可分为现役军衔、预备役军衔和退役军衔。
实行军衔制度,有利于提高军人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方便军队的指挥和管理,促进军队正规化建设;对国际联盟作战和军队交往也具有重要意义。许多国家的法律规定,军衔是军人的终身荣誉,非经法律判决不得剥夺,具有一定功绩的军人退役后,在规定的场所有权着佩戴军衔符号的军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55~1965年第一次实行军衔制度时,军衔设7等19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设而未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在实际授衔过程中,还授予了准尉军衔作为尉官的最低一级。
1988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恢复实行军衔制度,军衔设6等18级:一级上将(设而未授)、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军士长、专业军士;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1993年4月,士官军衔增加等级,军士长和专业军士军衔,由高至低各分为四级、三级、二级、一级。
1994年5月,将官军衔中不再设一级上将。1995年5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3次会议通过,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规定预备役军官军衔为3等8级:预备役少将;预备役大校、上校、中校、少校;预备役上尉、中尉、少尉。
军衔的法律效力:受法律认可和保护的功能
军衔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军衔受法律认可和保护的功效和职能,称为法律功能。将、校、尉等军衔等级体系,同军、师、团、营、连、排长等职务等级体系,都具有区分等级的功能,但其性质不同。军衔是授予个人的等级称号,上校、上尉等衔称区分的是个人的级别,团长、连长等职务区分的是岗位的台阶。
从专业角度来讲,授予军衔和任命职务,都是一种法律事实,但法律赋予它们的功能却不同。授予军衔,是对个人劳绩贡献总和的肯定,无论他在什么单位、什么岗位工作,只要军衔不因犯罪被剥夺,法律就保证其永远享有军衔赋予的权利和待遇。
军衔有许多法律功能,比如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军衔有确立军官身份的功能;
第二,调整军人利益关系上的功能;
第三,确定非隶属系统军人上下级关系的功能;
第四,标志社会荣誉方面的功能。
军衔的历史:四代汉语军衔等级
军衔制度本是由西欧国家传入中国的,军衔等级称号的汉语名称几经变更,迄今为止已经更新到了第四代。
第一代:
1904年,清朝政府在《另定新军官制事宜》的奏折中首先提出,1905年9月16日《陆军军官军佐任职等级及补官体制摘要章程》正式命名了三等九级的军官军衔称号。上等军官称都统,中等军官称参领,下等军官称军校,每等分正、副、协三级。
军官三等九级的全部称谓是:
正都统、副都统、协都统;正参领、副参领、协参领;正军校、副军校、协军校。
第二代:
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一成立,清朝政府命名的军衔等级称号被立即废弃,《军士制服令》中匆促提出新的军衔等级称谓。上等军官称将校,中等军官称领,次等军官称尉,每等分大、中、少三级。
军官三等九级的全部称谓是:
大将校、中将校、少将校;大领、中领、少领;大尉、中尉、少尉。
第三代: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正式颁布军队等级制度法规,在《陆军军官佐士兵阶级表》中正式命名了军官的军衔称号。上等官佐称将军,中等官佐称都尉,初等官佐称军校,每等分大、左、右三级。
军官三等九级的全部称谓是:大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大都尉、左都尉、右都尉;大军校、左军校、右军校。
第四代:
1912年,北洋政府另外颁发《陆军官佐士兵等级表》,重新命名了军官军衔称号。上等军官称将官,中等军官称校官,初等军官称尉官,每等分上、中、少三级。
军官三等九级的全部称谓是: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这种称谓一直沿用到现在,后来只是在每一等里面的级数上有所增加。如人民解放军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实行军衔制期间,增设了大将、大校和大尉。
军衔类别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军衔可以有多种类型。按军衔的属性,可分为职务军衔和个人军衔;按军队种类,可分为陆军军衔、海军军衔和空军军衔;按军衔的效力,可分为正式军衔、临时军衔和荣誉军衔;按兵役状况,可分为现役军衔、预备役军衔和退役军衔;按工作业务,可分为不同专业勤务军衔。
编制军衔:职务军衔
编制军衔,又称“职务军衔”,就是对军队的每一个职务所规定的军衔等级。军人个人的军衔必须是在其所担任职务的编制军衔范围内授予或晋升。
世界各国军队一般都规定有编制军衔,但编制幅度不尽相同,有的一职编一衔,有的一职编数衔。规定一职编一衔的英美等国家,辅以临时军衔制度,来调整新老军官的利益关系,规定一职编数衔的国家,则用编制军衔的幅度来调整新老军官的利益关系。
美国的军官职务编制军衔规定:
上将: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军种参谋长、战区司令官;中将:军种副参谋长、军长、舰队司令;少将:师长、航空母舰特混部队司令;准将:副师长、独立旅旅长;上校:团长、空军联队长、舰长;中校:营长、舰艇中队长;少校:副营长、舰艇分队长;上尉:连长;中尉:副连长;少尉:排长。
印度的军官职务编制军衔规定:
上将:军种参谋长;中将:军区司令、舰队司令;少将:师长、军分区司令;准将:师参谋长、旅长;上校:旅参谋长、飞行联队司令、舰长;中校:营长、特种兵团长、飞行中队长、二级舰长;少校:副营长、特种兵副团长、飞行中队长、三级舰长;上尉:连长、飞行副分队长、艇长;中尉:副连长;少尉:排长。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编制军衔,基本上实行一职编两衔的制度,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修正的《军官军衔条例》规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的职务编制军衔为上将,其他各职级的编制军衔为:
大军区正职:上将、中将;大军区副职:中将、少将;正军职:少将、中将;副军职:少将、大校;正师职:大校、少将;副师职(正旅职):上校、大校;正团职(副旅职):上校、中校;副团职:中校、少校;正营职:少校、中校;副营职:上尉、少校;正连职:上尉、中尉;副连职:中尉、上尉;排职:少尉、中尉。
个人军衔:永久军衔
个人军衔,又称“正式军衔”“永久军衔”。这种军衔称号是军官的终身荣誉,因为它是根据军官德才表现、所任职务、工作实绩、在军队中服役的经历和对事业的贡献等综合因素,授予个人的军队等级称号。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军衔制度,个人军衔在军官退役后仍然予以保留,属于永久军衔性质。只是在军衔称号前冠以“退役”二字,比如“退役上校”“退役中将”等,也正因为如此,被称为永久军衔。
永久军衔的特点是将军官的荣誉称号、待遇等级和职务因素融为一体,具备两种功能,一是调整部队指挥关系,二是调整个人利益关系。
中国人民解放军1988年颁布、1994年修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中这样规定:“现役军官退役的,其军衔予以保留,在其军衔前冠以‘退役’。”
军官的军衔必须是在其所任职务编制军衔范围内授予或晋升;但在所任职务编制军衔的幅度内,军衔的授予或晋升,可以是“高衔”,也可以是“低衔”。所以,经常会出现资历浅的连长是中尉、而资历深的副连长却是上尉这样“职衔倒挂”的现象。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中有这样的规定,在一般情况下,“军衔高的军官对军衔低的军官,军衔高的为上级。当军衔高的军官在职务上隶属于军衔低的军官时,职务高的为上级”。根据这一规定,同在一个连队工作的上尉副连长,必须作为下级而服从中尉连长的指挥。
另外,世界上有少数国家为了避免这种职衔倒挂的情况出现,实行个人军衔与职务军衔相结合的制度。
临时军衔:职务军衔、名誉晋级
临时军衔,又称“职务军衔”或“名誉晋级”,英国人又称为“荣誉阶级”“加衔阶级”。它按照军官所任职务佩戴军衔符号,任什么职就佩戴什么职务所对应的军衔符号,职务下降军衔也随之降低,职务消失军衔也就失效了。
最早来源于“名誉晋级”的临时军衔,起源于拉丁语。美国19世纪60年代开始实行名誉晋级制度。西方国家实行临时军衔制度最初是为了既可以在战时把更大的职责交给军官,又可以避免在战争结束后出现过多的高级军衔。
军衔晋升是军人的一种权利。各国对校级以下军官及士兵军衔的晋升期限,都有具体、严格的法律规定;将官军衔的晋升,通常实行择优选升,不规定具体期限。
实行临时军衔与永久军衔的意义在于,按临时军衔佩戴军衔符号,可以实现职务和军衔符号相一致,便于对部队的作战指挥和平时管理;按永久军衔享受个人生活待遇,使军官的待遇不只是同职务挂钩,而是同全部的劳绩贡献挂钩,有利于调整新老军官之间的利益关系,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
和平时期,为使军人的军衔与其所任职务相一致,有的国家实行临时军衔制度。比如美国就有这样的规定:下士以上军人正式军衔尚未期满,而被正式任命或临时任命为比其正式军衔高的职务时,则授予同新任职务相适应的临时军衔。军衔一般都是按期逐级晋升,因职务提升而军衔低于新任职务的编制军衔,或在工作中建有突出功绩的军官,军衔可提前晋升。临时军衔,一般都高于本人的正式军衔。被授予临时军衔的人员,其权力和服装式样与正式军衔相同。职务下降时,临时军衔亦随之下降,但不得低于原有的正式军衔。英国、印度等国,亦实行临时军衔制度。
军兵种和勤务军衔
外国军队的军衔类别,大都按军种划分,如陆军上将、海军中校、空军少尉等。有的国家还在军种中再划分出若干兵种和专业勤务,如美国陆军军,衔中就包括有步兵、野战炮兵、军械兵、宪兵、特种部队、医疗队、化学兵、财务兵、参谋等30余种类别,每类都有专门的符号加以标志。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军衔制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规定,现役军官军衔分为7类18种。第1类为指挥军官和政治军官军衔,其中又划分为12种:步兵军衔、骑兵军衔、炮兵军衔、装甲兵军衔、工程兵军衔、铁道兵军衔、通信兵军衔、技术勤务兵军衔、公安军军衔、空军军衔、海军军衔、海岸军衔;第2类为技术军衔;第3类为军需军衔;第4类为军医军衔;第5类为兽医军衔;第6类为军法军衔;第7类为行政军衔。第1类中的海军军衔和第2类至第7类的全部军衔,在其军衔称号前均冠以军种或专业名称,如海军少尉、技术中尉、军需上尉、军医大尉、兽医少校、军法中校、行政上校等。骑兵、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铁道兵、通信兵、技术勤务兵、公安军、空军和海岸军衔,只是将官在其军衔称号前冠以军兵种名称,如骑兵大将、技术勤务兵上将、公安军中将、海岸少将等;校官、尉官和全部步兵军衔,只用缀在领章上的军兵种和专业勤务符号来区分其军衔种类,在文字称呼上不冠军兵种及勤务名称。军兵种及专业勤务军衔符号的图案为:
步兵(合成军队)——镰刀斧头图案中嵌入“八一”军徽;
海军——铁锚;
空军——“八一”军徽和飞鹰两翼;
炮兵——交叉的古炮筒;
装甲兵——坦克;
工程兵——交叉的铁锹和铁镐;
通信兵——电话机、电波和铁塔;
铁道兵——五星、飞翼、钳子、铁锤和锚;
公安军——盾;
骑兵——交叉的马刀、骑枪和马蹄铁;
军医——金色衬底的红十字;
兽医——银色衬底的红十字;
军法——盾和两把交叉的宝剑;
军需——红五星外围麦穗和齿轮;
技术——交叉的钳子和扳子;
文工团——古笙外围松枝;
体工队——交叉的剑戟外围松枝。
1988年人民解放军重新实行军衔制后,现役军衔的类别划分为4种,即陆军军衔、海军军衔、空军军衔和专业技术军衔。
军衔的几种变迁形式:升转降夺消
晋升:向上的变化
晋升,就是军衔晋升,即提高军人军衔的等级。军衔晋级,是军人的一种权利,各国对此均有立法,对军衔晋级的各项内容做出明确规范,使军人的这一权利得到法律的确认和保护。
当今世界上,各国对军衔晋级的内容规范,通常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晋级的条件规定,二是晋级批准权限的规定,三是晋级的期限规定。
第一,军衔晋升的批准权限,多数国家与军衔授予的权限相同,少数国家略宽于授衔权限。世界各国军衔晋级的条件基本上是这样两条,一是本人军衔没有达到其所任职务的最高编制军衔,二是具有良好的鉴定。
第二,军衔晋级的批准权限,一般的按职务任免权限审批,即正师职以上军官军衔晋级,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批准;副师、正团职军官军衔晋级,由大军区级首长批准;副团、正营职军官军衔晋级,由军一级首长批准;副营职以下军官军衔晋级,由师级首长批准。但副师职军官晋大校,得由中央军委主席批准;副营职军官晋少校,得由军一级首长批准。
第三,晋级期限是指,将官一般不作具体要求,校官和尉官晋级各国都有衔龄的要求,但期限长短很不一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行条例规定,平时军衔晋级期限,少尉晋中尉,大学专科毕业的为两年,其他三年;中尉至上校的军衔晋级,每级都是四年;大校至中将的军衔晋级为选升,无年限要求。战时军官军衔晋级期限可以缩短。军官因职务提升,其军衔低于新任职务等级最低编制军衔的,在作战或工作中建立突出功绩的,其军衔可以提前晋升。军官军衔晋级期限届满,因各种原因不够晋级条件的,得延期晋级或退出现役。
转改:横向上的变化
军衔等级的改变,向上称晋级,向下称降级,军衔类别的改变,人们习惯上称为转改。军衔类别可以转换和改变。
军衔转改在手续上,同授衔也不相同,授衔是由无军衔到获得军衔,所以需要举行比较隆重的授衔仪式,改衔由于是在既有的军衔等级前改变一个修饰词,故无须重新授予,一般也不举行什么仪式。
军衔类别的转改,俗称“改衔”。改衔与其他军衔变迁形式最重要的区别是利益关系上的差异:改衔对于军人来说,政治荣誉和物质待遇并不发生变化,只是关系到军人所从事的工作业务性质的改变,而授衔、晋衔、降衔和剥夺军衔,却会引起个人利益的变化。
与军衔晋级降级一样,军衔类别的转改,需要经有权批准其军衔称号的首长以正式文件的形式予以公布。
军衔的转改办法是将其军衔等级(如上校)前表示军衔类别的定语加以改变,如现役军官转服预备役后,即在其军衔前冠“预备役”三字,称“预备役大校”。
降级:向下的变化
军衔的降级是一种行政处分,指降低军人军衔的等级。
198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新的军衔制后,降低军衔的情况包括两种:
第一种,军人因违反军纪,给国家和军队造成损失的,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的规定,给予军衔降级处分,但这种处分不适用于少尉军衔。军衔降级后,其本级衔龄从降级之日起重新计算,但如果对所犯错误已经改正,并在作战或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其军衔的晋升期限可以缩短。
第二种,军官因不胜任现职,被调任下级职务,其军衔高于新任职务等级最高编制军衔的,应当将其军衔“调整”至新任职务等级最高的编制军衔,这种调整式的军衔降级,不算处分。
剥夺:军衔被吊销
军衔的剥夺,即指军衔被吊销。2000年,中央军委颁发《关于剥夺犯罪军人军衔的规定》,对剥夺军衔的有关问题作了具体规定。规定还适用于:军队司法机关管辖的退役军人犯罪的案件,需要剥夺犯罪分子军衔的;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军事法院判决剥夺犯罪分子警衔的。
在规定中,主要对以下一些方面做了一些规范:
比如,军人犯罪被依法判处不满三年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罚金、没收财产的,不剥夺其军衔。军人犯罪,被依法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的,由第一审军事法院判决剥夺其军衔。缓刑考验期限不得作为军衔晋级的期限计算。军人犯罪被判处管制、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宣告缓刑的,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可以佩戴军衔肩章、符号、帽徽。经司法机关批准或决定逮捕的军人,逮捕时应摘去本人佩戴的军衔肩章、符号、帽徽,由执行逮捕的机关暂时收存;不构成犯罪或依法不起诉、免于刑事处分的,应当及时向本人发还其军衔肩章、符号、帽徽。未被依法判处剥夺军衔的犯罪军人,按照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可以给予军衔降级处分。
被依法判处剥夺军衔的犯罪军人,在服刑期满后,需要在部队服役并授予军衔的,依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第16条、《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士兵服役条例》第21条的规定办理。被依法判处剥夺军衔的犯罪军人,原是军官的,在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后,由第一审军事法院将判决书副本交其所在单位的干部部门备案;原是士兵的,在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后,由第一审军事法院将判决书副本交其所在单位的行政管理部门备案。被依法判处刑罚而未剥夺军衔的军人,服刑期间停止佩戴军衔肩章、符号、帽徽,其军衔、肩章、符号、帽徽由执行机关保存。服刑期满后,原职是军官的,由执行机关将本人及其军衔肩章、符号、帽徽交其所在单位的干部部门处理;原是士兵的,交其所在单位的行政管理部门处理。
取消:军衔失效
取消也是使原有军衔失效的一种措施。取消军衔,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次实行军衔制后新规定的一项制度,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首次实行军衔制期间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没有这项规定。1988年颁布实施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规定,被撤销军官职务并取消军官身份的人员,被开除军籍的军官,都应取消其军衔。1988年颁布实施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士兵服役条例》规定,士兵被除名、开除军籍的,应取消其军衔。取消军衔和剥夺军衔,都是使军人原有的军衔失效,但取消军衔是对因犯错误受行政处分人员的一项附加的处理措施,剥夺军衔则是对因犯罪受刑事处罚人员的一项附加的处罚措施,二者有轻重之别。
美国特有军衔:五星上将
“五星上将”是美国特有的军衔,五星上将的晋升基本条件,必须担任过盟军战区指挥官职务,历年获此殊荣者,均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包括麦克阿瑟(太平洋战区指挥官)、艾森豪威尔和马歇尔(先后担任过欧洲战区指挥官)及布莱德雷(地中海战区指挥官)。
五星上将正式设立于1944年12月,由美国国会批准。五星上将是美国军队最高军衔,肩章上镶有五颗星徽,相当于西方其他国家的元帅军衔。美国国会规定,美军的五星上将军衔只在战时授予,且终生不退役。艾森豪威尔为了竞选美国总统,后来放弃了五星上将军衔,因为美国宪法规定现役军人不得竞选总统。
美国空军原附属于陆军,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始正式成为独立军种,作为空军首任司令官的阿诺德曾在空军还是“陆军航空兵”时获得过陆军五星上将军衔。美国第一次授予五星上将军衔是在1919年,最后一次是1950年。自1981年最后一名五星上将去世以后,美军将官中至今无五星上将。
“双料”将帅:两次将帅称号的拥有者
“双料”将帅,是指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将领中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军队、不同阶段,两次获得将帅军衔称号。包括两国将军、两期将帅、两军将军和两度将军。其中,获得中外两国将官军衔称号者1名;获得大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将帅称号者4名;获得国共两党军队将官军衔称号者12名;获得解放军两个阶段将官军衔称号者13名。
大元帅:流星般的军衔称号
大元帅,军衔最高等级,地位甚至高于元帅。大元帅起初并不是军衔称号,而是一种荣誉封号,用来授予本国或同盟国武装部队总司令,有时也授予皇家成员和国务活动家,实际上,大元帅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其礼仪或荣誉作用仍然高于军事作用。
大元帅是军衔体系中的最高等级,一般授予一国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民国时期的“特级上将”、纳粹德国的“帝国元帅”、法西斯意大利的“最高帝国元帅”以及美国在1976年追授开国总统华盛顿的“六星上将”军衔均可以视为大元帅。目前全球已没有在世者被授予此衔。大元帅在中国古代是职务,指前敌总指挥。例如金军之中,大元帅高于元帅、低于作为全军总司令的都元帅,另有天下兵马大元帅。历史上先后享有大元帅封号的共约30人。
元帅名称:官职或军衔兼用
“元帅”一词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两种含义:一是官职名称,二是军衔称号。法文“元帅”一词源自古德意文“马”和“仆人”。在中世纪的法国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元帅是军队中的一般官职,负责军队的行军队形和作战队形,监督警卫勤务的执行,管理军队庶务以及指挥前卫、选择营地等工作。在中国,汉语“元帅”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633年的春秋时期,当时还不是官职名称,从南北朝起,元帅逐渐成为战时统军征战的官职名称。
元帅作为军衔,始于16世纪的法国军队。继法国之后被许多国家所采用。有的国家将元帅分为不同等级,如元帅级别设置最多的国家是苏联,设苏联大元帅、苏联元帅、主帅、元帅四个级别。有的国家还将元帅区分为不同种类。一般分为陆军元帅、海军元帅、空军元帅三种。
将官军衔:近、现代军官军衔的一等
将官,近、现代军官军衔的一等。为上等军官军衔,包括大将(一级上将)、上将、中将、少将。对授予上述军衔的军官亦泛称将官。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55~1965年第一次实行军衔制期间,将官一等设大将、上将、中将和少将四级。1988年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规定,将官军衔设一级上将、上将、中将和少将四级。1994年公布的《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的决定》规定,将官军衔中不再设一级上将,只设上将、中将和少将三级。
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1月颁布《陆军官佐士兵阶级表》,规定上等军官称“将军”,分大将军、左将军和右将军三级。8月,改定军官佐军衔,分上将、中将和少将三级,上等军官军衔称“将官”。
1934年,定陆海空军军官佐军衔,上等军官将官一等分上将、中将和少将三级。1935年,将上将一级增置为特级上将、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三级。
1936年,还规定陆军中将在二级上将无缺额时,授上将加衔,待上将出缺时,正式授二级上将。
大将
这是一些国家将级军官中最高一级的军衔称号。大将军衔最早由苏联红军设置,1940年5月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发布命令,将高级军官军衔改称将官,大将为陆军将官中最高级别,与海军元帅等同。1943年设置了空军、炮兵、装甲兵、工程兵和通信兵元帅后,大将军衔只在诸兵种合成军队中设置,与军兵种元帅属同一级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一些国家以及古巴、朝鲜、越南、尼加拉瓜、缅甸等国也相继设置大将军衔。
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1965年第一次实行军衔制期间,也设有大将军衔,授予大将军衔称号的共10人。
上将
这是许多国家将级军官中最高级别的军衔称号。上将在英语中与“将军”为同一个词。
中国人民解放军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实行军衔制期间,上将为将官中的第二个级别,全军共授予上将称号者57名。1988年重新实行军衔制时,法律文件规定,上将分为一级上将和上将两个级别,一级上将空缺未授,授予上将称号者17名。
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不再设一级上将,上将遂成为人民解放军的最高军衔称号,是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委员、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法定的编制军衔,资深的大军区正职也可以授予或晋升为上将军衔。
随着军队规模的扩大和国家军事体制的发展,有的国家遂将上将区分为几个等级。最早是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授予潘兴以五星上将称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大战结束后,授予马歇尔等8人以五星上将称号,其中陆军4名,空军1名,海军3名。
中将
这级军衔称号在多数国家属于将官的中等级别,少数国家以中将为最高军衔。在多数国家,中将是军长的编制军衔,但在一些国家,如利比亚、蒙古、以色列、索马里、瑞士、比利时、乌拉圭、危地马拉、厄瓜多尔、洪都拉斯等国,中将则是国家最高军事领导人的军衔称号,因而也是这些国家的将官中最高的一个级别。
当前规定,中将军衔可授予正大军区职、副大军区职和正军职;也可授予高级专业技术军官。中国人民解放军20世纪50~60年代第一次实行军衔制期间,规定中将是军长、兵团级司令员和副司令员、大军区司令员和副司令员的编制军衔。
少将
这是将级军官中较低的一级军衔称号。世界各国的将官,一些国家以少将为最低的一个级别,一些国家则以准将为最低级别,后者如美、英、德、意、法、印、巴等国,前者如东欧国家、巴西、哥伦比亚、丹麦、日本、葡萄牙等国。少将一般为师长和副军长的编制军衔,因而起初在一些国家称少将为“师将”。
中国人民解放军20世纪50~60年代首次实行军衔制期间,规定少将是大军区副司令员、兵团级部队正副司令员、正副军长和师长的编制军衔,少将军衔可授予副大军区职、正副军职和正师职军官,高级专业技术军官也可授予此衔。
准将
准将一般是旅长的编制军衔,一些国家的将级军官中最低的一级军衔称号,所以过去一些国家称准将为“旅将”,法文用“将军”和“旅”这两个词相组合即为“准将”。
中国自清朝末年引进西欧式军衔制以后,历届政府都没有设置准将军衔。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上校与少将之间所设的大校军衔,按指挥职权并不比准将轻,但外军往往将其等次排列在准将之下,理由是最低的将官也比最高的校官高一个等级。
在英国,凡是担任副师长或独立旅旅长的准将,属将级军官,而担任相当于其他国家团级规模的旅长职务的准将,则不是将级军官,而是一个受到特别任命的上校,这种准将军衔带有临时性质。在俄国彼得一世时期,只在海军中设准将衔,陆军不设。
尽管将级军官队伍在整个军衔家族中地位高、级别多,但是由于地位较高,要取得任何一级将军军衔称号都并非易事,而且名额有严格的限定,所以各国的各级将军人数比起本国的几十万、上百万甚至几百万军队来说,数量非常小。
校官军衔:逐渐增加
军衔制度产生后,校级军官军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只是设有上校和少校两个级别,很多国家是到后来才增加了中校。目前世界上设置四级校官军衔的国家,除了中国和朝鲜以外,还有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摩洛哥王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世界上的校官军衔最多设为三级,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实行军衔制时,首次在人民军中设置了大校军衔称号,使校级军官的军衔等级发展到四级。
大校
大校是少数国家校级军官中最高一级的军衔称号。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不设大校军衔,有的国家不承认大校是高于上校的一个军衔等级,往往同他们国家的上校对等。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校军衔称号,1955~1965年第一次实行军衔制期间规定,可以授予军长、副军长、师长和副师长等四个级别的军官。1988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规定,大校军衔可以授予大军区副职、正军职、副军职、正师职和副师职等五个级别的军官。1994年修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规定,大校军衔只授予副军职、正师职和副师职等三个级别的军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规定,大校只是副师长的编制军衔。
大校最初由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设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出现的一级衔称。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55年和1988年两度实行的军衔制度中,均设有此衔。
中国的大校相当于美国军衔的准将,因为美国军衔中没有大校军衔,比上校高的就是准将。
陆军大校为陆军正师职军官的主要军衔。此外,它还是陆军副军职军官和副师职军官的辅助军衔。
海军大校为海军正师职军官的主要军衔。此外,它还是海军副军职军官和海军副师职军官的辅助军衔。
空军大校为空军正师职军官的主要军衔。此外,它还是空军副军职和副师职军官的辅助军衔。即资历较浅的空军副军职军官和资深的空军副师职军官,也可授予空军大校军衔。
武警大校为正师职警官的主要警衔。武警大校还是武警副军职警官和副师职警官的辅助警衔。
上校
“上校”一词源自意大利语“纵队”。清朝末年军衔制传入中国后,清朝政府命名该级军衔称号为“正参领”,是“统带官”的职务军衔。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将这级军衔称号重新命名为“大都尉”,后北洋政府改名为“上校”。
目前世界各国的军衔体系中,一般都设有“上校”这一级军衔称号,除设有大校的少数国家外,上校是校官中的最高一级衔称。上校一般为团长的编制军衔,中国人民解放军现行法律文件规定,上校也可以授予副师职军官。
陆军上校为陆军副师职军官和正团职军官的主要军衔。
海军上校为海军副师职军官和正团职军官的主要军衔。
空军上校为空军副师职和正团职军官的主要军衔。
武警上校为武警大队的主要军衔。
“上校”一词首先出现在16世纪俄国,当时人们称呼指挥团队的人为上校。1631年,上校代替了督军和团首领的称呼,把担任团长职务的雇佣军官叫作上校。从1632年起,上校作为军衔开始授予新制团的指挥员。在法国古代的步兵部队中,上校是团长的代名词,18世纪末法国人往往把团长和上校混为一谈。
中校
校级军官中间一级的军衔称号。当今绝大多数国家的军事体系中,均设有中校军衔称号,一般为副团长或营长的编制军衔。中国人民解放军按现行法律规定,中校可以授予正团职、副团职和正营职等三级指挥军官和担任高级、中级、初级等所有的专业技术职务的军官。
陆军中校为陆军副团职军官的主要军衔。此外,它还是陆军正团职(副旅职)军官和正营职军官的辅助军衔。
海军中校为海军副团职军官的主要军衔。此外,它还是海军正团职(副旅职)军官和海军正营职军官的辅助军衔。
空军中校为空军副团职军官的主要军衔。此外,它还是空军正团职(副旅职)军官和空军正营职军官的辅助军衔。
武警中校为武警副团职警官的主要警衔。此外,它还是武警正团职警官和正营职警官的辅助警衔。
在17世纪俄国军队的副团长称为中校,后来逐渐演变为副团长的军衔称号。1722年,俄国彼得一世在《官级表》中,将中校作为校官的第二级军衔称号固定下来。1935年,苏联红军实行军衔制时,校官只设上校和少校两个级别,到1939年才补充设置了中校。在西欧国家,中校是团队指挥官上校的第一助手。
少校
“少校”一词源于拉丁文“大的”“职位较高的”“年长的”等词汇,是一个古老的军事术语。400多年前,西班牙军队最先把少校作为军衔称号使用。
现在世界各国的军衔体系中均设有少校,为校官中最低的一个级别,一般为副营长的编制军衔,有的国家也规定为营长或特种兵连长的编制军衔。
16世纪,“少校”这一军事术语传入德国,开始只是作为对担任一定职务人员的称呼,如少校与“城市”一词搭配,即指城市事务管理者,与“钥匙”一词搭配,则指负责要塞门户开关的人。以后德国在建立常备军时,少校便作为军衔称号使用。
陆军少校为陆军正营职军官的主要军衔。此外,它还是陆军副团职军官和副营职军官的辅助军衔。
海军少校为海军正营职军官的主要军衔。此外,它还是海军副团职军官和海军副营职军官的辅助军衔。
空军少校为空军正营职军官的主要军衔。此外,它还是空军副团职军官和空军副营职军官的辅助军衔。
武警少校为武警正营职警官的主要警衔。此外,它还是武警副团职警官和副营职警官的辅助警衔。
1698年,俄国为新制团的指挥人员和在俄军中服役的外国人设置了少校军衔,13年后在彼得一世建立的正规军中也开始设置此衔。18~19世纪,俄国一度将少校区分为一级少校和二级少校两个级别,还把少校与岗位相搭配来表示一种固定的职位,如“基地少校”“门卫少校”等。
尉官衔:初级军官军衔的统称
军衔的一等。系初级军官军衔的统称。通常设上尉、中尉、少尉,有的还设大尉。中国于1955~1965年实行的军衔制,尉官设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四级;1988年始重新实行的军衔制,设上尉、中尉、少尉三级。
大尉
“大尉”一词源自拉丁文“首领”一词派生出的“军事长官”。大尉的称谓首先出现于中世纪的法国,当时是独立军区长官的头衔,职位显贵。后来“大尉”一词逐渐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从1558年起,开始称连长为大尉,军区长官则称总大尉。
当前,世界各国的尉级军官军衔中,设置大尉军衔称号的,只有东欧国家和越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尼加拉瓜、阿富汗等少数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日本尉官中最高级别的军衔称为大尉,但他们不设上尉,大尉是高于中尉一级的军官,故译成汉语应称上尉。
在俄国,大尉称谓最早出现在16世纪鲍里斯·戈杜诺夫时期,人们称外国雇佣军的队长为大尉,从1647年起,大尉作为一级军衔称号授予新制团的连长,到18世纪初,所有正规军的连长都享有大尉称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20世纪50~60年代首次实行军衔制期间,设有大尉军衔,是尉级军官中最高的一个级别,授予副团长、营长、副营长和连长。1988年实行的新军衔制,不再设置该衔。
上尉
“上尉”一词来源于拉丁文“首领”,是一个最古老的军事术语。西方陆军最早的组织形式是被称为“连”的海陆空上尉常服肩章单位,每个连由一名上尉指挥,当时的上尉是一种职称,在德文中至今上尉和连长是同一个词——Hauptmann,这个词由“头”和“人”两词组合而成,表示一个地位显赫的人,过去一般是对首领或司令官的称呼。
以后,上尉逐渐演变为担任连长职务者的军衔称号。当今世界上凡是实行军衔制的国家,都无一例外地设有上尉军衔,在绝大多数不设大尉的国家中,上尉是尉官中的最高级别。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上尉,是副营长、连长和副连长的编制军衔。
中尉
“中尉”一词源自法文“代理人”“副职”。中尉作为军队职务名称,最早出现在法国,1444年,法国军队将担任副队长的首领称为中尉,到15世纪末,中尉成为对副连长的称呼。从17世纪下半叶起,中尉成为法兰西等西欧国家陆军和海军的军衔称号。
俄国军队17世纪中叶在新制团设置了中尉军衔,起初授予步兵连和骑兵连的副连长,后来中尉被任命担任连长。当今世界各国的军衔体系中都设有中尉军衔称号,一般为副连长的编制军衔。有的国家还将中尉区分为一级中尉与二级中尉两个级别。
少尉
“少尉”一词源于法语“代表”,是法国古代对步兵和骑兵部队中掌旗军官的称呼。
现在,少尉是绝大多数国家尉级军官中最低一级的军衔称号,少数不以少尉为尉官最低军衔的国家,有两种情况:一是不设少尉军衔,以中尉为尉官最低衔,如蒙古、波兰和古罗马尼亚的男军官;再是将准尉列入尉官等级,以准尉为尉官最低衔,如阿富汗、土耳其、阿根廷、智利等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少尉,是排长的编制军衔。
在俄国,少尉军衔设于1703年彼得一世时期,在1722年颁布的《官级表》中,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一直沿用到1917年。
准尉军衔
准尉是军人的职衔,地位介于军官与士官之间,经上级选拔推荐、军官候补教育合格后可晋升为少尉。准尉官作为领导、指导、教练和顾问下属可以指挥分遣队、小组、行动、船艇、飞机和装甲车辆。但是,准尉官的作为领导者的基本任务是在他们的专业内作为技术专家为指挥官和组织提供有用的技能、指导和专长。
在某些国家的军队制度中,准尉是士官晋升的最高官阶;另外在其他国家的军制中,独立成一阶级,或者尚未被授阶成为少尉的军校毕业生,也挂准尉阶级见习。
准尉可以分为三个类型:
军官同等官型是准尉阶级分类在军官。20世纪60年代,英国海军准尉为少尉同等官。
上级士官型是指准尉阶级分类在士官,给予上级士官比照军官的待遇。
独立阶级型是准尉阶级不归在军官也不属于士官,例如北约及美军的准尉制度并分等级。
职务型是纳粹德国准尉制度为任命上士担当的职务,例如“SS准尉”。
士官军衔:历经多次规范
士官是相对于军官和义务兵而言的,是我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从服现役期满的义务兵中选取,或者直接从非军事部门具有专业技能的公民中招收,并被授予相应军衔的志愿兵役制士兵。其按照工作性质分为专业技术和非专业技术士官。
一些国家军衔体系中低于军官、高于军士的军衔称号。只在少数国家设置,如西班牙、阿尔及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88年重新实行军衔制时,始设此衔,是士兵军衔中最高的一级衔称。
士官分两种,一种是专业士官,另外一种是非专业士官。非专业士官大都是初级士官,比如说带兵,非专业士官一般来说只能干一期、两期。很少有非专业士官干到三级四级的,这也就是说如果你不是非常优秀,二级非专业士官很难晋升三级士官。四级以上士官一般是专业士官。专业士官专业性非常强,只有一些技术性比较强的专业和单位才有,大部分都是从事维修、专业兵种武器维护工作的,比如说导弹维修、高炮维修、雷达维护等等。一般来说能达到高级士官已经很不容易了,一个大军区的高级士官更少了,而六级士官一个大军区也没有几个,六级士官相当于副团职待遇,五级士官相当于正营职待遇,所以专业士官一般来说在部队中较容易升职。
士官军衔分为军士长和专业军士两个类别,二者在等级体系上无相互从属和递进关系,是相对独立而平行的两个系统。士官按兵役性质,属志愿兵范围,服役期限较义务兵为长,退出现役后可享受转业待遇,由地方政府负责安排工作,符合条件规定的还可作退休安置,或者复员安置。有些国家称军士为士官,有的称“非委任军官”,名称不一,但其地位大同小异,都是居于军官、军士之间的一个等级。
我军的士官军衔实行三等七级,即士官军衔分为高级士官(一级军士长、二级军士长、三级军士长)、中级士官(四级军士长、上士)、初级士官(中士、下士)。士官退役后的安置建立有条件全程退役制度,各级士官在服现役的各个年度,符合全程退役条件的都可安排退役;将士官职业技能鉴定纳入军事训练考核计划。
军士衔称:用于军事人员
法国首先于15世纪将军士作为军衔,授予业务熟练的有经验的士兵。后来这一称号传入德国。1716年彼得一世将其移植到俄军,其地位居于班长与司务长之间,使用70多年后于1789年废除,由班长级(下士)士官所取代。
目前世界各国的军衔等级体系中都设有军士衔称,一般的区分为3~4级,多的设6~7级。中国人民解放军20世纪50年代首次实行军衔制期间,设上士、中士和下士三个级别;80年代新军衔制实行后,军士是士兵军衔中低于士官、高于兵的一个级别,划分为上士、中士和下士三级,服现役第二年的副班长、服现役第三年的上等兵,可以晋升为军士军衔。
士兵军衔:各国等级设置不同
士兵,是对军士和兵的统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士官、军士、兵统称为士兵。在世界各国士兵军衔的等级设置很不一致,最少的只设一级,最多的设四级,也有设二级、三级的。主要是因为各国的国情不一,另外关键是士兵服役规定各国都有一定的差异。
西方的“士兵”一词,源自意大利文“钱币”和“薪饷”,它作为军事术语最早出现于15世纪的意大利。
士官军衔在肩章版面上缀以象征符号和折杠。象征符号、折杠的繁简分别表示士官军衔高、中、初三等和级别。一道粗折杠加一道细折杠为三级士官军衔;两道粗折杠加一道细折杠为五级士官军衔;一道粗折杠为二级士官军衔;两道粗折杠为四级士官军衔;三道粗折杠为六级士官军衔;一道细折杠为一级士官军衔。士官军衔肩章分硬肩章和套式软肩章。
中国的士兵军衔主要有三级:
士兵军衔肩章版面底色:陆军为棕绿色,海军为黑色,空军为天蓝色。兵的军衔在肩章版面上缀以折杠,无象征符号。两道折杠为上等兵军衔;一道折杠为列兵军衔。兵的军衔肩章为套式软肩章。
上等兵
上等兵,多数国家兵衔中最高等级的称号。
“上等兵”一词源自法语,法国军队曾规定,骑士如果在战斗中失去马匹,则暂归步兵指挥,执行步兵勤务,但仍保留他们的骑士称号和薪饷,并免干粗活。后来,就把这种“免除了列兵某些职责的人”叫作上等兵。
清朝末年军衔制引进中国后,称最高的一级兵衔为“正兵”;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的民国临时政府在《陆军官佐士兵阶级表》中,使用了“上等兵”这一称号,之后被历届政府沿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条例规定,服现役第二年的列兵可晋升上等兵军衔。
17世纪初,德国将上等兵作为一级军衔设置于连队,授予有经验而可靠的士兵,赋予他们负责哨兵派班、押解俘虏等重要任务,有时班长缺勤,还可以代理班长工作。1716年,彼得一世将上等兵衔引进俄国,陆军条令规定,在步兵、骑兵、工兵中设置,授予屡建战功或长期服役无瑕的士兵。1722年的《官级表》规定,在陆军中设上等兵、上等炮手,海军中设上等水兵。
目前,世界各国除兵衔只设一级的少数国家外,大多数国家都设有此衔。
二等兵
二等兵,某些国家士兵军衔中的一个等级称号。目前,兵衔设四级的国家有德国、日本、委内瑞拉、卢森堡等国。“二等兵”一词由德语“自由”和“解脱”两词演变而来,即“被解脱”之意。
在17世纪的雇佣军中,一些年纪较大而可靠的士兵,可被免除低级、繁重的和站哨等勤务,“二等兵”一词便是对这些略享优待士兵的称呼。1859年,在普鲁士的炮兵中曾设过一等兵衔称,位于上等兵与二等兵之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士兵的服役期限延长到12年之久,为解决士兵的待遇问题,决定增加兵衔的等级层次,新设了一等兵和三等兵,使兵的军衔增加到了四级。
列兵
列兵,一些国家士兵军衔中最低的一级衔称。
目前,世界上设列兵军衔的国家有:法国、捷克、卢森堡、意大利、巴西、古巴、委内瑞拉等国。其他国家士兵最低军衔的称呼,有的称四等兵,如德国;有的称三等兵,如美国、日本、奥地利、智利、秘鲁等国;有的称二等兵,如印度尼西亚、比利时、荷兰、匈牙利等国;有的称新兵。
俄军在彼得一世1722年颁布的《官级表》中,首次设置此衔。1874年,俄国实行普遍征兵制后,列兵属于“低级官衔”。1918年,苏维埃共和国建立工农红军后,将列兵改称为红军战士,1946年7月恢复列兵衔称。
中国军队引进军衔制后,清朝新建陆军和民国时期的陆军,称最低的兵衔为二等兵,北洋时期的海军称二等练兵。中国人民解放军两次实行军衔制中,均设列兵军衔,新兵经3个月入伍训练合格后,授予列兵军衔,服现役1年后晋升为上等兵。
新兵
新兵,少数国家士兵军衔中最低的一级衔称。俄国1874年在征兵条令中,开始用“新兵”这一名称取代实行募兵制期间使用的“新募兵”称呼,新兵应征后,通常仍着便服编入特别补充队或通过兵站被送往部队,到达部队后即成为正式士兵或水兵。
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其他许多国家一样,新兵只是一个当兵时间早晚和服役经历长短的概念,是相对“老兵”而言的,往往把刚征集或入伍不久的士兵称为新兵。但在少数国家,新兵则是士兵军衔中的一个等级,设置新兵军衔的国家,亚洲有越南、印度、孟加拉国,欧洲有丹麦、挪威、英国等。
预备役军衔:国家储备后备兵员的重要方式
199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规定,预备役军官军衔设三等八级。预备役将官:预备役少将;预备役校官:预备役大校、预备役上校、预备役中校、预备役少校;预备役尉官:预备役上尉、预备役中尉、预备役少尉;预备役士官;预备役士兵。专业技术军官授予相应军衔,海空军在军衔前分别冠以“海军”“空军”。其中,少将、大校军衔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批准授予。
人民解放军预备役军官专用军衔肩章符号,20世纪50年代首次实行预备役军衔制度时未曾制定,90年代再次实施预备役军衔制度时才正式制定佩戴。同国外的预备役军衔比较,中国现行的预备役军衔制度,有许多自己的特色。
预备役军衔的等级区分和类别设置
许多外国和中国历史上的预备役军衔等级的设置,与现役军衔差别不是很大,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行的预备役军衔,最高只设至少将,比现役军衔低了两个等级。
(一)预备役军衔的类别区分。
1.预备役军事、政治、后勤军官军衔;
2.预备役专业技术军官军衔;
3.海军预备役军官军衔;
4.空军预备役军官军衔。
(二)预备役军衔的等级设置:
预备役将官:预备役少将;
预备役校官:预备役大校、预备役上校、预备役中校、预备役少校;
预备役尉官:预备役上尉、预备役中尉、预备役少尉;
预备役士官;
预备役士兵。
预备役专业技术军官军衔,其等级的设置与其他军官相同,只是在军衔等级前加“专业技术”四字,如“预备役专业技术少将”等。
美国的国防体制是,国防部下面设有陆军部、空军部、海军部,这三个军事部是相对独立的,它们都有自己所管辖的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美国的这种预备役体制,决定了预备役军衔是从属于军种的,所以它们理所当然地将军种冠于预备役之前。
苏联是以军兵种从属于预备役的,《苏军军官服役条例》规定,现役军官转入预备役后,应“对预备役军官的军衔称呼增添‘预备役一词’”。军衔称呼增添上“预备役”一词后,军衔的全称就成为“预备役海军少尉”“预备役空军中校”“预备役坦克兵上将”了。
我国现行的预备役制度是,凡编入预备役部队或预编到现役部队任职的预备役军官,归所编部队管理,而部队是有陆、海、空之分的,如陆军预备役师、海军预备役旅、空军预备役团等。但大量预备役人员是储备在社会上的,统一归各地兵役机关登记管理,管理机关只代表国家和整个军队,并不代表哪个军种。因此,我国的预备役军官军衔的称谓,有进一步研究规范的必要。
预备役军衔的标志及其佩戴方法
(一)预备役军官军衔肩章。其衔级标示与现役军官相同。不同的是:(1)尉官、校官肩章。预备役“Y”字形金属标志和星徽,沿肩章纵轴呈直线分布,“Y”字形金属标志缀钉于肩章下端,星与星之间、星与肩章扣眼下端和“Y”字形标志上端之间的距离均等。大校肩章外侧两枚星徽左右对称缀钉,肩章星徽均以一角朝肩章扣眼方向。(2)将官肩章。“Y”字形松枝金属标志位于肩章下方适中位置,星徽与扣眼下端和“Y”字形松枝金属标志顶点之间距离均等。
(二)预备役士兵肩章。佩戴经中央军委批准的套式肩章(暂不区分军衔等级)。
(三)预编预备役人员专用臂章。编入预备役部队和预编到现役部队的预备役军官,均须佩戴预编预备役人员专用臂章。专用臂章用棕色线缀钉在军服左袖大臂外侧中央位置。
(四)佩戴有预备役军衔标志的制式服装穿着规定。预备役军官着制式服装时,应按照规定佩戴帽徽、军种或专业技术符号、预备役军衔肩章。预备役军官软、硬肩章的佩戴方法同现役军官;预备役士兵的套式肩章,着制式作训服时佩戴。
预备役军官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期间,必须着制式服装;参加国庆节、建军节等重大庆典活动时,按照上级要求或主办单位规定,可以着制式服装。其他时机和场合,不得穿着制式服装。
文职将军:并非“将军”
文职将军,是指专业技术三级以上的文职干部。文职一级相当于中将,文职二级相当于少将,文职三级相当于大校、少将。但实际上“文职干部”是“有职(级)无衔”,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将军。
女性将军:越来越多
据统计,全世界共有现役军人2000余万,其中,女军人将近100万。现役女将军有近百位,其中,美国、中国、俄罗斯三国的女将军最多。从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予第一位女性将军称号开始至今,在中国军队里已经有几十位女性获得了“将军”称号;美国则一直是除中国以外女将军最多的国家,目前授衔总数已达到57人;以苏联为例,它的军队人数是世界上最多的,但是苏联的女兵比例较低,女兵中没有出现将军,最高军衔只是中校。
中国女将:三个第一
获得人民解放军军衔的第一位女将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首次正式实行军衔制度,在1050名获得将官军衔的高级将领中,李贞是唯一的女性,被授予少将军衔。李贞1907年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秋收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李贞担任过游击队士兵委员会委员长。此后,她还陆续担任过中共平江、吉安县县委军事部长,红六军团组织部长,红二方面军组织部副部长。长征后,任八路军妇女学校校长、晋绥军区政治部秘书长。解放战争时期,她任西北野战军政治部直属政治部秘书长。抗美援朝战争中,她又被任命为志愿军政治部秘书长,回国后任防空军政治部干部部部长,还担任过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90年,李贞逝世。
解放军军衔史上的第一位中国女中将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有许多位女将军,但是只有一位女中将,她就是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原副主任兼秘书长聂力。
1930年9月出生于上海,1947年到荣臻小学学习,第二年升入华北育才中学,1949年北平解放后进入师大附中,1950年,在中学的时候聂力就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高中毕业,第二年24岁的她考入留学苏联的预备班,就读于列宁格勒精密机械与光学仪器学院。
1960年毕业回国,被分配到中国第一个搞导弹研究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最基层的实习员、技术员干起,走上了国防科研的道路。后来在海军装备部、国防科委历任工程组长、研究室主任、副局长、科委副主任等职。1988年9月,她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7月,她又被晋升为中将,成为人民解放军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女中将,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女中将。
中国武警部队的第一位女性少将
杨俊生的父亲杨成武是中国军队中著名的高级将领,并于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61年,杨俊生高中毕业后,考上了军校,进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习。1968年,杨俊生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某导弹部队。1983年,由战略导弹部队调入武警工作。随后,杨俊生研制成功了许多警用杀伤性和非杀伤性武器和防护装备,填补了中国武警装备的许多空白。多年来,杨俊生还出任过国家科技奖励公安专业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警部队科技委副主任委员及武警部队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秘书长等职,为中国武警部队的科技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995年,杨俊生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7月,杨俊生被晋升为少将警衔,成为中国武警部队组建以来的第一位女将军。
外国女将:大都经历不凡
美国女上将
1955年,安·邓伍迪出生于美国的一个军人世家。她的父亲、祖父和曾祖父都毕业于西点军校,因而“她血管里流淌着橄榄的绿褐色”。但是,她的家族并非什么名门望族,在她之前,家族成员在军队中的最高军衔是准将,因而邓伍迪是脚踏实地地成长起来的。
1975年,从纽约州立大学毕业后的邓伍迪选择了参军,入伍的动机并非打算在军中有所作为,而是曲线地寻找生活的依靠。
但是军旅生涯改变了她的理想和命运,她从此爱上了军营,她曾说过:“我意识到再没有比做一名士兵更适合我了。我为能成为致力于建设世界上最强大陆军的那些勇士中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邓伍迪的第一个职务是排长,隶属于驻俄克拉何马州锡尔堡的后勤营第226维修连。随后,30岁的邓伍迪升任为该维修连的指挥官,并被调往德国和沙特阿拉伯服役。
此后,她还先后担任驻德国伞兵第5军军需处处长,第10山地师支援指挥官。
1987年,邓伍迪从陆军指挥和参谋学院获得后勤学、国家资源战略双硕士的头衔后,成为弗吉尼亚州第82空降师后勤计划官,而后又成为陆军后勤参谋部副部长。现在,邓伍迪已就任陆军装备供应指挥官,管辖分布于150个地点的共计13万美国军人。
邓伍迪在美军中创造了多项第一:在1992年的时候,成为第82空降师第一个女性营级指挥官;2004年成为装备支援联合司令部首位女指挥官;2008年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女性四星上将,并成为现役美陆军11名上将中的一员;美国武装部队有现役军人54.3万人,其中女性约占14%,她们一般没有战场经历和战功,而邓伍迪先后参加过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共获得了15枚奖章。
在以男人为王的美国军队中终于诞生了首个女性上将,这是美军有史以来第一个军衔最高的女军人。邓伍迪的升迁,是美国前总统布什提名让她接管美国陆军物资司令部。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在宣布提名时,评价邓伍迪“忠于职守,具有非凡的领导才能”。布什卸任以后,奥巴马敦促国会通过了对邓伍迪的提名。
法国首位女将军
法国现役的女将军只有一个,她就是安娜·玛丽·默尼埃,现任法国陆军参谋部专业干部总监。安娜的工作非常特别,她专门负责因年龄限制而不能到作战部队任职的专业军官,这些军官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且经验丰富。他们是各自领域的行家,从外语干部到科技干部,从情报专家到管理干部无所不有。
安娜大学毕业后在一所大学里任教。后经过父亲朋友的邀请,安娜于1959年穿上了军装。因为安娜已经获得学士学位,所以入伍后没有再进入到军事学校学习,只是参加了3个月的军事基础训练,训练结束后就分配到陆军参谋部人事局工作。她在这里可以施展自己在大学里所学到的人文学科专业。安娜在部队里一干就是13年。
1983年,安娜出任陆军第四军司令部女军人处处长。1985年,被调到阔别10年的陆军参谋部,任专业干部监察局参谋长,1991年晋升为准将,现任该局总监察员。
俄罗斯太空女将军
俄罗斯女少将捷列什科娃是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女宇航员。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功地升入太空,并安全返回地面,开辟了人类征服太空的时代。
1961年12月30日,苏联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发布关于批准军方选拔5名女宇航员提议的决定。捷列什科娃有幸成为军方初定的200名候选人之一。经过严格筛选,她又成为即将受训的5名女宇航员之一。
1962年4月,5名女宇航员开始接受训练,并被授予列兵军衔。半年后,她们顺利通过基础训练考试,又被授予少尉军衔。
当时,捷列什科娃的训练成绩和身体状况并不是最佳的,却有幸被选定为第一个升入太空的女性计划中。据说原因有两个:一是她已怀孕,便于同时作太空生育实验,一举两得;二是她是联合企业团委书记,政治条件好。
1963年6月16日,她乘“联盟-6”号宇宙飞船,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升空并进入太空,开始了她举世瞩目的太空之旅。在历时70小时41分、绕地球48圈、航程200万千米的整个太空旅行中,地面上的人没有感觉到她有任何的不适和异常,大家只听到一个平和的声音:“我是海鸥,飞行正常。”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在进入太空的3天时间里,捷列什科娃从来就没有舒服过,穿透力极强的宇宙射线使她与孩子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回到地面后,她是被抬出太空舱的,经一个多月的休养之后才站立起来。在此之后,她的骨骼变得异常脆弱,多次骨折,有时还伴有出血现象,之后也没有完全恢复正常。可以说,她为苏联乃至世界的宇航事业做出了重大牺牲。
太空飞行成功当天,空军当局即晋升她为中尉军衔。但当时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兼政府总理的赫鲁晓夫知道后,认为“这还不够”。于是,空军总司令发布新的命令,授予她大尉军衔,同时授以“苏联英雄”称号。此外,保加利亚、越南、捷克斯洛伐克、蒙古和古巴,也把“英雄”称号授给了她。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1992年,俄罗斯组建军队,捷列什科娃在军队中仍然有她的名额。1995年5月5日,叶利钦总统授予她少将军衔,成为俄罗斯的第一位女将军。
捷列什科娃在军队中一共有35年,从最初一名列兵升到将军,并创造了女性航天奇迹。虽然现在她年事已高,但仍一直担任“加加林宇航员训练中心”高级教官,继续为培养新一代宇航员做出自己的贡献。
1997年3月6日,在庆祝完60岁生日后,捷列什科娃光荣退休。她说:我的心永远离不开毕生献身的航天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