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改居”社区转型及其治理研究:基于宋村的调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内容提要

本书以中国城市化的全面推进和加速扩展为背景,借助独具中国特色的城市化路径——“村改居”,立足宋村的“村改居”过程和治理实践,力图从城乡关系的视角呈现“村改居”社区转型及其治理,探讨“城”“乡”元素及城乡关系是如何在“村改居”社区内被实践和被呈现的,进而为“村改居”社区的转型和发展,找到新的路径。研究认为,“村改居”是国家借助城市化名义和市场化力量,渗透、改造、再造甚至侵入乡村社会的治理机制,而“村改居”社区作为“村改居”工程的结果,则是兼具现代与传统、城市与乡村的特殊化生活空间和治理单元。“村改居”社区不仅深受城乡关系的外在与宏观变迁的影响,而且本身就蕴含“城—乡”元素及其结构性关系。可以说,“村改居”社区转型,既是一个经过“自然共同体—城市吞入乡村—城乡交互混杂—城乡共生”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城—乡”多元化力量交织和互动的治理空间。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村改居”国家战略的铺展,打破了以往村落共同体的自然属性、城乡二元分隔的结构和缓慢地城市文明下乡的节奏。在一种国家主导和力推的政治任务之下,借助市场化的力量和现代文明的名义,乡村社会被闪电般地纳入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社会。城市文明与城市生活的吸引、国家力量的推动以及集体主义的感召与个人权利意识觉醒、乡村土地的流失和共同体社区的消失,一起构成了“村改居”社区“改造”进程中鲜明的多元化特征。“村改居”社区的形成,不仅深受国家、市场和社会等主体行动及其合作治理的塑造,其居住形态和社区空间,亦充斥着国家—市场—社会、城市—乡村、现代—传统等不同要素的交织,塑造了不同甚至对立、矛盾的城乡关系表征。国家主导的“村改居”工程,一方面改变了村落原有的生活空间和物理景观;另一方面又重新塑造了新的社会空间。原先乡村社会的自然、文化、社会和行政相对清晰的边界和缓慢的转变过程,在一种断崖式的外力“破坏”了整个村落之后,边界发生了急剧逆转。“村改居”社区的社会空间内充斥着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等多元素的“聚集”。

“村改居”社区边界的混合化和模糊性以及国家、市场与社会交互力量的社区实践,譬如国家力量的正当化、市场的强势和城市文化的先进性与乡村文化的落后、村落力量的弱小以及村民的分散,这种强势明显的二元对立,导致了宋村由村“改”居过程和治理实践的众多问题。作为转型社区,“村改居”社区不仅面临制度、组织转型问题,也存在文化、社会结构转变的问题。这些问题与承“村”而来的遗留问题、因“居”而成的现实问题,构成了宋村三种互相渗透、彼此影响的社区问题和治理难题。所有的问题和社区难题,都可以涵盖在“村”—“改”—“居”三种社区实践形态,也就是城乡互动的关系或国家(市场)与社会的互动中。城乡一体既构成宋村生成背景和空间状态,也为“村改居”社区转型指出未来的发展道路。从宋村“村改居”及其治理实践来看,城乡关系不对等、国家汲取社会资源以及贬低村落文明、居民付出与所得的权利问题等不均衡的结构关系,一直主导着“村改居”社区生成的整个过程。这就需要改变原先掠夺型的城乡一体化关系为共生型城乡关系,在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介入”的整体路径下,从组织、参与、资源等具体机制,实现城乡关系(村居元素)的再转型、再融合和再社区化,即在“村改居”社区内实现“社区转型”的城乡共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