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新秩序:全3册(第一卷) 俄罗斯转型:国家治理与社会变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实力对比、国家身份与国际环境:观察中俄关系的三维视角

2004年10月14—16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对中国进行访问。尽管这是两国首脑每年举行的定期会晤,但普京此次访华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意味着20年代90年代中期建立起来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涵正在进一步充实、基础进一步巩固、对世界的影响也将进一步增强。

国际关系理论为我们对现实国际政治的研究提供了分析框架与思维视角。未来中俄关系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实力对比、国家身份和国际环境。

从实力对比来看,2004年,中国的GDP总量是俄罗斯的3倍,而俄罗斯的人均GDP是中国的3倍。二十一世经纪的前二三十年,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俄罗斯实现振兴的重要阶段,中俄两国的综合国力难分伯仲。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崛起与俄罗斯的振兴相互需要、相得益彰,正如俄当时中实业委员会俄方主席季托夫所言,“俄罗斯现在正处于实现生产现代化的良好时机,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可以成为俄罗斯主要的合作伙伴之一”。从中国方面来讲,这一句话也非常切实。

众所周知,中俄关系曾一度存在“政热经冷”的特点。在政治上,中俄各个级别与层面的对话机制陆续建立并运转起来,两国政治互信不断加深。另外,中俄两国的经贸关系却始终滞后于政治关系的发展,两国的经贸额不仅没有取得重大突破,贸易结构也不尽合理。但近一两年来,中俄经贸关系正在经历着重要的结构转型:中俄经贸合作正经历结构性转型,即合作方式由单纯贸易向相互投资、技术合作过渡;合作规模由“零打碎敲”向“大宗买卖”转化;合作主体从“游击队”向“正规军”升级。

2004年9月中俄总理第9次定期会晤期间,双方就经济合作问题取得了诸多共识:两国结束了关于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谈判;商定共同制定促进和加强中俄全面合作的中长期规划,力争使双边贸易额到2010年达到并超过600亿美元;商定积极拓展在投资领域的合作,今后每年将召开中俄投资促进会议,以促进两国投资合作,特别是大项目的实施;计划在制订各自地区发展计划方面加强协调,支持中国企业参与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开发,鼓励俄企业参与中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推动落实中俄在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合作项目。此次普京总统访华期间,中俄双方将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实施纲要(2005—2008年)》,它将为中俄今后的全方位合作,特别是经济合作提供明确的指针。这意味着中俄经贸关系的结构转型已经取得初期效益并将持续发展,而经济关系的深化将为中俄关系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国家身份而言,中国是一个谋求和平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决定了中国“和平、合作、发展”的对外战略方针和“睦邻、富邻、安邻”的周边外交原则。在中国的“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的三个外交圈中,俄罗斯既是世界大国,又是中国最重要的邻国。因而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保持并发展与俄罗斯的战略协作关系都是中国未来长期的外交选择;而作为一个经历了深刻社会转型的国家,俄罗斯谋求实现国家的振兴。在普京总统的第二任期内,为实现GDP翻两番奠定基础是其治国方略的核心目标。因而普京总统无论是在2004年的国情咨文中,还是在外交部驻外使节会议上,都始终强调俄罗斯外交应为实现“提升经济竞争力、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增长和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全民族任务”服务。因而通过强化俄中合作以稳定东部环境、搭乘亚太经济快车、促进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发展也是俄罗斯既定的战略选择。

从国际环境而言,世界经历着从“冷战”到新国际秩序的深刻转变。毫无疑问,这一转变进程将是漫长的,其间充满着不确定性和风险。“冷战”结束以来20多年的国际政治进程表明,旧格局下的矛盾并未完全清除,而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新威胁与新挑战却在不断滋生。就俄罗斯而言,其国际环境经普京苦心经营虽有所改善,但不少老问题仍未解决、新问题却层出不穷:美国与北约对独联体渗透不断增强,俄罗斯影响力日益下降,普京疾呼俄罗斯有丧失独联体的危险;俄欧关系递进乏力,俄罗斯高层智囊慨叹“俄罗斯依然处在同欧洲关系的三岔路口,首先同欧洲接近的战略暂时并未现实”;俄美关系难有进展,俄美国际战略观差异巨大,虽“已不是敌人,但远未成为盟友”;恐怖活动愈演愈烈,安全形势更加复杂。这一系列挑战使中俄两国必须加强协作,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促进地区的稳定。

可以肯定,尽管中俄关系存在过一些问题,未来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实力对比、国家身份与国际环境这三维坐标决定着中俄关系的未来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