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海南省经济结构更优化
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产业发展至关重要。2014年,全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围绕年初省人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抢抓机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就。全省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增长,经济转型取得扎实进展,民生继续得到改善,发展质量继续提升。
一 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一)产业结构优化持续推进
海南开启了新常态下加快建成国际旅游岛、实现绿色崛起的新征程,面对“提质升级增效”的新要求,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构建现代产业创新体系、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2014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00.7亿元,年均增长8.5%;三次产业结构为23.1∶25.0∶51.9。在稳定第一产业发展的前提下,继续刺激第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初步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新型工业、现代农业为两翼的特色产业体系。
省统计局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海南省的三次产业进行了贡献度分析,指出扩大第三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会推动经济的良性增长。最能有效拉动海南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契机使科学研究和相关的技术性服务产业化;二是房地产业和商业饮食业可成为海南经济长期增长的支柱产业,这跟海南提出的建设生态省以及旅游大省战略是比较吻合的。
(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板块
2014年海南省人均GDP已超过6000美元,三次产业呈现“三二一”结构,轻重工业之比为24.5∶75.5,城镇化率达到53.76%,综合判断,海南经济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816.66亿元,占比为51.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49.8%,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凭借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正加快发展,2014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789.0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06.53亿元,带动了交通运输业、住宿和餐饮业、商务服务业的快速增长。现阶段,服务业占主导地位,但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经济抗风险能力不强,经济转型升级任重道远。在海南工业八大支柱产业中重化工业占7个,其中高耗能产业有6个。124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仅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33%,其拥有资产、实现产值、创造利税占工业占比均超过70%,大中型企业支撑作用十分明显,重化工业所占份额偏高。
海南省产业实现提质增效,新业态发展迅速,对经济增长有着十分明显的拉动作用。从目前产业结构来看,农业占比仍然较大,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主要表现在:
一是推动新型特色产业成长壮大。坚持集约、集群、环保、园区化、高技术的发展方向,做大油气化工、汽车制造、食品加工等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实现集群发展。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力度,提高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软件开发等产业的比重。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启动“光网智能岛”工程建设,推动三网融合,普及4G网络,实现光纤宽带全岛覆盖。深化与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企业的战略合作,支持本土互联网企业发展壮大,争取互联网网间直联试点,努力形成产业转型升级、增长动力多元、互联网产业规模化的发展格局。建设中印IT合作产业园区,支持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制定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大力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加大对小微企业贷款贴息力度,实施小微企业“提升工程”。
二是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发挥海南作为全国消费承接地的优势,适应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新趋势,实施养老健康家政、信息、旅游、住房、绿色、教育文化体育6大消费工程,增加多层次、多样化产品供给。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健全社区生活消费服务网点,打造社区便民消费圈。改革流通体制,完善流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大促销力度,创新促销方式,着力引进岛外消费。
二 现代服务业成为支柱
海南自建立国际旅游岛以来,上下逐渐形成一个共识,即海南省要进一步振兴产业,夯实产业基础,延长产业链条,进一步奠定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现代产业体系,使国际旅游岛具有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一)服务业挑起海南经济半壁江山
2014年,海南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816.66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51.9%,创历史新高。海南服务业实现了长足发展,近年服务业占GDP比重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已成为海南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投资的重点领域。
数据显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对第三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见表2-10)。从占比上看,2014年,海南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51.9%,目标完成率达104%,比计划高出4个百分点,超额完成目标。依据各年统计数据显示,该指标,20世纪90年代初期达到40%以上,2009年为45.25%,2010—2014年依次为46.2%、45.6%、46.9%、48.3%、51.9%。2009—2014年海南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截至目前,目标实现率为100%。
表2-10 海南省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资料来源:根据《海南统计年鉴》( 2015)、2015年海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整理。
除产业增加值占比外,就业人数等经济指标也已达到国际旅游岛建设2015年目标值,2014年海南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社会就业总人数达到45%。该指标比重从2009年的35.50%提高到2014年的45%,比《规划纲要》设定的2014年目标占比值高出了1.07,目标完成率达到102.74%,超额实现了阶段目标。相关数据显示,服务业在挑起海南经济半壁江山的同时,在占比方面相当于提前完成了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阶段性目标。
未来,海南省仍将继续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提升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的份额,促进产业内部结构逐步向高端化转变。
(二)相继出台多项措施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
2014年,海南省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海南省现代服务业产业指导目录(鼓励类)》等一批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商务报告指出:2014年,省级财政安排商务、旅游、金融、信息和文化等各类服务业资金达2.85亿元,支持了324个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
借助全面推动旅游市场管理体制改革,开发乡村游、婚庆游、邮轮游艇等多元化旅游产品,三亚千古情、海口冯小刚电影公社等一批新型旅游项目建成开业等,海南旅游业也呈现南热北暖、中西崛起的良好态势。批发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虽然作为海南省服务业发展的弱项,但总体上呈较快增长势头,对服务业的贡献日益加强。一些业内人士提出,海南省与其他一些主要旅游地区相比,其服务业比重仍偏低。例如香港、澳门的服务业比重达到90%左右,北京等地服务业也达到70%以上。同时海南餐饮、交通、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占比较高,而金融、保险、文化、健康等现代服务业占比不够高。
同时,国内不断上升的消费需求客观要求海南跨越工业化,直接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消费主体的扩大,客观要求海南跨越传统服务业,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服务业体系。“十三五”期间,海南需要通过扩大服务业开放,来加快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充分释放以良好生态环境为依托的旅游消费市场潜力,积极争取服务业开放的先行试验权,以国际购物中心建设为突破口,重点推进医疗、教育、文化、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的全面开放。
支持金融业稳健快速发展,确保海南银行和华夏银行海口分行年内建成开业,组建法人财产保险公司,争取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培育企业上市,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经济发展。加快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试点工作,推进离岸金融政策落地,支持发展互联网金融。按照“消化存量、优化增量”的思路,引导房地产市场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增加经营性房地产开发,优化房地产空间布局,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继续支持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体育休闲、服务外包、健康医疗、会展等其他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批发业快速增长,加强仓储物流园区建设,做大转口贸易和大宗商品交易。
三 经济发展空间结构趋向平衡
2014年,海南省经济发展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经济运行呈现平稳回升的增长态势,各区域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特征明显。
(一)实力经济市县合力撬动全省经济发展
2014年,在全省18 + 1个市县(暂不含三沙市,下同)中,有4个市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9%),依次是:海口市增长9.2%、澄迈县增长10.5%、东方市增长10.8%、洋浦经济开发区增长11.5%。GDP增速实现两位数增长的市县仍然全部集中在西部地区。有两个市县地区的生产总值增速在5%以下,分别是文昌市增长1.3%、陵水县增长4.3%。GDP增速最高的洋浦经济开发区( 11.5%)与最低的文昌市( 1.3%)相差10.2个百分点,差距在逐渐缩小。分区域看,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4%,东部地区增长10.2%,中部地区增长7.1%,中部地区增长6.6% (见表2-11)。
2014年,从海南省各市县(区)地区生产总值排名中,海口市依然遥遥领先;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排名看,洋浦经济开发区以11.5%的增长速度位居首位。
经济总量大的市县(地区)合力撬动全省经济发展。当前,全省经济总量排名前三的市县(地区)分别是海口市、三亚市和洋浦经济开发区。这三个地区经济总量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9.1%、11.7% 和7.3%。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2%,共同拉动全省经济增长。
表2-11 2013—2014年各市县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续表
说明:本表绝对数按当年价计算,增速按可比价计算。
(二)集中指数表示区域分布较为均衡
衡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指标,本报告选取集中指数来衡量。
集中指数:
C为集中指数,T为全国或全区总人口,ti为各基层地区的人口,n按下述原则确定:将某经济活动在地域上的分布,按大小顺序排列,分别设为p1、p2…pn,该经济活动在全国或全地区的总值为p,当p1 + p2 +…+ pn =1/2p时,n即为所求。
H的意义为:占全国或全地区该项经济活动半数地区的总人口。H值较大时,C值较小,表示该项经济活动的地域集中程度较低,区域分布较为均衡; H值较小时,C值较大,表示该项经济活动集中程度较高,地区差异比较明显。
依据海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经计算,海口市、三亚市、澄迈市、儋州市4个市县的GDP之和为海南省GDP的1/2,即n =4。
C =1-( 204 +51 +93 +49) /867,即C =54%。表示海南省地区经济活动的地域集中程度较低,区域分布较为均衡。
表2-12 2014年各市县地区生产总值及人口数量
说明:绝对数按当年价计算,资料来源《海南统计年鉴》。
东部地区贡献了全省近六成的经济总量,是对全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今年以来,东部地区受房地产市场波动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有所回落。房地产房屋销售面积、房地产投资增速普遍偏低。
服务业带动中部地区经济稳步回升。三次产业中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等传统型服务业回暖迹象明显,服务业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由上半年的29.9%提高到了40.5%。
西部地区工业经济支撑作用依然强劲。工业经济对西部地区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对全省经济支撑作用持续增强。西部地区工业完成增加值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逐渐增强。
(三)海南省发展需要持续做好以下工作
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到2020年,海南的旅游服务设施、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与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全面接轨,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使之成为“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
1.加快推进各项改革,争创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
坚持问题导向,加大改革力度,争创经济特区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新优势。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继续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医药卫生、旅游管理、国土资源管理体制等其他各项改革。
政府应该积极营造有利于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完善金融市场,使其引导规范海洋产业投资方向。围绕南海资源开发服务保障基地和海上救援基地的两大定位,充分发挥海洋大省、著名侨乡的优势,将海南打造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支点。
2.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全岛要增强开放意识,树立国际化思维和全球视野,统筹岛内岛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提升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水平。
按照做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质量效益的要求,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板块,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推动新型特色产业成长壮大。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加强对全省旅游资源的统一规划和整合,促进旅游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鼓励创新旅游产品,支持发展邮轮游艇、低空飞行、房车露营等旅游新业态,积极开发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健康旅游,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3.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在坚持生态立省的前提下,把项目建设与促进旅游开发、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组织实施一批有持续税源、能改善民生的重大项目,提高支撑发展的能力和后劲。
改革投融资体制,加强政府投资管理,研究出台我省政府投资和社会资本合作实施意见,开展政府投资与社会资本合作试点,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优化投资结构,提高单位面积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解决项目土地、林地、用海指标和环评以及征地搬迁等问题,为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4.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划定全省生态保护红线,构建科学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分布格局。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认真执行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继续推动绿色照明、可再生能源利用等节能示范工程,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坚持“三农”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进一步强化“三农”工作。
坚持规划引领,把全岛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规划,促进“多规衔接”。制定省会经济圈和琼南旅游经济圈发展规划,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合作共赢、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完善城市功能,提高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
5.继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努力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强化就业指导服务,确保新增城镇就业9万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住房保障机制,继续办好十件民生实事。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施“全面改薄”工程,完成第三批国家级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