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研究:以根据地农民教育为中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大众化实践之一:抗战爱国的民族意识教育

19世纪中期以降,中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封建政权的腐朽和压迫、革命运动频发、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构成了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前半期中国社会的基本面貌和主要特点。而近代以来中国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正是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它是基于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强烈认同、归属、忠诚的情感与意识之上,旨在维护本民族权益、实现本民族和民族国家发展要求的意识形态和实践运动。[1]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时,就把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作为其革命斗争的目标。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更是高举抗战爱国的旗帜,不但促成了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而且在广大农村建立了十几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动员起千百万农民参加抗战,努力将具有浓厚宗法观念和地方主义习俗的农民大众教育训练成具有国民意识的“公民”。在现代的意义上,农民大众第一次与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直接参与了中国近代民族国家的构建,并做出了其独特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