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抗美援朝战争的备忘录
孟伟哉在朝鲜战场
2003年,王波大校出版《毛泽东的艰难决策》,即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时隔十年,2014年年初,他又将出版《彭德怀入朝作战纪实》,真是可喜可贺!
这两部著作是姊妹篇。《决策》着重记叙以毛泽东为领袖的中央高层,面对危急局势,反复计议,定下出兵朝鲜的战略决策;而《彭稿》则以战场统帅彭德怀为主,记叙了志愿军众将领、各部队在朝鲜战争的全过程。
在朝鲜战争结束六十余年后读这部《彭稿》,会引发我们诸多思考和启示——
中国该不该出兵打这场战争?
毛泽东的决策是否正确?
这场战争打胜了没有?
抗美援朝战争是否得不偿失?
……
近年来,如此等等的问题,竟然发生某种程度的争议。
然而,若读过《毛泽东的艰难决策》,再细心阅读《彭德怀入朝作战纪实》,对有关争议也许会得出新的结论。
王波大校早说过他要写《彭稿》。我希望他尽快完成。现在,读过他《彭稿》的校样,我突出的印象是——
这是一部直书抗美援朝战争的备忘录,是一部宏大的朝鲜战争的画卷。
写《彭德怀入朝作战纪实》这样的题材,需要有军事生涯、文献史料和写作功底,王波大校具备这些条件。
他曾经为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服务多年,为首长写了《抗美援朝战争回忆》和《洪学智回忆录》两部书的第一稿。他在高级军事机关工作,与多位参加过这场战争的将领熟识。他有自己的优势。读这部《彭稿》,可以更深刻、更生动地理解志愿军入朝作战的伟大意义。
《彭稿》的特点是:宏观地多视角地从军事战略、策略和战役、战术的角度,叙述了我军直接与美军作战的全过程。
关于朝鲜战争,毛泽东在出兵前与周恩来有过一段对话——
毛泽东说:“朝鲜一战,如美帝得胜,美帝就会得意,就会威胁我们。我们对朝不能不帮,必须帮,可以考虑用志愿军,时机当然还要选择,我们不能不有所准备。”
周恩来说:“同意主席的意见。如果美帝国主义把北朝鲜压下去,则对世界和平不利,其气焰就会高涨起来。要争取胜利,一定要加上中国的因素。我们可以考虑用志愿军的形式嘛。”
毛泽东说:“从目前战局看,必须加上中国的因素。”
周恩来说:“中国的因素加上去后,可能引起国际上的变化。我们不能不有些远大的设想。”
毛泽东说:“中国的因素加上去后,不仅朝鲜的局势会有变化,远东地区的局势也会有变化,对远东和平有利,对世界和平有利。”
这是《彭稿》披露的一段珍贵史料。彭德怀从1950年10月4日突然离开西北局会议室,一直到1953年7月31日在金日成驻地喝庆功酒毕,殚精竭虑执行的就是这个“中国因素”的伟大战略。
战争进程如风雷闪电,惊险丛生,《彭稿》脉络清晰。不特着重写出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在中南海统筹全局的情景,而且重点写出彭德怀与他的副司令们,在战争进攻阶段和对峙阶段每次战役的运筹过程。
战场是动态的。敌情我情,分析判断,用兵谋略,每次战役各不相同,其战术各异。
在志愿军参战的进攻阶段,也即1950年10月至1951年5月,我军在运动中共进行五次进攻战役。
作者如数家珍地叙述了第一次战役是遭遇战,彭德怀及时改变在中南海与领袖制定的方案,指挥部队以打突然性、打穿插、打小规模分割包围的战术制胜;
第二次战役是“牵牛进屠场”。彭德怀用112师诱敌深入,用113师奔袭穿插,将敌军装进口袋阵而制胜;
第三次战役还是打敌军之薄弱部位。在金日成和苏联驻朝鲜大使拉佐瓦耶夫反对停止追击的压力下,彭德怀毅然掌握战役火候,志愿军在37线戛然而止,坚决不到釜山;
第四次战役,彭德怀的策略是“西顶东放”,邓华指挥取得横城大捷,还是打我军穿插分割的拿手戏;
第五次战役增加了杨得志、王近山两个兵团,是大兵团重武器对敌军防御阵地的攻坚战。
此后,毛泽东审时度势,改变战略策略,打小规模歼灭战,每个军消灭敌军一个营,像解放战争时期那样,积小胜为大胜,算数学账。阵地对峙,积极防御,是以消灭敌军量变求得质变,改变战场态势。
彭德怀对金日成说:“我们出兵的目的是能够援助你们歼灭美国侵略军,为合理解决朝鲜问题创造条件。我们渡江作战时已经准备好了美国宣布与中国进入战争状态,准备它的飞机轰炸东北和沿海重要工业城市。杜鲁门、麦克阿瑟在威克岛会面时,曾宣布美军在朝鲜的行动将限制在朝鲜蜂腰部。但是当它侥幸占领平壤后,声称 ‘在历史上鸭绿江并不是把中朝两国截然分开的不可逾越的障碍’。”
彭德怀的话,可视为是对“中国因素”、地缘政治和中国国际战略的解读。
正确的战略要靠战场上的将士通过具体的战役和战斗实现。《彭稿》的优点在于,它精心描述了彭德怀的谋略、决断和对战场全局的掌控。重点在战役层次。比如第一次战役毛泽东确定黄草岭是战役要点,以此分割西线与东线的美军,单挑西线美军,彭德怀以他的指挥艺术,很好地遂行了领袖意图;又比如,第二次战役彭德怀确定三所里为战役要点,担心第38军完不成穿插,特派副司令员韩先楚督战,等等。
正由于黄草岭这个要点打得好,才能命9兵团隐蔽地进入东线,在长津湖地区包围美军陆战1师和美军步兵7师各一部,歼灭美军一个团又几个营。长津湖之战成为美军官兵最难忘的事件。如果我军当时大炮再多一些,火力再强一些,美军便不能从海上逃脱。尽管如此,长津湖之战还是让美军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哭了一场,长津湖之战还是打掉了麦克阿瑟决胜的信心,并最终导致他被撤职。
彭德怀不愧为卓越军事家。
由于没有制空权和强大的炮兵,朝鲜战争的艰难、困苦和伤亡的代价,是不难想象的。
第三次战役后,彭德怀秘密回国,向毛泽东主席汇报。毛泽东同陈赓、吴瑞林、刘西元、解方诸将领谈话,了解前线战情,获知接替麦克阿瑟的美军司令李奇微已识破我志愿军弱点,即:由于后勤保障困难,我军每次进攻只能持续七至十天,被称为“礼拜攻势”。毛泽东遂决定全军实行轮番作战,由大歼灭战变为小歼灭战。这是志愿军作战策略根据敌情我情的一个重要转折。
不止一位将领慨叹,志愿军在朝鲜战场遭遇的困难,某种程度超过长征。第60军政委袁子钦就说,除了不缺空气,什么都缺。这主要是指交通运输和粮弹供应。异国作战,人地生疏,语言不通,加之美军飞机对交通线的狂轰滥炸,使志愿军的后勤供应很是困难。为此,彭德怀除向中央和毛泽东报告,又在战场组建了以副司令洪学智为首的后勤司令部。《彭稿》脉络清晰地叙述了我军后勤的两个阶段。在战争动态中,后勤因时而进,因时而变,保障方式适时改善。周恩来、聂荣臻、高岗是志愿军的总后勤。美军步、炮、空、坦联络协同及时,我军后勤也要形成合力——运输、防空、铁道、公路、通信、工兵、炮兵、公安,要形成综合战力。这方面,作者的叙写清晰生动。
从右至左,孟伟哉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严文井、秦兆阳、韦君宜在一起
美国人最感到奇怪、最不能理解的就是:他们上千架飞机天天轰炸,中国人是怎样解决志愿军百万之众的吃饭问题与物资供应问题,而且还不断地战斗,令他们损兵折将。
我从1951年正月十五(3月22日)入朝,同我们180师经历了第五次战役的全过程,经历了两军对峙、阵地防御和1953年夏季的大反击战役,感到王波大校没有回避我军的失误与失利,秉笔直书是一大特色。比如第一次战役梁兴初指挥有误,没有按彭德怀指挥穿插到位,没有占领熙川,致使美军逃脱;比如,第66军让美军进到我军后方,志愿军司令部提醒后仍未阻击,让美军逃逸;比如,第9兵团仓促上阵,未及解决部队冬装,以致造成冻死冻伤的严重减员;比如,第三次战役部队没有到达冲击发起线,有关领导大而化之指挥;比如,第四次战役砥平里失利,我军未歼灭一个美军团;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3兵团王近山拆散第60军三个师,对180师实行直接指挥,让第60军首长成“空军司令”;自己司令部电台遭炸后,与战斗部队失联三天,造成180师被美军包围而不能解困(我随师部二梯队强渡汉江突围出来),遭受大损失;等等。
《彭稿》塑造了从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彭德怀到陈赓、邓华、洪学智、韩先楚、陶勇、梁兴初、吴信泉等十多个军长以上战将的形象,善用“闲笔”,捕捉细节,使人物各有特色。同时也据史料写出麦克阿瑟和李奇微两个鲜明的美军司令官形象。战争文学的传奇性、戏剧性、惊险性即在战争生活的如实叙述中。
《彭德怀入朝作战纪实》是一部烽火硝烟、风雷激荡、铁血喷溅的历史画卷。这部“备忘录”,不会使读者审美疲劳,而是会令读者情感起伏思绪难宁。
热烈祝贺王波大校这一新著面世。
孟伟哉
2014年4月5日
(本文照片为孟伟哉先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