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经济外交与中俄合作模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俄罗斯经济外交的理论与学术诠释

第一节 关于“经济外交”的文献研究

在西方各个国家早期的政府官方文件中,往往并不明确使用“经济外交”( Economic Diplomacy)这一概念。二战以后,“经济外交”才逐渐出现在一些国家的国际交往和外交领域中。

一 日本是战后率先提出经济外交并付诸实践的国家

国际上,日本是最早关注“经济外交”理论并付诸实践的国家,曾任日本首相的吉田茂最先提出“经济外交”的概念。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力图将恢复经济作为国家发展的中心。1952年吉田茂在其施政演说中提出,日本政府将开展一系列经济外交活动,如缔结通商航海条约、通商协定等,在这里首次使用了“经济外交”概念。[1]其后,日本从官方角度把经济外交作为一项政策提了出来,“经济外交”一词可见于日本政府1957年发表的《外交蓝皮书》中。日本学者将其定义为:“在对外政策中,为实现某国的诸经济利益而由该国政府尽可能地动员本国的资源来推行的对外交涉的一种方式”,“有关贸易、资本、金融、服务等的市场开放,伴随经济摩擦的出口限制,以及经济制裁、经济援助等的日本政府的诸政策”。[2]

日本学者根据本国的外交实践,对经济外交进行了比较广泛的探讨和研究。比如,日本学者山本武彦认为,如果对“经济外交”进行广义的定义,则可称为在对外政策上,为实现一国的经济利益,动用本国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实行对外交涉的一种模式。[3]这种定义方式强调为了实现本国经济利益而进行对外交涉这一核心内容,经济外交的目的是实现本国的经济利益,外交的手段和方式并不局限于经济手段,而是一切形式的对外交涉。在日本学者的研究中这种看法比较有代表性,反映了日本战后以经济发展为首要任务的认知度和迫切性。与这种定义思路和逻辑相近的,则是法国外交学学者卡里埃尔(Ги Каррон де ла Каррьер)的定义,他指出,经济外交是通过外交手段实现经济目的,无论其为实现这一目的是否使用了经济杠杆[4]。从现有文献来看,较早提出经济外交概念并付诸实施的政府官员是日本首相吉田茂;而日本是结合其二战后国家自身实际,率先对经济外交进行研究和实践探讨的国家[5]

二 苏联是高度重视经济外交研究和运用的国家

苏俄现代国家政权建立以来,逐渐成长为一个军事和地域强国,在扩张领土和建立强大国家的过程中,始终是一个外交强国。俄罗斯独特的国家地缘特性决定了俄罗斯的外交思想独树一帜,这在俄罗斯外交方面有显著体现。在俄国发展史上,1780年叶卡捷琳娜二世提出的《武装中立宣言》就是国际法的一个重要文件,它是俄国外交独立的重要标志,也是俄罗斯经济外交史上的标志性文件之一。[6]历史上,俄国经济外交实践也是其对外战略的产物,它对于新时期俄罗斯经济外交的任务、经济外交的主体、经济外交的手段和形式等,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财富和思想财富,是俄经济外交的重要思想渊源。苏俄时期,列宁通过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7]( 1918年3月),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用割地赔款等经济手段换取时间,以整顿国内经济、建立红军、巩固政权。《布列斯特和约》是苏俄政府经济外交的初次尝试,之后签订的《俄英贸易协定》( 1921年3月)、《俄德拉巴洛条约》( 1922年5月)、《苏德经济贸易协定》( 1925 年10月)等都是新生的苏俄政权利用经济外交谋求国家生存、独立、安全和发展的典型案例。

在研究方面,在1965年莫斯科国际关系出版社出版了普列特涅夫教授主编的《外交与经济发展》一书。尽管该书还没有明确提出“经济外交”的概念,但其已将外交行为与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开始探究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该书在国际关系学界较早地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并研究了“世界经济中的地球村”、“国际机动性与经济发展”、“国际清偿能力与发展中国家”、“实践中的列宁援助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援助政策”、“世界贸易组织的发展”、“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法”等诸多领域的问题。1977年在费多罗夫主编的《联邦德国:经济与经济外交》一书中在苏联国际关系学界第一次运用“经济外交”概念,[8]其中专门阐述了联邦德国以经济外交助推其国家发展的经验。

目前可以查阅到的苏联时期专门探讨经济外交的著作,是奥尔纳茨基教授于1980年出版的《经济外交》一书。作者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国家对外政策中的经济因素、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活动、帝国主义国家对新型独立国家的经济政策、国际组织与经济外交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和分析。这部由奥尔纳茨基教授撰写的著作首次全面阐述了经济外交的起源与发展、经济外交的目的、国际组织在经济外交中的活动。作为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研究成果,该书还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外交机制、发展中国家经济外交的兴起与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外交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可以说,这是苏联研究经济外交的一部奠基性著作,尽管其中有些观点在现在看来有些过于意识形态化,但它所提供的思维框架与分析路径对研究今天的俄罗斯经济外交来说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9]

在1984年苏联出版的《简明对外经济词典》中,“经济外交”被定义为:“经济外交是当代外交活动的特殊领域,在这一领域,经济问题既是国际关系中斗争与合作的客体,也是斗争与合作的手段。经济外交如同一般外交,是一国对外政策和国际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外政策决定经济外交的目标和任务,而经济外交则是实施对外政策所采取的实际措施、形式、手段和方法的总和。”[10]1985年,莫斯科科学出版社推出了由格拉多比托娃和比斯库洛夫合著的《经济与外交》[11],该书详细阐述了经济与外交的相互关系、作为多边外交媒体的经济外交、东西方关系中的经济外交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外交官帮助本国公司拓展国际市场的活动。

三 美欧被认为经济外交研究未获重大进展的国家

根据我们的查询,在《美国对欧经济外交》( 1919—1934)[12]一书的第七章中,阐述了美国在1919—1934年这一时期经济外交的行为及其特征。书中指出,美国推行经济外交时体现和伴随的是一种政府、民间合作的外交,以非武力、非暴力的方式来推行,并指出了其经济外交的成就和局限性。该书认为,美国在当时仍不具备承担国际霸权责任的能力,因为它的经济结构还有诸多问题,经济实力还不算超强,正是这些因素反过来大大削弱了其国际霸权的意愿。这是美国经济外交局限性的直接原因,而根本的原因在于其国内推行的自愿合作主义政策。[13]

我国的研究者认为,美欧国家没有给出经济外交的概念性界定。美国作为20世纪以来最强大的经济体,其经济外交作用对建立二战以来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是巨大的。但就我国学者所能查阅到的文献资料,在美国政府的相关文件或文献中缺乏关于经济外交的确切界定及其学者们的详尽阐述。例如,美国曾经负责经济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安东尼·韦恩( Anthony Wayne)在《美国经济外交:优先方向和关切》一文中指出,美国经济外交专注于管理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其主要任务是:第一,开放市场;第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第三,经济安全。[14]这种看法仍然是强调关注外交的经济利益这一目的,至于经济外交的手段和途径则并没有更多涉及。

但是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崛起和金融危机对美国的深刻影响,最近几年美国和欧洲国家开始关注“经济外交”。美国一些研究机构将“经济外交”视为国际关系的战略与策略。在美国,由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12年初出炉的题为《探索公共与经济外交》的尖端项目最终报告中,详尽论述了各国的公共外交和经济外交问题。[15]该报告在对各国的经济外交进行分析时,着重分析了各国所运用的经济外交的战略与策略。报告指出,希拉里·克林顿在美国明确提出了“经济外交”这一概念。从希拉里·克林顿的解释来看,“美国经济战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我们如何调动力量,运用全球经济手段来增强我国的外交和海外存在;二是如何让我们的外交和海外存在发挥作用,加强我们的国内经济。美国为应对当前战略和经济挑战,正从四个方面调整外交:1.将解决现实问题作为对外政策重点并贯穿其始终。美国学者关注亚太,因此寻求在太平洋两岸建立强大的关系网和经贸机制。2.改进实现经济目标的方式。除援助和制裁外,美还将致力于整合地区经济、协助受援国的经济现代化以及向全世界推广自由市场、法治观念、自由交流等价值观。3.营造公平竞争环境。4.应对国有财富增长带来的特殊战略挑战”[16]。希拉里·克林顿特别强调,“我们正在更新我国的外交政策重点,将经济问题贯彻始终……我们的对外关系与经济关系依然密不可分”[17]。这一解释着重强调的是政治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及它们之间怎样相互影响,其目的是实现美国更加广泛的外交政策和创造经济繁荣。美国使用经济工具或者作为奖励或者采取制裁,来实现外交政策的目标;美国也运用外交政策支撑其经济实力。在这份报告中,美国关于经济外交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 1)提高美国就业水平; ( 2)吸引外国直接投资; ( 3)促进公平竞争和全球市场经济; ( 4)加强经济上与美国最紧密关系的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 ( 5)将新兴经济体国家与地区整合到全球化经济之中[18]。在经济外交的策略方面,这份报告提出:( 1)涵盖贸易、投资和商业外交的“工作外交”; ( 2)能源外交与经济繁荣至关重要; ( 3)促进社会革新和企业家精神; ( 4)作为商业契机装备美国的公司; ( 5)构建不断发展的美国国家能力。

英国外交和联邦商务部网站刊载威廉姆森·汉格( William Hague)的文章指出,经济外交要“支持英国企业和我们的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建立强大的双边关系与世界发展最快的经济体,利用访问、政治理解与我们的外交官的联系,帮助我们的企业扩大和投资,吸引新的投资进入英国和识别哪里有我们需要打破的贸易壁垒”[19]

四 中国是改革开放后不断提升经济外交作用的国家

中国政府对于经济外交作用的认知,是随着我国工作的重心转移、改革开放以及外交政策调整和为中国实现现代化而逐步加深的;中国的经济外交,已经成为中国总体外交中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加快融入国际体系。21世纪以来,经济外交在整体外交工作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并且得到了中国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新时期新阶段,我们要加强经济外交”[20]; 2005年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明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经济外交越来越成为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看出,经济外交已经被正式纳入中国的国家经济和社会整体发展战略。

第一,关于“经济外交”的概念,我国一些研究者从狭义与广义等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例如,有的学者指出,从狭义上说,经济外交就是指以实现各种经济利益为目的,借助经济手段进行的外交活动;从广义上说,经济外交不仅被政府作为追求经济利益的手段,而且被用来弥补政治、军事外交之欠缺,被用以追求政治和安全上的目的。[21]这种看法实际上是“经济手段+经济目的”(或一切外交目的)的逻辑。还有一种看法认为,经济外交是以追求经济利益为取向的一种外交活动的表现形式。[22]

中国学者关于经济外交的主要观点可归纳为:第一,源自外交学视角的经济外交诠释,我国研究者中持这种论点者居多。例如,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学斌的看法具有代表性,他认为,“经济外交是主权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政府各个部门的官员以及专门的外交机构,围绕国际经济问题展开的访问、谈判、签订条约、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经济组织等多边和双边的活动”[23]。一些学者虽然没有明确从“外交学”角度对经济外交加以解释,但是在对该问题的表述中实际上是沿用了外交学原理。例如,有的学者把“经济外交”看作外交的一种方式,认为当代外交中包括经济外交,它与多边外交、首脑外交、公众外交一样,也是当代外交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在实现和维护国家利益的过程中,外交手段与军事手段和经济手段同样是重要的选项。[24]由此可见,一些学者是从“外交学”角度对经济外交给予解释。

第二,从经济外交的经济性特征加以阐述,以研究国际经济关系的研究者为代表。在我国,明确阐述“经济外交学”概念的学者是清华大学的何茂春教授。他在其《经济外交学教程》一书中对“经济外交”的定义是,“经济外交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外交,包括一个国家、单独关税区和各类组织为实现对外经济目标而进行的外交外事决策、运筹和实践活动”。在其教科书中,他提出了经济外交的概念和内容、经济外交的主体、经济外交的基本原则、经济外交的策略与艺术、经济外交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经济外交学的学科体系。[25]他解释说,狭义的“经济外交”指“市场外交”,即“对外经济贸易”,狭义的对外经济事务的主要内容为对外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和其他一切形式的对外经济合作,即通常所说的“外经贸”等。在国际学术界的研究中还有的看法认为,经济外交是运用经济工具来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和战略利益,强调经济外交工具的经济属性,而对于经济外交的目的指向则相对泛化。还有的研究者认为,“经济外交是指各国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合作,扩大和维护经济利益为出发点,来确定外交活动的目标,制定对外政策,并开展相互的外交活动。经济外交的目的是促进对外贸易,保持外贸平衡,增加外汇收入,增强国家实力,保护本国利益”[26]

第三,从学科概念的角度出发,认为对经济外交难以给出确切的定义。因为对于“经济外交”的概念尚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认知。一些学者提出,经济外交是一个含义模糊的概念。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问题,如前所述,其原因在于学者们对经济外交的内涵和行为在理解上存在着差异与分歧。[27]

第二节 俄罗斯经济外交的学术诠释

关于俄罗斯经济外交的学术诠释、思想涵盖及渊源,主要来源于俄罗斯外交基本理论、俄罗斯经济外交实践以及俄罗斯学者关于经济外交的理论探索。

一 关于俄罗斯经济外交的概念

就俄罗斯经济外交研究而言,由于苏联时期学者们曾进行了相关的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从而在学术研究方面具备了深厚的理论积淀,学者们具备学术研究的素养与学术分析水平。这为以后俄罗斯关于经济外交的研究与运用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学术基础。

苏联解体后的一段时间,由于俄罗斯转型带来的冲击和俄外部环境、对外关系的颠覆性变化,俄罗斯学者对国际关系和经济外交的研究一度陷入停滞状态。随着转轨型经济衰退趋于稳定和经济逐渐复苏,新的国际秩序对俄罗斯生存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该领域的研究再度活跃起来。进入21世纪,俄罗斯重新崛起的意图不断突显,经济外交的目的也在变化,俄罗斯外交界和学术界对“经济外交”进行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我们将俄罗斯经济外交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派别。

其一,官员派。官员型的研究者对于俄罗斯经济外交的认定,其视角是依据外交实践和国际关系现实阐述对经济外交的理解。2001年,俄罗斯政治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了当时担任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 1999—2001)的伊·伊万诺夫的学术专著《俄罗斯经济利益及其经济外交》。作为一名学者型的高级外交官,伊万诺夫既熟悉日常的经济外交实践,参与重要的经济外交决策过程,又对俄罗斯的经济利益与经济外交战略有着深刻的理论思考。该书全面分析了当代俄罗斯的对外经济关系、俄罗斯经济外交的主要地区方向、俄罗斯经济外交的重要领域以及俄罗斯经济外交的协调机制。可以认为,这是一部论述当代俄罗斯经济外交的奠基性著作。由于该书出版于2001年,当时俄罗斯的经济还处于复苏的起始阶段,经济外交并未全面展开,因而许多领域还未引起他的关注。当时,伊·伊万诺夫给出了经济外交的定义:“经济外交是全球化条件下为保障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着眼于国家利益,依靠国家及非国家机构的协作,在对外经济领域中采取的具有法律和行政意义的各类工具及行动的总和。”[28]

2006年,俄罗斯经济出版社出版了俄罗斯外交部官员阿列克谢·利哈乔夫(А.Е.Лихачев)撰写的《俄罗斯经济外交:全球化条件下的新挑战与新机遇》[29]一书。利哈乔夫长期从事对外经济事务,参与了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俄罗斯与巴黎俱乐部等国际经济组织的谈判。他的这部著作是当代俄罗斯经济外交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该书共分七章,分别论述了“全球化进程对发展国际经济联系的意义”、“全球化条件下经济外交的主要方向和特点”、“当代俄罗斯经济外交的内容与机遇”、“作为实现国家利益重要因素的经济外交”、“俄罗斯经济外交的贸易政策与一体化方面”、“俄罗斯经济外交的投资与金融方面”以及“俄罗斯的资源外交”。阿列克谢·利哈乔夫提出的经济外交概念是,“经济外交是指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国家、社会各界和商业界为实现国家经济利益,利用传统的和现代的外交手段的联合活动,有一整套本国的对区域和多边机构的经济体制,旨在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30]

2003年,莫斯科国际关系出版社出版了维克托尔·伊万诺维奇·波波夫教授的《现代外交:理论与实践》一书,该书是其对毕生外交实践所做的理论思考。这位俄罗斯资深外交学家、外交学院荣誉教授、历史学博士,著有关于苏联、英国、美国、德国外交政策等方面的著述近10部,是俄罗斯外交学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尽管该书着墨不多,但作者还是对贸易外交以及美国的经济外交做出论述。他从外交学的角度对经济外交定义,认为经济外交是利用经济作为参与国际社会竞争与合作主体的活动的一个领域。[31]他还指出,俄罗斯外交中经济外交的任务是:( 1)尽量减少俄罗斯实行一体化的全球风险,并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 2)在俄罗斯全权参与国际组织的条件下建立公正的国际贸易体系; ( 3)扩大本国产品出口及进口合理化,反对国外歧视俄罗斯生产商; ( 4)吸引外国投资到俄罗斯经济的优先领域;  ( 5)保证俄罗斯联邦在国外的所有权; ( 6)促进国际经济关系领域全面立法,外交部必须确保经济利益在俄罗斯对外政策中的重要作用。

其二,学者派。学术型的研究者以国际关系和世界经济为研究对象,对经济外交的范畴给出解释并加以界定。在俄罗斯,学者型经济外交研究者大部分集中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和一些高等院校。以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为首的研究团队为代表,其经济外交研究的主要领军者为该院的外交教研室主任佐诺娃(Т.В.Зонова)教授。2003年,佐诺娃出版了代表作《现代外交模式:理论与实践》,这部著作开启了当代俄罗斯“新外交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书中,佐诺娃对冷战后国际环境的变化给俄罗斯外交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她不仅探讨了冷战后国际上外交体系主体的多样性和公共问题解决的复杂性,而且对外交主权的让渡与共享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外交使命从国家利益的代表者和捍卫者向对话者和协调者转变的新观点。这一观点对于当代俄罗斯外交实践确立以合作为主导的外交关系具有直接的思想指导意义,这些研究视角和观点对俄罗斯“新外交学”的后续研究非常具有启发性,留下了巨大的研究空间。[32]

佐诺娃对于经济外交概念的解释是:“经济外交当然不完全是外交,但外交又不可能忽视经济问题,更不可能完全专注于经济问题。可以确定的是,经济外交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这种优势就表现为具有现代世界经济调解功能的各种机构所举行的一些多边论坛。经济外交有自己的节奏、独特的活动空间以及独特的问题领域。”[33]俄罗斯国际关系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博士、副教授伊·卡彼扎(Л.М.Капица)从经济外交的“经济性特点”阐述经济外交概念,认为经济外交是指“保护经济的外交、服务于经济的外交、为经济提供服务的外交和新经济外交——双边和多边的现代经济外交,它包括与联合国、世贸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的多边谈判程序”[34]

俄罗斯外交学院教授谢季宁在《经济外交》( 2001)一书中对经济外交的系统阐述,被认为是新世纪俄罗斯学者关于经济外交颇具代表性的理论探讨。他在书中指出:“经济外交是经济与政治的融合,这种融合达到了涉及制定和实施管理决策的水平,借助于这些决策使当代世界的合作与竞争得以实现,使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的形式与方法得以确立,并最终使市场经济成为那些涉及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关键问题得以解决的重要因素。”[35]俄罗斯外交学专家阿列克谢·利哈乔夫在其撰写的《俄罗斯经济外交:全球化条件下的新挑战与新机遇》一书中提出,“经济外交是国家、社会和实业界使用传统的和现代的外交工具,综合运用对外经济合作的机制性安排、区域内机制和多边机制,为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实现国家经济利益及提高国际竞争力而采取的联合行动”[36]

其三,政府派。俄罗斯政府关于经济外交的解释与界定,在俄政府对外政策中具有指导作用。俄外交部的基本看法是,经济外交是保证俄罗斯国家经济利益的工具。俄罗斯联邦对驻外大使馆规定的经济外交职能主要有:( 1)搜集与分析有关问题的信息; ( 2)发展俄罗斯联邦同与其有经济贸易合作的国家的关系; ( 3)促进东道国商业的不断增长; ( 4)实施关于建议不断增长与潜在的有利于投资的合作伙伴的业务; ( 5)与相关的部门(贸易、金融和经济部门)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俄罗斯外交学院院长巴扎诺夫在2013年表示,俄外交的主要目的即是为国家经济可持续增长、为国家实现现代化、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构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也自然成为俄罗斯外交官的责任。具体来说,外交官们的任务是:要打破外国限制俄罗斯及其企业的贸易政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在涉及世界经济发展、能源和粮食安全以及贸易和交通运输合作的大型国际论坛上坚持本国立场,为俄罗斯争取利益;为扩大俄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创造有利的政治条件;更多地吸引外国资本。[37]

俄罗斯资深外交学家、外交学院荣誉教授维·伊·波波夫从外交部的职能角度,提出了俄罗斯外交部的经济职能。他指出,俄罗斯外交部负责经济问题的部长职责体现在:第一,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经济组织进行联络,监控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发展趋势;第二,国际经济组织,与国际社会经济集团保持联络,例如联合国等;第三,与整个欧洲的合作,协调与欧盟的合作关系;第四,与独联体实现经济一体化合作。在波波夫教授看来,当前,俄罗斯在经济外交方面的一个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多的本地企业对俄罗斯官方外交更加信任,并在一些问题上积极参加政府和政府间委员会的活动。[38]

从学术角度归纳俄罗斯关于经济外交的有关理论学术,结合俄罗斯外交实践所依据的理论逻辑,俄罗斯经济外交理论的要点大致是:第一,将俄罗斯“经济外交”视为经济与政治上的融合。其代表人物是俄罗斯外交学院教授谢季宁。他特别强调经济外交的“经济与政治融合”的特点,即经济外交从过去仅仅直接研究国际经济的现实问题,转变为对国家进行管理的经济问题,在全球范围则研究通过国际合作机制对国际经济合作进行管理。他给出的“经济外交”定义是,“经济外交是经济与政治的融合,这种融合达到了涉及制定和实施管理决策的水平,借助和通过所制定的决策,实现当代世界的合作与竞争,并最终使市场经济成为那些涉及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关键问题得以解决的重要因素”[39]。曾任俄外交部副部长的伊·伊万诺夫强调“经济外交”的“行政—法律机制”,以及经济外交具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性,在全球化下着眼于稳定发展与经济安全之目的。在他看来,“经济外交”是全球化条件下“为保障国家的经济发展及经济安全着眼于国家利益,依靠国家及国家机构的协作,在对外经济领域中所采取的具有法律和行政意义的各类工具及行动的总和”[40]。因此,俄罗斯学者认为,经济外交正在成为政治和经济领域国际合作动态结合的一门学科,它是政治与经济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依存功能相结合的外交。因为,在政治或经济层面上的每一具体外交活动都是相互关联的,经济外交决定着政治与经济的相互依赖与相互依存关系,这种在功能上相关的外交具有多能量的特点,所以政治或经济层面的每一项外交活动都是相互关联的。[41]

第二,俄罗斯经济外交以实现并维护国家利益为主要目的。俄罗斯经济外交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和维护俄罗斯国家利益。在经济领域,以经济手段开展的维护国家安全、发展和长远利益的外交活动,也包括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其他类型的外交活动。有的学者提出,经济外交是国家在国际层面推行经济利益的外交努力。[42]在俄罗斯,一些专家将“经济外交”视为在国际市场实现国家经济利益的活动,并以外交方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例如,И.马夫拉诺夫(И.Мавланов,2007)提出,经济外交是“国家机构在社区和商业组织的帮助下,利用现代经济、政治、法律和科学的知识以及现代外交的工具、方法和形式,通过双边和多边机构,为在世界舞台上实现国家经济利益,旨在面向社会的市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活动”。更为简单的表述是,经济外交是在世界舞台实现国家经济利益的活动,以外交方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第三,俄罗斯将“经济外交”视为国家对外对内政策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对内政策的一个优势。这一观点以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为代表。持这一看法的官员型研究者认为,在当前全球化和国际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经济外交具有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经济外交的内容、形式与工具上,诸如政治问题(包括国际政治)大大经济化,而经济问题则政治化。对外经济领域的外交活动已经越来越具有国家间经济调节的功能。这些优先方面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外交,即所谓的“经济外交”。在当代条件下,作为国家对外政策的最重要的方式,经济外交概念是第一次获得多于政治特征的多样化特点,是保障国家战略和在国外的经济利益,旨在实现长期政治方针所必不可少的工具。还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外交就是外交过程呈现出经济化特点,外交活动越来越多地参与全球的劳动和经济分工,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第四,总之,俄罗斯经济外交活动包括两个主要范围和领域的外交活动。( 1)以实现和维护国家利益为目的,运用经济手段展开的外交活动; ( 2)为实现和维护国家经济目的而开展的各种外交活动。简言之,把“经济外交”理解为“通过外交手段实现经济目的”。我们通常所说的经济外交是狭义的以经济活动为主要内容,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外交活动。另外,它也包括以非经济手段为经济利益服务的外交活动,或者以经济手段为国家战略利益服务的外交活动。俄罗斯经济外交的主体是国家机构,经济外交的主要参与者和主导者是公司、企业法人和其他非政府主体。或者说,各种主体参与的、以促进国家经济和非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由国家经济外交政策指导的、具有经济内容性质的外交活动,都属于俄罗斯的经济外交范畴和内涵。

可以看出,以上关于经济外交概念界定的内涵具有泛化和广义的特征。也就是说,俄罗斯关于“经济外交”的理解尚过于宽泛,有的学者理解的是“非常宽泛的范畴”。这种宽泛的理解,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这一概念的特性和界限而显得模糊,似乎经济外交逐渐成为经济、政治、外交、战略、国际关系、对内政策等的泛指的研究对象。

在这种情况下,本书提出俄罗斯的经济外交的内涵可以在两个层面上加以理解:第一,为了国家利益而开展的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在经济领域进行的外交活动;第二,以经济利益为目的,主要运用外交手段进行的外交活动。

二 俄罗斯经济外交的思想渊源

在俄罗斯的国家发展史上,亲西方派、欧亚派和斯拉夫派是俄罗斯国家民族意识、民族思维、社会哲学、文艺创作的基本理论哲学流派。苏俄的国际关系理论和外交政策,也受到了这些理论流派与思潮的影响。

第一,亲西方派思想作为一种社会政治思想,可以追溯到彼得大帝的欧洲化时期。彼得大帝以欧洲国家为典范,对俄罗斯的军队、政府、社会、教育、文化乃至日常生活等领域进行了全方位的西化,以此为标准推动俄罗斯的现代化。这一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被俄国历史学家高度推崇。亲西方派哲学思想在俄罗斯的发展史上若隐若现,对俄罗斯社会历史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亲西方派强调理性主义的决定性意义,与俄罗斯的另一个哲学流派——斯拉夫派强调的集体主义或互助精神相互对立。就外交取向和外交实践而言,亲西方派强调俄国文明的欧洲属性、俄国发展的欧洲道路和俄国外交的欧洲方向。在俄罗斯的发展道路上,每当社会发展停滞或重大制度问题、发展道路问题无法解决时,亲西方派的影响就会来到社会的前台。彼得大帝的欧化改革、尼古拉二世的农奴制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叶利钦的浪漫自由主义政治经济转型目标和方案,无不深受亲西方派思想的影响。1992年启动转型以来,俄罗斯经济外交中的实用主义和国家利益至上的思潮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亲西方派的影响。甚至普京和梅德韦杰夫在关于俄罗斯是一个什么样的文明和国家的定位问题上,亲西方派的影子也若隐若现。

第二,欧亚派是俄罗斯地缘政治学的缩影,也是俄地缘政治学中最有影响的一个流派。欧亚派强调俄罗斯既不是欧洲国家,也不是亚洲国家,而是“欧亚—俄罗斯”;欧亚派对把俄罗斯转向西方文明的企图持坚决否定的态度,强调俄罗斯作为欧亚文明的接合部,是独特的文明,反对欧洲中心论和进行重新的民族自我认识;欧亚主义主张,健全的社会只能建立在信仰以及人与上帝的联系之上,俄罗斯民族的自我意识是基于东正教的独特民族心理共同体,俄罗斯发展的历史是一种必然选择。欧亚主义是俄罗斯历史学、地理学、民族学和自然科学相关知识的综合,尽管无法给俄罗斯的发展指明道路,但其坚持自我主体的视角成为解决俄罗斯身份认同的基石。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亲西方政策遭遇挫败,使俄罗斯重新回到平衡外交政策中。1996年普里马科夫取代科济列夫担任俄罗斯外长之后,提出“多极化”外交构想,指出冷战之后的世界秩序正在向以平等伙伴关系为主导的多极世界过渡;恢复俄罗斯的大国地位,使之成为多极世界的一极,是当代俄罗斯外交的主要任务;俄罗斯的外交政策是独立的、积极的、全方位的与平衡的,即使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也要捍卫国家利益;独联体地区是俄罗斯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普京在外交政策上的布局也具有欧亚派的影子,特别是欧亚联盟的设想和俄在独联体地区的外交布局,也反映了欧亚派的外交思想。

第三,斯拉夫派是当代俄罗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派别。斯拉夫派的基本论题是证明俄罗斯独特的发展道路,反对俄罗斯照搬西欧社会政治发展道路。在外交问题上,斯拉夫派认为,由于俄罗斯不仅拥有独一无二的地缘政治地位,更拥有东西方两种文明之间的优势,因而长期以来俄罗斯是东西方文明和世界力量平衡的“天然”维持者。普京在第二任期中提出的坚持俄罗斯发展道路的独立性,坚决捍卫俄罗斯主权,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定维护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倡导建立多极世界和公正民主的国际秩序等,都是俄罗斯的斯拉夫主义思想在外交政策方面的反映。

总的来看,无论是俄罗斯理性实用主义的外交方略、国家利益至上的外交原则,还是坚持俄罗斯发展的独特道路,把独联体地区作为外交包括经济外交的优先方向,推动独联体地区的一体化等,都体现出俄罗斯外交政策的思想和主张。

第三节 俄罗斯当代经济外交的核心:经济利益因素

一 经济利益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加强

冷战结束之后,随着东西方军事对峙的消除与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自由市场体制逐渐成为全球更为通行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利益逐渐成为国家利益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组成部分。在对当代外交政策、经济外交和国际关系的理解中,人们注意到经济利益因素在国际事务中已经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成为国家间,特别是大国间竞争的力量重心,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明显上升,经济安全成为国家安全战略考量中的重要内容。这是冷战后国际政治尤其是大国关系中的新特点。这正如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罗伯特·基欧汉所指出的:“自由主义之所以能够得到贯彻,部分原因在于符合美国的利益,从而得到美国持续不断的支持。同时,国际经济交往所带来的效率和福利也符合各国利益。为获得这些福利,还需要订立一系列的协议。”[43]因此,一旦经济利益成为国家利益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的紧密关系所要求的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变得明确,即制定符合世界市场统一趋势的国际经济规则成为各国欲求之目标。[44]

经济利益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加强,可以从20世纪90年代之后所签订的经济条约中体现。据统计,截至2002年底,各国签订的双边投资条约总数已达2181个,绝大部分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所签订,这些条约涉及的国家增加到176个,其中超过45%为发展中国家之间所签订。与之相应,截至2002年底,各国之间共签订了2256个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同时,这一时期区域经济一体化蓬勃兴起,尤其以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东盟等为代表;此外截至2012年底,WTO这一全球最大的国际经济组织的成员已经达到156个。而且,仍有国家和地区为加入该组织而展开谈判。其他国际经济组织或国际经济条约也一样,如ICSID公约,其成员数量截至1996年10月荷兰加入时只有20个,至2003年11月已增长到154个。[45]

经济利益因素的加强对各国的国家利益产生了深刻影响,它使因国家经济利益(发展本国经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获取本国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和外部政治及市场环境)加强所发生的各种外交活动不断增多。作为对外关系核心的外交活动,同时出现新的趋势。英国外交家巴斯顿在《现代外交》一书中指出:“外交涉及处理国家之间和国家与其他行为者之间的关系。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外交的作用是提出、制定和执行外交政策。外交本身是国家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代表以及其他行为者,运用通信、各种会谈、交换观点、说服、访问、威胁或其他相关的行动来阐明、协调和维护特殊的和更广泛的利益的手段。”[46]显然,上述对外交的广义化定义,反映了当前外交关系发展的现实。否则,我们无法用外交的传统定义来解释目前非常活跃的“民间外交”、“政党外交”、“多维外交”、“公共外交”、“经济外交”等现象;如果不对外交进行广义的和宽泛的解释,就难以说明当前被广为运用的如“政党外交”、“首脑外交”、“公共外交”、“民间外交”、“科技外交”、“能源外交”、“气候外交”等现象。

二 国家利益深化对经济外交产生重要影响

在全球一体化经济时代,国家利益的争夺更多地体现为国家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变化,发展本国经济,保障国家安全,提高本国的国际地位等,逐渐成为现代国家利益的核心。维护和实现这种国家利益的手段,越来越体现在经济外交领域。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已经大大改变了国际关系结构的基本特征和国际政治的核心议程。当前,经济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领域的竞争与合作成为国际关系和各国外交的重要内容;二是经济利益的追逐成为国际关系发展的巨大推力;三是经济手段成为协调国际关系的重要途径;四是经济安全成为国际关系的新课题。[47]

通过外交活动塑造有利于本国国家利益的国际关系结构是外交的最根本的目的。国际关系理论大师汉斯·摩根索把国家利益称为国际政治中“实际上的最后的语言”。总体上看,国家利益的具体表现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影响,即国家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国家内部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现代国际政治实践、当今民族国家的国家利益一般包括以下共同要素:国家实体的生存、国家精神价值(国家共同体价值观)的生存、基本政治制度的维持、国家经济的发展、主权领土的完整等。通常,经济因素在全球化时代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是由国际关系两个方面的特征表现出来的。一方面是经济实力已经成为现代国家综合实力的基础,国家间的竞争已经从军事争夺战转变为一场经济争夺战。冷战时期美苏争霸的结果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实力决定的,是由美苏两国利用资源的效率、生产方法的先进程度、对世界市场和国际能源的控制程度等因素决定的,军事实力实际上是经济实力的延续,是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48]另一方面,经济实力已经成为国家获得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在国家利益中,除了安全和发展利益之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利益维度是国家影响力,它是国家精神价值合法性、国家制度合法性和文化价值影响力的基础。经济合作、经济谈判和经济相互依赖,日益成为国家影响力的主要渠道和途径。正是由于经济因素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影响和地位,经济外交在外交中的地位也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经济外交是外交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概念上看,经济外交既指以经济手段维护国家利益的外交活动,也指为国家经济利益(发展本国经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获取本国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和外部政治及市场环境)所进行的各种外交活动。

在全球化时代,非对抗的和平外交关系是国家间关系的最主要的特征,外交手段是非战争时期国家间和平相处的主要方式。那么,此时经济外交在外交中的特殊重要性就得以充分体现。

第一,冷战终结后,以经济手段维护国家利益成为这一时期国家间关系的最主要内容。全球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市场统一为单一的全球市场体系,资源、劳务和资本的全球流动和配置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在这种情况下,以经济手段来实现和维护国家利益,即通过经济外交手段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第二,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以合作共赢促进国家关系与经济发展,为本国经济发展而展开外交活动,使外交为本国经济发展服务,成为各国外交活动的核心内容。

第三,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竞争,提升各自国家的经济实力,为本国经济开拓国际市场,以本国经济的发展获取海外资源和国际先进技术,是当今外交活动的一项最主要的内容。

三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延伸视角

从本质上讲,外交政策、外交活动是对一个国家的国际关系结构有意识地影响、塑造和主动调整。目前,主导外交实践的还是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49]现实主义者认为,国际关系的实质就是无政府条件下争夺权力的斗争,其核心概念是权力。[50]因此,国际关系结构的发展,其本质是权力政治角逐过程中国家间权力关系演化与体系结构选择问题。国际关系作为一种权力结构,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国际关系发展历史表明,一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国家安全和利益最大化,国家间相互博弈的结果可以是零和的,可以是共赢的,也可以出现两败俱伤的“负”的结果。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现代外交已经发展出了不同于传统外交的一系列特征。全球化时代的外交的核心目标仍然是追求国家利益,外交活动的主体仍然是主权国家,外交的核心议程仍然是主权安全。但是经济外交在现代外交中的作用大大提升,经济外交是现代外交的一个核心维度,其目的仍然遵循国家主权和领土安全、国家生存与发展利益、国家影响力的三位一体外交目的,经济外交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和附属于主权国家的各类经济活动主体,经济外交的议程仍然围绕利益、安全和国际影响力。只是在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化过程中,国家利益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以经济手段和国家间的经贸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外交越来越受到各国际关系主体的重视,成为外交活动的一个核心维度。

一个国家通过外交手段处理与其他国家双边和多边关系的目的有三个基本方向[51]:第一,为本国主权独立和完整创造安全的外部生存环境( security ) ;第二,在国际竞争中为国家生存和发展谋取最大化利益( benefit ) ;第三,在国际竞争中谋取影响国际秩序的更大政治权力或国际影响力( power)。从所追求目标的急迫性排序来看,以上三重目标按照“安全—利益—力量”的顺序递进排列,即外部安全是国家整体对外关系的首要目标,其次是生存和发展利益的最大化,在此基础上追求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秩序制定的话语权。国际著名学者罗伯特·吉尔平从国际政治的研究领域,提出国际体系的理论主要有三大派别,分别是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新现实主义从物质主义本体论出发,强调国际秩序的无政府状态,世界由“互动的”国家组成,国际体系结构就是单元(各个国家)之间权力分配的结果,而权力则是由物质实力构成的[52],体系层次的“权力分配”体现为“物质力量的分配”[53]。例如,著名学者罗伯特·吉尔平认为,国际体系变革的主要原因在于体系的失衡,由于大国兴衰导致实力对比开始逆转,从而使体系结构遭到破坏而重组。[54]新自由主义认为,虽然国家是唯一重要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国家之间的利益不是不可协调的,但在无政府的国际体系中,国家之间可以通过国际机制进行合作,相互依赖而产生的“软权力”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还认为,影响国际体系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权力结构和国际制度,由于国家之间的权力结构的变化是缓慢的,因此国际制度就成为国际体系最主要的变量。[55]在建构主义学派看来,其主张从社会学的方法来解读国际政治,创始人亚历山大·温特认为,新现实主义的物质结构仅仅是表面现象,物质力量只有通过观念才起作用,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是国际文化(即国际社会的共有知识)而不是权力,国际体系结构是深层次的观念结构。[56]

冷战后,不仅全球各国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依存不断加强,而且相互依赖与相互依存的“传导”也更加明显,这导致国际上各种因素的影响作用广为交融。尤其是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使世界经济中的相互依赖关系不断加强。因而,“复合相互依存”理论随之问世。这一理论的集大成者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都解释说,过去人们接受用现实主义眼光看待国际政治,这一观点并没有分析经济的相互依赖给资本主义国家间的政策配合带来影响的方式,也不能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国家的政府为什么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领域确立调节相互关系的一系列规则。[57]经济联系已远远超出一国疆域和国界,形成以某一大国或区域为核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格局。国际经济向区域一体化、全球一体化方向发展,这已成为国际经济趋势。这种大趋势要求经济外交必须彻底改变冷战时期“拉一些国家,打击另一些国家”的思维模式,以与各国合作共赢为目标的国家利益作为经济外交的出发点和主要思路。

尽管当今世界是一个相互依赖与相互依存的世界,但是各国的国家利益仍然以守护其国家主权和利益为底线。在国际政治关系和国家关系中,国家利益通常指在一个国家里有利于其大多数居民共同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因素的综合,它主要包括国家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安全利益和文化利益等,这些利益构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利益关系是影响民族国家和国际行为的根本因素,国家利益是在国际政治中发挥作用最持久、影响力最大的因素,它是国家对外活动的最基本的动因;国家利益是关系到外交政策的本质以及全部政治学说的基本问题,是制约、影响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行为的根本原因,国家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不同政治经济实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在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更多的学者提出,“只有将政治与经济关系结合起来,才能较全面地反映国际关系的现实,国际关系理论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首先应研究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的总和及其相互关系”[58]。在当代的国家利益中,体现为政治、经济、军事、安全、文化等各个方面,它们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美国学者唐纳德·纽科特赖因( Donald Nuechterlein)曾在文献中将国家利益分为四个层次:生存利益、紧要利益、主要利益和次要利益,并对四种利益的含义分别做了详细的界定。[59]按照其界定,在当今国际背景下,对于大多数国家而言,国家利益主要是紧要利益和主要利益。

不同的国家,其国家利益的优先方向与国家利益诉求是不尽相同的。具体而论,经济利益在国家的发展次序中日益占据优先的位置,尤其是对于俄罗斯和中国这样的国家。20世纪上半叶,在国际关系中,政治和军事利益是影响各国关系的主要因素,决定着国际关系中双边或多边的经济因素和利益关系,一些少数军事或政治强国通过对外战争、武力甚至核威胁等手段,谋求其政治、军事和安全等的利益。二战后特别是冷战的终结,传统的谋取国家利益的手段如军事方式越来越受到限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家间的依赖性不断加强,各国对经济利益关系更加关注,主权国家在实现其国家利益的手段和方式上具有更多选择,例如通过经济贸易活动、国际经济规则、经济和科技支持与制裁、国际经济组织等。

21世纪以来,经济实力对于主权国家在国际政治中话语权的影响日益强大,这种趋势和特征得到加强,经济发展成为一国政治、军事、文化以及价值观输出的基础。这就为经济外交的展开提供了可能。


[1][日]吉田茂:《十年回忆录》,韩润棠、阎静先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版,第123页。

[2]金熙德:《日美基轴和经济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0页。

[3]转引自周永生《经济外交》,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4]Ги Каррон де ла Каррьер,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дипломатия.Дипломат и рынок,М:МГИМО,РОССПЭ,с.51.2003.

[5][日]吉田茂:《十年回忆录》,韩润棠、阎静先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版。

[6]林军:《俄罗斯外交史稿》,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

[7]该条约随着德国战败和一战结束被废止。

[8]Федоров В.П.,ФРГ:Экономика и 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дипломатия.М.: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Международнoro отношения.1977.

[9]以上资料引用徐向梅《当代俄罗斯经济外交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外交学院,2008年,第7页。

[10]Краткий внешне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Международнoro отношения,Москва,с.220-221.1984.

[11]Градобитова Л.Д.,Пискулов Ю.В.Экономика и дипломатия.М.:Наука.1985.

[12]徐振伟:《美国对欧经济外交》( 1919—1934),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第15页。

[13]同上。

[14]E.Anthony Wayne,U.S.,Economic Diplomacy:Priorities and Concerns”,http:// www.state.gov/e/eeb/rls/rm/2006/59303.htm,January 13,2006.

[15]The Columbia University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nd Public Affairs,“Exploring Public and Economic Diplomacy”,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nd Public Affairs,Columbia University Capstone Project Final Report-Spring  2012. http://sipa. columbia. edu/academics/workshops/documents/ FORPUBLICATION_ BAHDiplomacy_ Report.pdf.

[16]见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2011年10月14日于纽约经济俱乐部的演讲。The Columbia University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nd Public Affairs,“Exploring Public and Economic Diplomacy”,p.11.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nd Public Affairs,Columbia University Capstone Project Final Report-Spring 2012.

[17]《希拉里阐述美国外交中的经济方略》,载新华社《参考资料》2011年10月26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2011年10月14日在纽约经济俱乐部就美国外交中的经济方略发表演讲,该文是新华社根据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所翻译的讲话译文。

[18]The Columbia University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nd Public Affairs,“Exploring Public and Economic Diplomacy”,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nd Public Affairs,Columbia University Capstone Project Final Report-Spring 2012.http://sipa.columbia.edu/academics/workshops/documents/FORPUBLICATION _ BAHDiplomacy_ Report.pdf.

[19]William Hague ( 2011),“The Business of Diplomacy-Speech to the Confederation of British Industry”,21November,2011,http://www.fco.gov.uk/en/news/latest-news/? id =694968482&view = Speech.

[20]这是胡锦涛主席在2004年8月召开的中国驻外使节会上的讲话。

[21]金熙德:《日美基轴与经济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0页。

[22]王树春:《经济外交与中俄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23]张学斌:《经济外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24]何中顺:《新时期中国经济外交:理论与实践》,时事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

[25]何茂春:《经济外交学教程》,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26]程毅等主编:《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因素》,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8页。

[27]李中海:《俄罗斯经济外交: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导论。

[28]Ивнов И.Д.,Хазяйственные интересы России и ее 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дипломатия,Росспэн,Москва,с.4.2001.

[29]Лихачев А.Е.,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дипломатия России:Новые вызовы и возможности в условиях глобализации.М.2006.

[30]Лихачев А.Е.,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дипломатия России.Новые вызовы и возможности в условиях глобализации.Издательство:Экономика,С.461.2006.

[31]Попов В.И.,Современная дипломатия:теория и практика.Дипломатия наука и искусство:Курс лекций 2-е изд.http://rudocs.exdat.com/docs/index-546611.html? page = 19 # 423041.

[32]Зонова Т.В.,Современная модель дипломатии:истоки становления и перспективы развития,М.:РОССПЭН,2003.

[33]Татьяна Владимировна Зонова,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дипломатия.Внешне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связи №6,июнь.2005.

[34]Москов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институт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 отношений(Университет)МИД России(Кафедра Мировой экономики).http://www.mgimo.ru/files/15790/ec_ diplomacy.doc.

[35]Щетинин В.Д.,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дипломатия,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Москва,с.15.2001.

[36]Лихачев А.Е.,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дипломатия России:Новые вызовы и возможности в условиях Vлпобализации.М.2006.

[37]林雪丹:《外交官成为经济发展重要“推手”》,载《人民日报》2013年4月8日。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3-04-08/content_ 8694580.html.

[38]Попов В.И.,Современная дипломатия:теория и практика.Дипломатия наука и искусство:Курс лекций 2-е изд.http://rudocs.exdat.com/docs/index-546611.html? page = 19# 423041.

[39]Щетинин В.Д.,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дипломатия:Учебное пособие.М.:Междунар.отношения,С.11-15.2001.引自Мавланов И.Р.,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ДИПЛОМАТИЯ В НАЧАЛЕ XXI В:ВЫЗОВЫ И ТЕНДЕНЦИИ РАЗВИТИЯ,12.06.2008г.http://iwep.kz/stariysite/ index.php? option = com_ content&task = view&id =1109&Itemid =63Наши координаты.

[40]Иванов И.Д.,Хозяйственные интересы России и ее 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дипломатия.М.:РОССПЭН,С.4.2001.

[41]Павол Баранай,президент“Diplomatic Economic Club”,“Современная 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дипломатия”,http://www.proza.ru/2010/10/30/706.

[42]Амиль МАГЕРРАМОВ,Гаджиага РУСТАМБЕКОВ,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ДИПЛОМАТИЯ КАК ИНСТРУМЕНТ РЕАЛИЗАЦИИ НАЦИОНАЛЬНЫХ ИНТЕРЕСОВ,2011.http://www.cac.org/c-g/2011/journal_ rus/c-g-1-2/06.shtml.

[43][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苏长和、信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48—249页。

[44]刘志云:《国家利益观念的演进与二战后国际经济法的发展》,载《当代法学》2007年第1期。

[45]刘志云:《国家利益观念的演进与二战后国际经济法的发展》,载《当代法学》2007年第1期。

[46][英]R.P.巴斯顿:《现代外交》,赵怀普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47]程毅等:《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因素》,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

[48][美]莱斯特·瑟罗:《二十一世纪的角逐——行将到来的日美欧经济战》,张蕴岭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49]在以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中国为主要核心力量的国际关系博弈中,这些主导力量奉行的国际关系理论仍然以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为主。其中,美国和俄罗斯是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最忠实执行者。

[50]秦亚青:《权力政治与结构选择》,载《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1]下面的讨论借鉴徐坡岭《试论经贸关系对现代国际关系结构的影响——以俄美欧关系为例》,载《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

[52]新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物肯尼思·华尔兹( Kenneth Waltz)提出该概念时主要指一国的军事力量,而笔者认为,结合当今的世界发展现实,我们可以将该概念扩展为以经济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实力。

[53]张建新:《建构主义国际体系理论及其社会结构观》,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12期。

[54]俞正樑:《论当前国际体系变革的基本特征》,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0年第6期。

[55]高尚涛:《主流国际体系理论研究述评》,载《外交评论》2006年第2期。基欧汉将国际制度定义为,“一系列围绕行为体的预期所汇聚到的一个既定国际关系领域而形成的隐含的、明确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具体可指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国际组织、国际机制和惯例等。[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5页。

[56]高尚涛:《主流国际体系理论研究述评》,载《外交评论》2006年第2期。温特对文化的定义为“社会共有知识”,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场景中通过互动而形成的共有观念,是社会成员所具有的共同的理解和期望,是一种观念性的因素,而非物质性的。

[57][美]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页。

[58]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3页。

[59]Donald Nuechterlein,“The Concept of National Interests:A Time for New Approach”,Orbis,Vol.23,No.1 ( Spring 1979),pp.73-92.