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本书研究内容涉及历史、理论与实践三个层面,史论结合是难点,在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采用人类学、民族志的田野调查方法确认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的研究范畴与内涵。鄂伦春族审美文化内涵是指具有审美意义的鄂伦春族文化现象,涵盖了鄂伦春族的民族精神,其形成的要素包括地理环境、民族迁徙、原始宗教和森林文化,涉及自然因素、历史因素、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四个层面。从审美文化发生学角度审视,鄂伦春族审美文化史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史,在全球化时代,体现为多元文化的交融、生态环境变化对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的冲击、三次历史跨越和六重生计方式对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的影响。鄂伦春族绘画、音乐和舞蹈属于艺术门类,具有明显的艺术特征;宗教、民俗、文学和工艺既有综合文化内涵,又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或审美形式。
本书研究方法立足于“四个统一”,即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历史意识与当代意识相统一、兼收并蓄与民族特色相统一。本书基于“民族审美意识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与象征系统”,诠释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的核心范畴;基于中国审美文化研究、少数民族美学研究、生态美学研究、区域美学研究与西方美学研究的日常生活转向,凸显森林生态文化特征与地域审美文化传统;基于快感与大众娱乐的表层走向民族信仰文化的深层,达成跨文化认同的理论思考。鄂伦春族审美文化体现在宗教信仰中,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信仰的审美观念,呈现神灵意识、本族意识和审美意识;以鄂伦春族最后的萨满关扣妮的口述及经历为例,探讨萨满在鄂伦春族审美文化中的地位和职能;在请神仪式、降神仪式、娱神仪式、送神仪式中,凸显净化与对话、迷狂、歌舞与模仿和共享的审美构成与表现。鄂伦春族文化的审美特性贯穿于日常生活和民族文学之中,在日常生活语境中,把握鄂伦春族文学的审美品格与当代口述传统的美学思考。鄂伦春族艺术和工艺的审美表现于绘画的审美意识、欢歌乐舞的审美情趣及民间工艺的审美取向和表达,触及生命的体验、情感的表露和信仰的思考;鄂伦春族民间工艺的审美标准存在功利性和审美性两个维度,在审美意象的延续中,审美主体在创造过程中得到审美享受。
鄂伦春族审美文化的当代危机源于全球文化西化、中国文化汉化的趋势、人类对话方式的改变、传承主体的渐渐消失,加上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类型的急剧变化,导致鄂伦春族文化艺术的碎片化,鄂伦春族审美文化事象已然有些模糊。鄂伦春族审美文化反思可揭示传承和创造的功能与意义,找到民族精神栖居的家园。
本书的调研、写作、编辑和出版过程,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首先,感谢博导于文秀教授推荐,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主任郭晓鸿沟通,感谢彭修银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文化丛书”,感谢牡丹江师范学院重点出版社资助项目,正是诸种指导、帮助、资助与合作,使此博士论文得以顺利出版。其次,学术研究经历的都是以生命为代价体验到的。自从2006年10月1日开始鄂伦春族文化研究的田野调研工作以来,始终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也是最幸福的人,值得本人庆幸一生,更是终身受益匪浅,可以说,这种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中的所遇、所见、所闻、所思、所得不仅改变了我的价值观,而且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科研道路、理论根基和教学内容与方式。无论是作为山东人、大兴安岭人、牡丹江人、北方人还是汉族人,我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热爱自己的家园与文化。最后,感恩生活中所有支持与帮助我的人们。在学习、教学与科研中,得到了社会上那么多人的鼓励与认可,我是幸运的;可以为民族审美文化研究添砖加瓦,我是自豪的;能够为保护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我是骄傲的。今后,我定会把各方的期望与厚爱变成向前、向上、向真、向善、向美的动力与勇气,在“人”与“生”两个维度,在人性、人权、人文、人生及生命、生存、生活、生态八个层面,继续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勇于探索,做好一名人民教师和国家科学研究人员该做的事情。
正值2017年新春来临之际,恭祝鄂伦春族审美文化代代传承!恭祝中国美学大家庭平等、团结、和睦、幸福!恭祝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王丙珍
2017年1月30日
加格达奇·山水嘉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