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舆论场和微博舆论场
一 舆论和舆论场
(一)舆论
1.舆论的定义
舆论,《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解释为“公众的言论”。《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解释为“舆论是社会上值得注重的相当数量的人对一个特定问题表示的个人意见、态度和信念的汇集”。公共舆论研究的先驱沃尔特·李普曼在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中给舆论的解释是:“他们头脑里的想象,包括对于他们自己、别人、他们的需要、意图和关系等等属于他们的舆论。”[1]美国的伯内斯在1923年所著的《舆论的结晶》中认为,“舆论”这个术语被用来描述一种难以定义又反复多变的个人判断的聚合。舆论是时而统一、时而冲突的个体——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意见聚合的结果。[2]
我国学者徐向红认为“舆论是相当数量的个人、群体或组织对公共事务所发表的倾向一致的议论”[3]。项德生将“舆论”定义为“舆论是社会公众或集团对人们普遍关心的事态所作的公开评价”[4]。孟小平认为“舆论是公众对其关心的人物、事件、现象、问题和观念的信念、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并对有关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5]。陈力丹认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态度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显舆论,用情绪表达出来是潜舆论,用规模行为来表达,就构成行为舆论。”[6]侯东阳认为:“舆论是公众对新近大家普遍关心或感兴趣的事件和问题公开发表的意见。”[7]韩运荣、喻国明认为,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有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8]
与“舆论”极为类似的一个概念是“舆情”。王来华认为“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9]。刘毅认为“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并指出:“网络舆情就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10]徐晓日认为,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11]曾润喜认为:“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12]张元龙认为,舆情是社会民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关乎自己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事项)或自己关心的特定事件所持有的群体性情绪、意愿、态度、意见和要求的总和及其表现。[13]
综上所述,“舆论”和“舆情”,两者都涉及公众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等,尽管表述不同,但内涵较为一致,没有本质的区别。“舆论”和“舆情”,英文皆为public opinion,因此我们对这两个概念不作过分区分,统一称之为“舆论”。舆论包括舆论主体(公众)、舆论内容(意见)和舆论客体(特定的客观对象)三个要素。
从上述定义来看,传播学上的舆论与语言学上的评价这两个概念有共同的内涵。舆论形态往往由一系列评价判断所组成,涉及肯定还是否定、支持还是反对、赞扬还是谴责,等等。可以说,舆论是民众对某一事件或议题所作的公开的评价的集合。舆论的倾向总是贯穿于一系列评价判断组合之中,舆论主体是评价主体,舆论内容是评价内容,舆论客体是评价客体。因此,我们将舆论纳入评价系统框架考察。
2.网络舆论
谭伟认为,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14]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年度报告中,指出“网络舆论是指公众通过信息网络(有线和无线),针对公共事务和社会现象发表的意见”[15]。刘建明、纪忠慧、王莉丽提出“网络舆论是指在互联网空间形成的、关于公共问题的网民的一致意见,因舆论主体的虚拟化和全球性,大大提高了人类沟通、融合意见的能力,为广大民众参与社会舆论设置了平台”[16]。
严格地说,网络舆论是通过互联网平台表达的舆论,是具有相似性态度和看法的类聚集合。作为互联网场域中的一种舆论形态,它是社会舆论的集散地和放大器。网络舆论传播的方式有论坛发言、博客、微博、微信等。匿名性降低了人情和面子,消解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
在互联网上,网民各种情绪、意见、看法、态度、诉求交汇,相互磋商,相互影响。当前网络舆论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元的话语结构,去中心化、情绪化、标签化、娱乐化是其主要的特点。
(二)舆论场
1.舆论场的定义
法拉第提出了“场”的概念,作为物理学上的术语,指特定物质相互作用的空间。刘建明将“场”引入舆论学研究提出“舆论场”概念,用以说明具体舆论形成的一种情形。[17]项德生认为舆论场是特定的舆论主客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强度和能量的时空范围。[18]喻国明、刘夏阳认为,舆论场是指包含若干相互刺激因素,从而能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19]刘建明、纪忠慧、王莉丽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给出定义,舆论场的微观含义是指舆论总是在具体环境中产生的,起始于某一具体空间。[20]舆论场的宏观含义则是指社会的公共领域,是同微观舆论场相对的概念。公共领域首先由一个个场所构成,是基于与私人领域区别的交流意见的地方。公共领域实际是便于公众发表意见的场所的统称。
学界对舆论场的划分并不统一,有四分法,即民间舆论场、传统媒体舆论场、网络舆论场和境外舆论场[21];有三分法,即口头舆论场、传统媒体舆论场、网络舆论场[22];有两分法,如南振中提出两个舆论场概念,意指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着老百姓的“口头舆论场”和新闻媒体着力营造的舆论场。[23]袁勇认为舆论场不能机械地以官方和民间、主导和从属、强势和弱势、主流和支流来简单界定,而应结合舆论的生产方式及其动力源,以传播功能为基准,将社会舆论场细分为政治、人文、娱乐和宣泄四大板块。[24]
舆论场存在二元对立,比如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精英舆论场与大众舆论场等。全媒体时代,各种媒介全方位融合,舆论场呈现出复杂性。
2.网络舆论场
学界对于网络舆论场,尚未有一个权威、统一的定义。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多场融合说。如余秀才认为,网络舆论场是“社会场”“新媒介场”“心理场”三“场”的交融,它既影响网络舆论传播的主体与客体的心理活动,也影响具体的网络舆论传播行为。[25]罗小红将“网络舆论场”界定为“网络环境中,针对公共事务和社会现象,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所形成的信息场和网民讨论所形成的民间舆论场的总和”[26]。
另一种是时空环境说。如聂德民认为,网络舆论场是网络空间和社会所特有的一个时空环境,与现实社会场交互作用,是现实社会的释放场和监控场,场内充满了权力与资本的争夺。[27]肖文涛、 黄学坚认为,“网络舆论场指的是多元分层的网络舆论主体,为实现各自利益诉求,以碎片化的社会热点问题为议事题材,以争夺话语权为手段,通过互联网传播和讨论而形成共识性意见的时空环境”[28]。
喻国明指出:“网络已经改变了我国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并形成了崭新的网络舆论场。”[29]“新舆论场”是指在信息网络化环境中,受不同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的各种信息同时在一个环境中传播,形成交互、多元、多变的舆论气候,即“场”。[30]网络舆论场,包括门户网站和BBS、QQ、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融合互通建构的舆论场。
在网络舆论场中,杂糅着政府舆论、媒体舆论、西方势力舆论、网民舆论。各种不同利益阶层都在发声,有参与诉求,有利益诉求,有娱乐诉求。网络舆论场中詈骂诅咒、非理性情感宣泄、谣言倒逼真相、人肉搜索等语言暴力现象给政府或当事人形成强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