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产业集群创新相关理论
一 产业集群创新理论
(一)产业集群创新的内涵
产业集群创新是指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协同产业集群内的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政府等相关行为主体,通过地理上的集聚产生创新聚集效应,并在竞争压力和持续比较下,推动创新发生、传播、溢出和扩散的集群协同创新过程[145]。
这一定义具体包含四个方面:(1)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是集群创新的前提;(2)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与相关机构是集群创新主体;(3)创新主体借助于地理位置的邻近产生创新聚集效应形成集群创新方式;(4)以通过集群内的竞争压力和持续比较推动创新,获得持续创新优势作为集群创新目标。
(二)产业集群创新的特征
根据以上产业集群创新的内涵可以看出,产业集群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行为,需要集群内企业及相关机构的相互合作,资源共享与互补才可实现。产业集群通过创新,可以为集群内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产业集群创新有以下特征。
(1)协同共生性
现代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一个协同交互过程。产业集群为企业创新提供了一个交互空间,群内的企业与相关机构形成协同共生体,产业集群内各部分通过协同关系构成系统,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协同功能。同时,产业集群内的各部分结成共生关系,共享同类资源或互补异类资源,改进集群内部或外部的直接或间接的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了产业集群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这种协同共生的集群创新模式下,集群内各组织更注重与其他组织的互动关系,共享信息和知识,集体学习成为创新的动力。因此,协同共生性是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的本质特征。
(2)资源共享与互补性
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过程中,创新资源是制约创新的关键因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集群特征可以弥补单个企业创新资源不足的缺陷。集群内的创新主体可以共享交通网络、研究中心等基础设施,利用共同的信息资源、专业人才市场平台。随着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合作趋势加强,创新主体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技术联盟的数量激增,彼此间的知识资源互补行为也加速了知识溢出,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创新,提高了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3)根植性
根植性是指当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动嵌入特定社会关系的文化环境之中时,由于具有较强的地方属性,使其他区域难以模仿。对于产业集群创新而言,具有很强的产业根植性、地理根植性和文化根植性。产业根植性指由于只从事某一产业的生产和服务,产业集群内的成员企业建立起广泛的专业化分工和长远关系的合作。地理根植性指由于在地域上相互邻近,产业集群的所有成员共同“锁定”于一个区域所具有的显著地域相关特征。文化根植性指集群内成员对集群文化网络整体的融入和适应,并受其规制,受到弥漫在整个集群内的人文氛围的影响。由于产业集群内创新主体深深根植于当地社会文化、历史传统、制度和空间背景,其创新过程也根植于当地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中,根植性强化了集群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合作创新正是依赖于这种根植性而强化了产业集群创新的路径依赖。
(4)竞争性
虽然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存在相互依赖关系,但企业经营的本质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各企业间必然存在着竞争关系,且这种竞争存在于产业集群的各个角落。然而,企业间竞争关系的存在并不会阻碍产业集群的整体创新行为,与之相反,竞争关系使集群内企业有足够的动力去进行持续创新,并对创新环境保持高度的警觉性与灵敏性。根据波特的观点,若缺少有效的竞争,产业集群将难以生存。有效竞争引导产业集群内企业建立一种竞争状态下的协作关系,企业间既是竞争对手,也是产业链条上的合作伙伴。
(5)低成本性
在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由于彼此具有同质性且关联度较高,创新产生的某些新的产品或工艺技术,在集群内部得到快速传播、溢出及渗透,使集群的单个创新活动向“集群创新”转变。这些创新产品、技术及知识在集群内成为公共产品,使集群内企业获得极大的成本优势;但对于集群外企业,这些创新的转移,尤其是一些隐性知识的转移,往往伴随着高昂的交易费用。因此,产业集群创新能够加速技术知识的传播,使集群内后进企业可以利用技术创新先进企业的经验、技术等信息的溢出效应,通过模仿与学习逐步缩小与技术创新先进企业的差距,降低企业相关成本,使企业以低成本优势推动产业集群创新。
二 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理论
(一)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内涵
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是指集群内创新主体为了获取创新资源,实现创新功能而与其他行为主体在互动过程中以正式或非正式关系联结成的创新网链式结构。正式关系是价值链活动中发生的垂直与水平联系,与辅助机构间的正式契约关系及企业与集群外合作主体间的正式契约关系。非正式关系指基于共同的经历、社会文化背景及彼此信息基础上建立起的人际间社会网络关系。
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不同于普通的网络。首先,集群创新网络内大部分成员分布于同一区域内,即有地理上的集聚性;其次,知识成为集群创新网络的关键资源,特别是受空间限制的隐性知识更是集群创新网络获得竞争优势的特殊资源;再次,集群创新网络的核心主体是企业,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等部门之间紧密的合作与协同创新;最后,集群创新网络的主要联系方式是建立的正式关系及非正式关系,即集群创新网络不但包括产业网络,还包括社会网络、文化网络等[146]。
(二)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特征
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形成是产业集群行为主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创新的复杂性而相互作用、相互学习的必然结果。因此,产业集群创新网络除了具有集群创新的特征外,还具有开放性、动态平衡性以及自适应性的网络化特征。
(1)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个体(或系统)与外界的联系,即在信息方面有双向的交流。开放性第一个要求是创新网络中不存在孤立的节点,即网络中的各个成员均与其他成员在物质、思想、信息等方面进行传递及互补;第二个要求是创新网络本身不能是孤立的,必须与其他网络有一定的沟通。对于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而言,集群内产业链上下游及横向行为主体间在生产要素交流、组织学习及知识创新等方面进行互动,同时集群创新网络内的节点还与外部网络节点发生多方位、多层次的联结,通过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开辟新的市场、拓展区域创新空间等行为,使集群内节点获得远距离的知识与互补性资源,实现与集群外部网络的合理链接。由此可见,集群创新网络的开放性是集群与外界资源互动、保持持续创新能力的关键。
(2)动态平衡性
动态平衡性是指虽然事物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但在发展的某个特定时期,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动态平衡性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集群创新网络时刻处于不断变化和更新的状态。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集群创新网络中的联系并非一成不变,有时候强有时候弱,甚至有些时候会失去联系。对于创新积极性不强、缺乏创新活力的一些落后企业会被创新网络逐渐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从外界吸纳的一些具有较强的创新积极性和活力的企业,使集群创新网络得以不断更新。第二,集群创新网络在一定时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由于事物的推陈出新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集群创新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相对稳定的网络结构。若网络结构变化过于频繁,会使产业集群时刻面临变革,集群网络内企业会缺乏安全感,从而无法集中精力从事创新行为,影响产业集群的网络创新。
(3)自适应性
自适应性是指事物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身的性质,以满足其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对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而言,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创新网络的结构、性质等特性都会适时地做相应的调整。在日益追求创新和效率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增长方式时刻在发生重大的改变,产业集群网络的结构与运作方式在宏观经济和区域产业的发展要求下会做出相应的调整、若原有的创新网络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就会促使自身进行优化,以适应产业集群创新的需要。集群创新网络的自适应性主要依靠企业和政府的调节作用来体现。一方面,企业面对新的经济状况,会采取技术改造、管理变革等方式,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另一方面,政府会通过宏观调控,对集群创新网络中一些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元素加以改造,包括淘汰那些设备陈旧、管理落后的企业,改善集群内企业与其他机构之间的关系,引进一些行业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的优秀企业进入集群网络等手段,使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符合新形势的发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