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 研究对象和研究现状
(一)研究对象
随着Web 2.0技术及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的快速普及,微博等新兴媒体在网络舆论场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微博是网络热点事件的策源地,也是舆情蔓延的发酵池,已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和社会舆论走向,进而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行为选择。微博舆情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众目关注的热点课题。
当前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主要从流量、关键词、词语频度、文本、粉丝结构、影响力、活跃度、地域、事件立场、情感维度(情感类型、状态和强度)等角度量化分析微博舆论,监测社会热点、焦点内容及舆情。由于对文本中具有立场、观点倾向的评价语言分析不足,导致舆情分析难以深化,不能满足舆情应对和管理的应用要求。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拟从语言学科的角度进行一项专题研究——微博舆论场的评价研究。
因此,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微博舆论场中的评价语言。通过具体、深入、细致地研究微博及其跟帖评论,揭示网民怎样用语言参与社会实践、用语言互动和交换立场、用语言建构话语联盟、用语言来实现评价功能。
(二)研究现状
1.英语评价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以英语为研究对象,致力于英语评价系统的研究。分为两个发展阶段:一是韩礼德(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中有关评价的研究;二是新韩礼德学派(又称悉尼学派)马丁(Martin)等人的评价理论研究。
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中有关评价的研究,有人际意义的色彩。Halliday把语言的纯理功能分为三种: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其中对人际功能的解释是“语言除具有表达讲话者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活动的功能外,还具有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判断和评价等功能。语言的这一功能称作人际功能”[1]。语言学家Thompson指出,评价是“所有语篇意义的核心问题,任何对语篇中有关人际功能的分析必然涉及评价……评价是指说话者对事物(如人、事件、行为……观点等)的看法,通常有好坏之分,也有强弱之别”[2]。
系统功能语法对人际功能的词汇语法手段有所描述,内容包括言语功能的论述、信息物品和服务的区分;主语和限定词的人际功能、归一度(polarity)和情态、人际隐喻、评论附加语、态度修饰词等,但都只是零散的讨论,没有系统化。
新韩礼德学派Martin等人的评价理论研究,是在系统功能语法关于人际功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Martin认为系统功能语法对人际功能的研究不全面,于是提出评价理论填补传统系统功能语法对赋值语义研究的不足。Martin于2000年第一次公开发表《交换以外——英语评价系统》(Beyond Exchange:Appraisal Systems in English),正式讨论评价理论。2003年,Martin & Rose合著的《语篇研究:跨越小句的意义》(Working with Discourse: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第二章再次介绍了评价理论。2005年,Martin & White合著的《评估语言:英语评价系统》(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专门阐述评价理论及其应用。
Martin等对评价理论的解释是:“评价理论是关于评价的,即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所涉及的情感的强度以及表明价值和联盟读者的各种方式。”[3]
目前,Martin的评价理论是话语分析的理论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新闻语篇、政治语篇、学术语篇、法律语篇、历史语篇、金融语篇以及科技语篇的话语分析之中,在意识形态的语篇分析中已显示出该理论的价值和意义。
2.汉语评价研究现状
国内,汉语的评价研究还比较薄弱。较为突出的成果有:彭宣维描述了现代汉语词语的评价系统[4];刘慧勾勒了一个由词汇层、话语标记层、句子层和语篇层评价项构成的评价系统[5];陈景元描述了现代汉语评价表达理论体系[6];彭宣维等出版了汉英评价意义的分析手册[7];陈景元运用Martin的评价系统研究了网络热点事件的微博文本。[8]
然而,由于缺乏不同语体特征的大规模的语料库支持,汉语的评价研究在全局观、系统性、精细度和实用性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在词汇层面,汉语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词语的感情色彩的研究,如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等。在语法层面,汉语评价研究主要是运用主观性理论对个别的、零星的带有评价意义的结构、话语标记、立场标记的探讨。在语篇层面,国内研究大都是沿用Martin的评价系统进行分析。
国内外研究表明,评价研究呈现研究理论多元化、研究方法多样化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采用单一理论和方法研究的不足。但总的来说,还存在不少问题:(1)对显性评价关注较多,对隐性评价讨论较少;(2)重聚合而轻组合,对词汇的评价潜势估计不足,忽视了语境或框架、修辞、文化等对词汇评价意义的影响和制约作用;(3)一些非真正表达评价意义的语言资源也被打上“评价”的标签,而真正表达评价意义的隐性评价却难以识别;(4)对褒贬评价讨论较多,对元语言评价讨论较少;对现实评价讨论较多,对非现实意义的评价讨论较少;(5)静态描述较多,动态考察较少。
目前,国内外对微博舆论场进行的评价研究尚不多见,新媒体话语的互动社会语言学研究仍然是匮乏的。因此,本书所呈现的研究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